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683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被收纳在车辆的座椅内的侧面安全气囊,已知一种例如图6所示的形状的安全气囊。图6所示的现有的侧面安全气囊50具备安全气囊部51,其用于在紧急情况时保护乘员免受来自侧方的冲击;充气装置52,其供给使安全气囊部51展开的气体。此外,作为现有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形状,已知一种具备多个安全气囊部的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3062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侧面安全气囊,其具备上下两个安全气囊部和向两个安全气囊部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30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乘员保护性能,而需要对乘员的肩至腰进行保护的、保护范围较大的侧面安全气囊。例如,图6所示的现有的侧面安全气囊50具备能够保护乘员的肩至腰的大小的安全气囊部51。但是,如图7所示,当单纯地增大安全气囊部51时,所需的收纳空间也将增大,从而会出现无法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配合收纳空间而有效地进行收纳的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被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的侧面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靠背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展开为环状;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连通通道,其在从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于第二安全气囊的靠背部侧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而且,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上下方向宽度大于连通通道的上下方向宽度,并且,在从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至少上方部、下方部及前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由于在展开状态下至少第二安全气囊的上方部、下方部及前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连通通道的上下方向宽度,所以能够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进行折叠而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根据该侧面安全气囊,由于能够根据连通通道的位置而改变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所以通过配合座椅的靠背部的收纳空间来决定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对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收纳。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中,优选为,连通通道在展开状态下,于从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的、靠背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安全气囊的中心位置靠近座椅的落座部侧或座椅的头枕侧。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由于多数情况下,靠背部的收纳空间靠近落座部侧或者头枕侧,因此能够通过将连通通道设置在落座部侧或者头枕侧,从而将第二安全气囊收纳于收纳空间有富余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有效地对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收纳。本发明为一种被收纳于车辆的车厢上方侧部中,且沿着车辆的车窗而展开的帘式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车厢上方侧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展开成环状;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连通通道,其在车辆的上方侧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而且,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在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在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至少前方部、后方部及下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帘式安全气囊,由于在展开状态下至少第二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后方部及下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并且在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所以能够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进行折叠而收纳于车厢内的上方侧部。根据该帘式安全气囊,由于能够根据连通通道的位置而改变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所以通过配合车厢内的上方侧部的收纳空间来决定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帘式安全气囊进行收纳。本发明为一种被收纳于车辆的车厢上方后部中,且在检测出碰撞时沿着车辆的后窗而展开的后窗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车厢上方后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车辆的正面观察时展开成环状;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连通通道,其在车辆的上方侧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而且,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在从车辆的正面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在从车辆的正面观察时,至少两个侧方部及下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后窗安全气囊,由于在展开状态下至少第二安全气囊的两个侧方部及下方部从第一安全气囊断开,并且在从车辆的正面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所以能够对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进行折叠而收纳于车厢内的上方后部。根据该后窗安全气囊,由于能够根据连通通道的位置而改变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所以通过配合车厢内的上方后部的收纳空间来决定第二安全气囊的收纳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后窗安全气囊进行收纳。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配合收纳空间而有效地进行收纳的侧面安全气
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


图I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2为图I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对第二安全气囊进行了一次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为表示对第二安全气囊进行了两次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为表示将侧面安全气囊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现有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现有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符号说明L···侧面安全气囊;2…充气装置;3…第一安全气囊;3a…内侧面;4…第二安全气囊;4a...外侧面;4b…上方部; 4c…下方部;4d···前方部;4e…后方部;5…连通通道;50…侧面安全气囊;51…安全气囊部;52…充气装置;N…断开空间;S…车辆用座椅;SA…靠背部;SB…落座部;TL···第一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宽度;T2…第二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宽度;T3…连通通道的上下方向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I为,通过在车辆被施加了冲击时展开从而保护乘员免受车辆侧方的冲击的部件。该侧面安全气囊I通常情况下被收纳于车辆用座椅S的靠背部SA中。侧面安全气囊I通过被设置在靠背部SA内的充气装置2的供给气体,而向车辆用座椅S的前方展开。侧面安全气囊I在展开状态下,具有充分覆盖落座于车辆用座椅S的落座部SB上的乘员的肩至腰的大小。下面,对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I进行说明。如图I及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I具有由外侧的第一安全气囊3和内侧的第二安全气囊4构成的、双重的安全气囊结构。展开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3在从图I所示的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呈环状,且在内侧具有第二安全气囊4。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通过连通通道5而相连。第二安全气囊4的左右侧面露出于外侧,而第一安全气囊3包围着第二安全气囊4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展开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不接触,从而第一安全气囊3的内侧面3a和第二安全气囊4的外侧面4a是分离的。在第一安全气囊3的内侧面3a和第二安全气囊4的外侧面4a之间,形成有将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断开的断开空间N。