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7161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包括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被形成为在用于支撑乘员的身体的衬垫中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有用于通过衬垫从后侧向乘员的身体输送空气的风扇的车辆座椅(请见,例如,JP-A-2002-17510)。在这个车辆座椅中,为了将空气从风扇大范围地在平面内方向上分布在衬垫的后表面侧上使得空气能够被输送到衬垫中,多个中空空气通道被形成为在衬垫的后表面中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然而,在以上相关技术中,空气通道被设置于在座椅框架之间悬挂的支撑弹簧的安设区域中,并且具体地被设置在用于支撑身体压力趋向于被施加于此的衬垫的一部分的支撑弹簧的安设区域中。因此,由于衬垫因就座压力而被压扁,所以空气通道可能被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已经被做出以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在不破坏在就座期间舒适的支撑性能的情况下在衬垫中形成空气通道,使得空气通道难以被就座压力压扁。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具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被形成为在用于支撑乘员的身体的衬垫中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该车辆座椅包括:从衬垫后侧支撑衬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框架;和被座椅框架支撑并且被构造为从后侧弹性地支撑衬垫的中央的集中了乘员的身体压力的高负荷部分的支撑体,其中空气通道形成在避开衬垫的被支撑体支撑的高负荷部分的位置处。根据这种构造,空气通道在避开衬垫的高负荷部分的位置处形成。因此,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衬垫,空气通道也难以被压扁。换言之,当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衬垫时,具体地集中了身体压力的高负荷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支撑体的支撑而被压扁。然而,因为空气通道在避开高负荷部分的位置处形成,所以空气通道难以被压扁。即,通过用于设计空气通道的安置的简单构造,可以在不破坏在就座期间的适当的支撑特性的情况下形成空气通道,使得空气通道不太可能由于在就座期间的压力而被压挤。在以上车辆座椅中,支撑体可以包括:从衬垫后侧与衬垫的高负荷部分表面接触的支撑板,和被构造为相对于座椅框架弹性地支撑支撑板的支撑弹簧。空气通道可以在避开衬垫的被支撑板表面支撑的高负荷部分的位置处形成。根据这种构造,即便空气通道被设置成在支撑弹簧的安设区域处存在,空气通道也难以被压扁。这是因为衬垫的主要地被乘员的身体压力压挤的一部分是被支撑板支撑的高负荷部分,并且被支撑弹簧支撑的部分难以被压扁。因此,通过将空气通道自由地设置成位于支撑弹簧的安设区域处,可以在改进通气功能的同时提高支撑体的支撑特性。在以上车辆座椅中,空气通道可以沿着衬垫的高负荷部分的外周边缘形成。根据这种构造,空气通道被沿着衬垫的中央的高负荷部分的外周边缘设置。因此,可以将空气通道设置在靠近中央的位置处,此处更易于向乘员的身体输送空气。因此,改进通气功能是可能的。在以上车辆座椅中,衬垫的高负荷部分可以是用于支撑乘员的腰部或者臀部的部分。根据这种构造,乘员的腰部或者臀部良好地受到支撑体支撑。因此,乘坐质量变得更好。此外,因为空气通道难以被压扁,所以实现优良的吹送性能是可能的。附图说明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座椅靠背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从后表面侧看到的背垫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座椅靠背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靠背框架的前视图;图6是沿着图4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构造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到图6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的构造。