车门内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495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门内饰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成车门内衬的车门内饰板,更具体
地,涉及一种车门内饰板,其具有用于容纳器具物品、小物件等被容 纳物品的门兜。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门内饰板构成的主流是设有门兜,用于容纳器具 物品、小物件等,以改善乘员对车辆的利用性能(参见 JP-A-2007陽314073 、 JP-A-2004-33857 、 JP-A國11-42992 禾口 JP-UM-A-5-511)。门兜布置成面向车厢,并形成在内饰板本体与盒 部之间,内饰板本体具有存取被容纳物体的端口,而盒部则布置在内 饰板本体的车辆外侧。此外,借助于爪式配合等,由内饰板本体从车 辆外侧锁定盒部。同时,近年来,为了实现整车轻量化,要求对各部分进行 轻量化处理,并针对减小车门内饰板的局部壁厚进行研究,对于有减 薄壁厚余地的部位例如内饰板本体的壁厚(薄型化)进行了研究。然 而,当减少内饰板本体的壁厚时,随着其重量减少伴会随刚性降低。 结果,由于乘员接触等情况使作用力施加于内饰板本体时,担心容易 使内饰板本体弯曲变形。关于这一点,可以想到通过在内饰板本体的 车辆外侧面(背面)上设置肋部,对内饰板本体增强(参见 JP-A-11-429925),然而,当肋部与具有较小壁厚的内饰板本体整体 成型时,由于模塑之后肋部的收縮,在内饰板本体的车厢侧面上造成 "縮痕",由此会使外观劣化。所以,给内饰板本体自身设置肋部的措 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 提供一种车门内饰板,能够用于补偿内饰板本体的刚性而不会造成内
饰板本体表面的外观劣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构成一种车门内饰 板,其形成位于车辆车门的车厢侧上的部分,并且设有用于容纳被容 纳物体的门兜;其中门兜布置成面向车厢,并形成在内饰板本体与盒 部之间,内饰板本体具有存取被容纳物体的存取端口,而盒部则布置 在内饰板本体的车辆外侧;以及其中至少在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设 置用肋部加强的肋部构件。根据上述结构,用肋部加强的肋部构件自身具备较高刚 性。此外,通过将肋部构件设置于盒部,至少盒部的肋部构件附近的 刚性得以增加。此外,在内饰板本体中,至少其位于肋部构件附近部 分的刚性,由如上所述具有较高刚性的肋部构件进行补偿。特别地,可以想象,在其除了位于存取端口附近部分之外 的其他部分,内饰板本体的刚性都比较低。在这一方面,根据本发明 的第一方面,至少在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部分,设置肋部构件,所以, 至少位于内饰板本体的存取端口附近部分的刚性,由肋部构件进行补 偿。此外,肋部没有设置于内饰板本体,所以,不会产生因肋部整体 模塑于内饰板本体时可能带来的縮痕,以及,伴随縮痕引发的内饰板 本体的表面外观劣化也不会出现。此外,尽管通过添加肋部构件来增加刚性,整个车门内饰 板的重量也有所增加。所以,出于减少條肋部构件的添加带来的重量 方面增加,优选的是,使肋部构件保持必需的最小尺寸。当肋部构件 只设置在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时,可以提升内饰板本体的刚性,同时 限制重量增加。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构成其要旨在于内饰板本体的壁厚设 定为小于盒部的壁厚。
根据上述结构,在内饰板本体由比盒部的壁厚更薄的形状形成 的车门内饰板中,达到了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也就是,对于因薄壁化造成的内饰板本体刚性减小,可以通过设置肋部构件加以补偿,
而不会带来内饰板本体表面外观方面的劣化,同时,与内饰板本体的
壁厚设定为与盒部壁厚相同程度的车门内饰板相比,薄壁化可以减轻 内饰板本体的重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要旨在于,盒部包括本体壁 部,布置在远离内饰板本体至车辆外侧的部分; 一对端壁部,从彼此 相对的本体壁部的端缘延伸至内饰板本体附近,存取端口置于其间;