断开空间N被形成为,在靠背部SA的侧方贯穿侧面安全气囊I。此外,在侧面安全气囊I中,在从图2所示的靠背部SA的正面方向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4被形成为小于第一安全气囊3的大小。第一安全气囊3被设定为,图I所示的其上下方向宽度Tl大于第二安全气囊4的上下方向宽度T2。第二安全气囊4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被分为上方部4b、下方部4c、前方部4d、后方部4e这四个部位。第二安全气囊4中,上方部4b、下方部4c以及前方部4d在展开状态下完全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此外,图I所示的第二安全气囊4的上下方向宽度T2被设定为,大于连通通道5的上下方向宽度T3。由此,第二安全气囊4的后方部4e的一部分也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具体而言,后方部4e中未与连通通道5相连接的部分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通过连通通道5而连通。充气装置2被直接连接于第一安全气囊3内部。充气装置2的供给气体从第一安全气囊3的内部起经过连通通道5而被供给至第二安全气囊4的内部。连通通道5在从图I所示的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被形成在第二安全气囊4的充气装置2侧。此外,连通通道5被形成在第二安全气囊4的落座部SB侧。连通通道5在展开状态下,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的、靠背部SA的延伸方向(在图I的座椅姿态中为大致上下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安全气囊4的中心位置靠近落座部SB侧。在后文中,将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的靠背部SA的延伸方向简称为靠背部SA的延伸方向。此外,连通通道5被形成为考虑了侧面安全气囊I的收纳性的大小。展开状态下的连通通道5在从图2所示的靠背部SA的主视方向观察时,被形成为小于第二安全气囊4的大小。连通通道5被形成为,在展开状态下,当从图2所示的靠背部SA的主视方向观察 时与第二安全气囊4重叠。下面,对将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I收纳于靠背部SA中的顺序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对图I的侧面安全气囊I中的第二安全气囊4进行了一次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第二安全气囊4由于具有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的结构,因此能够独立于第一安全气囊3而进行折叠。在图3中,将第二安全气囊4朝向落座部SB折叠成一半。图4为表示对第二安全气囊4进行了两次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4中,将图3的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4朝向靠背部SA折叠成一半。换言之,在图4中,将图I的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折叠成了四折状态。图5为表示将侧面安全气囊I收纳于靠背部SA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5中,第一安全气囊3也被收纳在靠背部SA内。第二安全气囊4从图4的状态起,以连通通道5为支点而进一步被折叠,从而被收纳成图5中的状态。第二安全气囊4对应于连通通道5的位置,而被收纳于靠背部SA的落座部SB侧。根据以上所说明的侧面安全气囊1,由于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第二安全气囊4的上方部4b、下方部4c、前方部4d、以及后方部4e中未与连通通道5相连接的部分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所以能够将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分别进行折叠而收纳在靠背部SA内。根据该侧面安全气囊1,由于能够根据连通通道5的配置位置而改变第二安全气囊4的收纳位置,所以通过配合靠背部SA的收纳空间而决定第二安全气囊4的收纳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对侧面安全气囊I进行收纳。此外,因为在该侧面安全气囊I中,连通通道5在展开状态下于靠背部SA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安全气囊4的中心位置靠近落座部SB侧,因而通常情况下,座椅的靠背部SA在对载荷进行支承的落座部SB侧具有足够的大小,从而易于设置收纳空间,所以,通过将连通通道5设置在落座部SB侧,从而能够将第二安全气囊4收纳于靠背部SA的落座部SB侧,由此能够有效地对侧面安全气囊I进行收纳。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除了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之外,还可以适用于帘式安全气囊或后窗安全气囊。
此外,在侧面安全气囊I中,连通通道5可以在展开状态下于靠背部SA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安全气囊4的中心位置靠近车辆用座椅S的头枕侧。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配合收纳空间靠近头枕侧的靠背部SA,而将第二安全气囊4收纳于收纳空间有富余的位置处,从而能够有效地对侧面安全气囊I进行收纳。此外,第一安全气囊3及第二安全气囊4的大小或形状并不必须限定于上述内容。同样,连通通道5的大小或位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在靠背部的头枕侧能够保证收纳空间的情况下,连通通道5可以位于头枕侧而不是落座部侧。此外,收纳有侧面安全气囊I 的座椅并不限定于车辆用。本发明可以用于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其被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所述靠背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所述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展开为环状; 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 连通通道,其在从所述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于所述第二安全气囊的所述靠背部侧对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 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上下方向宽度大于所述连通通道的上下方向宽度,并且,在从所述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至少上方部、下方部及前方部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断开。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所述连通通道在展开状态下,于从所述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的、所述靠背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安全气囊的中心位置靠近所述座椅的落座部侧或所述座椅的头枕侧。
3.一种帘式安全气囊,其被收纳于车辆的车厢上方侧部中,且在检测出碰撞时沿着所述车辆的车窗而展开,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所述车厢上方侧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展开成环状; 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 连通通道,其在所述车辆的上方侧对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 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在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所述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在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至少前方部、后方部及下方部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断开。
4.一种后窗安全气囊,其被收纳于车辆的车厢上方后部中,且在检测出碰撞时沿着所述车辆的后窗而展开,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安全气囊,其通过被设置于所述车厢上方后部中的充气装置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所述车辆的正面观察时展开成环状; 第二安全气囊,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 连通通道,其在所述车辆的上方侧对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进行连通; 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被设定为,在从所述车辆的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所述连通通道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在从所述车辆的正面观察时,至少两个侧方部及下方部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断开。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配合收纳空间而有效地进行收纳的安全气囊。本发明为被收纳于车辆用座椅(S)的靠背部(SA)中的侧面安全气囊(1),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安全气囊(3),其通过被设置于靠背部(SA)中的充气装置(2)的供给气体,从而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展开为环状;第二安全气囊(4),其以在展开状态下位于第一安全气囊(3)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连通通道(5),其在从靠背部的侧方观察时,于第二安全气囊的靠背部侧对第一安全气囊(3)和第二安全气囊(4)进行连通,而且,第二安全气囊(4)被设定为,上下方向宽度(T2)大于连通通道(5)的上下方向宽度(T3),并且,在从靠背部(SA)的侧方观察时,至少上方部(4b)、下方部(4c)及前方部(4d)从第一安全气囊(3)断开。
文档编号B60R21/232GK102803026SQ20118000209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小林功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