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稳定器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684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稳定器衬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稳定器衬套,特别是涉及一种将稳定杆以非粘接状态贯穿于内孔内而使该稳定杆弹性支承车辆的车身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的改进构造。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汽车等车辆上安装有用于抑制转弯时等的车身倾斜的稳定杆。该稳定杆一般是在由具有供稳定杆贯穿的内孔的筒状橡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的外周面上, 借助稳定器衬套(隔振衬套)而安装在车身上,该稳定器衬套安装有安装在车身上的刚性的托架。可是,众所周知,关于用于将稳定杆安装在车身上的稳定器衬套,在稳定杆贯穿于衬套主体的内孔内的状态下,当产生了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旋转(绕轴心的转动)时,若在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扭转摩擦力较大,则不仅会产生异响, 还会引起乘坐舒适性也恶化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一直以来,在这种稳定器衬套中,提出了各种用于谋求减少在衬套主体与稳定杆之间产生的扭转摩擦力的构造。例如,在日本实开昭61-134411号公报(专利文献1) 等中,提出了一种在由筒状橡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上固定滑动构件而成的构造的稳定器衬套。在此,滑动构件例如由衬布构成,该衬布由使用了氟树脂纤维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布构件等构成。在具有这种构造的稳定器衬套中,由于滑动构件的存在,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的摩擦系数十分低。由此,有效地减少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之间的扭转摩擦力。另外,在该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中,在衬套主体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内埋设有呈半筒状的两个分隔构件,以将衬套主体分隔为位于比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靠内侧的内侧橡胶部和位于外侧的外侧橡胶部。这两个分隔构件配置为在稳定杆贯穿于衬套主体的内孔内的状态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对应。由此,在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中,借助各个分隔构件分散因稳定杆相对于衬套主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而输入到衬套主体的负载。而且,其结果,能够防止因该负载的应力集中而在衬套主体的一部分上产生过度变形或者产生疲劳等于未然。但是,在具有如上构造的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中,存在有以下所述的应该改进的地方。S卩,在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中,为了主要使衬套主体的外侧橡胶部发挥针对来自外部的负载输入的隔振特性,一般是使内侧橡胶部的壁厚变薄以使外侧橡胶部的体积尽可能地增大。因此,在硫化成形这种稳定器衬套的衬套主体时,未硫化橡胶从形成外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绕进各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及轴向的各个端缘部,在流入形成内部橡胶部的、宽度狭小的成形模腔部分内后,在较大的流动阻力的作用下,在该宽度狭小的成形模腔部分内流动相对较长的距离。因此,有可能产生未硫化橡胶部向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的局部填充不足而内侧橡胶部的壁厚不均勻的问题。
另外,在这种稳定器衬套中,在滑动构件由具有表面润滑性的衬布构成的情况下, 通常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将衬布固定在内侧橡胶部上。因此,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 如上所述,由于在较大的流动阻力的作用下在宽度狭小的成形模腔部分内流动的未硫化橡胶的流动压力,有可能出现衬布以局部起褶或产生了褶皱的状态固定在内侧橡胶部上的情况、未硫化橡胶的一部分向衬布的内周面渗出而在该内周面上形成了橡胶膜的情况。而且, 当出现了这些情况时,在衬布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稳定杆的滑动性能参差不齐,其结果, 也担心会阻碍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而且,在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中,两个分隔构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对应的方式配置在衬套主体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上,在与衬套主体的上下方向相对应的部位丝毫未存在有分隔构件。因此,在这种稳定器衬套中,在滑动构件由衬布构成的情况下, 在稳定器衬套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当向稳定器衬套输入了上下方向的负载时,衬套主体的外侧橡胶部与内侧橡胶部两者弹性变形,由此,有可能在固定于内侧橡胶部的内周面的衬布上产生挠曲、褶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布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稳定杆的滑动性能也参差不齐,由此有可能阻碍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昭61-1:344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本发明是以如上所述的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如下一种改进了的稳定器衬套其以与固定在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上的滑动构件的构造、种类无关而始终能够稳定地确保以非粘接状态贯穿于衬套主体的内孔内的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之间的扭转摩擦力,并且能够有利于实现位于分隔构件的内侧的内侧橡胶部的壁厚在圆周方向上变均勻的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或解决根据本说明书全文内容、附图所掌握的问题,能够有效实施于以下所列举的各种技术方案。另外,以下所述的各个技术方案也能够在任意的组合中进行采用。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或技术特征应该理解为丝毫不限定于以下所述的内容,并能够根据说明书全文内容及附图所公开的发明思想进行理解。