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522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儿童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儿童约束系统,具体涉及儿童约束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婴儿承载架,该婴儿承载架可安装在下侧的底座上,下侧的底座保持就位于车辆的乘客座椅上。更具体地, 本公开涉及这样的系统,该系统用于将婴儿承载架在一种模式下锚固至下侧的底座以及在另一种模式下锚固至手推童车框架。
背景技术
婴儿旅行系统包括婴儿承载架、用于安装在车辆乘客座椅上的底座、以及手推童车框架。在车辆模式下,在将底座束缚于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之后,将婴儿承载架安装到该底座上。在手推童车模式下,将婴儿承载架安装在包括在该手推童车中的手推童车框架上。在婴儿承载架中包括有搬运手柄,该搬运手柄与包括在该婴儿承载架中的座椅壳体联接,从而当婴儿在座椅壳体中休息时,照看者可容易地使座椅壳体在底座与手推童车框架之间移动。然而,需要这样的包括在婴儿承载架中的锚固系统,通过使用锚固件控制器可对该锚固系统进行致动。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儿童约束系统。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底座和婴儿承载架,底座适于设置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上。婴儿承载架可在固定状态下或者安装在底座上或者安装在手推童车框架上。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儿童约束系统。该儿童约束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前壳体锚固件,联接至座椅壳体并相对于座椅壳体绕第一枢转轴线在底座保持位置与底座释放位置之间进行可枢转运动;以及后壳体锚固件,联接至座椅壳体并与前壳体锚固件间隔开,后壳体锚固件被配置以相对于座椅壳体绕第二枢转轴线在手推童车保持位置与手推童车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底座,包括基础件,适于设置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上;以及底座锚固件保持器,在相对于基础件的固定位置联接至基础件;以及锚固件控制器,联接至座椅壳体以相对于座椅壳体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在锁定位置,前壳体锚固件处于底座保持位置并且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在解锁位置,前壳体锚固件处于底座释放位置并且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手推童车释放位置,其中锚固件控制器包括释放手柄、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第一绳索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与前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第一绳索响应于释放手柄在远离座椅壳体的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前壳体锚固件绕第一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述底座释放位置,第二绳索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与后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第二绳索响应于释放手柄在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后壳体锚固件绕第二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该儿童约束系统还包括手推童车框架,该手推童车框架包括滚行底座和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在相对于滚行底座的固定位置联接至该滚行底座。当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并且座椅壳体处于手推童车框架上时,后壳体锚固件使座椅壳体与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互连。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在该儿童约束系统中包括锚固系统,通过使用锚固件控制器可以对该锚固系统进行致动。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可将婴儿承载架在一种模式如车辆模式下锚固至下侧的底座以及在另一种模式如手推童车模式下锚固至手推童车框架。在考虑了对目前所理解的本公开最佳实施模式进行示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之后, 本公开的附加特征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详细描述具体参照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儿童约束系统的立体图,其中示出适于与车辆中的底座或者与手推童车框架相配的婴儿承载架;图2是车辆模式下的婴儿承载架的立体图;图3是手推童车模式下的婴儿承载架的立体图;图4是包括在图1至图3中的婴儿承载架中的锚固系统的示意图;图5是与底座相配的婴儿承载架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示出包括在婴儿承载架中的前壳体锚固件,该前壳体锚固件联接至包括在底座中的底座锚固件保持器;图6是与手推童车相配的婴儿承载架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示出包括在婴儿承载架中的后壳体锚固件,该后壳体锚固件与包括在手推童车中的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联接; 以及图7是图1的婴儿承载架的立体图,其中去除了多个部分以示出前壳体锚固件和后壳体锚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婴儿承载架12被配置成或者与底座14相配或者与手推童车框架 16相配。例如,如图2中所示,在车辆模式下,通过使用任何适当的装置,婴儿承载架12安装在底座14上,底座14保持就位于车辆中的乘客座椅18上。例如,在图3中所示,在手推童车模式下,婴儿承载架I2安装在手推童车框架16上。如图1至图3中所示,儿童约束系统10包括婴儿承载架12、底座14、以及手推童车框架16。如图1所示,婴儿承载架12包括座椅壳体20、两个前壳体锚固件21、22、以及两个后壳体锚固件31、32。前壳体锚固件21、22联接至座椅壳体20,以绕第一枢转轴线M 进行可枢转运动,第一枢转轴线M横过座椅壳体20横向地延伸。前壳体锚固件21、22在底座保持位置与底座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后壳体锚固件31、32联接至座椅壳体20并与前壳体锚固件21、22成间隔开的关系,并且后壳体锚固件31、32被配置以绕第二枢转轴线沈枢转,第二枢转轴线26横过座椅壳体20横向地延伸。后壳体锚固件31、32在手推童车保持位置与手推童车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如图2中所示,前壳体锚固件21、22用于将座椅壳体20联接至底座14。底座14 包括基础件28以及一对底座锚固件保持器33、34。基础件28适于设置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18上。底座锚固件保持器33、34在固定位置联接至基础件观上,并且底座锚固件保持器33、34被配置,从而当座椅壳体20安装在底座14上且前壳体锚固件21、22处于底座保持位置时,底座锚固件保持器33、34与前壳体锚固件21、22相配。如图3中所示,后壳体锚固件31、32用于将座椅壳体20联接至手推童车框架16。 如图3中所示,手推童车框架16包括滚行底座36以及一对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37、38。 滚行底座36适于在滚行底座36之下的地面上滚行。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37、38在相对于滚行底座36的固定位置联接至滚行底座36,并且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37、38被配置, 从而当座椅壳体20安装在手推童车框架16上且后壳体锚固件31、32处于底座保持位置时,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37、38与后壳体锚固件31、32相配。