如在图1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设置作为汽车的驾驶员座椅,并且包括用作乘员靠背的座椅靠背2、用作就座部分的座垫3、和用作头部支承的头枕4。如在图2中所示,座椅靠背2包括离心式风扇40,离心式风扇40设置在座椅靠背2中并且能够从内侧向乘员的背部排放空气。此外,座椅靠背2包括在用作内垫材料的背垫20的后表面中形成的空气通道24,空气通道24允许空气从风扇40在座椅靠背2的平面内方向上分散开地并且广泛地流动。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座椅靠背2的具体构造。如在图1和2中所示,座椅靠背2包括构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并且被以矩形框架形状组装的靠背框架10、由厚垫材料制成并且被组装到靠背框架10的前表面的垫子类型的背垫20,和覆盖背垫20的全部外表面的织物蒙皮材料30。这里,靠背框架10是座椅框架的一个实例,并且背垫20是衬垫的一个实例。如在图2中所示,通过组装由竖直地长的钢板材料制成的左侧和右侧框架11、11,和由钢管制成并且以桥接方式与侧框架11、11的上端部一体地且刚性地相联的倒U形上框架12,靠背框架10被以倒U形状构造成。此外,由水平地长的钢板材料制成的上桥接框架13被悬于上框架12的两个支腿部分之间并且与之刚性联接。由水平地长的钢板材料制成的下桥接框架14被悬于两个侧框架11、11的下部之间并且与之刚性联接。因此,通过一体地组装上框架12、两个侧框架11、11、上桥接框架13和下桥接框架14,靠背框架10被以矩形框架形状构造成。两个侧框架11、11的下端侧的外表面分别通过倾角调整机构(未示出)而被连接到座垫3的骨架框架(见图1),从而靠背框架10受到支撑。因此,座椅靠背2关于座垫3被连接以允许调节靠背角度。座椅靠背2和座垫3通过倾角调整机构的连接结构具有例如与在JP-A-2011-116303中公开的那些相同的已知构造,并且因此将不予详细描述。如在图2中所示,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12在上框架12的中央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处与矩形管状保持器12A、12A焊接固定。保持器12A、12A用作将图1所示头枕4安装在座椅靠背2上的保持部件。具体地,在保持器12A、12A中,分别插入柱形树脂支撑部件(未示出)。设置在头枕4的下部处的两个杆状支柱分别从上方插入那些支撑部件中,由此在头枕4安装在座椅靠背2上的状态下固定头枕4。另外,如在图2中所示,在上桥接框架13和下桥接框架14之间,支撑体15被悬挂以从后侧与置放在支撑体15的前侧上的背垫20的中央下部20B表面接触并弹性地支承该中央下部。支撑体15主要地包括通过以双边对称的大致U形形状弯曲一根钢丝而形成的支撑弹簧15A,和具有竖直长的板状并且置放在支撑弹簧15A的下区域的前表面位置上的木板15B。这里,木板15B是支撑框架的一个实例。以大致U形形状弯曲的支撑弹簧15A的上部侧的端部分别地通过夹子15C、15C连接到上桥接框架13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前表面部分,使得支撑弹簧15A能够竖向滑动。而且,以大致U形形状弯曲的支撑弹簧15A的下部侧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地被通过以角形螺旋形状缠绕钢丝形成的鱼嘴弹簧15D、15D(抗扭弹簧)关于下桥接框架14的前表面部分从后侧弹性地支撑。根据上述构造,支撑弹簧15A的下部总是利用上述鱼嘴弹簧15D、15D的弹性而被朝向前侧挤压,从而与支撑弹簧15A的前表面相连的木板15B被保持在其中木板15B被压靠背垫20的后表面的状态中。在该状态中,支撑弹簧15A的上部侧的两个端部均被从后侧关于上桥接框架13支撑,并且支撑弹簧15A的下部侧的两个端部均被鱼嘴弹簧15D、15D从后侧关于下桥接框架14弹性地支撑。因此,利用支撑弹簧15A的支撑和支撑弹簧15A的弹性(刚性),支撑弹簧15A从后侧(背侧)弹性地支撑背垫20。如果乘员依靠在座椅靠背2上,则支撑弹簧15A通过背垫20接收乘员的负荷,并且按压鱼嘴弹簧15D、15D使其朝向后侧弯曲,从而整个座椅靠背2被朝向后侧按压和弯曲。更加具体地,如果支撑弹簧15A接收负荷,则支撑弹簧15A的上端部通过使用由夹子15C、15C支撑的上端部作为支点而关于夹子15C、15C向上滑动,并且支撑弹簧的下端部被按压以朝向后侧笔直地弯曲,从而鱼嘴弹簧15D、15D被朝向后侧折叠。通常,已知的是,如果乘员依靠在座椅靠背2上,则高的身体压力集中在乘员的腰部置于其上的表面部分上,因此背垫20的相应表面部分(腰部支撑部分20Ba)被按压以明显地朝向后侧弯曲。