而且,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主旨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其包括(a)衬套主体,其由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孔的筒状的橡胶弹性体构成,稳定杆以非粘接的方式贯穿在该内孔内,另一方面,上述衬套主体借助安装在外周面上的托架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b)具有刚性的半筒状的两个分隔构件,其以将上述衬套主体分隔为内侧橡胶部与外侧橡胶部的方式埋设在该衬套主体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而与该衬套主体硫化粘接;(c)滑动构件,其以能够与贯穿在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孔内的上述稳定杆滑动地接触的方式固定在该内孔的内周面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侧橡胶部的厚度比上述外侧橡胶部的厚度薄,而且形成为不会因输入到该内侧橡胶部的负载而弹性变形的厚度,并且在上述稳定杆贯穿于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孔的状态下,上述两个分隔构件以相互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对应位置的方式埋设在该衬套主体内,而且,上述两个分隔构件的每一个,仅在沿圆周方向及轴向分别将该分隔构件多等分的位置形成有贯穿孔,该贯穿孔能够在用于形成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橡胶弹性体进行注射成形时供未硫化橡胶通过。另外,在此处所说的“不会弹性变形的厚度”中,不仅包含不能够弹性变形的厚度, 也包含虽然稍微弹性变形但是其弹性变形量为不能确保有效的隔振性能或难以确保有效的隔振性能的程度的量的厚度。另外,在“沿圆周方向等分分隔构件的位置”和“沿轴向等分分隔构件的位置”中,不仅包含准确地以相同的尺寸沿圆周方向、轴向分割分隔构件的位置,也包含以虽然大致相同但是稍微不同的尺寸(例如,由设计误差等引起的微小差异)沿圆周方向、轴向分割分隔构件的位置。而且,“分隔构件的轴向”是指分隔构件所具有的半筒形状的延伸方向。以下,以相同的意思进行使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之一,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侧橡胶部的厚度的最大值形成为比上述外侧橡胶部的厚度的最大值的一半小的大小。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技术方案之一,上述滑动构件由具有表面润滑性的衬布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之一,上述分隔构件在其轴向的两端部具有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的端面向轴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在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端面上一体形成有向轴向外侧突出的橡胶凸部,该橡胶凸部具有比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端面突出的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高度高的高度。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技术方案之一,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向外侧延伸出的外凸缘部分别一体地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圆周方向两端侧部位,上述突出部构成为包含这些各个外凸缘部。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技术方案之一,上述外凸缘部从上述橡胶凸部沿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包含从该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端面向外部露出的露出部。根据本发明的期望另一技术方案之一,上述贯穿孔仅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位的、沿轴向将该分隔构件多等分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其他技术方案之一,上述贯穿孔对于上述分隔构件形成在沿圆周方向三等分该分隔构件的位置,并且仅形成在沿轴向将该分隔构件至少二等分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其他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上述分隔构件具有不满半圆的圆弧状的与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上述稳定杆贯穿于上述衬套主体的内孔的状态下,位于上侧或下侧的该衬套主体的外周面部分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部, 并且上述托架硫化粘接在该平坦面部上。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优选技术方案之一,从上述衬套主体的外周面到达上述内孔的切割线以跨越轴向的整个长度而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位于上述两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端面彼此之间的、上述衬套主体的圆周上的一个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其他技术方案之一,上述衬套主体由筒状橡胶弹性体构成,该筒状橡胶弹性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分割面,是相互组合半筒状的两个分割橡胶弹性体而形成的,并且上述托架具有包围部,该包围部用于包围上述两个分割橡胶弹性体中的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的、除了上述分割面的整个外周面,而且,上述托架在利用该包围部包围上述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的状态下与该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硫化粘接。发明的效果S卩,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中,半筒状的两个分隔构件以位于车辆上下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埋设在衬套主体的轴向中间部,并且薄壁的内侧橡胶部针对输入负载、特别是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输入的负载不会弹性变形。因此,在该稳定器衬套中,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当向衬套主体输入上下方向的负载时,内侧橡胶部不会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固定在内侧橡胶部(内孔)的内周面上的滑动构件是由具有表面润滑性的布构件等构成的衬布,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该衬布因内侧橡胶部的弹性变形而挠曲或者产生褶皱的情况。 而且,由此,与以往的稳定器衬套不同,当向衬套主体输入上下方向的负载时,在由衬布构成的滑动构件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稳定杆的滑动性能不会参差不齐,能够始终稳定地确保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中,能够供未硫化橡胶通过的贯穿孔对于各个分隔构件仅形成在沿圆周方向与轴向分别将该各个分隔构件多等分的位置。因此,在例如通过注射成形来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应该填充到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未硫化橡胶的一部分从形成外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绕进各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及轴向的各个端缘部,从而流入成形模腔部分内,另一方面,另一部分未硫化橡胶从形成外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穿过设置在各个分隔构件上的贯穿孔而流入成形模腔部分内。