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2085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饰零部件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当汽车前方的阳光从前挡风玻璃照射进车内时会让驾驶员以及副驾驶座上的乘员产生刺眼的感觉,使驾驶员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情况,这将严重影响汽车驾驶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为此,目前汽车上都会安装有遮阳板,使用的时候可以翻转下来遮挡阳光,使得作用区内的光线不能进入到车内,能够避免阳光刺眼,同时能够避免真皮座椅和仪表板被紫外线所伤害。但是单纯的上下翻转遮阳板使得遮阳的区域固定,无法对遮阳区域范围作出调解。针对该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020269380. 6)公开了一种车用折叠式遮阳板,包括遮板,以及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遮板、另一端可固定于车顶上的左卡扣和右卡扣,遮板为折叠式结构,其包括基板及折板,基板与折板的侧缘设置弹力合页;翻转折板叠合时,在弹力合页的弹力作用下,折板表面抵靠于基板;翻转折板展开时,在弹力合页的弹力作用下,由于基板与折板宽度较小,使每步的翻转半径较小,所以在展开过程中,所需占用空间较小,远小于整板结构的空间占用。该遮阳板在展开时减小了占用空间,同时由于折板能够相对于基板折叠,因此能够一定程度的调节遮阳范围大小,但是由于该遮阳板只能进行二次折叠,因此也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光照角度情况。中国实用新 型专利申请(200920227006. 7)公开了一种汽车驾驶室遮阳板,包括遮阳板主体,遮阳板主体上活动链接有块滤光板;活动连接方式如下一是遮阳板本体设有夹层,滤光板安装在夹层内可以向下抽出。二使遮阳板下端两侧设有转动件,滤光板固定在转动件上可以折叠。当遇到太阳光直射司机目光时,将滤光板抽出或者翻转下来,下垂到脸部前方,滤光板能将强烈的阳光过滤,保证行车安全。该专利设计中的第二种活动连接方式与上述专利中的遮阳板折叠方式一样,无法有效解决遮阳范围随意调节的问题。而第一种活动连接方式采用伸缩式,但是该种遮阳板只能在滤光板的宽度范围内随意调节遮阳范围,因此也有局限性。为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120170666. 3)公开了一种汽车遮阳板,包括遮阳板主体,该遮阳板主体为波浪形,遮阳板主体的四边均分布有数个吸盘,由于波浪形的遮阳板主体在长度上有一定的弹性变化,因此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汽车前挡风玻璃,同时遮阳的范围调节范围广。但是该汽车遮阳板只能在驻车的情况下使用,以减少阳关照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该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遮阳板的遮阳范围,以满足遮挡各种角度的光照情况。[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包括一矩形状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阳板包括若干呈条形片状的折板块,每块折板块的侧边缘相连形成折叠式一体结构,位于遮阳板上边缘的折板块上固设有一固定板,并通过该固定板固定在车内顶板上,位于遮阳板下边缘的折板块上固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固定件。遮阳板上边缘的折板块固连在汽车顶板上,在遮阳装置不使用时,各折板块叠合,相邻的两折板块表面相抵靠;在遮阳装置使用时,各折板块展开,遮阳板形成一平板,并用固定件固定,使得遮阳范围最大;相邻的两折板块之间可以形成一角度,该角度可以随意调节,因此遮阳板的宽度范围可以自由调节,并用固定件固定,使得遮阳范围可自由调节。在上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中,所述固定板与车内顶板通过螺栓固连。方便遮阳装置的维修与更换。在上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中,所述固定板上还铰接有若干个当折板块叠合时能将折板块始终处于叠合状态的挂钩。挂钩能够相对固定板转动,当遮阳装置不使用时,各折板块相互叠合并通过挂钩钩住,避免汽车行驶颠簸时遮阳板展开。在上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中,所述挂钩数量具有两个,该两个挂钩分别位于固定板的两端。若挂钩只有一个时,折板块无法稳定的被钩住;挂钩太多时,叠合折板块后需将挂钩逐个钩住折板块,因此操作不便。将两个挂钩分布在固定板的两端,使受力均勻,固定稳固。在上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中,所述固定件为一能够吸附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吸盘,吸盘上具有一柱形插接部,遮阳板下边缘的折板块上具有一通孔,上述吸盘通过插接部插接在通孔中连接在折板块。吸盘通过插接部固连在折板块上,吸盘对玻璃的吸附能力较佳,在遮阳板展开后能够有效的对折板块位置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各折板块能够相互叠合与展开,并能够通过吸盘固连在前挡风玻璃上,因此能够自由的调节遮阳板的宽度,自由的调节遮阳范围,以适应各种角度的光照情况。2、由于固定板上铰接有挂钩,因此在遮阳装置不使用时,折板块能够稳定的叠合并通过挂钩固定。3、由于遮阳板下边缘的折板块通过吸盘吸附在前挡风玻璃上,吸盘对玻璃的吸附能力较佳,且应用广泛,同时操作也极为方便。

