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814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解锁推杆由圆柱杆弯折成“Z”字形,解锁推杆与制动杆安装座相连的一端被压成扁平状,且该扁平段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弧,且第一圆弧的半径与扁平段的宽度相等,扁平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圆弧,且第二圆弧的半径小于扁平段的宽度,且第二圆弧与扁平段之间通过倾斜段过渡;扁平段、倾斜段与手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除扁平段、倾斜段外的解锁推杆的其它部位与手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且第二间隙大于等于第一间隙的两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Z”字形手制动杆所存在的解锁按钮按压困难、手柄局部破裂的现象。
【专利说明】—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装置中的手制动杆,尤其涉及一种“Z”形汽车手制动杆。【背景技术】
[0002]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01月23日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手制动杆”,专利号为CN201220275772.2。该手制动杆采用“Z”字形结构,使手制动杆安装时,朝远离换挡杆的方向偏移,以避免与换挡机构发生干涉、以及手制动杆遮挡换挡面板按键。
[0003]汽车上的手制动杆均是由制动杆安装座、解锁推杆(也称为芯棒)和手柄(也称为外套)组成,手柄套在解锁推杆外。解锁推杆的前端伸到手柄外,作为解锁按钮,解锁推杆的尾端与制动杆安装座相连。对于“Z”字形手制动杆来说,手柄及解锁推杆均为“Z”字形。
[0004]然而,由于现有“Z”字形手制动杆在设计上存在一定不足,出现解锁按钮按压费力或按不动的现象,造成解锁困难;长期使用后,在“Z”字形手柄尾端的拐角位置处还出现了破裂的现象,而手柄所采用的材料与现有直形手制动杆的手柄材质一致,极大地影响了手制动杆的整体性能,影响了驾乘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Z”字形手制动杆所存在的解锁卡滞及手柄局部破裂的现象。
[000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包括制动杆安装座(I)、解锁推杆(2)和手柄(3),所述解锁推杆(2)由圆柱杆弯折成“Z”字形,所述手柄(3 )包裹在解锁推杆(2 )外,解锁推杆(2 )的前端设置有解锁按钮(2e ),解锁推杆
(2)的尾端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关键在于:所述解锁推杆(2)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的一端被压成扁平状,且该扁平段(2a)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弧,且第一圆弧的半径(Rl)与扁平段(2a)的宽度(D)相等,所述扁平段(2a)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圆弧,且第二圆弧的半径(R2)小于扁平段(2a)的宽度(D),且第二圆弧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倾斜段(2b)过渡;所述扁平段(2a)、倾斜段(2b)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fl),除扁平段(2a)、倾斜段(2b)外的解锁推杆(2)的其它部位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f2),且第二间隙(f2)大于等于第一间隙(fl)的两倍。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解锁推杆(2)上的前直段(2c)相对扁平段(2a)向左偏移,且前直段(2c)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连接段(2d)相连,所述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之间、连接段(2d)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前直段(2c)的长度(LI)大于扁平段(2a)与连接段(2d)的长度(L2)之和,所述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俯视投影夹角(α )、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侧视投影夹角(β )均大于90°。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09]( I)为保证按压解锁按钮时,解锁推杆能在手柄内顺利运动,在结构上做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将解锁推杆的尾端压成扁平状,以减小解锁推杆在尾端的宽度,从而在解锁推杆与手柄内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另一方面,在扁平段与手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除扁平段外的解锁推杆的其它部位与手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且第二间隙大于等于第一间隙的两倍;这两方面结构相结合,有效保证了按压解锁按钮时,解锁推杆在手柄内顺畅运动,按压起来非常轻松省力,而单独采用其中一个结构特征,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卡滞现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0010](2)同时,将解锁推杆的尾端压成扁平状,还可以增加解锁推杆的整体强度,延长解锁推杆的使用寿命。
[0011](3)进一步,在扁平段的前、后两端均设置圆弧结构,具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成型模具简单、加工工艺简单;二是压扁成型时,晶相组织流动性更好,扁平段的强度更高;三是圆弧过渡的流线型设计,更加美观;
[0012](4)扁平段前端的第一圆弧的半径与扁平段的宽度相等,扁平段尾端的第二圆弧的半径小于扁平段的宽度,且第二圆弧与扁平段之间通过倾斜段过渡,通过减小扁平段尾端和圆弧设计,避免了解锁推杆在尾端的拐点位置处过度磨损手柄,造成手柄局部破裂。
[00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有效解决了现有“Z”字形手制动杆所存在的解锁按钮按压困难、手柄局部破裂的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透视图。
[0015]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6]图3是解锁推杆与制动杆安装座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的B向局部放大视图。
[0018]图5是图3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1所示,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由制动杆安装座1、解锁推杆2和手柄3三部分组成。解锁推杆2由圆柱杆弯折成“Z”字形,手柄3包裹在解锁推杆2外,解锁推杆2的前端设置有解锁按钮2e,解锁按钮2e位于手柄3的前方。解锁推杆2的尾端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以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1]区别在于:结合图1——图5所示,解锁推杆2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的一端被压成扁平状,称为扁平段2a。该扁平段2a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弧,且第一圆弧的半径Rl与扁平段2a的宽度D相等。扁平段2a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圆弧,且第二圆弧的半径R2小于扁平段2a的宽度D,且第二圆弧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倾斜段2b过渡,倾斜段2b的宽度小于扁平段2a的宽度,避免与手柄3内壁干涉。扁平段2a、倾斜段2b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f 1,除扁平段2a、倾斜段2b外的解锁推杆2的其它部位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f2,且第二间隙f2大于等于第一间隙fl的两倍。
[0022]最好是,解锁推杆2由前直段2c、连接段2d、扁平段2a组成。解锁推杆2上的前直段2c相对扁平段2a向左偏移,且前直段2c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连接段2d相连。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之间、连接段2d与扁平段2a之间分别通过圆弧过渡。前直段2c的长度LI大于扁平段2a与连接段2d的长度L2之和,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俯视投影夹角α、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侧视投影夹角β均大于90°。解锁推杆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式,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包括制动杆安装座(I )、解锁推杆(2)和手柄(3),所述解锁推杆(2)由圆柱杆弯折成“Z”字形,所述手柄(3)包裹在解锁推杆(2)外,解锁推杆(2)的前端设置有解锁按钮(2e),解锁推杆(2)的尾端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推杆(2)与制动杆安装座(I)相连的一端被压成扁平状,且该扁平段(2a)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弧,且第一圆弧的半径(Rl)与扁平段(2a)的宽度(D)相等,所述扁平段(2a)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圆弧,且第二圆弧的半径(R2)小于扁平段(2a)的宽度(D),且第二圆弧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倾斜段(2b)过渡;所述扁平段(2a)、倾斜段(2b)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fl),除扁平段(2a)、倾斜段(2b)外的解锁推杆(2)的其它部位与手柄(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f2),且第二间隙(f2)大于等于第一间隙(fl)的两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解锁卡滞及手柄破裂的“Z”形汽车手制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推杆(2)上的前直段(2c)相对扁平段(2a)向左偏移,且前直段(2c)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连接段(2d)相连,所述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之间、连接段(2d)与扁平段(2a)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前直段(2c)的长度(LI)大于扁平段(2a)与连接段(2d)的长度(L2)之和,所述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俯视投影夹角(α )、前直段(2c)与连接段(2d)的侧视投影夹角(β)均大于90°。
【文档编号】B60T7/08GK203601241SQ201320792986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日
【发明者】杨智成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