以及,将肋部构件架设在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当使用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结构的盒部时,盒部构 成这样一种模式,借助于肋部构件,桥接彼此相对的一对端壁部,存 取端口置于该一对端壁部之间。根据本发明的盒部,与没有设置肋部 构件的情形相比,表示物体变形难度指数的断面惯性矩有所提高。所 以,盒部不容易发生变形。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其构成其要旨在于,肋部构件包
括至少从车辆外侧遮盖肋部的遮盖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乘员在门兜内存取端口附近移动手用以将被 容纳物体容纳至门兜、或者从门兜取出被容纳物体时,遮盖部使手免 于触摸到肋部。即使手触摸到遮盖部,乘员也不会直接触摸肋部。所 以,与用手直接触摸肋部的情形相比,乘员可以感觉到不同的触感。 所以,通过例如至少在遮盖部的车辆外侧面处用非凸凹的平面、弯曲 面等构成面,可以改善触感。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其构成其要旨在于,遮盖部构成 为长条状,并架设在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在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连接两个端壁部 的遮盖部,还起到一种作用,不仅至少从车辆外侧遮盖肋部,而且也 能增大盒部的断面惯性矩。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其构成其要旨在于,肋部构件包 括框架件,架设在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以及,肋部,与框架件 相连接。通过采用在形成于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的框架件处设置肋部的结构,可以使肋部构件减重并具有较高刚性。根据本发明的车门内饰板,由肋部加强的肋部构件至少设 置在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所以,内饰板本体的刚性可以得到补偿, 而不会造成内饰板本体的表面外观劣化。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并且是从车辆外后观察处于 打开状态下的侧门的车门内饰板的局部轴测图2是从车厢侧和车辆后侧观察盒部和肋部构件的状态的轴测
图3是图示从车厢侧观察盒部和肋部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盒部和肋部构件的俯视图5是图示沿图3的线X-X的剖面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示沿图3的线Y-Y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图示沿图3的线Z-Z的剖面结构的放大剖视图;以及 图8是图示肋部构件的其他实施例的局部截断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车辆11的车身12中,在车厢13的外侧附近设 置乘员的乘坐口 14。车身12安装有前门15,用来借助于由门铰链(未 示出)构成的支点枢轴转动方式开闭乘坐口 14。前门15与权利要求 中记载的"车门"相对应。前门15的部分构成窗框部16的下侧、以及 车厢13的侧面的一部分,其由车门内饰板17构成。在车门内饰板 17高度方向的中部设有扶手部18。在车门内饰板17中,扶手部18 的下侧设有门兜19,门兜19用于容纳小物件、车辆器具物品等被容 纳物体。在门兜19附近,车门内饰板17由内饰板本体21和盒部 22构成。如图1和图5中的至少一个所示,内饰板本体21布置成面 对车厢13,并且包括存取被容纳物体的端口 23。内饰板本体21的下端部设有弯向车辆外侧的收纳部21B。内饰板本体21由耐冲击吸收性优良的树脂材料形成。具 体而言,关于材料物理性能,23"C下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 2800-3100MPa, 23"C下Izot测试的测量值优选为150-260J/m, 230°C 下的熔体流动速率(MFR)适宜为30-60 (优选为40-50) g/10min。 作为用于实现此材料物理特性的材料,例如,主要成分为嵌段聚丙烯 (嵌段PP),按适当的重量百分比添加有橡胶(SEBS、 EP、 EOM) 和滑石的的材料是适宜的。配合材料的示例及其配合比例分别示于表 l和表2。这里,作为滑石,采用了平均粒径为0.7pm的滑石和平均 粒径为4.4pm的滑石的混合料。