因此,为了改进如上所述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于此的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的支撑特性,板状树脂木板15B被连接到支撑弹簧15A的下区域,从而木板15B从后侧与腰部支撑部分20Ba形成宽的表面接触并且弹性地支撑腰部支撑部分20Ba。另外,如上所述,能够从后侧关于下桥接框架14弹性地支撑支撑弹簧15A的下端部的两个鱼嘴弹簧15D、15D被连接到支撑弹簧15A的下端部。因此,由于那些构件的支撑,增强了用于支撑支撑体15的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的区域部分的支撑作用力,并且提高了座椅靠背2的腰部支撑特性。这里,腰部支撑部分20Ba是位于背垫20的中央处的高负荷部分的一个实例。如上所述,通过以双边对称的大致U形形状弯曲钢丝形成支撑弹簧15A。更加具体地,如将在下面描述地,通过以能够从后侧广泛地接触并且支撑木板15B的形状弯曲钢丝形成支撑弹簧15A。换言之,通过以如下方式形成支撑弹簧15A:弯曲钢丝使得用于支撑木板15B的下区域的支撑弹簧15A的下端部具有比木板15B水平地更长的矩形框架形状,并且使得用于支撑木板15B的位于下端部的上侧上的中间部分和上区域的部分从矩形框架形状部分的上部的中央沿着木板15B的后表面的两侧的边缘部分向上笔直地延伸。另外,支撑弹簧15A的在用于支撑木板15B的部分以上的部分被弯曲成分别地朝向左侧和右侧倾斜向上地延伸,并且倾斜地向上的端部被再次弯曲以向上笔直地延伸并且通过夹子15C和15C连接到上桥接框架13,从而支撑弹簧能够竖向滑动。用于支撑木板15B的下区域的支撑弹簧15A的下框架部分被连接成由鱼嘴弹簧15D、15D在支撑弹簧15A在此处从木板15B在水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宽宽度位置处从后侧关于下桥接框架14弹性地支撑。另外,从木板15B向上延伸的支撑弹簧15A的上端部以比木板15B的水平宽度更宽的宽度间隔被夹子15C、15C连接到上桥接框架13。因此,支撑弹簧15A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地关于靠背框架10被以宽的支撑宽度支撑,并且支撑弹簧1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处被稳定支撑,从而难以扭曲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的木板15B。另外,支撑弹簧15A的从支撑弹簧15A用于支撑木板15B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倾斜向上地延伸的部分被设置成能够通过倾斜安置而支撑乘员的肩胛附近,并且在腰部之后施加第二最高身体压力的肩胛通过支撑弹簧15A从后侧的直接支撑而受到良好支撑。木板15B被如此形成,使得木板的上区域的左侧和右侧的边缘部分以波状起伏,并且易于因乘员背部的按压力而朝后侧弯曲。如上所述,木板15B的边缘部分具有能够容易地弯曲的部分。因此,在带有木板15B的部分和不带木板15B的部分之间发生的支撑力的快速变化得以缓解,从而乘员不会根据支撑作用力的快速变化而感觉异常。现在,将描述背垫20的构造。如在图2中所示,背垫20通过以厚垫子形式使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发泡而形成,并且被设置为从上方覆盖靠背框架10。具体地,背垫20被从上方与靠背框架10组装以宽范围地从前侧覆盖靠背框架10的整个框架形状,并且利用从背垫的上、下、左和右边缘部分向后延伸的周围部分21A至21D(见图3)从它们的外周侧和后侧覆盖侧框架11、11、上框架12和下桥接框架14,从而保护侧框架11、11、上框架12和下桥接框架14。在背垫20如上所述地与靠背框架10组装之后,蒙皮材料30(见图1)被放置成覆盖背垫20的全部表面并且被拉紧,由此背垫20利用蒙皮材料30的拉紧力而被压靠靠背框架10,从而固定和保持背垫20。因此,如在图4中所示,背垫20的外周部分被靠背框架10的框架形状从后侧支撑,并且背垫20的中央部分被上述支撑体15从后侧表面支撑,从而能够从后侧弹性地并且柔和地接收乘员的靠背负荷。具体地,如在图2中所示,背垫20包括用于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上部诸如肩胛的中央上部20A、用于从背部的中央到腰部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下部的中央中部20B,和用于从两个外侧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两个侧部的两个侧部20C、20C。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以带有相对小的起伏的平坦板状形成,并且具体地被以其中它们的表面具有朝向凹形水平拉伸凹槽23A的形成位置平缓地弯曲的凹部形状的形状形成,其中凹形水平拉伸凹槽23A在中央处以水平线形状延伸并且成为在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之间的边界。