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694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安全性能特別是碰撞安全性能,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主要性能指 标之一。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如何满足汽车在高速及低速碰撞的要 求?等等,这些工作内容已是各厂商的重点工作之一。
汽车后碰撞时,主要保护装置就是后防撞梁及相关组件,公开的适用于
微车及轿车上的相关专利,如专利号为20052003336. 4的"车辆后碰撞横梁 总成",该专利只是对后防撞梁的本体结构进行了申请保护;其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把后防撞梁总成由原先的焊接方式改为组装方式,解决便于拆装方便, 维修方^f更,同时也对车辆后正碰起到保护作用,即可以满足高速和低速后面 正碰撞的要求。但是,不能保证能满足《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的低速前"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轿车上通常使用的后防撞梁,有的长 度基本与后地板左右纵梁的宽度相当,有的直接与后围板焊合在一起,主要 对后面正碰起保护作用,而在低速后"车角"碰撞时,不能可靠地起到保护 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它不仅能够满足汽车 在高速和低速正面碰撞的要求,而且还能够满足《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 护装置》规定的低速前"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后端与后防 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 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
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
一右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 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
左防撞支撑件和右防撞支撑件左右对称。
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所述的后防撞梁与左防撞支撑件和右 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与左 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与右 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
所述的汽车后部保护装置有三个保护区域,分别是
中部保护区域,由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和后围板连接了所述的左部区域 的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和所述的右部区域的三角形状结构框架,使所述的左、 右部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形成一个整体。在左、右部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形成的 同时,中部区域的方形保护结构框架也随之形成。
左部保护区域,由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和与其连接的左防撞支撑件及后地 板左纵梁组件成的三角形框架;
右部保护区域,由后防撞梁的有端部和与其连接的右防撞支撑件及后地 板右纵梁组件成的三角形框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 一端与后防 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左连接支架、 一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 右连接支架、后端与左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与 右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一左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 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位连接,左防撞支撑件、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防 撞梁和左连接支架相互连接构成四边形(近似三角形)的框架;
一右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右防撞支撑件、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后防撞
梁和右连接支架相互连接构成四边形(近似三角形)的框架; 左防撞支撑件和右防撞支撑件左右对称。
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所述的后防撞梁与左连接支架和右连 接支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防撞梁与左防撞支撑件和 右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与 左连接支架和左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 右纵梁组件与右连接支架和右防撞支撑件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
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在所述的后防撞梁的左端部至少设有1 个第一通孔、右端部至少设有1个第二通孔;在所述的左连接支架另一端的 安装板上至少设有1个第三通孔;在所述的右连接支架另一端的安装板上至 少设有1个第四通孔。
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在所述的地板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至少 设有1颗的螺钉,与左连接支架另一端的第三通孔相对应,将地板左纵梁组 件与左连接支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地板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颗 的螺钉、与右连接支架另一端的第四通孔相对应,将地板右纵梁组件与右连 接支架连接固定。
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在所述的左防撞支撑件的前端部的侧翻 边上至少设有1个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部的螺钉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 固定;在所述的左防撞支撑件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个与后防撞梁左端部的第 一通孔对应的且带预埋螺母的通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
在所述的右防撞支撑件的前端部的侧翻边上至少:没有1个与地板右纵梁 组件后端部的螺钉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右防撞支撑件的 后端部至少设有1个与后防撞梁右端部的第二通孔对应的且带预埋螺母的通 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
所述的汽车后部保护装置有三个保护区域,分别是中部保护区域,由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和后围板连接了所述的左部区域 的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和所述的右部区域的三角形状或近似三 角形状结构框架,使所述的左、右部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形成 一个整体。在左、右部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结构框架形成的同时,中部 区域的方形保护结构框架也随之形成。
左部保护区域,由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和与其连接的左防撞支撑件、左连
接支架及后地板左纵梁组件成的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框架;
右部保护区域,由后防撞梁的有端部和与其连接的右防撞支撑件、右连 接支架及后地板右纵梁组件成的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通过所述的后部保护装置的左右部区域的三角形 状或近似三角形状保护结构框架,有效地抵抗碰撞沖击,并满足《GB17354-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侧三角结构框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右侧三角结构框架示意图。
图4是左防撞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右防撞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角"碰撞保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和图3, —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后地板左 纵梁组件5的后端与后防撞梁1的中左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后地板右 纵梁组件6的后端与后防撞梁1的中右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左防撞支 撑件3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左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右防 撞支撑件4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右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另一端与 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 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左右对称。
实施例二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与后 防撞梁1的中左部采用焊接定位连接,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与后防撞 梁1的中右部采用焊接定位连接;左防撞支撑件3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左 端部采用焊接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采用焊接定 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右防撞支撑件4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右端部 采用焊接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采用焊接定位连 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左右对称。
