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522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儿童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儿童约束系统,具体涉及具有回弹系统的儿童约束系统,更具体地涉及可安装在下侧的底座上且具有回弹系统的婴儿承载架,其中该回弹系统与车辆的乘客座椅接触。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回弹系统,该回弹系统用于通过将速度改变过程中所施加的力传递至包括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以减少婴儿承载架和底座的旋转。
背景技术
婴儿旅行系统包括婴儿承载架、用于安装在车辆乘客座椅上的底座、以及回弹系统。回弹系统联接至底座,使得该回弹系统通过将来自底座的旋转力传递至车辆的乘客座椅以抵抗该底座的旋转。本领域存在具有回弹系统的儿童约束系统。然而,需要具有这样的回弹系统的儿童约束系统,该回弹系统可联接至下侧的底座。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儿童约束系统,该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具有回弹系统的底座。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包括适于设置在车辆的乘客座椅上的底座以及婴儿承载架。婴儿承载架可在固定状态下或者安装在底座上或者安装在婴儿车框架上。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用于与具有椅座和椅背的车辆座椅一起使用的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底座和婴儿承载架。底座包括下底座,被配置以支撑在车辆座椅的椅座上;上底座;以及回弹系统,被配置以与车辆座椅的椅背接合。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该座椅壳体被配置以与上底座接合。回弹系统包括U形回弹杆和一对杆支撑腿,这一对杆支撑腿置于上底座与下底座之间,这一对杆支撑腿在联接至上底座的婴儿承载架之下延伸。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U形回弹杆可以具有第一纵向宽度, 一对杆支撑腿可以具有第二纵向宽度。可以理解,第一纵向宽度可以大于第二纵向宽度。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底座可以形成一对腿接纳管道和一对朝向上的边缘。可以理解,当回弹系统联接至上底座时,这一对朝向上的边缘可以与U 形回弹杆的底面接触。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在该儿童约束系统中包括与下侧的底座联接的回弹系统。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可将速度改变过程中所施加的力传递至包括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以减少婴儿承载架和底座的旋转。在考虑了对目前所理解的本公开最佳实施模式进行示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之后, 本公开的附加特征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4[0012]详细的描述具体地参照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支撑在车辆座椅上的儿童约束系统的立体图,该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婴儿承载架以及具有回弹系统的底座;图2是图1的儿童约束系统的立体图,其中示出婴儿承载架与底座分离;图3是图1和图2的底座的分解组装图,其中示出包括在底座和回弹系统中的部件;以及图4是图1至图3的底座的立体图,其中示出底座顶部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将回弹系统的联接至紧固棒的第一杆支撑腿露出,紧固棒使第一杆支撑腿与底座互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儿童约束系统10被配置以支撑在车辆座椅11上并且包括婴儿承载架12和底座14,底座14具有回弹系统16。如图2中所示,婴儿承载架12被设计成在车辆之内和在车辆之外均支撑婴儿并且被配置成与底座14选择性地接合和脱离接合。如图1 中所示,底座14包括下底座20,被配置成与车辆座椅11的椅座22接触;以及上底座24, 联接至下底座20并且支撑在下底座20上。回弹系统16联接至上底座24,并且回弹系统 16被配置成与车辆座椅11的椅背25接触以在车辆座椅11的速度改变过程中将来自婴儿承载架12的旋转力传递至车辆座椅11。如图3中所示,回弹系统16包括在上底座M之上向上延伸的回弹杆沈、一对杆支撑腿观、30、以及棒32。如图1中所示,回弹杆沈示例性地为U形并且与车辆座椅11的椅背25接触。如图3中所示,回弹杆沈具有纵向宽度^W,纵向宽度26W沿底座14的长度尺寸测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回弹杆沈可以用作用于对底座14或者儿童约束系统10进行搬运的手柄。成对的杆支撑腿观、30远离回弹杆沈弯曲并且被形成为包括与回弹杆26间隔开的一对孔^H、30H。如图3中所示,成对的杆支撑腿观、30具有纵向宽度^W,纵向宽度29W沿底座14的长度尺寸测量并且小于回弹杆沈的宽度示例性地,回弹杆沈以及成对的杆支撑腿观、30是整体的并且由塑料材料制成。然而,也可以使用任何其他适合的构造或材料。示例性地,棒32是金属的并且联接至成对的杆支撑腿观、30上。