此时,未硫化橡胶在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流动成为与以往的使稳定器衬套的衬套主体一体硫化成形的情况不同的流动状态。S卩,与应该填充到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未硫化橡胶全部绕进各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及轴向的各个端缘部而流入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情况相比较,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未硫化橡胶在圆周方向、轴向上的流动距离缩小。而且,绕进各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及轴向的各个端缘部而流入成形模腔部分内的一部分未硫化橡胶在圆周方向上的流动距离及在轴向上的流动距离、与穿过设置在各个分隔构件上的贯穿孔而流入成形模腔部分内的另一部分未硫化橡胶在圆周方向上的流动距离及在轴向上的流动距离形成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中,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能够有效地避免产生未硫化橡胶部向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的局部填充不足、内侧橡胶部的壁厚不均勻的情况。另外,关于滑动构件,即使在利用由布构件等构成的衬布构成滑动构件的情况下,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也能够有利地减少由于在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内流动的未硫化橡胶的流动压力而施加到滑动构件上的压力,并且在滑动构件的整个外周面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均勻化。由此,由于内侧橡胶部为薄壁,因此与将形成该内侧橡胶部的成形模腔部分形成为较窄的宽度无关,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时,能够有效地消除滑动构件在因未硫化橡胶的流动压力而局部起褶的状态或产生了褶皱的状态下固定在内侧橡胶部上的情况、未硫化橡胶的一部分向滑动构件的内周面渗出而在该内周面上形成了橡胶膜的情况。其结果,能够完全消除由滑动构件的起褶、褶皱或者滑动构件的内周面的橡胶膜等引起的、在滑动构件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稳定杆的滑动性能参差不齐的情况,能够始终稳定地确保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
因而,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中,使位于滑动构件内侧的内侧橡胶部的壁厚在圆周方向上均勻,而能够稳定地确保滑动构件相对于内侧橡胶部的固定力与良好的隔振性能。另外,与固定在衬套主体的内孔的内周面上的滑动构件的构造无关,能够更有效且稳定地减少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之间的扭转摩擦力。而且,作为其结果,能够更有利地防止由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旋转引起的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有效地确保良好的乘坐舒适性。除此之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中,两个分隔构件埋设在衬套主体的轴向中间部,而内侧橡胶部相对于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输入负载并不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作为衬套主体整体的弹簧的负载-挠曲特性的滞后现象。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安装有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图1是在稳定杆贯穿于衬套主体的内孔内而安装在汽车的车身上的状态下表示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稳定器衬套的一实施方式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剖面说明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面说明图。图3是图1所示的稳定器衬套所具有的衬套主体的主视说明图。图4是图3中的B向视说明图。图5是埋设在图1所示的稳定器衬套的衬套主体内的分隔构件的俯视说明图。图6是图5中的C-C剖面说明图。图7是表示使图3所示的衬套主体与分隔构件一起一体硫化成形、并且将滑动构件固定在衬套主体上的状态的说明图,是相当于图8的D-D剖面的图。图8是图7的E-E剖面上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图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稳定器衬套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剖面说明图。图10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稳定器衬套的其他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9对应的图。图11是表示埋设在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稳定器衬套的衬套主体内的分隔构件的另一例子的俯视说明图。图12是图11中的F-F剖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为了更具体地明确本发明,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首先,在图1及图2中,以安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下的与轴线垂直方向剖面方式、及轴向剖面方式分别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稳定器衬套。根据这些图可知,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汽车的稳定杆12上,而使该稳定杆12弹性支承于汽车的车身14。而且,该稳定器衬套10具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16。更详细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衬套主体16整体具有筒形状,该筒形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孔18。而且,其外周面中的、位于图3的下侧的外周面部分(以下,称作下表面)形成为大致半圆筒面,另一方面,位于图3的左右两侧的2个外周面部分(以下,称作侧面)与位于图3的上侧的外周面部分(以下,称作上表面)分别形成为矩形的平坦面。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在除了其上表面的外周面部分处以使突条20、 20的侧面相互相对配置的状态分别一体地周设有壁厚相对厚的该突条20、20。该各个突条 20、20具有大致倒U字形的平板形态。另外,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的端面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轴向外方突出的橡胶凸部22。该橡胶凸部22具有在分别向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开口的内孔18的各个开口部的周围沿该各个开口部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板状形状。该橡胶凸部22的宽度形成为能够使橡胶凸部22的非形成部位存在于各个端面的外周部的整周上的宽度。