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沿周向被增强驱动的楔形部段的调节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987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沿周向被增强驱动的楔形部段的调节配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汽车座椅的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的固定配件部分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相互的位置并且起到调节和定位装置的作用,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至少一个可绕翻转轴线旋转的驱动器件的作用下偏心地支承在该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的作用平面中。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大量的调节配件,其中仅示例性地介绍DE 3013304C2和DE 102004013272B3。应以专利文献DE 4436101B4作为本发明的出发点。该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描述了一种靠背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的固定配件部分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确定两个配件部分相互的位置并且起到调节和定位装置的作用。为了将这两个配件部分支承在其啮合部的平面中,调节和定位装置具有偏心轮器件,该偏心轮器件由两个局部包围传动器并且相对倾斜的楔形部段、嵌入到这两个楔形部段窄边之间的传动器臂和将楔形部段的宽边撑开的蓄能器构成。在此,传动器配属有用于抗扭地连接传动杆的中央容纳腔。传动杆用于将为调节靠背使其倾斜所需的扭矩传入传动机构中并且用于将扭矩传递到位于座椅另一侧的相同布置的配件上。传动器设计为带有套筒的防尘盖,该套筒具有传递扭矩的中央容纳腔,其中,防尘盖和沿径向与套筒间隔布置的传动器臂一体地连接,其中,防尘盖在配件部分外侧搭接传动机构区域。为了说明现有技术在以下进一步阐述图1 设置在车辆的座椅纵向两侧并且连接座席与靠背的靠背调节配件10具有与座席连接的固定的第一配件部分11和与靠背连接的、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11可调节的第二配件部分12,这两个配件部分通过包括偏心轮器件14的翻转轴13相互连接,该翻转轴是设计为传动机构的调节和定位装置的组成部分。该传动机构还包括例如通过铸造由第二配件部分12形成的带有外齿16的圆柱齿轮15,该外齿16与第一配件部分11的例如同样通过铸造形成的齿环17的内齿18啮合。外齿16的齿顶圆直径比内齿18的齿根圆直径小至少一个齿高。相应地,啮合部16和18的齿数相差至少一个齿,其中,内齿18的齿数大于外齿 16的齿数。这样选择所示结构,使得外齿16可以在内齿18上滚压。第一配件部分11与其内齿18同中心地具有翻边19,在该翻边中支承有设计为轴套的传动器20。这个大多一体式地优选由塑料构成的传动器20包括套筒21,该套筒以其外周面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配件部分11的翻边19中,其中,局部搭接翻边19并且沿径向与套筒21间隔布置的传动器臂22与套筒21连接,传动器臂22本身与套筒一样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外侧过渡为搭接传动机构区域的防尘盖。在传动器臂22的平面内,两个楔形部段M以其内表面支承在翻边19上,这两个楔形部段以其外周面接触一个固定在第二配件部分12的圆柱齿轮15中的轴承环25。楔形部段M的较窄端侧在靠背调节配件的确定位置中与传动器臂22相隔较小的距离,而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通过环形弹簧沈的弹簧
3边脚27以被撑开的方式承载。这两个楔形部段M与第一配件部分11的翻边19共同产生了偏心轮区段,通过该偏心轮区段,圆柱齿轮15以其外齿16沿偏心轮最高点的延长线压入第一配件部分11内齿环的啮合部18中。在如上详细描述的DE 4436101B4中,楔形部段对在其窄边上通过一般视作驱动性器件(简称“驱动器件”)的传动器臂22驱动。在上面已经提到的DE 3013304C2中,楔形部段31' ,32'在其窄边通过形式为传动盘27的“驱动器件”驱动。在上面同样已经提到的DE 102004013272B3中,楔形部段13在其窄边通过形式为传动销21的“驱动器件”驱动,该传动销21设置在传动器套筒17的传动盘18上。技术原理上相似构造的调节配件的共同点在于,驱动性器件(驱动器件)的驱动面与楔形部段的作用面相对于调节配件的轴向轴沿径向彼此平行地设置。为了使调节配件的驱动力矩尽可能小,在轴承式偏心地相对运动的配件部分的大多数设计中使用了低摩擦的滑动轴承。在此清楚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时总是力求可以减小驱动力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减小调节配件的驱动力矩。该技术问题按本发明通过由DE 4436101B4已知的特征解决,其描述了一种调节配件,尤其是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的固定的第一配件部分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的第二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确定两个配件部分相互的位置并且起到调节和定位装置的作用,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至少一个可绕翻转轴线旋转的驱动器件的作用下偏心地支承在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的作用平面中。