棒32在成对的杆支撑腿观、30之间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棒32可以是塑料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材料。如图3中所示,示例性地,下底座20由塑料材料构成并且包括底板34和支脚36。 底板34包括下平台38,具有在底板34的背侧41中形成的矩形切除部40 ;以及一对凸条接纳叉42、44,在矩形切除部40的相对两侧并从下平台38向上延伸。支脚36包括本体 46,沿着本体46的相对两侧形成一对通道48、50 ;以及一对凸条52、54,横过通道48、50延伸。支脚36的成对凸条5254被接纳在底板34的凸条接纳叉42、44中以使支脚36联接至底板;34。如图1至图4中所示,示例性地,上底座M由塑料材料构成并且包括后壳体56以及支撑于后壳体56之上的顶壳体58。后壳体56从下底座20的底板34和支脚36向上延伸并且沿底座14的背侧60联接至下底座20的底板34和支脚36。如图3中所示,后壳体 56还形成朝向上的通道62、64。如图1中所示,顶壳体58从底板34和后壳体56向上延伸并且联接至底板34和后壳体56。顶壳体58被形成为包括用于接纳婴儿承载架12的托架
566以及一对朝向下的通道72、74。如图3中所示,后壳体56的朝向上的通道62、64与顶壳体58的朝向下的通道72、74协作以在底座14的相对两侧形成一对腿接纳管道78、80以及一对朝向上的边缘82、84。如图4中所示,当底座14被组装时,成对的腿接纳管道78、80被配置以接纳下底座20与上底座M之间的成对杆支撑腿观、30,从而当婴儿承载架12支撑在底座14上时, 成对杆支撑腿观、30沿底座14的背侧60以及沿着婴儿承载架12之下的底座14向下延伸。此外,朝向上的边缘82、84被配置,从而当回弹系统16联接至底座14时,朝向上的边缘82、84与回弹杆沈的底面86接触。此外,棒32穿过在回弹系统16的成对杆支撑腿28、 30中形成的成对孔^H、30H并且穿过顶壳体58延伸。如图4中所示,棒32还在托架66中暴露,从而当婴儿承载架12联接至底座14时,婴儿承载架12可与棒32接合。在使用中,当儿童约束系统10支撑在车辆座椅11上并且车辆座椅11或者遭受突然加速或者遭受突然停止时,在儿童约束系统10上产生朝向车辆座椅11的椅背25的旋转力。回弹系统16通过与车辆座椅11的椅背25接合并且将旋转力传递至车辆座椅11而抵抗该旋转力。通过将旋转力传递至车辆座椅11,回弹系统16防止儿童约束系统10朝向车辆座椅11的椅背25旋转。例如,如图2中所示,婴儿承载架12包括搬运手柄90、座椅壳体92、以及可移动头枕93。搬运手柄90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壳体92。如图2中所示,座椅壳体92包括壳体底部94 ;倾斜的壳体背部96,被设置以从壳体底部94向后以及向上延伸;以及左侧壁98和右侧壁100,左侧壁98和右侧壁100被设置成处于彼此间隔开的关系,以将壳体底部94和壳体背部96定位在左侧壁98与右侧壁100之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搬运手柄90联接至座椅壳体92的左侧壁98和右侧壁100。可移动头枕93被安装以在倾斜的壳体背部96上进行上下运动。头枕高度控制器(未示出)被设置以相对于壳体底部94对可移动头枕93 在倾斜的壳体背部96上的高度进行调整。如图3中所示,底座14还包括锁止组件102、闩锁释放件104、储藏舱门106、以及支脚释放系统108。锁止组件102联接至顶壳体58并且被配置以使锚固带与底座14接合并紧固。如图4中所示,闩锁释放件104联接至顶壳体58并且绕锁止组件102延伸。如图 3中所示,储藏舱门106在形成于顶壳体58中的开口 110之上延伸以封闭储藏区域112。储藏舱门106枢转地联接至顶壳体58。示例性地,使用者可将锚固带或者其他物品储藏在仓储区域112中。如图3和图中4所示,支脚释放系统108包括支脚释放斜面114和支脚释放手柄 116。如图4所示,支脚释放斜面114被形成为包括手柄槽口 115并且联接至顶壳体58。支脚释放手柄116包括把手构件118和附接构件120。支脚释放手柄116被手柄槽口 115接纳并且可移动地联接至支脚释放斜面114。响应于使用者对支脚释放手柄116进行致动,儿童约束系统10被解锁以允许婴儿承载架12改变相对于车辆座椅11的椅座22的倾斜。
权利要求1.一种儿童约束系统,其与具有椅座和椅背的车辆座椅一起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底座,包括下底座,适于支撑在所述车辆座椅的椅座上; 上底座;以及回弹系统,适于与所述车辆座椅的椅背接合,以及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所述座椅壳体被配置以与所述上底座接合, 其中所述回弹系统包括U形回弹杆和一对杆支撑腿,所述一对杆支撑腿置于所述下底座与所述上底座之间,所述一对杆支撑腿在联接至所述上底座的所述婴儿承载架之下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回弹杆具有第一纵向宽度,所述一对杆支撑腿具有第二纵向宽度,所述第一纵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纵向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座形成一对腿接纳管道, 所述一对腿接纳管道包括一对朝向上的边缘,所述一对朝向上的边缘与所述U形回弹杆的底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杆支撑腿位于所述一对腿接纳管道中,并且所述一对杆支撑腿沿所述底座的背侧且在支撑在所述底座上的所述婴儿承载架之下向下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杆支撑腿被形成为包括与所述U形回弹杆间隔开的一对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系统还包括棒,所述棒联接至所述一对杆支撑腿并在所述一对杆支撑腿之间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穿过在所述一对杆支撑腿中形成的所述一对孔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回弹杆以及所述一对杆支撑腿是整体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回弹杆以及所述一对杆支撑腿由塑料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座包括 