另外,橡胶凸部22的沿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四个位置的部位形成为宽度较宽。在衬套主体16的圆周上的一个位置,具体而言,在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的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以跨越轴向的整个长度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到达内孔18的切割线M。另外,分别一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上的上述橡胶凸部22、22也在其圆周上的一个位置被该切割线M切断。由此,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衬套主体16能够以与切割线M的形成部位的相反侧的部分为中心以朝向侧面打开内孔18的方式转动。根据图1 图4可知,在衬套主体16的内部埋设有两个分隔构件沈、26。该两个分隔构件26 J6具有相互相同的大小且具有相同的形状。而且,在此,这样的两个分隔构件 26 J6硫化粘接于衬套主体16。更详细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分隔构件沈由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呈不满半圆的圆弧形状的分割筒配件构成。而且,具有比衬套主体16充分薄的厚度(参照图 1)。另外,分隔构件26的轴向(延伸方向)长度长于衬套主体16的轴向长度(轴向两侧的端面之间的长度),并且短于突出设置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上的橡胶凸部22、 22的顶端面之间的长度(参照图2及图4)。而且,分隔构件沈的内径稍微大于筒状的衬套主体16的内径,另一方面,其外径充分地小于衬套主体16的呈半圆筒状的下表面部分的直径。而且,分隔构件沈的内径与衬套主体16的内径之差充分地小于分隔构件沈的外径与衬套主体16的下表面部分的直径之差(参照图1及图2)。在这样的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的两侧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使该两侧端部弯曲而成的弯曲部^a J8b。各个弯曲部^a、28b从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的两侧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预定高度,而且呈在轴向上连续延伸的平板形态。另外,在这样的各个弯曲部 28a、28b的延伸方向(分隔构件沈的轴向)的中间部上,分别形成有矩形的切口部30。由此,各个弯曲部观3、2813的延伸方向两侧的端部形成为宽度比延伸方向中间部宽。而且,该弯曲部^a、28b延伸方向两端的宽度较宽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分隔构件沈的轴向两端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部位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向外侧延伸出的外凸缘部32a、32a、32b、32b。另外,在分隔构件沈上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分隔构件沈的3个贯穿孔36a、36b、 36c。该3个贯穿孔36a、36b、36c均呈圆形形状,具有在对衬套主体16硫化粘接分隔构件 26时、即在一体硫化成形衬套主体16与分隔构件沈时供未硫化橡胶通过所需的充分的大小。另外,该各个贯穿孔36a、36b、36c的具体大小(开口面积、内径等)根据衬套主体16 整体的大小、贯穿孔36相对于分隔构件沈的形成个数或者后述的内侧橡胶部(38)的厚度等适当地确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这种贯穿孔36a、36b、36c在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分别仅形成在使分隔构件26沿轴向三等分的位置。S卩,如图5所示,分隔构件沈的轴向一侧(图5的上侧)的端缘和与其最靠近的贯穿孔36a的内周面之间的轴向长度(距离)=L1、在分隔构件沈的轴向一侧相互相邻的2 个贯穿孔36a、36b的各个内周面之间的轴向长度(距离)=L2、在分隔构件沈的轴向另一侧 (图5的下侧)相互相邻的2个贯穿孔36b、36c的各个内周面之间的轴向长度(距离)L3、 以及分隔构件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缘和与其最靠近的贯穿孔36c的内周面之间的轴向长度(距离)丄4全部形成为相同大小。另夕卜,如图6所示,从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一侧(图6的右侧)的端缘到贯穿孔 36b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长度=M1、以及从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另一侧(图6的左侧)的端缘到贯穿孔36b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长度M2形成为相同大小。另外,根据图5可知,关于剩余的两个贯穿孔36a、36c,从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两侧端缘到各个贯穿孔36a、36c 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长度也全部形成为相同大小。另外,贯穿孔36a、36b、36c彼此之间的轴向长度L2、L3、以及分隔构件沈的轴向端缘和与其最靠近的贯穿孔36a、36c之间的轴向长度=LpL4也可以未必全部完全相同。艮P 使它们之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向长度不同,只要是能够判断为该差异为细微差异的程度的长度,就能够允许。另外,从分隔构件26的圆周方向两侧端缘到各个贯穿孔36a、36b、36c的圆周方向长度Mp M2也可以未必完全相同。即使它们的圆周方向长度不同,只要是能够判断为该差异为细微差异的程度的长度,就能够允许。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为如上构造的两个分隔构件沈、26以如下状态埋设在衬套主体16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内在两个分隔构件沈、沈之间夹着内孔18 而将各个分隔构件26、26的内周面配置在内侧、并且两个分隔构件沈、沈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即,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形成与内孔18同轴延伸的筒状配件而埋设在衬套主体16内。由此,衬套主体16被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分隔成位于比该分隔构件沈、 26靠内侧的内侧橡胶部38和位于比该分隔构件沈、沈靠外侧的外侧橡胶部40。而且,各个分隔构件26 J6在其内周面与内侧橡胶部38硫化粘接,另一方面,在其外周面与外侧橡胶部40硫化粘接。另外,如上所述,设置使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内径与衬套主体16的内径之差充分地小于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外径与衬套主体16的下表面部分的直径之差。由此,内侧橡胶部38的壁厚形成为比外侧橡胶部40的壁厚充分地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将内侧橡胶部38的厚度设定为极其薄的厚度,使得在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下,当向衬套主体16输入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负载时,内侧橡胶部38不会弹性变形。S卩,如后所述,在稳定杆12贯穿于衬套主体16的内孔18内而安装在汽车的车身 14上的状态下,当稳定杆12相对于衬套主体16沿与其轴线垂直的方向(内侧橡胶部38、 外侧橡胶部40的厚度方向)相对位移时,对内侧橡胶部38输入预定的负载。此时,由于内侧橡胶部38成为充分薄的壁厚,因此在厚度方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不会弹性变形。