配合材料配合比例(重量%)
嵌段PP (MFR100)35-60
SEBS EP EOM8-20
滑石(平均粒径0.7^1111+ 平均粒径4.4nm)23-37
配合材料配合比例(重量%)
嵌段PP (MFR100)30-55
均聚PP5-25
SEBS EP EOM8-20
滑石(平均粒径0.7nm+ 平均粒径4.4pm)23-37尽管内饰板本体21的壁厚tl通常设定为大于或等于lmm (例 如2.2-2.5mm),根据本实施方式,壁厚tl设定为大约lmm。在内 饰板本体21的车厢13侧的面(表面21A)上,通过贴附织物、树脂
片等表皮件提供装饰。另一方面,如图2至图4中的至少之一所示,盒部22包 括本体壁部24和前后一对端壁部25。本体壁部24布置为远离内饰 板本体21至车辆外侧。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各端壁部25从本体壁 部24的端缘延伸至车厢13侦lj,并达到内饰板本体21的附近,存取 端口 23置于端壁部25之间。盒部22各部分的壁厚t2设定为大约 2.5-3.0mm,此值大于内饰板本体21的壁厚tl的值。在设置于两个前后端壁部25等的锁定部29等处,利用爪 式适配等由内饰板本体21从车辆外侧锁定盒部22。通过锁定方式将 盒部22与内饰板本体21相固定,在此状态下,由盒部22和内饰板 本体21两个部件形成上侧开口的空间。此空间与上述的门兜19相对 应,而开口则与存取端口 23相对应。此外,门兜19的底部由内饰板 本体21的收纳部21B (参见图5)构成。车门内饰板17具有上述基本结构,所以,由于轻量化的 处理,造成内饰板本体21的刚性比盒部22的刚性低。首先,存取端 口 23附近部分的刚性变得较低。所以,包括将被容纳物体纳入门兜 19、以及从门兜19取出被容纳物体的情况,当朝向车辆外侧的推动 作用力施加于特别是存储端口 23附近的部分时,容易造成内饰板本 体21朝车辆外侧弯曲。然而,当采取向内饰板本体21位于车辆外侧的面(背面 21C)添加肋部的措施时,如先前所述,在将肋部整体模塑至具有较 小壁厚tl的内饰板本体21之后,由于肋部收縮,在内饰板本体21 位于车厢13侧的面(表面21A)上出现"縮痕"凹进,担心因此而劣 化外观。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盒部22的存取端口 23附近, 通过设置由肋部27加强的结构件(下文称为"肋部构件26"),解决 相关问题。如图3、图5至图7所示,作为肋部27的肋部构件26包括单个或多个横向肋部27H,在至少一个部分、优选在大致沿竖向 的多个部分,横向肋部27H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单个或多 个竖向肋部27V,在至少一个部分、优选在大致沿水平方向的多个部 分,竖向肋部27V大致沿竖向延伸。此外,肋部构件26包括遮盖部28,遮盖部28沿车辆11 的前后方向延伸成长条形状,用于从车辆外侧、上侧和下侧遮盖所有 横向肋部27H和所有竖向肋部27V。遮盖部28的其他表面包括位于 车厢13侧的面,构成向车辆外侧凸出的弯曲面28C,在车辆11前后 方向的任何位置处,弯曲面28C最凸出的部分位于高度方向上的中 间部分。遮盖部28的长度,达到与本体壁部24相对车辆11前后 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在横向肋部27H的前后两个端部和遮盖部 28的前后两个端部28E处,肋部构件26与前后两个端壁部25的上 端部和位于车厢13侧上的端部相连接。这里,通过使肋部构件26 与盒部22整体成型,使肋部构件26与盒部22相连接。按这种方式, 在肋部构件26架设于盒部22的前后两个端壁部25之间的状态下, 肋部构件26只与内饰板本体21位于车辆外侧的面(背面21C)相接 触,并未通过粘附等与之相结合。