如图4所示,儿童约束系统10还包括锚固件控制器40。如图4中所示,锚固件控制器40被配置为通过一个致动力同时为前壳体锚固件21、22和后壳体锚固件31、32都提供装置,以使得座椅壳体20可以与底座14和手推童车框架16之一分离。如图4中示意地示出以及如图7中图解地示出,锚固件控制器40包括释放手柄42以及4个绳索,第一绳索 51、第二绳索52、第三绳索53、第四绳索M。释放手柄42联接至座椅壳体20以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相对于座椅壳体20来回运动。第一绳索51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42与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互连,并且第一绳索51响应于释放手柄42在远离座椅壳体20的向后方向46上的运动,使前壳体锚固件21绕第一枢转轴线M在逆时针方向44上从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底座释放位置。第二绳索52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42与后壳体锚固件31互连, 并且第二绳索52响应于释放手柄42在向后方向46上的运动,使后壳体锚固件31绕第二枢转轴线沈在逆时针方向44上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如图1中所示,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与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横向地间隔开。第三绳索53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42与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互连,并且第三绳索53响应于释放手柄42在远离座椅壳体20的向后方向46上的运动,使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绕第一枢转轴线M在逆时针方向44上从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底座释放位置。第二后壳体锚固件 32与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横向地间隔开。第四绳索M被设置成使释放手柄42与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互连,并且第四绳索M响应于释放手柄42在向后方向46上的运动,使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绕第二枢转轴线沈在逆时针方向44上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照看者(未示出)向释放手柄42施加致动力F,以使手柄42从锁定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如图4所示,致动力F足以克服包括在锚固件控制器40中的一组偏置弹簧,即第一偏置弹簧61、第二偏置弹簧62、第三偏置弹簧63和第四偏置弹簧64。第一偏置弹簧61 使座椅壳体20与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互连,从而使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被偏置以绕第一枢转轴线M在顺时针方向48上运动从而处于底座保持位置。第二偏置弹簧62使座椅壳体20与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互连,从而使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被偏置以绕第一枢转轴线24在顺时针方向48上运动从而处于并保持在底座保持位置。第三偏置弹簧63使座椅壳体20与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互连,从而使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被偏置以绕第二枢转轴线沈在顺时针方向48上运动从而处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第四偏置弹簧64使座椅壳体20与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互连,从而使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被偏置以绕第二枢转轴线沈在顺时针方向48上运动从而处于并保持在手推童车保持位置。第一绳索51、第二绳索52、第三绳索53、第四绳索M被配置成仅传递致动力F,该致动力F进行作用以使第一绳索51、第二绳索52、第三绳索53、第四绳索M张拉。第一绳索51、第二绳索52、第三绳索53、第四绳索M被配置成不传递任何压缩力。因此,当压缩力被施加时,第一绳索51、第二绳索52、第三绳索53、第四绳索M变形。第一绳索51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20中的第一绳索通道71。第二绳索52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 20中的第二绳索通道72。第三绳索53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20中的第三绳索通道 73。第四绳索M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20中的第四绳索通道74。通过使用4个绳索,可以使释放手柄42联接至前壳体锚固件和后壳体锚固件21、 22、31、32。作为实施例,第一绳索使释放手柄42与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互连。第二绳索使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与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互连,从而释放手柄42的致动导致释放手柄42、第一绳索、第一后壳体锚固件31、第二绳索、和第一前壳体锚固件21的顺序运动。第三绳索使释放手柄42与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互连。第四绳索使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与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互连,从而释放手柄42的致动导致释放手柄42、第三绳索、第二后壳体锚固件32、第四绳索、和第二前壳体锚固件22的顺序运动。
权利要求1.一种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前壳体锚固件,联接至所述座椅壳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壳体绕第一枢转轴线在底座保持位置与底座释放位置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以及后壳体锚固件,联接至所述座椅壳体并与所述前壳体锚固件间隔开,所述后壳体锚固件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壳体绕第二枢转轴线在手推童车保持位置与手推童车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底座,包括基础件,适于设置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上;以及底座锚固件保持器,在相对于所述基础件的固定位置联接至所述基础件;以及锚固件控制器,联接至所述座椅壳体并相对于所述座椅壳体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前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并且所述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前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底座释放位置并且所述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其中所述锚固件控制器包括释放手柄、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所述第一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前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一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远离所述座椅壳体的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前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所述底座释放位置,所述第二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后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二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后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所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系统还包括手推童车框架,所述手推童车框架包括滚行底座和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所述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在相对于所述滚行底座的固定位置联接至所述滚行底座,当所述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并且所述座椅壳体处于所述手推童车框架上时,所述后壳体锚固件使所述座椅壳体与所述手推童车锚固件保持器互连。