另外,这种内侧橡胶部38的厚度没有被特别地限定,而是根据衬套主体16整体的大小、在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下的向衬套主体16输入的负载的大小等适当地确定。而且,优选以内侧橡胶部38的最大厚度(在图1中由T1表示的尺寸)成为比外侧橡胶部38的最大厚度(沿着内孔18的径向的厚度中的最大厚度,在图1中由T2表示的尺寸)的一半小的方式、即以满足关系式T1 < T2/2的方式设定内侧橡胶部38的厚度。由此,在对衬套主体16输入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负载时,外侧橡胶部40在厚度方向上可靠地弹性变形,而能够利用外侧橡胶部40发挥有效的隔振性能,另一方面,内侧橡胶部38在厚度方向上不会弹性变形,或者能够有效地抑制其弹性变形。而且,如后所述,衬布42借助例如由内侧橡胶部38的橡胶材料带来的固定(anchor)效果等而固定在内侧橡胶部38的内周面上。因此,内侧橡胶部38的厚度需要设为至少能够固定衬布42的厚度。根据这一点,期望内侧橡胶部38具有Imm以上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所述那样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埋设在衬套主体16 内的状态下,一个分隔构件26以如下方式配置使3个贯穿孔36a、36b、36c以相对于由衬套主体16的半圆筒面构成的下表面的圆周方向中心部位于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上的对应位置。另一个分隔构件26以如下方式配置使3个贯穿孔36a、36b、36c相对于由衬套主体16的矩形的平坦面构成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心部位于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上的对应位置。而且,分别一体弯曲地形成在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的弯曲部 28a之间和28b之间均隔着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相对配置。而且,在位于相互相对配置的一个分隔构件沈的弯曲部28b与另一个分隔构件沈的弯曲部28b之间的、 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分(内侧橡胶部38部分与外侧橡胶部40部分)处形成有上述切割线对。由此,借助于切割线对,衬套主体16的打开能够不被埋设在衬套主体16 内的两个分隔构件26 J6妨碍而顺畅地实施。另外,在此,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横截面形状(与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不满半圆的圆弧形状,从而使各个分隔构件26、26的圆周方向长度被设定得较短。由此,各个分隔构件26、26的相互对应的弯曲部^a、28a之间、弯曲部^b、28b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分别位于这些弯曲部^b、28b之间、弯曲部28b、28b之间的、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分的体积也形成为充分的大小。作为其结果,能够易于对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分形成切割线24,并且位于切割线M的形成部位的相反侧的衬套主体16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分能够作为铰链部可靠地发挥作用。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埋设在衬套主体16内的状态下, 从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突出的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轴向两侧端部与外凸缘部 32a,32a,32b,32b的基部埋入在上述橡胶凸部22、22内。而且,各个外凸缘部32a、32a、32b、 32b的顶端部中的、仅位于衬套主体16的轴向外侧的角部部位从橡胶凸部22、22朝向衬套主体16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向外部露出。由此,在此,从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露出的各个外凸缘部32a、32a、32b、32b的顶端侧角部部位形成为露出部34a、34a、34b、34b。而且,在使后述的衬套主体16与各个分隔构件沈、沈一体硫化成形时,为了将各个分隔构件26 J6定位在预定位置,这些各个露出部34a、34a、34b、34b成为应该被镶块等保持的部分。据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分隔构件的轴向两端部的突出部由各个分隔构件26J6的轴向两端部与外凸缘部32a、32a、32b、32b构成。另外,也可以不只是利用外凸缘部32a、32a、32b、32b的顶端侧角部部位来构成露出部34a、34a、34b、Mb,而利用外凸缘部32a、32a、32b、32b的整体来构成露出部:34a、:34a、:34b、:34b。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衬套主体16的内侧橡胶部38的内周面上固定有衬布 42。该衬布42呈如下薄壁的圆筒形状其具有与内侧橡胶部38的内径对应的外径、及与分别一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上的圆环板状的橡胶凸部22、22的顶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的轴向长度,且该衬布42覆盖内侧橡胶部38的整个内周面与橡胶凸部22的整个内周面。由此,对内侧橡胶部38的整个内周面赋予充分的滑动性。这样,在稳定杆12 插入衬套主体16的内孔18内的状态下,稳定杆12能够相对于衬套主体16的内侧橡胶部 38顺畅地相对旋转。另外,衬布42只要是具有表面润滑性的材料,就不特别限定其种类。作为能够用作该衬布42的材料,能够列举出例如特氟隆(注册商标)布等以氟树脂纤维为主要构成材料的氟树脂系布材料、由聚酰胺纤维构成的编织物等。而且,形成为如上构造的衬套主体16借助托架44安装在汽车的车身14上。S卩,使贯穿有稳定杆12的衬套主体16的平坦的上表面与车身14的安装面相接触。另外,在利用托架44的包围部46包围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中间部的状态下,将从包围部46的圆周方向两端延伸的两个安装部48、48螺栓固定在车身14上。这样,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车身14 上。由此,稳定杆12借助稳定器衬套10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隔振支承在车身14上。 而且,在稳定杆12与衬套主体16之间,伴随着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而产生的振动负载由于衬套主体16的外侧橡胶部40的弹性变形而被有效地吸收。另外,如图2所示,在此,在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车身14上的状态下,一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上的橡胶凸部22的顶端面相对于外套固定在稳定杆12 上的环状的止挡配件49的端面隔开微小的距离而相对配置。如上所述,橡胶凸部22、22从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以比分隔构件沈、沈的轴向两端部与各个外凸缘部32a、32b的突出高度高的高度向轴向外侧突出。即,橡胶凸部 22,22覆盖各个外凸缘部32a、32b的除了露出部34a、34b以外的部分和分隔构件沈、26的轴向两端部。而且,在稳定杆12相对于衬套主体16向轴向一侧(图2的右侧)相对位移时,位于该轴向一侧的橡胶凸部22比外凸缘部32a、32b的露出部34a、34b先与止挡配件49 抵接。由此,橡胶凸部22构成为能够作为缓冲橡胶部有利地发挥作用,其用于阻止分隔构件沈、26的轴向端部及外凸缘部32a、32b与止挡配件49相接触或相抵接。