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内饰板17,内饰 板本体21的壁厚tl设定为大致lmm,所以,与常规车门内饰板壁 厚tl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mm (例如2.2-2.5mm)相比,整个车门内 饰板17明显减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内饰板17,内饰板本体21 自身没有设置肋部,所以,不会引起肋部与具有较小壁厚tl的内饰 板本体21自身整体成型时可能带来的縮痕问题,据此,也不会带来 内饰板本体21位于车厢13侧的面(表面21A)的外观劣化。此外, 肋部构件26整体形成有肋部27,所设置处的壁厚为t2,大约为内饰 板本体21的壁厚的两倍,因此,难以产生縮痕。此外,即使假定在 遮盖部28处产生縮痕,由于遮盖部28布置在盒部22内,从车厢13 一侧也很难以看到縮痕。
此外,根据车门内饰板17,肋部构件26自身由具有较高 刚性的肋部27进行加强。此外,通过将肋部构件26设置在盒部22 处,至少盒部22位于肋部构件26附近部分的刚性得以提升。特别地, 根据本实施方式,其中盒部22包括本体壁部24和一对前、后端壁部 25,肋部构件26架设于两个端壁部25之间,所以,构成了一种模式, 其中盒部22借助于肋部构件26桥接彼此分开的一对端壁部25。在 盒部22中,与没有设置肋部构件26的情况相比,构成代表本体变形 难度(抗弯刚性抗弯性)指标的断面惯性矩(a moment of inertia of area)增大。所以,当将被容纳物体等纳入门兜19时,盒部22不容 易发生变形。此外,在内饰板本体21中,至少位于肋部构件26附近部 分的刚性,更准确地说,克服朝向车辆外侧的抗弯刚性,由具有较高 刚性的肋部构件26加以补偿。特别地,内饰板本体21自身的刚性,存取端口 23附近部 分的刚性比其他部分的刚性要低。在这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肋 部构件26设置在盒部22的存取端口23附近部分,所以,至少内饰 板本体21的存取端口 23附近部分的刚性,由肋部构件26加以补偿。通过将连接两个端壁部25的遮盖部28架设在盒部22的 两个端壁部25之间,不仅遮盖了肋部27,而且通过增大盒部22的 断面惯性矩,也起到了提升至少位于内饰板本体21的存取端口 23 附近部分的刚性的作用。此外,尽管加上肋部构件26时增加了刚性,但也增加了 车门内饰板17的总重。所以,为了减小因增加肋部构件26造成的增 重,优选使肋部构件26的尺寸保持在必需的最小尺寸。在这一方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肋部构件26只设置在盒部22的存取端口 23附近, 所以,由于肋部构件26的增加而带来的重量方面的增加相对较小, 同时增加了内饰板本体21的刚性。此外,当朝向车辆外侧的较大作用力(冲击)从车厢13 侧瞬间施加于内饰板本体21时,由肋部构件26使冲击经由肋部27 (横向肋部27H、竖向肋部27V)和遮盖部28传到盒部22。在传递过程中,至少一部分冲击通过使肋部27 (横向肋部27H、竖向肋部 27V)弯曲而加以吸收。其时,有一种情况,当乘员在门兜19内移动手以将被容 纳物体纳入门兜19、或者从门兜19取出被容纳物体时,手触摸到内 饰板本体21和盒部22中构成门兜19的部分。添加到现有结构中的 肋部构件26也构成触摸的对象。此外,更具体地,构成由手接触的 部分对象,由车辆外侧面、上面和下面等构成,除了车厢13侧的面; 其中,内饰板本体21布置于肋部构件26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当 肋部假定暴露于门兜19的内侧时,在门兜19内侧移动的手从上侧、 车辆外侧和下侧任意之一触摸肋部27。横向肋部27H和竖向肋部27V 构成板状外形,其周围则由空间构成,所以,当手触摸横向肋部27H 和竖向肋部27V时,乘员感觉到凸凹的感觉。在这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其中用遮盖部28从车辆 外侧、上侧和下侧遮盖肋部27,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在门兜19 内侧移动的手受到遮盖部28限制,例如,限制手指F从车辆外侧、 上侧和下侧触摸肋部27。即使乘员沿任意方向移动手指F,尽管手 指F可以触摸遮盖部28,但手指F不会直接触摸肋部27。