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压发电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726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压发电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特别是涉及手压发电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车辆广泛被人们应用,为减少汽车 尾气的排放,自然应用电动车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活环境,各种电动 车辆相继出现。市场上的电动车辆主要有电动脚踏车、电动机车和电动汽车, 这些电动车辆的动力来源是以充电瓶的电力供给电动机,电动机驱动车辆行走,
但是这种常用的电动车在使用时存在的缺点是电动机的转速单纯靠电瓶供给 的电力大小进行调速,需长时间快速行驶的状况下,加快电瓶的电力消耗,车 辆持续行驶的时间短,不能全天候长途行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和补充电瓶电力消耗, 持续行走,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手压发电电动汽车。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包括车底盘、由车底盘前端的前梁两端羊角轴连接前 轮和羊角轴上转向支臂及转向拉杆构成的转向机构、由车底盘后端两侧钢板弹 簧上支撑的驱动轴两端连接后轮和直流电动机及驱动链轮构成的驱动机构、由 驱动轴上刹车装置连接脚踏刹车板构成的制动机构、直流电动机、手压发电机、 全保护充电器、电瓶。所述手压发电机装在车底盘上,手压发电机的手压杠杆 和装设在车底盘上的发电操纵压杆分别铰接在连杆两端。所述全保护充电器装 在车底盘上,所述电瓶装在车底盘上,手压发电机通过导线与全保护充电器电 连接,全保护充电器与电瓶通过导线电连接,电瓶通过导线与设在转向机下方 的脚踏开关电连接,构成手压发电电动汽车。
上述的发电操纵压杆,由手压把、压杆、压杆座、转动轴组成,转动轴两 端由轴承支撑在与车底盘固定连接的轴承座上,压杆座固定连接转动轴,压杆 上端固定连接手压把,下端螺纹连接压杆座,压杆座穿过车底盘与车底盘下面 的连杆铰接。
上述的手压发电机,由手压杠杆、 一级大齿轮、 一级小齿轮、二级大齿轮、二级小齿轮、三级大齿轮、三级小齿轮、中间传动齿轮、离合齿轮、末级齿轮、 惯性轮和发电机组成。 一级大齿轮和一级小齿轮固定在同一个传动轴上成为一 整体,二级小齿轮和三级小齿轮分别固定在二级大齿轮和三级大齿轮上,末级 齿轮和惯性轮均固定在发电机输入轴上。所述一级小齿轮下方装有左右两个中 间传动齿轮,左右两个中间传动齿轮分别固定连接一个离合齿轮,两个离合齿 轮在离合工作时交替与一级小齿轮啮合, 一级大齿轮与二级小齿轮啮合,二级
大齿轮与三级小齿轮啮合,三级i:齿轮与末级齿轮啮合,手压杠杆一端螺纹连 接右中间传动齿轮,在手压杠杆压动下,中间传动齿轮一逆一顺的转动,带动 离合齿轮与一级小齿轮转动,经三级变速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
本实用新型能减少和补充电瓶的电力消耗,在行走过程中手压发电机补充 电力,不间断地持续行走,节省能源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图i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底盘示意图。
图3是图1的K向视图。
图4是图1的H向视图。
图5是图4的T向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操纵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手压发电机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包括车底盘l、转向机构、驱动机构、制动机构、直流 电动机10、手压发电机5、全保护充电器12、电瓶9。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 前梁15、转向支臂14、羊角轴13、转向拉杆16和转向机3,前梁15与车底盘 1固定连接,前梁15两端均连接有羊角轴13,羊角轴13以其立轴部与前梁15 转动连接,羊角轴13的水平轴部装有前轮4,羊角轴13上装有转向支臂14, 转向拉杆16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梁两端的转向支臂14上。转向机3设在车 底盘1前部,转向机3的转向杆与转向拉杆16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 轴18、钢板弹簧22、驱动链轮19和直流电动机20,减震的钢板弹簧22通过两 端吊耳24装在车底盘1后部的下面两侧,驱动轴18通过轴承23支撑在两侧的 钢板弹簧22上,驱动轴两端均装有后轮8,驱动链轮19固定在驱动轴18上, 直流电动机20对应的装在车底盘1上面,直流电动机20的输出轴装有主动链轮21,主动链轮21与驱动链轮19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制动机构,包括脚踏刹 车板38、杀车装置17,脚踏刹车板38装在转向机3下方的车底盘1上,刹车 装置17固定在驱动轴18上,刹车装置17与脚踏刹车板38通过刹车拉杆连接。 