另外,在此,稳定杆12在向衬套主体16的轴向另一侧延伸出的部分弯曲,从而阻止了稳定杆12相对于衬套主体16向轴向另一侧相对位移。因此,在位于衬套主体16的轴向另一侧(图2的左侧) 的稳定杆12部分,未设有止挡配件49。但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的衬套主体16例如是通过将两个分隔构件沈、沈与衬布42用作嵌入件的注射成形所进行的嵌入成形制造而成。S卩,如图7及图8所示,在制造衬套主体16时,使用具有公知的构造的注射成形用模具50。该注射成形用模具50具有上模52和下模M,在上模52和下模M的合模状态下, 在这些合模面之间,形成有具有与衬套主体16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成形模腔56。在使用这种注射成形用模具50制造衬套主体16时,首先,通过上模52与下模M 的合模,形成具有与衬套主体16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成形模腔56,另一方面,在该成形模腔56内的中心部,以外包在型芯58上的状态配置衬布42。另外,还以两个分隔构件26,26在中间隔着衬布42而在其径向两侧相对配置弯曲部^a、28b彼此的方式,将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安装在镶块(未图示)上。此时,两个分隔构件26 J6通过利用镶块来保持各个弯曲部的外凸缘部32a、32a、32b、32b的露出部:34a、:34a、:34b、34b而被定位。 接着,使从未图示的注射成形机射出的未硫化橡胶60通过下模M的浇道62导入到成形模腔56内而进行填充。之后,使成形模腔56内的未硫化橡胶60固化。由此,在由位于各个分隔构件沈的外侧的成形模腔56部分构成的外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4内硫化成形外侧橡胶部40。并且,在由位于各个分隔构件沈、26与衬布42 之间的成形模腔56部分构成的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硫化成形内侧橡胶部38。另夕卜,与此同时,将两个分隔构件沈硫化粘接在外侧橡胶部40的内周面和内侧橡胶部38的外周面上,另一方面,将衬布42固定在内侧橡胶部38的内周面上。在此,内侧橡胶部38虽然能够固定衬布42,但是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为实质上不能弹性变形的厚度。这样,与两个分隔构件沈、沈一起一体硫化成形具有图3及图4所示的构造的衬套主体16。而且,与此同时,使衬布42固定在衬套主体16上。在这种衬套主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工序中,未硫化橡胶60从外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4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此时,如图7及图8的箭头所示,未硫化橡胶60的一部分围绕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弯曲部^aJSb的外侧,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未硫化橡胶60穿过设置在两个分隔构件沈、沈上的各个贯穿孔36a、36b、36c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另外,还有另外一部分未硫化橡胶60围绕各个分隔构件沈、26的轴向端缘部的外侧,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 内。因此,在衬套主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工序中,例如与在使用了未具有贯穿孔36a、 36b,36c的分隔构件时未硫化橡胶60全部绕进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端缘部、轴向端缘部而流入内侧橡胶成形模腔部分内的情况相比,有利于缩小未硫化橡胶60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流动距离。而且,由此,能够有利地降低由于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 66内流动的未硫化橡胶60的流动压力而施加在衬布42上的压力。而且,各个贯穿孔36a、36b、36c仅形成在分别等分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与轴向的位置。因此,围绕分隔构件沈的各个弯曲部^aJSb的外侧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未硫化橡胶60的、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圆周方向的流动距离与穿过分隔构件26的各个贯穿孔36a、36b、36c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未硫化橡胶60的、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圆周方向的流动距离相互相同。而且,围绕分隔构件26的轴向端缘部的外侧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未硫化橡胶60的、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轴向的流动距离与穿过分隔构件沈的各个贯穿孔36a、 36b、36c流入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未硫化橡胶60的、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轴向的流动距离相互相同。由此,由于在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流动的未硫化橡胶60的流动压力而施加在衬布42上的压力在衬布42的圆周方向和轴向上分别能够被均勻化。因此,在衬套主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工序中,由于内侧橡胶部38的壁厚较薄,因此与将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的宽度设置得较窄无关,能够有利地避免产生未硫化橡胶60向内侧橡胶部成形模腔部分66内的局部填充不足。另外,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衬布42在因未硫化橡胶60的流动压力而局部起褶的状态或产生了褶皱的状态下固定在内侧橡胶部38上的情况、未硫化橡胶60的一部分向衬布42的内周面渗出而导致衬布42的内周面局部被该渗出的橡胶上覆盖的情况产生。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在制造衬套主体16时,设置在各个分隔构件沈、沈上的贯穿孔36a、36b、36c被用作未硫化橡胶60的流通路径,从而使衬布42具有不起褶或褶皱的、良好的正圆形状,并且不会在其内侧局部形成橡胶膜等地固定在内侧橡胶部38的内周面上。因此,能够有利地消除该稳定器衬套10在将稳定杆12贯穿于内孔 18内而安装在车身14上的状态下由衬布42的起褶、褶皱或者在衬布42的内周面上局部形成的橡胶膜等引起的、在衬布42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稳定杆12的滑动性能参差不齐的情况。其结果,能够始终稳定地确保稳定杆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主体16的内侧橡胶部38在其厚度方向上形成为实质上不能弹性变形的厚度。因此,在稳定器衬套10安装在车身14上的状态下,当稳定杆 12沿上下方向相对位移而对衬套主体16输入有上下方向的负载时,能够有利地防止因内侧橡胶部38在厚度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而导致衬布42产生挠曲、褶皱。由此,也能够始终稳定地确保基于衬布42的优异的滑动性能的稳定杆12在扭转方向上的顺畅旋转。因而,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使内侧橡胶部38的壁厚在圆周方向上均勻,而能够稳定地确保衬布42相对于内侧橡胶部38的固定力与良好的隔振性能。除此之外,能够更有效且稳定地减少衬套主体16的内周面与稳定杆12的外周面之间的扭转摩擦力。