底板,包括下平台,具有在所述底板的背侧中形成的矩形切除部;以及一对凸条接纳叉,在所述矩形切除部的相对两侧并从所述下平台延伸;以及支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 本体,沿着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形成一对通道;以及一对凸条,横过通道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的所述一对凸条被接纳在所述底板的凸条接纳叉中,从而所述支脚联接至所述底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座包括后壳体以及支撑于所述后壳体之上的顶壳体,所述后壳体沿所述底座的背侧联接至所述底板和所述支脚并且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脚向上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体从所述底板和所述后壳体向上延伸并且联接至所述底板和所述后壳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体被形成为包括托架, 所述托架在其中接纳所述婴儿承载架,并且所述顶壳体被形成为包括一对朝向下的通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朝向下的通道与由所述后壳体形成的一对朝向上的通道协作,从而形成位于所述底座相对两侧的一对腿接纳管道和一对朝向上的边缘。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朝向上的边缘与回弹杆的底面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杆支撑腿被形成为包括与所述U形回弹杆间隔开的一对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系统还包括棒,所述棒穿过在所述一对杆支撑腿中形成的所述一对孔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锁止组件,联接至所述顶壳体;闩锁释放件,联接至所述顶壳体并且绕所述锁止组件延伸;以及储藏舱门,在开口之上延伸,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顶壳体中并且开放到封闭储藏区域中,所述封闭储藏区域形成于所述顶壳体中。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支脚释放系统, 所述支脚释放系统包括支脚释放斜面和支脚释放手柄,所述支脚释放斜面被形成为包括手柄槽口,并且所述支脚释放斜面联接至所述顶壳体,所述支脚释放手柄被所述手柄槽口接纳并且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支脚释放斜面。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承载架还包括搬运手柄,枢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壳体;以及可移动头枕,安装至所述座椅壳体以相对于所述座椅壳体进行上下运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壳体包括壳体底部;倾斜的壳体背部,联接至所述壳体底部并且从所述壳体底部向后以及向上延伸;以及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处于彼此间隔开的关系,从而将所述壳体底部和所述壳体背部定位在所述左侧壁与所述右侧壁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手柄联接至所述座椅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
2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头枕联接至所述壳体背部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背部进行上下运动。
专利摘要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底座和婴儿承载架。底座包括下底座、上底座、和回弹系统。下底座被配置成以支撑在车辆座椅的椅座上。回弹系统被配置以与车辆座椅的椅背接合。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座椅壳体被配置以与上底座接合。底座的回弹系统包括U形回弹杆和一对杆支撑腿。当婴儿承载架与上底座接合时,杆支撑腿置于下底座与上底座之间并且在婴儿承载架之下延伸。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可将速度改变过程中所施加的力传递至包括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以减少婴儿承载架和底座的旋转。
文档编号B60N2/26GK202071721SQ201120125360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
发明者罗布·恩格乐特, 詹森·拉法瑞 申请人:克斯克管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