图1是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的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展开时的结构侧视图。图中,1、遮阳板;11、折板块;2、固定板;3、挂钩;4、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0022]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包括一矩形状的遮阳板1,遮阳板I固连在一固定板2上,并通过该固定板2固连在车内顶板上。遮阳板I包括若干折板块11,每块折板块11均呈条形片状,每块折板块11的侧边缘相连形成折叠式一体结构,位于遮阳板I下边缘的折板块11上固设有一固定件,该固定件能够将位于遮阳板下边缘的折板块11连接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具体来说,结合图2、图3所示,折板块11的数量可以根据汽车的最大遮阳范围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折板块11的数量为10块,材料可以选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注塑而成,也可以采用金属件,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遮阳板I整体的强度较高,选用金属件。固定板2与遮阳板I的上边缘的折板块11通过螺栓固连,固定板2与车内顶板也通过螺栓固连。为了使折板块11叠合时稳固,固定板2上铰接有两个挂钩3,该两个挂钩3分别位于固定板2的两端,当折板块11叠合时,转动该两个挂钩3使挂钩3钩住折板块11。固定件为一吸盘4,该吸盘4能够吸附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吸盘4上具有一柱形插接部,遮阳板I下边缘的折板块11上具有一通孔,吸盘4的插接部插接在通孔中。遮阳板I展开时,调节好遮阳板I的宽度后通过吸盘4将折板块11固定。在不使用该遮阳装置时,使每相邻两块折板块11的表面相互抵靠,并旋转挂钩3使挂钩3钩住折板块11 ;当汽车驻停并需要遮阳时,可以将各折板块11展开,使遮阳板I形成一平板,并用吸盘4吸附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此时遮阳范围最大;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需要调节遮阳范围时,根据阳关的照射角度,只需手动调节遮阳板I的宽度,此时,每相邻的两块折板块11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角度,调好遮阳板I的宽度后将吸盘4吸附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遮阳板1、折板块11、固定板2、挂钩3、吸盘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包括一矩形状的遮阳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阳板(I)包括若干呈条形片状的折板块(11),每块折板块(11)的侧边缘相连形成折叠式一体结构,位于遮阳板(I)上边缘的折板块(11)上固设有一固定板(2),并通过该固定板(2)固定在车内顶板上,位于遮阳板(I)下边缘的折板块(11)上固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固定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与车内顶板通过螺栓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上还铰接有若干个当折板块(11)叠合时能将折板块(11)始终处于叠合状态的挂钩(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3)数量具有两个,该两个挂钩(3 )分别位于固定板(2 )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一能够吸附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吸盘(),吸盘(4)上具有一柱形插接部,遮阳板(I)下边缘的折板块(11)上具有一通孔,上述吸盘(4)通过插接部插接在通孔中连接在折板块(1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属于汽车内饰零部件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遮阳板无法自由调节,不能够遮挡各种角度的光照的问题。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包括一矩形状的遮阳板,遮阳板包括若干呈条形片状的折板块,每块折板块的侧边缘相连形成折叠式一体结构,位于遮阳板上边缘的折板块上固设有一固定板,并通过该固定板固定在车内顶板上,位于遮阳板下边缘的折板块上固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固定件。本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遮阳装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遮阳板的遮阳范围,以满足遮挡各种角度的光照情况。
文档编号B60J3/02GK202896248SQ20122056612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任小云, 金玉明, 李莉, 刘强, 杨安志,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