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338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在胎面上分割一占胎面花纹总宽度40%的中心区域、位于中心区域两侧占胎面花纹总宽度30%的胎肩区域以及在各胎肩区域外侧的侧边区域;在中心区域的胎面中心线处设有沿周向排列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蝶状中央花纹块;在胎肩区域内设置有倾斜的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过渡花纹块,各过渡花纹块采用彼此沿轮胎轴向依次对称的设置,即沿轮胎周向呈Z形排列,并且两胎肩区域的过渡花纹块是沿胎面中心呈对称设置;在侧边区域内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边部花纹块;中心区域的陆比大于胎肩区域的陆比,二者同时大于侧边区域的陆比。如此可以提高轮胎在软地形路面条件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能,同时又能确保足够的牵引性。
【专利说明】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胎面花纹,特别是指一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全地形车作为一种新兴的车辆类别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运动型的全地形车。越来越多热爱运动的消费者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休闲运动的首选车型。运动型的全地形车成为一种常用的竞技比赛娱乐用车,其比赛常用地形为沙地或泥地的软路面地形。
[0003]考虑到全地形车车辆在软地形条件使用的特殊性,在比赛使用过程中,常因路面上较软的沙泥集结在轮胎表面上,使得轮胎不能很好地发挥出优良的牵引性,影响车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近几年来,在比赛过程中,为缩短车手在比赛中所耗费的时间,需要轮胎提供较好的牵引性能,常将轮胎设计成较小的有效接地面积(轮胎正常行驶时,轮胎表面与地面接触的陆地面积)或较大的花纹沟深度,减小有效接地面积可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但其易造成轮胎舒适性变差,反而不易提升车手的表现。增加花纹沟深度可以增加轮胎的容泥空间,能有效的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但是其大大的增加了轮胎的重量,增加了轮胎操控感,同时在轮胎驱动和制动过程中常因较大的弯矩作用于花纹块根部,使得花纹块更易发生破坏的现象,影响轮胎耐久性。另由于车手采用把手对全地形车进行操控,轮胎的操控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车手的疲劳程度与比赛表现。
[0004]因此,全地形车的前轮设计将更加注重操控性与牵引性的统一。但目前常见的全地形车前轮的胎面结构设计时常不能将操控性与牵引性这两个性能进行很好的结合,达到性能的全面。本案便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可以有效提高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能,同时又能确保足够的牵引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07]—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中:在胎面上分割一占胎面花纹总宽度40%的中心区域、位于中心区域两侧占胎面花纹总宽度30%的胎肩区域以及在各胎肩区域外侧的侧边区域;在中心区域的胎面中心线处设有沿周向排列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蝶状中央花纹块;在胎肩区域内设置有倾斜的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过渡花纹块,各过渡花纹块采用彼此沿轮胎轴向依次对称的设置,即沿轮胎周向呈Z形排列,并且两胎肩区域的过渡花纹块是沿胎面中心呈对称设置;在侧边区域内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边部花纹块;中心区域的陆比大于胎肩区域的陆比,二者同时大于侧边区域的陆比。
[0008]所述各中央花纹块顶面上设置有八字形和倒八字形细沟槽。
[0009]所述周向相邻两个过渡花纹块的排列夹角为80°?130°。[0010]所述过渡花纹块顶面上设置有八字形和倒八字形的细沟槽。
[0011]所述过渡花纹块的宽度与中央花纹块的宽度比值为1.0?1.2。
[0012]所述中央花纹块的宽度与边部花纹块的宽度比值为1.6?2.2。
[0013]所述中心区域的陆比与胎肩区域的陆比的差值为2%?5%,胎肩区域的陆比与侧边区域的陆比的差值为5%?10%。
[0014]所述边部花纹块采用与中央花纹块、过渡花纹块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
[0015]所述边部花纹块采用中央花纹块或过渡花纹块的花纹样式的一半作为其花纹样式。
[0016]所述中央花纹块与过渡花纹块为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
[0017]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胎面分割区域的花纹样式进行设置,胎面由中心区域的中央花纹块、胎肩区域的过渡花纹块和侧边区域的边部花纹块所组成,中央花纹块采用蝶状的不规则锯齿形边缘设置,过渡花纹块采用沿轮胎中心平面及轴向对称并带有一定排列角度的Z形排列的不规则锯齿形边缘设置,边部花纹块采用较低宽度的设置样式,同时结合各个区域的陆比的合理分布和各花纹块宽度的合理设置以提高轮胎在软地形路面条件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能,同时又能确保足够的牵引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胎胎面花纹展开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轮胎胎面中心花纹块不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胎胎面过渡花纹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的胎面部1上分割成一中心区域A、位于中心区域A两侧的胎肩区域B以及胎肩区域B夕卜侧的侧边区域C,其中中心区域A的宽度Wa为胎面花纹总宽度TW的40%,各胎肩区域B的宽度Wb为胎面花纹总宽度TW的30%,各侧边区域C的宽度Wc为胎面花纹总宽度TW的30%。