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锚固件与所述后壳体锚固件间隔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间隔开。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偏置弹簧和第二偏置弹簧,所述前壳体锚固件包括第一前壳体锚固件,所述第一偏置弹簧使所述座椅壳体与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三偏置弹簧和第四偏置弹簧,所述后壳体锚固件包括第二后壳体锚固件,所述第四偏置弹簧使所述座椅壳体与所述第二后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所述第二后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索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中的第一绳索通道,所述第二绳索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中的第二绳索通道。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锚固件包括第一前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前壳体锚固件;以及所述后壳体锚固件包括第一后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后壳体锚固件;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前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前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底座释放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后壳体锚固件处于所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一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远离所述座椅壳体的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所述述底座释放位置,所述第二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二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所述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所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前壳体锚固件与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和第二后壳体锚固件间隔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与所述第二前壳体锚固件横向地间隔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壳体锚固件与所述第二后壳体锚固件横向地间隔开。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三绳索、和第四绳索,所述第三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第二前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三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远离所述座椅壳体的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第二前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枢转到所述底座释放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绳索被设置成使所述释放手柄与所述第二后壳体锚固件互连,并且所述第四绳索响应于所述释放手柄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的运动,使所述第二后壳体锚固件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枢转到手推童车释放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偏置弹簧,所述第一偏置弹簧被设置成使所述座椅壳体与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所述第一前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所述底座保持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置弹簧被设置成使座椅壳体与第二前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第二前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第一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并保持在底座保持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三偏置弹簧和第四偏置弹簧,所述第三偏置弹簧被设置成使座椅壳体与第一后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第一后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第二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手推童车保持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偏置弹簧被设置成使座椅壳体与第二后壳体锚固件互连,从而使第二后壳体锚固件被偏置以绕第二枢转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从而处于并保持在手推童车保持位置。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控制器还包括第三绳索、和第四绳索,其中,所述第三绳索被引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中的第三绳索通道,所述第四绳索被弓I导穿过形成在座椅壳体中的第四绳索通道。
专利摘要儿童约束系统包括婴儿承载架、底座和锚固控制器,底座适于在车辆模式下安装在车辆中的乘客座椅上,锚固控制器联接至座椅壳体以相对于座椅壳体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婴儿承载架还被配置以在手推童车模式下安装在手推童车框架上。婴儿承载架包括座椅壳体和联接至座椅壳体的搬运手柄。通过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系统,可将婴儿承载架在一种模式如车辆模式下锚固至下侧的底座以及在另一种模式如手推童车模式下锚固至手推童车框架。
文档编号B60N2/26GK202294365SQ20112012537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
发明者特雷弗·S·布朗, 纳森·W·海瑟, 罗布·恩格乐特 申请人:克斯克管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