更加具体地,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的弯曲表面具有其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凹部朝向将成为在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之间的边界的水平拉伸凹槽23A的形成位置在高度方向上逐渐地加深的形状。中央下部20B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部分被形成为腰部支撑部分20Ba以与乘员的腰部形成接触,从而表面形状是以山的形状向前平缓地隆起的弯曲表面形状。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的该弯曲表面形状和凹状弯曲表面形状形成背垫20的整个中央部分,其呈现与乘员背部的形状适配的平缓地起伏的S形曲线。而且,两个侧部20C、20C被形成为从凹状竖直拉伸凹槽23B、23B的形成位置以山的形状向前隆起,凹槽23B、23B是侧部20C、20C与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之间的边界并且朝向侧部20C、20C的外侧以竖向线状延伸。侧部20C、20C通过那些山的形状从两个外侧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侧部。具体地,侧部20C、20C的山的形状在比对应于高度(腰部支撑部分20Ba的形成区域)的部分稍高的位置处最大地隆起以在侧部20C、20C中支撑腰部。因此,侧支撑件能够在比身体在此处趋向于摆动的身体的腰部稍高的位置处从两个外侧有效地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侧面。同时,在背垫20的外表面上形成的水平拉伸凹槽23A和竖直拉伸凹槽23B、23B用作用于拉伸和固定蒙皮材料30的沿着成行的凹槽形成的接缝部分31A和接缝部分31B、31B(见图1)的牵拉凹槽。那些拉伸结构具有例如与在JP-A-2009-160261中公开的那些相同的已知构造,并且因此将不予详细地描述。由于那些拉伸结构,蒙皮材料30与背垫20形成宽广的表面接触并且被以良好的外观状态拉紧,从而即便在中央上部20A、中央下部20B和两个侧部20C和20C中带有起伏的背垫20的部分被蒙皮材料30覆盖,在相应的部分和背垫20的外表面之间也不会发生浮动或者皱褶。如在图3中所示,在背垫20的后表面上,允许空气在背垫20的平面内方向上从风扇40(见图2)分散开地并且广泛地流动的凹状空气通道24在中央上部20A和中央下部20B的每个区域之上形成。现在,将详细描述空气通道24的详细构造。空气通道24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在背垫20的后表面中形成局部凹状通道并且利用不可渗透的覆盖片材25B覆盖背垫20的后表面,从而空气分散开地在闭合的内部通道中流动。当背垫20发泡时,底布25A,诸如无纺布,被设定在模具上,用于形成背垫20的后表面侧的设计表面,并且空气通道24被一体地发泡,从而背垫20的后表面被底布25A浸渍并且底布25A被固化成硬的使得空气通道难以被压扁。同时,覆盖片材25B被设置成与施加了身体压力的木板15B重叠。因此,覆盖片材25B的下端被压靠背垫20而覆盖片材25B不可能被分离。具体地,空气通道24包括:与连接到风扇40的管道41的出口41A(见图2)相连的连接开口24A;从连接开口24A向上延伸的上部中央空气通道24B;分别地从连接开口24A向左和向右延伸并且被弯曲成向上延伸的上侧空气通道24C、24C;和从连接开口24A的左侧和右侧位置这两个位置向下延伸、分别地被弯曲成向左和向右延伸并且被弯曲成向下延伸的下侧空气通道24D、24D。连接开口24A在背垫20的中央上部20A的区域中被以矩形凹陷形状形成。而且,上部中央空气通道24B和上侧空气通道24C、24C被形成为在背垫20的中央上部20A的区域中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此外,下侧空气通道24D、24D被形成为从连接开口24A的形成位置向下延伸并且在背垫20的中央下部20B的区域中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在上部中央空气通道24B的向上延伸的端部处,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背垫20形成具有圆孔形状的通孔24B1。另外,在向上弯曲的上侧空气通道24C、24C的部分中,分别地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背垫20形成具有圆孔形状的通孔24C1、24C1。