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344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组成部件,特别是一种双后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机动车后 桥差速器。
背景技术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09年6月24日授权公告了一个名称为“一种四轮摩托 车后桥差速器总成”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01261391Y,该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 了一种四轮摩托车后桥差速器总成,左右半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左右后桥壳和左右差速 器座内,左右差速器座分别通过差速器座轴承套于左右后桥壳中,左右差速器座间通过轴 承设有两行星齿轮,左右差速器座通过轴承压盖连接,两行星齿轮同时与两半轴齿轮啮合, 两半轴齿轮连接在左右半轴的轴端上,这样的结构将差速器座作为行星架,转动惯性大,需 要较大驱动力,另外行星齿轮设在左右差速器座之间,增加了行星齿轮的波动性,影响差速 器的稳定性及其他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机动车后桥差速 器,以较小驱动力驱动差速器工作,减少机械能耗,提高发动机驱动力利用效率,并且提高 差速器的稳定性以及机动车的平稳性和操作性,有效避免机动车在转弯时发生打滑甚至侧 翻的现象发生,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输入轴齿轮组件、差速结构、左出轴以及右出轴,所 述差速结构包括行星架、两个半轴齿轮和至少两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架为套在左出轴的 右轴端的大齿轮,所述大齿轮与左出轴相对转动,所述大齿轮与输入轴齿轮组件啮合传动, 所述行星齿轮转动设在大齿轮中且关于大齿轮轴线对称,所述行星齿轮各自与半轴齿轮啮
I=I O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 接,所述左出轴穿装在左壳体中,所述右出轴穿装在右壳体中,左出轴与右出轴同轴线。进一步的,所述左出轴比右出轴长。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轴齿轮组件为与大齿轮啮合的齿轴,所述齿轴的左端通过轴 承固定在左壳体上并且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齿轴的右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右壳体上。进一步的,所述半轴齿轮包括设在左出轴上的伞齿轮I和设在右出轴上的伞齿轮 II,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通过转轴定位 在大齿轮的轮毂中水平转动,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各自与伞齿轮I和伞齿轮II啮 合传动。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为销轴,所述销轴上设有轴套,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穿 装在轴套上。销轴尺寸小,便于安装。
3[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固定壳体,将大齿轮作为行星架 套在左出轴上,简单行星结构,方便安装,而且提高差速器的稳定性以及机动车的平稳性和 操作性,有效避免机动车在转弯时发生打滑甚至侧翻的现象发生,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具有 固定在后桥上的壳体1,在壳体1内设有输入轴齿轮组件2、差速结构、左出轴31以及右出 轴32 ;壳体1包括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之间通过螺钉13固定连 接,左出轴31穿装在左壳体11中,右出轴32穿装在右壳体12中,左出轴31与右出轴32 同轴线且左出轴31比右出轴32长;所述差速结构包括行星架4、设在左出轴31上的伞齿轮 141、设在右出轴32上的伞齿轮1142和设在行星架4上的伞齿轮11143、伞齿轮IV44 ;行星 架4为套在左出轴31的右轴端311的大齿轮,大齿轮与左出轴31可以发生相对转动,输入 轴齿轮组件2为齿轴,大齿轮与齿轴啮合传动,齿轴的左端21通过轴承固定在左壳体11上 并且与驱动装置连接,齿轴的右端22通过轴承固定在右壳体12上;伞齿轮III43和伞齿轮 IV44通过转轴5定位在大齿轮的轮毂40中水平转动且关于大齿轮轴线对称,伞齿轮III43 和伞齿轮IV44各自与伞齿轮141和伞齿轮1142啮合。上述实施例中,行星齿轮设置了两个,也可以设置四个、六个或八个;另外转轴5 可以设为销轴,在销轴上设轴套51,伞齿轮III43和伞齿轮IV44穿装在轴套51上。在机动车直线行驶时,左右两边驱动轮的阻力大致相同,从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首 先传递到齿轴上,再由齿轴将动力传递给大齿轮使大齿轮开始转动,大齿轮内的行星齿 轮--伞齿轮II143和伞齿轮IV44跟着大齿轮公转同时不会产生自转,两个行星齿轮--伞 齿轮II143和伞齿轮IV44啮合着两个半轴齿轮一伞齿轮141和伞齿轮1142以相同的速度 转动,这样机动车就进行直线行驶了 ;假设机动车现在向左转,左侧驱动轮行驶的距离短, 相对来说会产生更大的阻力,大齿轮通过齿轴与输入轴相连,在传动轴转速不变情况下大 齿轮的转速也不变,因此左侧半轴齿轮一伞齿轮141会比大齿轮转得慢,这就相当于伞齿 轮II143带动左出轴会更费力,这时行星齿轮一伞齿轮II143和伞齿轮IV44就会产生自 传,把更多的扭矩传递到右侧半轴齿轮一伞齿轮1142上,由于伞齿轮II143和伞齿轮IV44 的公转外加自身的自传,导致伞齿轮Π42会在大齿轮转速的基础上增速,这样以来右车轮 就比左车轮转得快,从而使车辆实现顺滑的向左转弯;而机动车向右转的原理与向左转的 原理相同。本实用新型将壳体固定,以大齿轮作为行星架套在左出轴上,简化行星结构,方便 安装,以较小驱动力驱动差速器工作,减少机械能耗,提高发动机驱动力利用效率,而且提 高差速器的稳定性以及机动车的平稳性和操作性,有效避免机动车在转弯时发生打滑甚至 侧翻的现象发生,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能。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 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在壳体内的输入轴齿轮组件(2)、差速结构、左出轴(31)以及右出轴(32),所述差速结构包括行星架(4)、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所述行星架为套在左出轴的右轴端(311)的大齿轮,所述大齿轮与左出轴相对转动,所述大齿轮与输入轴齿轮组件啮合传动,所述行星齿轮转动设在大齿轮中且关于大齿轮轴线对称,所述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啮合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左壳体 (11)和右壳体(12),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通过螺钉(13)固定连接,所述左出轴穿装在左壳 体中,所述右出轴穿装在右壳体中,左出轴与右出轴同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轴比右出轴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齿轮 组件为与大齿轮啮合的齿轴,所述齿轴的左端(21)通过轴承固定在左壳体上并且与驱动 装置连接,所述齿轴的右端(22)通过轴承固定在右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轴齿轮包括设 在左出轴上的伞齿轮I (41)和设在右出轴上的伞齿轮II (42),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伞齿轮 111(43)和伞齿轮IV (44),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通过转轴(5)定位在大齿轮的轮毂 (40)中水平转动,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各自与伞齿轮I和伞齿轮II啮合传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销轴,所述 销轴上设有轴套(51),所述伞齿轮III和伞齿轮IV穿装在轴套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后桥差速器,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输入轴齿轮组件、差速结构、左出轴以及右出轴,差速结构包括行星架、两个半轴齿轮和至少两个行星齿轮,行星架为套在左出轴的右轴端的大齿轮,大齿轮与左出轴相对转动,大齿轮与输入轴齿轮组件啮合传动,行星齿轮转动设在大齿轮中且关于大齿轮轴线对称,行星齿轮各自与半轴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将壳体固定,以大齿轮作为行星架套在左出轴上,简化行星结构,方便安装,以较小驱动力驱动差速器工作,减少机械能耗,提高发动机驱动力利用效率,而且提高差速器的稳定性以及机动车的平稳性和操作性,有效避免机动车在转弯时发生打滑甚至侧翻的现象发生,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B60K17/16GK201670101SQ201020184878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7日
发明者苏由唱 申请人:许晓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