按照本发明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可由驱动面传递的、从至少一个驱动器件出发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窄边与径向定向偏离的作用面上,从而沿位于调节配件周向上的力方向增强地驱动楔形部段。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驱动器件作用在楔形部段的窄边上, 并且设计为弹簧元件的蓄能器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楔形部段的宽边撑开。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与径向定向偏离的作用面设计在楔形部段的较窄端侧上。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中,可以预先给定楔形部段的作用面与径向定向偏离的角,其中,各个角在20°至45°之间,优选在25°至40°之间,并且在更加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30°的偏离角,其中,与径向定向偏离的角设计在楔形部段的较窄端侧上。按照本发明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至少一个驱动器件通过由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宽边区域内分别位于该楔形部段的接触面附近的至少一个作用点处,从而沿位于调节配件周向上的力方向增强地驱动所述楔形部段。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子实施形式)中规定,至少一个驱动器件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宽边区域内,其中,驱动器件是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同时用作蓄能器并且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楔形部段的宽边撑开。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二子实施形式)中规定,至少一个驱动器件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宽边区域内,并且设计为弹簧元件的蓄能器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楔形部段的宽边撑开,其中,按照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二种子实施形式,影响径向间隙的弹簧元件不同时用作驱动器件。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力的引入和影响径向间隙按照两种子实施形式与第一种实施形式不同地在两个楔形部段的宽边区域内进行。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两种子实施形式的位于楔形部段接触面附近的、由至少一个驱动器件的驱动点施加至少一个力的作用点设计为开口或轮廓,该开口或轮廓选择性地布置或者设计在楔形部段的侧面或外表面或内表面中。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两种子实施形式的由至少一个驱动器件的驱动点施加至少一个力的作用点不仅布置在楔形部段的接触面附近,而且 (尤其当至少一个驱动器件有形成于楔形部段的侧面和内表面中的驱动点时)还尽可能近地布置在楔形部段的外表面附近。通过这两种实施形式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驱动力矩的减小,从而减少了使用者为调节该调节配件所耗费的力,或者也许可以省去至少一个大多由昂贵的材料制成的昂贵的滑动轴承。


以下参照附图原则上以两种实施形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图1是按照现有技术的调节配件;图2是按本发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调节配件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其中,楔形部段的较窄端侧相对作用在其上的驱动器件形成作用面,这些作用面与径向定向偏离地布置;图3是按本发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调节配件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其中,在楔形部段中形成开口或者轮廓,其中,作用在楔形部段上的驱动器件形成作用点,这些作用点靠近楔形部段的接触面布置;图4A至4C以示意图示例性地示出开口或者轮廓中的作用点,这些开口或者轮廓布置在楔形部段的外表面(图4A)、内表面(图4B)或侧面(图4C)中。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以示意图示出对于本发明重要的调节配件10的偏心轴承区域。调节配件10 及其在权利要求1和5的前序部分中提及的构件的原理性构造在前面的背景技术部分已有描述。在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中,相同构件也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第一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对于本发明重要的是楔形部段M的设计,其中,图2左侧示出的楔形部段M并非示出了按本发明的设计,而是代表了现有技术。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楔形部段M的径向作用面四从调节配件10的轴向轴Y出发位于楔形部段M较窄的端侧MSS上沿径向定向的平面中。与图2左侧所示的楔形部段M相对,图2右侧所示的楔形部段M在其较窄端侧 MSS上具有非径向的作用面30。该非径向的作用面30相对于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径向作用面四偏离角度α。在楔形部段M较窄的端侧MSS上选择性地与沿径向定向的平面偏离20°至 45°的角度α在图2中,在右侧楔形部段M上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呈 30° 。