此外,在上侧空气通道24C、24C的向上延伸的端部中,分别地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背垫20形成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长的孔形状的通孔24C2、24C2。而且,在向左和向右弯曲的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部分中,分别地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背垫20形成具有圆孔形状的通孔24D1、24D1。另外,在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向下延伸的端部中,分别地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背垫20形成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孔形状的通孔24D2、24D2。如在图4和图5中所示,在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弯曲部分处形成的通孔24D1、24D1形成在与支撑弹簧15A的用于支撑木板15B的从木板18B在上侧上弯曲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以在水平方向上倾斜向外地延伸(以在前视图中与支撑弹簧15A的相应部分重叠)。而且,在上侧空气通道24C、24C的弯曲部分处形成的通孔24C1、24C1被形成在与倾斜向上地延伸之后笔直向上地弯曲的支撑弹簧15A的弯曲点相对应的位置处(以在前视图中与相应的弯曲点重叠)。虽然下侧空气通道24D、24D和上侧空气通道24C、24C被形成为位于支撑弹簧15A的安置位置处,但是因为(a)支撑弹簧15A的上端受到支撑、(b)支撑弹簧15A位于木板15B的后侧上,和(c)支撑弹簧15A的位于用于支撑木板15B的部分上方的一部分并不接收如腰部引起的身体压力那样高的身体压力,所以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背垫20,空气通道也不会在背垫20和支撑弹簧15A之间被完全地压扁。而且,详细来讲,下侧空气通道24D、24D被形成为沿着木板15B的外周边缘延伸。具体地,下侧空气通道24D、24D被形成为沿着木板15B的上边缘部分与左和右边缘部分弯曲从而下侧空气通道沿着木板15B的周边形状延伸。此外,在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弯曲点部分处形成的通孔24D1、24D1形成在木板15B的上边缘部分正上方的位置附近,并且在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向下延伸的端部处形成的通孔24D2、24D2形成在(水平地邻近于)木板15B的左和右边缘部分的紧接外侧的位置附近形成。即,下侧空气通道24D、24D的下端被设置在木板15B的上端下方。因此,下侧空气通道24D、24D在从从乘员接收高身体压力的木板15B的形成位置分开并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处形成,在此处易于向乘员的身体输送空气。因为下侧空气通道24D、24D形成在从木板15B的形状偏离的位置处,所以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背垫20,每一个空气通道的形状也不被压扁。原因在于,因为施加到背垫20的乘员身体压力中的大部分以同心方式施加并且由木板15B支撑,所以即便在从木板15B偏离的位置处形成的下侧空气通道24D、24D接收身体压力,下侧空气通道24D、24D也难以被压扁。如上所述,从风扇40输送的空气被形成在背垫20的后表面中的空气通道24在背垫20的平面内方向上广泛地分布。然后,在通过空气通道24之后,空气被从通孔(通孔24B1、通孔24C1、24C1、通孔24C2、24C2、通孔24D1、24D1和通孔24D2、24D2)朝向背垫20的外表面(乘员依靠的一侧上的表面)吹送,并且通过蒙皮材料30吹送到乘员的背部。同时,风扇40被连接到靠背框架10的上桥接框架13的前表面,如图2所示。风扇40具有盘形形状、从指向前侧的进口40A抽吸空气,并且将所抽吸的空气从与风扇40的下部相连的管道41的出口41A吹送出。管道41的出口41A被连接和固定到在背垫20的后表面处形成的空气通道24的连接开口24A,并且朝向连接开口24A吹送从风扇40吹送出的空气。风扇40的基本构造是例如如在JP-A-2009-291310中公开的那些相同的已知构造,并且因此将不予详细地描述。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的构造中,空气通道24形成在从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中央高负荷部分)分开的位置处。