而且,作为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稳定杆12在扭转方向上的旋转引起的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更有利于确保良好的乘坐舒适性。而且,在该稳定器衬套10中,两个分隔构件沈、沈埋设在衬套主体16内,而内侧橡胶部38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输入负载实质上不会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作为衬套主体16整体的弹簧的负载-挠曲特性的滞后现象。而且,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安装有稳定器衬套10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一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上的橡胶凸部22能够作为缓冲橡胶部发挥作用,其用于阻止从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突出的分隔构件26J6的轴向一端部及各个弯曲部^a、28b的外凸缘部32a、32a、 32b,32b与外嵌固定在稳定杆12上的止挡配件49相接触或相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消除由这些分隔构件沈、沈的轴向一端部及外凸缘部32a、32a、32b、32b与外嵌固定在稳定杆 12上的止挡配件49相接触或相冲突所导致的异响的产生等问题。而且,在该稳定器衬套10中,贯穿孔36a、36b、36c仅在分隔构件沈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排列设置在沿轴向隔开了等间隔的位置。因此,例如与将设置在沿轴向隔开了等间隔的位置的贯穿孔36a、36b、36c进一步设置在分隔构件沈的沿圆周方向隔开了等间隔的多个位置的情况相比,贯穿孔36a、36b、36c的数量较少,从而能够相应地稳定且有利地确保分隔构件26的强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16时将分隔构件沈定位保持在成形模腔56内的预定位置,而使由向分隔构件沈的径向两侧延伸出的弯曲部^aJSb的轴向两侧端部构成的外凸缘部32a、32a、32b、32b形成作为被镶块等保持的部分。因此,例如与不具有外凸缘部且由分割筒配件构成的分隔构件在硫化成形衬套主体16时在轴向两侧端部安装在镶块等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且稳定地在成形模腔56内将分隔构件沈定位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但这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也并不受上述内容的任何限制。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由平板配件构成的上侧托架68硫化粘接在由衬套主体16的平坦面构成的上表面上。在该情况下,例如利用公知构造,能够在将上侧托架68预固定在车身14的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或者在将上侧托架68的螺栓孔70定位于车身 14的安装孔(未图示)的状态下,利用下侧托架72的包围部46来包围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中间部,同时将下侧托架72的安装部48螺栓固定在车身14上。由此,使衬套主体16乃至稳定器衬套10相对于车身14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另外,关于该图9与后述的图10 图 12,对于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构造的构件及部位,标记与图1及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也能够利用两个分割体来构成衬套主体。即,也可利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分割面的、由半筒状的两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相互组合而形成的筒状橡胶弹性体来构成衬套主体。例如,如图10所示,利用由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衬套主体16的下半部分构成的第一分割橡胶部76、以及由该衬套主体16的上半部分构成的第二分割橡胶部78来构成衬套主体74。换言之,以分割构造构成衬套主体74,该分割构造具有由大致半圆筒状的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第一分割橡胶部76、以及由长边矩形的块体构成的、在下表面上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半圆状的槽部80的第二分割橡胶部78。在具有这种分割构造的衬套主体74的稳定器衬套10中,分隔构件沈埋设而硫化粘接于第一分割橡胶部76的轴向中间部。另外,在其内周面上固定有半圆筒状的衬布42。 另一方面,在第二分割橡胶部78的轴向中间部也埋设而硫化粘接有分隔构件26。另外,在槽部80的内周面上固定有半圆筒状的衬布42。而且,第一分割橡胶部76的位于分隔构件 26的内周侧的橡胶部分形成为第一分割内侧橡胶部82,另一方面,位于分隔构件沈的外周侧的橡胶部分形成为第一分割外侧橡胶部84。另外,第二分割橡胶部78的位于分隔构件 26的内周侧的橡胶部分形成为第二分割内侧橡胶部86,另一方面,位于分隔构件沈的外周侧的橡胶部分形成为第二分割外侧橡胶部88。而且,下侧托架72 (具有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托架相同的构造)在利用包围部46包围第一分割橡胶部76的轴向中间部的状态下硫化粘接在第一分割橡胶部76的轴向中间部的外周面上。另一方面,上侧托架68(具有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托架相同的构造)硫化粘接在第二分割橡胶部78的上表面上。在第一分割橡胶部76与第二分割橡胶部78以在之间夹着稳定杆12并且使稳定杆12的外周面与各个衬布42、42的内周面可滑动地接触的方式相组装的状态下,这种稳定器衬套10借助上侧托架68与下侧托架72安装在车身14上。在形成为如上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由第一及第二分割内侧橡胶部82、86构成的内侧橡胶部38、及埋设在衬套主体74内的分隔构件沈、沈也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极其有效地得到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起到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在第一分割橡胶部76的第一分割外侧橡胶部 84被金属制且刚性的下侧托架72的包围部46包围的状态下,该包围部46硫化粘接在第一分割外侧橡胶部84上。由此,有利于实现第一分割外侧橡胶部84的刚性的提高,在第一分割外侧橡胶部84上能够有效地发挥优异的弹簧特性。而且,作为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隔振性能。关于形成在分隔构件沈上的贯穿孔36a、36b、36c,只要是能够供未硫化橡胶60通过的大小的、相对于分隔构件26仅形成在沿圆周方向与轴向分别将分隔构件沈实质上多等分的位置的贯穿孔,则其大小、形状、相对于分隔构件26的具体形成位置及形成个数等就不被特别限定。因此,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也可以将贯穿孔36分别形成沿圆周方向实质上三等分分隔构件沈的位置,并且仅形成沿轴向将分隔构件沈实质上至少二等分 (在此为五个)的位置。一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端面上的橡胶凸部22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 但是,优选的是,在稳定杆12相对于衬套主体16能够沿轴向位移的情况下,橡胶凸部22 — 体地形成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两侧端面中的、至少利用稳定杆12的轴向位移而与止挡配件49相接触的一侧的端面上。另外,橡胶凸部22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端面上的形成位置丝毫不限定于例示的形成位置。