未示出的驱动器件以其驱动面交替地根据调节配件的旋转方向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M的较窄端侧MSS上。这种驱动器件22例如是DE 4436101Β4中描述的传动器臂。这种作为驱动器件22的传动器臂以其平行于按本发明的作用面30的驱动面分别作用在左侧或者右侧的楔形部段M的较窄端侧MSS上。图2中示出了由这种可示例性使用的传动器臂作用在按现有技术的楔形部段M 上的力(力方向箭头为F29)。从相对于调节配件10的轴向轴Y沿径向形成的平面出发,该力与该平面垂直地沿力方向Μ9定向并且朝轴承环25的方向作用,由此在对调节配件10 进行调节时,沿一个方向或者另一方向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通过按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减小。如图2所示,示例性地作为驱动器件22(未示出)所提到的传动器臂以其相对于按现有技术的径向平面偏离例如30°的驱动面(平行于各楔形部段M的作用面30,只在右侧示出)增强地作用以力方向箭头F30表示的力,也就是说以其力方向F30比现有技术更多地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作用。通过这种解决方案,以有利的方式减小了楔形部段M 和轴承环25之间的摩擦力,因为沿力方向F30的力朝轴承环25方向的作用比沿力方向F29 的力朝轴承环25方向的作用小。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传动器臂的驱动面设计为凸面形,即朝各楔形部段M的方向略微倒圆并且凸起地设计,由此在传动器臂和各楔形部段M之间对具有制造公差的构件进行公差补偿。从楔形部段M的侧面24S观察,通过传动器臂驱动面的凸面形,在端侧贴靠的构件22J4之间、亦即在各楔形部段M和未示出的传动器臂之间形成可见的缝隙。第二种实施形式图3示出按本发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调节配件10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其中,在楔形部段M中形成示意性示出的、位于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MBS附近的开口或者轮廓观。这些开口或者轮廓观形成作用点31、31',具有驱动点的驱动器件22(未示出)可以作用在这些作用点上。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子实施形式中,至少一个驱动器件22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M的宽边区域24BS内,其中,驱动器件22是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同时用作蓄能器并且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楔形部段M的宽边MBS撑开。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二子实施形式中,至少一个驱动器件22同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M的宽边24BS区域内,然而设计有与驱动器件22分开设置的未进一步示出的弹簧元件,其作为蓄能器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楔形部段M的宽边MBS撑开。第一点特别之处在于,作用点31以及由此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或第二子实施形式的驱动器件22的驱动点设置在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MBS附近并且由此设置在接触面沈附近。第二点特别之处在于,作用点31、31'以及由此驱动器件的驱动点除了第一点特别之处以外不仅布置在较宽端侧MBS附近,还布置在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Α附近。
两点特别之处相结合或者仅第一点特别之处单独地致使形成了有利的作用方式, 艮口,各驱动力的从未示出的驱动器件22经由驱动点出发的力方向F31、F31'向这种效果改变,使得各驱动力更多地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作用。为了阐述按照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子实施形式的作用原理,如已经阐述的那样,例如设置弹簧元件(未示出)作为驱动器件22,该弹簧元件作为按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布置以其驱动点啮合到施加在楔形部段M侧面MS中的开口或者轮廓观中,在开口或者轮廓观中形成作用点31、31'。弹簧元件例如以其靠近较宽端侧MBS的端部区域分别在左侧和右侧啮合到左侧或右侧的楔形部段M的开口或者轮廓观中,其中,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种变型实施方案中的开口或者轮廓观(作用点31)比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二种变型实施方案中的开口或者轮廓观(作用点31')距离接触面沈更远。两种实施变型方案的作用点31和31'的这种对比用于阐述期望的作用方式。在两种变型实施方案中,作用点31、31 ‘以及因此驱动点靠近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MBS和外表面24A布置,由此一方面实现期望的作用方式,即减小驱动力矩。如示出按照现有技术已知的楔形部件M作用面四的图3所示,相对于调节配件 10的轴Y的沿径向的平面位于楔形部件M的较窄端侧MSS上,该径向平面形成径向作用面四,其中,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与第一种实施形式不同的是不再有驱动器件作用在该作用面上,因为驱动器件22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作用在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MBS上。