所以,乘 员感觉到的触感与乘员直接触摸肋部27时的感觉不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包括位于车厢13侧的面在内的遮 盖部28的其他表面构成向车辆外侧凸出的曲面28C,且曲面28C最 凸出的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任意位置处都位于高度方向的中部。所 以,乘员触摸遮盖部28的曲面28C的光滑面。此外,即使在门兜19 内侧沿任意方向移动手(手指F),手都触摸曲面28C。根据以上具体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达到以下效果。 (l)盒部22的存取端口 23附近设置有由肋部(横向肋部27H、 竖向肋部27V)加强的肋部构件26。所以,至少内饰板本体21的存 取端口 23附近部分的刚性可以得到增强,并且限制内饰板本体21 弯向车辆外侧,同时避免因縮痕劣化内饰板本体21表面21A的外观。 (2)内饰板本体21的壁厚tl设定为小于盒部22的壁厚 t2。现有技术中的内饰板本体21设定成与盒部22的厚度具有相同厚度,与车门内饰板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使车门内饰板17减 重。据此,达到了整车的重量减轻,藉此可以有助于降低燃油消耗。 (3)肋部构件26只设置于盒部22的存取端口 23附近。 所以,可以减少因添加肋部构件26带来的重量增加。
(4)使用的盒部22具有本体壁部24、以及一对在前后方向彼 此相对存取端口置于其间的端壁部25,并将肋部构件26架设在两个 端壁部25之间。所以,通过增加盒部22的断面惯性矩,可以限制盒 部22的变形。 (5)肋部构件26设有从车辆外侧、上侧和下侧遮盖肋部 27 (横向肋部27H、竖向肋部27V)的遮盖部28。所以,与没有设 置遮盖部28而暴露肋部27的情况相比,可以达到触摸手(手指F) 时的触摸感的提升。 (6)遮盖部28构成为长条状,并架设在盒部22的两个 端壁部25之间。所以,至少内饰板本体21的存取端口 23附近部分 的刚性可以得到提升。此外,即使当指向车辆外侧的较大作用力(冲击)从车厢 13侧瞬间施加于内饰板本体21时,至少一部分冲击可以通过使肋部 (27)(横向肋部27H、竖向肋部27V)弯曲而加以吸收。 (7)模塑内饰板本体21的材料,特别采用了具有下述材 料物理特性的材料,23。C下弯曲弹性模量为1800-3100MPa, 23。C下 Izot测试的测量值为150-260J/m。所以,可以提升内饰板本体21的 耐冲击吸收性能。 (8)当内饰板本体21的壁厚tl薄到如本实施方式中的 lmm的程度时,与壁厚tl为例如大约3mm的情况相比,劣化了模 塑过程中树脂材料的流动性,并造成了增加树脂模塑所需的时间周期 或增加模塑产品的不合格比例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 模塑内饰板本体21采用了特别具有下述材料物理特性的材料,23(TC 下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40-50g/10min。所以,可以使树脂材料 流动性增加,以及,即使树脂材料流动的长度加长,或者,增加了流 动面积,仍然可以限制树脂模塑所需的时间周期方面的增加,并可以限制模塑产品的不合格比例方面的增加。 (9)作为掺入树脂材料的滑石,采用了具有0.7pm平均 粒径的滑石和4.4pm平均粒径的滑石的混合料。籍此,可以使弯曲 弹性模量和Izot测试的测量值提高。此外,混合滑石由具有0.7|im 平均粒径的滑石(认为有助于改善材料物理特性)和具有4.4pm平 均粒径的滑石(通常比具有0.7)inn平均粒径的滑石便宜)构成,所 以,在实现材料物理特性的同时,可以保持较低成本。此外,本发明可以具体为以下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
<关于盒部22〉
-盒部22可以用内饰板本体21借助不同于爪式适配的锁定装置 进行锁定。,在盒部22处,至少在肋部构件26附近部分的壁厚t2, 可以设定成比本实施方式的小,例如,达到与内饰板本体21的壁厚 tl相同的程度。
<关于肋部构件>