因此,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背垫20,空气通道24也难以被压扁。换言之,当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背垫20时,身体压力具体地在其上集中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因支撑体15的木板15B的支撑而被明显地压扁。然而,因为空气通道24形成在从腰部支撑部分20Ba分开的位置处,所以空气通道24难以被压扁。即,利用用于设计空气通道24的安置的简单构造,可以在不破坏在就座期间舒适的支撑特性的情况下形成空气通道24,从而在就座期间空气通道难以被压力(靠背压力)压扁。换言之,如果使得空气通道24的周围部分是过度地坚硬的,从而防止空气通道24被压扁,则会损及乘员依靠座椅靠背2时的缓冲特性。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用于设计空气通道24的安置的简单构造,可以在不破坏在就座期间舒适的支撑特性的情况下形成空气通道24,从而在就座期间空气通道难以被压力(靠背压力)压扁。而且,支撑体15包括:从后表面与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形成表面接触的木板15B,和相对于靠背框架10弹性地支撑木板15B的支撑弹簧15A,并且空气通道24形成在从由木板15B表面支撑的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分开的位置处。因此,即便空气通道24被设置成位于支撑弹簧15A的安设区域处,空气通道24也难以被压扁。原因在于,在背垫20接收乘员的身体压力时被明显地压扁的背垫20的一部分是由木板15B支撑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并且被支撑弹簧15A支撑的部分难以被压扁。因此,可以在在通过自由地设置空气通道24使得该空气通道存在于支撑弹簧15A的安设区域处而改进通气功能的情况下改进支撑体15的支撑特性。另外,空气通道24沿着背垫20的腰部支撑部分20Ba的外周边缘形成。因此,可以在靠近中央的位置处设定空气通道24,在此处更易于向乘员的身体输送空气。因此,改进通气功能是可能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随后,将参考图7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的构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解释的车辆座椅1的那些相同的构造和操作的部分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不予描述,并且将对于不同的部分给出详细的解释。如在图7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包括三个S弹簧16,三个S弹簧16在靠背框架10的两个侧框架11、11之间在宽度方向上悬挂,并且相对于靠背框架10弹性地支撑用作垫材料并且设置在座椅靠背2内侧的衬垫(未示出)。S弹簧16中的一个在宽度方向上悬挂在中央上部的位置处以支撑乘员的背部的上部,诸如肩胛,并且另外两个分别地在宽度方向上悬挂在高度处以用于支撑乘员的腰部和在腰部正上方的部分。S弹簧16被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以波状起伏,并且利用波状起伏的形状从后侧与设置在前侧上的衬垫(未示出)形成宽广接触并且弹性地支撑该衬垫。由于安置了S弹簧16,当乘员依靠座椅靠背2时,衬垫(未示出)的在其上放置腰部和肩胛并且具体地集中了身体压力的部分由S弹簧16从后侧直接支撑,并且呈现高的支撑特性(支撑作用力)。具体地,在放置乘员的腰部的部分处,置放了两个S弹簧16,并且该两个S弹簧16通过强的力支撑乘员的腰部的身体压力。放置了乘员的腰部的该两个下S弹簧16的中央部分用作是支撑体的一个实例的腰部支撑区域16A,并且是具体地集中了高的身体压力的部分。在腰部支撑区域16A中,从乘员腰部接收身体压力的衬垫(未示出)的中央的高负荷部分通过S弹簧16的支撑而被朝向后表面明显地压扁。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未示出,但是空气通道形成在衬垫的后表面中从而空气通道避开通过腰部支撑区域16A的S弹簧16的形状。因此,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衬垫,空气通道也难以被压扁。因此,可以使得来自风扇(未示出)的空气在座椅靠背2的平面内方向上分散开地并且广泛地流动。另外,在其中空气通道在衬垫的后表面中形成从而空气通道避开通过腰部支撑区域16A的S弹簧16的形状的情形中,空气通道可以被设置成穿过腰部支撑区域16A。