从图3可以看出,未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子实施形式中示出的用作驱动器件 22的弹簧元件当其在驱动情况下被释放并且不再用于抑制调节配件10的调节而撑开,但仍用于影响楔形部段M的径向间隙时,该弹簧元件以其端部啮合到远离接触面26的开口或者轮廓观(第一种实施变型方案)中,并且沿在作用点31中用力方向箭头F31表示的方向施加力。沿力方向F31的力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相似地增强地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作用,使得作用在轴承环25(未示出)上的、在轴承环25和第二配件部分12之间作用的摩擦力相对于按照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得到减小。如果示例性地用作驱动器件22但未进一步示出的弹簧元件以其端部啮合到更靠近楔形部段M的接触面26布置的开口或者轮廓观中,这种效应会更加增强(第二种实施变型方案)。这种更好地作用的布置通过在作用点31'中具有力方向箭头F31'的力表示。与点画线式辅助线相对地,第一种变型实施方案在作用点31中带有力方向箭头 F31的力的各角相对于第二种变型方案在作用点31'中带有力方向箭头F31'的力变小, 由此清楚的是,作用点布置得越靠近楔形部段M的较宽端侧MBS的接触面沈,力方向 F3UF31'就更进一步地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作用,由此通过在轴承环25与支承该轴承环 25的构件的贴靠区域中减小摩擦力来减小调节配件10的驱动力矩。作用点31、31 ‘布置得越靠近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则这种作用方式会进一步增强,因为由此按照相同的原理可以进一步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改变力方向F31、 F31'。最后在原则上简短地描述作用点31、31'和由此驱动器件22的驱动点在开口或者轮廓中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几种可能的示例性布置,它们布置在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图4A、4B)或侧面(图4C)中。这些布置与前述形式无关地适用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和第二子实施形式的驱动器件。重要的是作用点31、31'的位置,各驱动器件22 作用或啮合到这些作用点31、31'中,而与驱动器件22是否同时用于影响径向间隙无关。在与图3相关联地描述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第一或第二子实施形式)中,受到驱动器件22的驱动点作用的作用点31、31'被安设在楔形部段M的侧面MS中的开口或者轮廓内,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第一或第二子实施形式的驱动器件22啮合到该开口或者轮廓中。以下的附图分别只示出了右边的楔形部段24,以便说明作用点31、31'或驱动点的布置。在按照图4A的第一种布置中,示出了驱动器件22以及其通过驱动器件的啮合构成的驱动点,这些驱动点在楔形部段M中分别啮合到楔形部段M的槽或凹陷32中。分别形成一个作用点的槽或凹陷32在该第一种布置中分别设置在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 中。在按照图4B的第二种布置中,驱动器件22与其驱动点相似于图4A设计,其中,分别形成一个作用点31、31 ‘的凹陷或槽32设置在所布置的楔形部段M的内表面241上。最后可以如图4C所示地规定,在楔形部段M内设置一个贯穿侧面MS的开槽或一个凹陷观作为各作用点31、31',驱动器件22以其为此设置的驱动点在形成作用点31、 31'的情况下啮合到该开槽或凹陷中。视所选择的图4A至图4C的可能布置而定,作用点31、31'分别布置在楔形部段 M的接触面26的较宽端侧MBS附近,由此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实现了期望的作用方式, 即减小驱动力矩。如特别是在图4A中设计并且示出的那样,作用点31、31'并且由此驱动点布置得越靠近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这种减小驱动力矩的作用方式就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因为由此按照已经描述的原理可以进一步改变力方向F31、F31'到沿调节配件10的周向。因此特别规定,布置在侧面24S或者内表面241中的开口或轮廓观的作用点31、 31 ‘不仅布置在楔形部段M的接触面沈附近,而且还布置得尽可能靠近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也就是说,图4B中的槽构造得尽可能深,使得由驱动器件22形成的驱动点所产生的作用点31、31'还靠近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设置。对于图4C类似地意味着,作为各作用点31、31'的、由驱动器件22形成的驱动点的贯穿式槽或凹陷32同样布置得尽可能靠近外表面24A,以便通过在楔形部段M的接触面 26附近以及在楔形部段M的外表面24A附近形成作用点31、31'来实现所述期望的作用方式,即减小了驱动力矩。