-遮盖部28可以构成为至少从车辆外侧遮盖肋部27。所以,遮 盖部28可以构造成只从车辆外侧遮盖肋部27,可以构造成从车辆 外侧和上侧遮盖肋部27,或者从车辆外侧和下侧遮盖肋部27。肋部构件可以构造成用肋部进行加强,或者,可以构造成 包括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8示出其一种示例。肋部构件30构造成包括框架件31和肋 部32。框架件31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四边环形形状,并在 该方向的两个端部31E处固定至盒部22的端壁部25。肋部32由横 向肋部32H、竖向肋部32V构成,并构成为格状。此外,横向肋部 32H和竖向肋部32V在其外缘部与框架件31整体成型。通过采用 这样一种结构,可以使肋部构件26减重并具有较高刚性。此外,即使使用上述框架件31时,也可以在框架件31的 车辆外侧设置遮盖肋部32的遮盖部33。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肋部27可以只由横向肋部27H构成,此外, 也可以只由竖向肋部27V构成。类似地,图8中的肋部32可以只由横向肋部32H构成,此外,也可以只由竖向肋部32V构成。'只要随添加肋部构件26带来的重量方面的增加限制在允 许范围内,除存取端口23附近之外,肋部构件26还可以设置在存 取端口23的下部。此外,在那种情况下,达到的相当的效果在于, 内饰板本体21的刚性由肋部构件26加以补偿。*肋部构件26、 30可以通过粘合、熔接等方式结合至内饰 板本体21的背面21C。藉此,即使指向车厢13侧的作用力可能施 加于内饰板本体21,也能使内饰板本体21不易在相同方向发生变 形。在这种情况下,肋部构件26和内饰板本体21可以在至少必须
的部分进行结合。
<关于应用范围>
-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前车门,而且可以应用于其他车门,例 如,后门或背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门内饰板,形成位于车辆车门的车厢一侧的部分,并且设有用于容纳被容纳物体的门兜;其中所述门兜布置成面向所述车厢,并形成在内饰板本体与盒部之间,所述内饰板本体具有存取被容纳物体的存取端口,所述盒部布置在所述内饰板本体的车辆外侧;以及其中至少在所述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设置用肋部加强的肋部构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其中所述内饰板本体的 壁厚设定成小于所述盒部的壁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其中所述盒部包括本 体壁部,布置在远离内饰板本体至车辆外侧的部分; 一对端壁部,从 彼此相对的所述本体壁部的端缘延伸至所述内饰板本体的附近,所述 存取端口置于其间;以及其中所述肋部构件架设在所述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其中所述肋部构件包括 至少从所述车辆外侧遮盖所述肋部的遮盖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其中所述遮盖部形成为 长条状,并架设在所述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内饰板,其中所述肋部构件包括 框架件,架设在所述盒部的两个端壁部之间;以及,肋部,与所述框 架部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门内饰板,车门内饰板包括用于容纳被容纳物体的门兜。门兜布置成面向车厢,并形成在内饰板本体与盒部之间,内饰板本体具有存取被容纳物体的存取端口,而盒部则布置在内饰板本体的车辆外侧。盒部的存取端口附近设置有用肋部加强的肋部构件。内饰板本体的壁厚设定为小于盒部的壁厚。盒部包括本体壁部,布置在从远离内饰板本体到车辆外侧;以及,一对端壁部,布置为在本体壁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端缘处延伸到内饰板本体附近,本体壁部中的存取端口置于其间,并将肋部构件架设在该两个端壁部之间。
文档编号B60R7/04GK101590830SQ20091014384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乾修司, 北岛高大, 安藤光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