实施例三参见图1至图6,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左连接支架la 的一端与后防撞梁l的中左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左连接支架la的另一 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右连接支架lb的一 端与后防撞梁1的中右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右连接支架lb的另一端与 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
左防撞支撑件3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左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 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左防撞支撑 件3、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后防撞梁1和左连接支架la相互连接构成四边 形的框架;右防撞支撑件4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右端部采用螺钉螺母紧固 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釆用螺钉螺母紧固连接,右防 撞支撑件4、后地板右纵梁组件5、后防撞梁1和右连接支架lb相互连接构 成四边形的框架;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左右对称。
实施例四参见图l至图6, —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将实施例三中采用 螺钉螺母紧固连接的部位改为采用焊接定位连接即可。
实施例五参见图1至图6,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后防撞梁l的左端部设有6个第一通孔lla、右端部设有6个第二通孔lib;在所述的左连接 支架la另一端设有4个第三通孔lh;在所述的右连接支架lb另一端设有4 个第四通孔12b;
在所述的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设有四颗螺4丁 13a、后端设有四颗与 左连接支架另一端的安装板上的4个第三通孔12a对应的预埋螺钉,并与其 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设有四颗螺钉13b、后端设有 四颗与右连接支架另一端的安装板上的4个第四通孔12b对应的预埋螺钉, 并与其连接固定。
在所述的左防撞支撑件3的前端部的侧翻边上设有4个与地板左纵梁组 件后端部的4颗螺钉13a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左防撞支 撑件3的后端部设有6个与后防撞梁左端部的6个第一通孔lla对应的且带 预埋螺母的通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
在所述的右防撞支撑件4的前端部的侧翻边上设有4个与地板右纵梁组 件后端部的4颗螺钉13b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右防撞支 撑件4的后端部设有6个与后防撞梁右端部的6个第二通孔lib对应的且带 预埋螺母的通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围板2也连接了左、右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的 结构框架,并增加后部保护装置的强度。
参见图4和图7,以左部区域为例。当车辆受到后"车角"碰撞时,撞 击块21低速向车辆角部进行拉撞击,这时,撞击块压溃后保险杠后就先接触 到后防撞梁组件1,撞击块继而压向后防撞梁组件1的左端部。后防撞梁组件 1左端部前面连接的是左防撞支撑件3,但是后防撞梁组件1与左防撞支撑件 3和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是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即前面提及 的四边形)的结构框架的,并且所组成的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的结构框 架与撞击块21的接触面很大, 一般认为三角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的结构框架与 撞击块21的接触面大于撞击块21的宽度的1/2比较理想。当后防撞梁组件1的左端部受压力了,在三角结构框架的作用下,此时的压力也传递给左防撞
支撑件3和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当左防撞支撑件3和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 能抵抗住撞击块21的撞击而不变形或稍有变形但基本保持原有的形状,可以 说此时的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的结构框架是有效地抵抗碰撞撞击的。当 三角形状或近似三角形状的结构框架是有效地抵抗碰撞撞击了 ,也就保护了 安装到车辆上面的其它零部件而不受碰撞撞击损坏,也就提高了整车碰撞安 全性。
本实施方式有效地解决抵御低速后"车角"碰撞撞击问题,满足 《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实施所作的进一步详细 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 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 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1)、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其特征在于一左防撞支撑件(3)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防撞支撑件(4)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左右对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后防撞梁(1)与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为螺钉螺母紧固连 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与左防撞支撑件(3)为螺钉 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 )与右防撞支撑件(4 ) 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
3、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l)、 一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左 部定位连接的左连接支架(la)、 一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右连接 支架(lb )、后端与左连接支架(la )的另 一端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 )、 后端与右连接支架Ub)的另一端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其特征在 于-左防撞支撑件<3).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 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的后端部定位位连接,左防撞支撑件(3)、后地 板左纵梁组件(5 )、后防撞梁(1)和左连接支架(la )相互连接构成四边形 的框架;一右防撞支撑件(4)的一端与后防撞梁(1)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 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定位连接,右防撞支撑件(4)、后地板右纵梁组件(5 )、后防撞梁(1)和右连接支架(lb )相互连接构成四边形的框架;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左右对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后防撞梁(1 )与左连接支架(la )和右连接支架(lb )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 或者焊接;所述的后防撞梁(1)与左防撞支撑件(3)和右防撞支撑件(4) 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5)与左连接支 架(la)和左防撞支撑件(3)为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的后地 板右纵梁组件(6)与右连接支架(lb)和右防撞支撑件(4)为螺钉螺母紧 固连接、或者焊接。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的后防撞梁(1)的左端部至少设有1个第一通孔(11a )、右端部至少设 有1个第二通孔(lib);在所述的左连接支架(la)另一端的安装板上至少 设有1个第三通孔(12a);在所述的右连接支架(lb)另一端的安装板上至 少设有1个第四通孔(12b)。
6、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迷的地板左纵梁组件(5 )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颗的螺钉(13a ),与左连接 支架另一端的第三通孔(12a)相对应,将地板左纵梁组件(5)与左连接支 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地板右纵梁组件(6)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颗的螺钉(13b )、与右连接支架另一端的第四通孔(12b)相对应,将地板右纵梁组件 (6)与右连接支架连接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迷的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的左防撞支撑件(3 )的前端部的侧翻边上至少i殳有1个与地板左纵梁组 件后端部的螺钉(13a)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左防撞支撑 件(3)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个与后防撞梁左端部的第一通孔Ula)对应的 且带预埋螺母的通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右防撞支撑件(4 )的前端部的側翻边上至少设有1个与地板右 纵梁组件后端部的螺钉(13b)对应的通孔,并与其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右防 撞支撑件(4)的后端部至少设有1个与后防撞梁右端部的第二通孔(lib) 对应的且带预埋螺母的通孔,并通过螺钉连接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能有效地抵抗碰撞冲击,并满足《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文档编号B60R19/04GK201432635SQ200920127788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6日
发明者瑛 李, 蒋伯富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