这是因为,如果空气通道被设置成避开S弹簧16的形状,则空气通道难以被压扁。另外,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中,虽然未示出,但是即使在座垫3中,也设置了能够通过衬垫从后侧向乘员的身体(股部和臀部)输送空气的风扇。这里,座垫3包括构成座垫3的骨架并且在平面视图中被以矩形框架形状组装的垫框架50,和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垫框架50的前框架51和后管道框架52之间并且能够关于垫框架50弹性地支撑用作垫材料(未示出)的衬垫的四个S弹簧53。垫框架50是座椅框架的一个实例,并且被构造为从后侧(下侧)支撑设置在垫框架50上的垫子类型衬垫(未示出)的周边部分。S弹簧53被一起地设置在乘员的股部和臀部依靠在其上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中,并且被构造为在宽度方向上以波状起伏并且利用波状起伏的形状从下侧与设置在S弹簧53上的衬垫(未示出)形成宽广接触并且弹性地支撑该衬垫。S弹簧53被如此形成,使得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每两个波形在相反方向上起伏。由于S弹簧53的安置,当乘员坐在座垫3上时,衬垫(未示出)的放置了臀部和股部并且具体地集中了身体压力的部分被S弹簧53从相应的部分正下方的一侧支撑,从而在相应的部分处,呈现高的支撑特性(支撑作用力)。具体地,在放置了乘员的臀部的部分处,在S弹簧53之上设置连接金属丝53A以一体地连接S弹簧53。由于连接金属丝53A,输入负荷分散开地被四个S弹簧53支撑,从而乘员的臀部的身体压力受到强力支撑。设置了连接金属丝53A并且放置了乘员的臀部的S弹簧53的中央部分用作是支撑体的一个实例的臀部支撑区域53B,并且是具体地集中了高的身体压力的部分。在这个部分处,接收身体压力的衬垫(未示出)的中央的高负荷部分因S弹簧53的支撑而被明显地压扁。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未示出,但是空气通道形成在衬垫的后表面中使得空气通道避开通过臀部支撑区域53B的S弹簧53的形状和连接金属丝53A。因此,即便乘员的身体压力被施加到衬垫,空气通道也难以被压扁。因此,广泛地在座垫3的平面内方向上从风扇(未示出)分布空气是可能的。另外,只要空气通道形成在衬垫的后表面中使得空气通道避开通过臀部支撑区域53B的S弹簧53的形状和连接金属丝53A,空气通道便可以被设置成穿过腰部臀部支撑区域53B。原因在于,如果空气通道被设置成避开S弹簧53的形状和连接金属丝53A,则空气通道难以被压扁。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能够被以除了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之外的各种形式体现。例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集中了乘员的身体压力的部分,已经例示了乘员的腰部和臀部在其上放置的部分。然而,也可以设定集中了身体压力的另一部分作为目标部分,并且将空气通道设置成避开该目标部分。例如,在具有用于向乘员的背部、股部等施加局部按压力的按摩功能的座椅中,可以将具有按摩功能的挤压部件的挤压作用力被施加于此的部分设置为集中了身体压力的目标部分,并且将空气通道设置成避开该目标部分。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衬垫的中央的高负荷部分是座椅靠背或者座垫中的周边部分内侧的中央区域,其旨在作为集中了乘员的身体压力的高负荷部分。将成为高负荷部分的具体位置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如上所述可以将各种位置设置成高负荷部分的目标位置。而且,空气通道仅仅需要关于衬垫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空气通道的宽度、形状和尺寸不受特别限制,并且能够应用各种形式的空气通道。此外,空气通道可以被形成为关于衬垫的平面内方向在厚度方向上倾斜地延伸。此外,用于从后侧弹性地支撑衬垫的中央的高负荷部分的支撑体的形式不限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形式,并且能够应用用于关于座椅框架弹性地支撑衬垫的各种形式的支撑结构。例如,支撑体可以被关于与座椅框架的背部一体地组装的背板设置并且通过背板关于座椅框架弹性地支撑衬垫。而且,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弹性地支撑座椅靠背和座垫中的衬垫的结构,已经例示了S弹簧。然而,在S弹簧的放置了乘员的腰部和臀部的部分处,可以设置能够对每一个衬垫的高负荷部分进行表面支撑的侧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