[0023]如图1、图2所示,在胎面部1的中心区域A的胎面中心线处设有中心花纹块列,该中心花纹块列由一系列大小相同的蝶状中央花纹块11周向排列而成,为提升轮胎在软地形的直线行驶的操控性,中央花纹块列可采用连续或非连续的设置。每一个中央花纹块11的踏面边缘113可采用锯齿形的不规则样式,此不规则的锯齿形边缘113可提升轮胎的边缘效应,增加轮胎切入软地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外可在每一个中央花纹块11的踏面上可设置有八字形细沟槽111和倒八字形的细沟槽112,这些细沟槽的设置可以均布中央花纹块11的刚性,避免中心区域A中的蝶状中央花纹块11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均匀磨损的破坏现象,影响轮胎使用寿命。
[0024]如图1、图3所示,在胎面部1的胎肩区域B内设置有倾斜的蝶状过渡花纹块12,过渡花纹块12采用彼此沿轮胎轴向依次对称的设置以达到轮胎操控性与牵引性能的统一。为使轮胎的牵引性和操控性发挥到最佳,中心区域A的轴向两侧的胎肩区域B的过渡花纹块12是沿胎面中心呈对称设置,同时过渡花纹块12沿轮胎周向呈Z形排列样式,周向相邻两个过渡花纹块12的排列夹角α为80°?130°,若周向相邻两个过渡花纹块12的排列夹角α设计过小,将过度增加轮胎的牵引性能,降低轮胎转向的灵敏度,影响轮胎操控性能;若周向相邻两个过渡花纹块12的排列夹角α设计过大,将使轮胎无法提供足够的牵引性。同样过渡花纹块12可设置与中央花纹块11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花纹块12采用与中央花纹块11同样的花纹样式。而每一个过渡花纹块12的踏面边缘123也可采用锯齿形的不规则样式,此不规则的锯齿形边缘123可提升轮胎的边缘效应,增加轮胎切入软地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同样也可在每一个过渡花纹块12踏面上设置有八字形细沟槽121和倒八字形的细沟槽122,这些细沟槽的设置可以均布过渡花纹块12的刚性,避免胎肩区域Β的过渡花纹块12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均匀磨损的破坏现象,影响轮胎使用寿命。为提升轮胎转弯过程中的花纹块刚性,增加轮胎转弯时的操控性,过渡花纹块12的宽度W2与中央花纹块11的宽度W1的比值为1.0?1.2。
[0025]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1的侧边区域C内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边部花纹块13,为确保轮胎在软地形路面条件下行驶时有足够的排泥空间,中央花纹块11的宽度W1与边部花纹块13的宽度W3的比值为1.6?2.2。边部花纹块13可采用与中央花纹块11、过渡花纹块12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在本实施例中边部花纹块13采用中央花纹块11或过渡花纹块12的花纹样式的一半作为其花纹样式。
[0026]此外,为提升轮胎在直线行驶时的稳定性,将胎面部1上三个区域的花纹陆比进行了限定,中心区域Α的陆比Sa大于胎肩区域B的陆比Sb,二者同时也大于侧边区域C的陆比Sc,即Sa > Sb > Sc,此设置也可减轻轮胎的重量,提升轮胎的操控反应性,降低轮胎操控时车手的疲劳程度,同时也可以增加轮胎的容泥空间,提升轮胎的牵引性。更进一步说,为使轮胎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和操控反应性达到最佳的效果,中心区域A的陆比Sa与胎肩区域B的陆比Sb的差值为2%?5%,胎肩区域B的陆比Sb与侧边区域C的陆比Sc的差值为5%?10%。此处的陆比是指花纹块的接地面积与花纹总面积(花纹块与花纹沟的面积之和)之间的比值。
[0027]采用如图1轮胎花纹结构样式试制了多种全地形车轮胎并对它们进行性能测试并评价。通过对测试结果的评估确认采用此设置后的轮胎能够有效地提高轮胎在软地形路面条件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能,同时又能确保足够的牵引性能。
[0028]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各区域胎面花纹样式进行设置,胎面主要由中心区域的中央花纹块、胎肩区域的过渡花纹块和侧边区域的边部花纹块所组成,中央花纹块采用蝶状的不规则锯齿形边缘设置,过渡花纹块采用沿轮胎中心平面及轴向对称并带有一定排列角度的Z形排列的不规则锯齿形边缘设置,边部花纹块采用较低宽度的设置样式,同时结合各个区域的陆比的合理分布和各花纹块宽度的合理设置以提高轮胎在软地形路面条件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能,同时又能确保足够的牵引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胎面上分割一占胎面花纹总宽度40%的中心区域、位于中心区域两侧占胎面花纹总宽度30%的胎肩区域以及在各胎肩区域外侧的侧边区域;在中心区域的胎面中心线处设有沿周向排列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蝶状中央花纹块;在胎肩区域内设置有倾斜的且踏面边缘形成锯齿形的过渡花纹块,各过渡花纹块采用彼此沿轮胎轴向依次对称的设置,即沿轮胎周向呈Z形排列,并且两胎肩区域的过渡花纹块是沿胎面中心呈对称设置;在侧边区域内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边部花纹块;中心区域的陆比大于胎肩区域的陆比,二者同时大于侧边区域的陆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央花纹块踏面上设置有八字形和倒八字形细沟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相邻两个过渡花纹块的排列夹角为80°?130°。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花纹块踏面上设置有八字形和倒八字形的细沟槽。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花纹块的宽度与中央花纹块的宽度比值为1.0?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花纹块的宽度与边部花纹块的宽度比值为1.6?2.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的陆比与胎肩区域的陆比的差值为2%?5%,胎肩区域的陆比与侧边区域的陆比的差值为5%?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花纹块采用与中央花纹块、过渡花纹块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花纹块采用中央花纹块或过渡花纹块的花纹样式的一半作为其花纹样式。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全地形车前轮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花纹块与过渡花纹块为相同或不相同的花纹样式。
【文档编号】B60C11/03GK203460622SQ201320543468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日
【发明者】陈秀雄 申请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