例如,也可以在衬套主体16的轴向端面上,间断地形成在内孔18的开口部周围,或者仅设置在其圆周上的一个位置处,或者设置在除内孔18的开口部周围以外的部位处。橡胶凸部22的形状也能够适当地采用除圆环板形状以外的各种形状。也可以将衬布42硫化粘接在内侧橡胶部38、第一分割内侧橡胶部82、第二分割内侧橡胶部86的各个内周面上。滑动构件并不特别限定于例示的构件。例如,也能够利用以往的方法将由二硫化钼、氟树脂等构成的公知的滑动剂等烧结在内侧橡胶部38、第一分割内侧橡胶部82、第二分割内侧橡胶部86的各个内周面上,层叠形成具有表面润滑性的涂层,利用该涂层来构成滑动构件。除此之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用稳定器衬套的具体例子,但是本发明当然也能够有利地应用于除汽车以外的任何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另外,虽未一一列举,但是本发明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在施加了各种改变、修改、改进等的方式中进行实施,而且,这种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当然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附图标记说明10 稳定器衬套;12 稳定杆;16、74 衬套主体;18 内孔;22 橡胶凸部;26 分隔构件;28a、2m3 弯曲部;3加、3沘外凸缘部;3^、34b 露出部;36a、3m3、36c 贯穿孔;38内侧橡胶部;40外侧橡胶部;42衬布;44托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包括(a)衬套主体,其由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孔的筒状的橡胶弹性体构成,稳定杆以非粘接的方式贯穿在该内孔内,另一方面,上述衬套主体借助安装在外周面上的托架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b)具有刚性的半筒状的两个分隔构件,其以将上述衬套主体分隔为内侧橡胶部与外侧橡胶部的方式埋设在该衬套主体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而与该衬套主体硫化粘接;(c)滑动构件,其以能够与贯穿在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孔内的上述稳定杆滑动地接触的方式固定在该内孔的内周面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侧橡胶部的厚度比上述外侧橡胶部的厚度薄,而且形成为不会因输入到该内侧橡胶部的负载而弹性变形的厚度,并且在上述稳定杆贯穿于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孔的状态下,上述两个分隔构件以相互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对应位置的方式埋设在该衬套主体内,而且,上述两个分隔构件的每一个,仅在沿圆周方向及轴向分别将该分隔构件多等分的位置形成有贯穿孔,该贯穿孔能够在用于形成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橡胶弹性体进行注射成形时供未硫化橡胶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衬套主体的上述内侧橡胶部的厚度的最大值形成为比上述外侧橡胶部的厚度的最大值的一半小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构件由具有表面润滑性的衬布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构件在其轴向的两端部具有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的端面向轴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在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端面上一体形成有向轴向外侧突出的橡胶凸部,该橡胶凸部具有比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端面突出的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高度高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向外侧延伸出的外凸缘部分别一体地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圆周方向两端侧部位,上述突出部构成为包含这些各个外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凸缘部从上述橡胶凸部沿与上述衬套主体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包含从该衬套主体的轴向两侧端面向外部露出的露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贯穿孔仅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位的、沿轴向将该分隔构件多等分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贯穿孔对于上述分隔构件形成在沿圆周方向三等分该分隔构件的位置,并且仅形成在沿轴向将该分隔构件至少二等分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构件具有不满半圆的圆弧状的与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稳定杆贯穿于上述衬套主体的内孔的状态下,位于上侧或下侧的该衬套主体的外周面部分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部,并且上述托架硫化粘接在该平坦面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衬套主体的外周面到达上述内孔的切割线以跨越轴向的整个长度而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位于上述两个分隔构件的圆周方向端面彼此之间的、上述衬套主体的圆周上的一个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上述衬套主体由筒状橡胶弹性体构成,该筒状橡胶弹性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分割面, 是相互组合半筒状的两个分割橡胶弹性体而形成的,并且上述托架具有包围部,该包围部用于包围上述两个分割橡胶弹性体中的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的、除了上述分割面的整个外周面,而且,上述托架在利用该包围部包围上述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的状态下与该一个分割橡胶弹性体硫化粘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衬套主体与稳定杆之间的扭转摩擦力的稳定器衬套。在由在内周面上固定有滑动构件(42)的筒状橡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16)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以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埋设并硫化粘接两个分隔构件(26、26),利用具有不会因输入的负载弹性变形的厚度的内侧橡胶部(38)和比该内侧橡胶部(38)的壁厚厚的外侧橡胶部(40)来构成衬套主体(16),另一方面,对于两个分隔构件(26、26)构成为,将贯穿孔(36a、36b、36c)仅形成在沿圆周方向与轴向将该各个分隔构件(26、26)分别多等分的位置。
文档编号B60G21/055GK102470721SQ20118000240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冈田胜三, 加藤和彦, 小林功一, 本间裕二, 林真司, 柳野秀郎, 永井广明 申请人: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