附图标记清单10 调节配件11 固定的配件部分12 可翻转的配件部分14 偏心轮器件15 圆柱齿轮CN 102452334 A说明书7/7 页16 外齿17 齿环18 内齿19 翻边20 传动器21 套筒22 驱动的器件/驱动器件24 楔形部段24SS楔形部段的较窄端侧24BS楔形部段的较宽端侧24A 夕卜表面241 内表面24S 侧面25 轴承环26 接触面27 弹簧元件的弹簧边脚28 开口 / 轮廓29 位于径向平面中的作用面F29从径向作用面出发的力方向30 不在径向平面中的作用面F30从作用面30出发的力方向31 作用点F31从作用点31出发的力方向31'作用点F31'从作用点31'出发的力方向32槽/凹陷α 角e 偏心率Y调节配件的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尤其用于汽车座椅的调节配件(10),其中,配属于座席的固定配件部分(11) 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配件部分(1 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11、1幻相互的位置并且起到调节和定位装置的作用,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 (11>12)在至少一个可绕翻转轴线(Y)旋转的驱动器件0 的作用下偏心地支承在该配件部分的啮合部(16、18)的作用平面中,其特征在于,可由驱动面传递的、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件02)出发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04)的窄边Q4SS)与径向定向偏离的作用面(30)上,使得沿位于所述调节配件(10)周向上的力方向(F30)增强地驱动所述楔形部段(24)。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件02)作用在所述楔形部段04)的窄边Q4SQ上,并且设计为弹簧元件的蓄能器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所述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Q撑开。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径向定向偏离的作用面(30)设计在所述楔形部段04)的较窄端侧Q4SQ上。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段04)的作用面(30) 与径向定向偏离的角(α)可以预先给定,其中,所述楔形部段04)的较窄端侧Q4SS)上的该偏离角(α)在20°至45°之间,其中优选设置30°的偏离角(α)。
5.一种尤其用于汽车座椅的调节配件(10),其中,配属于座席的固定配件部分(11) 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配件部分(1 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11、1幻相互的位置并且起到调节和定位装置的作用,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 (11>12)在可绕翻转轴线(Y)旋转的驱动器件0 的作用下偏心地支承在该配件部分的啮合部(16、18)的作用平面中,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驱动器件02)通过由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Q区域内的分别位于该楔形部段04) 的接触面06)附近的至少一个作用点(31、31')处,使得沿位于所述调节配件(10)周向上的力方向(F31、F31')增强地驱动所述楔形部段04)。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件02)作用在所述两个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Q区域内,其中,所述驱动器件0 是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同时用作蓄能器并且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所述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S)撑开。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件02)作用在所述两个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Q区域内,并且设计为弹簧元件的蓄能器以影响径向间隙的方式将所述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S)撑开。
8.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楔形部段04)的宽边Q4BS) 附近并且由此位于所述接触面06)附近的所述作用点(31、31')设计为开口或轮廓 (观),并且选择性地布置在所述楔形部段04)的外表面04A)或侧面( 或内表面 (241)中。
9.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置在所述侧面( 或内表面 (241)中的开口或轮廓08)的作用点(31、31')不仅布置在所述楔形部段04)的接触面 (26)附近,而且还布置在所述楔形部段04)的外表面Q4A)附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汽车座椅的调节配件,配属于座席的固定配件部分和配属于靠背的可调节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相互连接,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至少一个可绕翻转轴线旋转的驱动器件的作用下偏心地支承在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的作用平面中。一方面规定,可由驱动面传递的从至少一个驱动器件出发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窄边与径向定向偏离的作用面上,从而沿位于调节配件周向上的力方向增强地驱动楔形部段。另一方面规定,至少一个驱动器件通过由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部段的宽边区域中分别位于楔形部段的接触面附近的至少一个作用点处,从而沿位于调节配件周向上的力方向增强地驱动楔形部段。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452334SQ20111031754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J.冯特尔泽比亚陶斯基, T.巴科 申请人:西德科汽车座椅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