所述手压发电机5装在车底盘1前部。手压发电机5,由手压杠杆25、 一级大 齿轮27、 一级小齿轮26、 二级大齿轮30、 二级小齿轮34、三级大齿轮3K三 级小齿轮35、中间传动齿轮28、 29、离合齿轮33、末级齿轮36、惯性轮32和 发电机11组成(见图8和图7)。 一级大齿轮27和一级小齿轮26固定在同一个 传动轴上成为一整体,二级小齿轮34和三级小齿轮35分别固定在二级大齿轮 30和三级大齿轮31上,末级齿轮36和惯性轮32均固定在发电机11输入轴上。 所述一级小齿轮26下方装有左右商个中间传动齿轮28、 29,左右两个中间传动 齿轮28、 29分别固定连接一个离合齿轮33,两个离合齿轮33在离合工作时交 替与一级小齿轮26啮合, 一级大齿轮27与二级小齿轮34啮合,二级大齿轮30 与三级小齿轮35啮合,三级大齿轮31与末级齿轮36啮合,手压杠杆25—端 螺纹连接右中间传动齿轮29。在手压杠杆25与装设在车底盘1上的发电操纵压 杆2.分别铰接设在车底盘1下面连杆6两端。所述的发电操纵压杆2,由手压把 41、压杆40、压杆座39、转动轴42组成,转动轴42两端由轴承支撑在与车底 盘l固定连接的轴承座7上,压杆座39固定连接转动轴42,压杆40上端固定 连接手压把41,下端螺纹连接压杆座39,压杆座39穿过车底盘1与车底盘下 面的连杆6铰接。在发电操纵压杆2与连杆6驱动手压发电机的手压杠杆25, 左右中间传动齿轮28、 29—逆一顺的转动,带动离合齿轮33与一级小齿轮26 转动,经三级变速带动发电机11转动发电。所述全保护充电器12装在车底盘1 的前端,所述电瓶9为四个,均装在车底盘l的后端,手压发电机5通过导线 与全保护充电器12电连接,全保护充电器12与电瓶9通过导线电连接,电瓶9 通过导线与设在转向机3下方的脚踏开关37电连接,构成手压发电电动汽车。
权利要求1、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包括车底盘(1)、由车底盘(1)前端的前梁(15)两端羊角轴(13)连接前轮(4)和羊角轴(13)上转向支臂(14)及转向拉杆(16)构成的转向机构、由车底盘(1)后端两侧钢板弹簧(22)上支撑的驱动轴(18)两端连接后轮(8)和直流电动机(10)及驱动链轮(19)构成的驱动机构、由驱动轴(8)上刹车装置(17)连接脚踏刹车板(38)构成的制动机构、直流电动机(10)、手压发电机(5)、全保护充电器(12)、电瓶(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压发电机(5)装在车底盘(1)上,手压发电机(5)的手压杠杆(25)和装在车底盘(1)上的发电操纵压杆(2)分别铰接在连杆(6)两端;所述全保护充电器(12)装在车底盘(1)上,所述电瓶(9)装在车底盘(1)上,手压发电机(5)通过导线与全保护充电器(12)电连接,全保护充电器(12)与电瓶(9)通过导线电连接,电瓶(9)通过导线与设在转向机(3)下方的脚踏开关(37)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压发电 机(5),由手压杠杆(25)、 一级大齿轮(27)、 一级小齿轮(26)、 二级大齿轮(30)、 二级小齿轮(34)、三级大齿轮(31)、三级小齿轮(35)、中间传动齿 轮(28)、 (29)、离合齿轮(33)、末级齿轮(36)、惯性轮(32)和发电机(11) 组成, 一级大齿轮(27)和一级小齿轮(26)固定在同一个传动轴上成为一整 体,二级小齿轮(34)和三级小齿轮(35)分别固定在二级大齿轮(30)和三 级大齿轮(31)上,末级齿轮(36)和惯性轮(32)均固定在发电机(11)输 入轴上,所述一级小齿轮(26)下方装有左右两个中间传动齿轮(28)、 (29), 左右两个中间传动齿轮(28)、 (29)分别固定连接一个离合齿轮(33),两个离 合齿轮(33)在离合工作时交替与一级小齿轮(26)啮合, 一级大齿轮(27) 与二级小齿轮(34)啮合,二级大齿轮(30)与三级小齿轮(35)啮合,三级 大齿轮(31)与末级齿轮(36)啮合,手压杠杆(25) —端螺纹连接右中间传 动齿轮(29),在手压杠杆(25)与装设在车底盘(1)上的发电操纵压杆(2) 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电操纵 压杆(2),由手压把(41)、压杆(40)、压杆座(39)、转动轴(42)组成,转 动轴(42)两端由轴承支撑在与车底盘(1)固定连接的轴承座(7)上,压杆 座(39)固定连接转动轴(42),压杆(40)上端固定连接手压把(41),下端 螺纹连接压杆座(39),压杆座(39)穿过车底盘(1)与车底盘下面的连杆(6) 铰接。
专利摘要手压发电电动汽车,包括车底盘、转向机构、驱动机构、制动机构、直流电动机、手压发电机、全保护充电器和电瓶。转向机构由固定在车底盘上的前梁及前梁两端羊角轴、转向支臂组成,羊角轴连接前梁和前轮,羊角轴上装转向支臂,转向拉杆两端连接转向支臂,转向机连接转向拉杆。驱动机构由钢板弹簧、驱动轴、直流电动机组成,驱动轴装在固定在车底盘后部的钢板弹簧下面,驱动轴两端装后轮,直流电机装在车底盘后面,直流电动机输出轴上装主动链轮,驱动轴上装驱动链轮,手压发电机装在车底盘前部,通过装在车底盘上的操纵压杆连接发电机手压发电。手压发电机与全保护充电器、电瓶电连接。压手压发电机补充电力,可不间断持续行走,节省能源,环保。
文档编号B60L11/18GK201385588SQ20092001331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8日
发明者沈庆春 申请人:沈庆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