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内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183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车厢内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厢内空调单元。第一密封件(25c)具备沿着作为滑动门的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呈长条状地延伸的多根第一肋部(42a)。而且,在第一密封件(25c)处,主要是第一肋部(42a)相对于壳体周壁部进行压力接触且滑动。即,当排出模式门相对于该壳体周壁部进行滑动时,主要是第一肋部(42a)沿着滑动方向(ARdr)与壳体周壁部呈线状地相接。因此,与例如不具备表皮件(42)而与壳体周壁部(210)呈面状地相接的情况相比较,第一密封件(25c)相对于该壳体周壁部顺畅地滑动,因此能够降低其滑动时的工作异常噪声。
【专利说明】车厢内空调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切换空气流路的滑动门的车厢内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0002]已知有如下的车厢内空调单元,S卩,在构成空调壳体的壁形成的开口部借助在该空调壳体内相对于该壁进行滑动的滑动门来开闭。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就是上述结构。在该专利文献I的车厢内空调单元中,滑动门是绕一个轴心转动而相对于空调壳体的壁滑动的转动门。该转动门在与空调壳体对置的一侧具备平滑的薄膜状的薄膜件。具体来说,该薄膜件借助局部设置的聚氨酯泡沫等而安装于成为转动门的骨架的树脂构件。转动门例如通过在空调壳体内的风压的作用下将该薄膜件向开口部推压,从而堵塞该开口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I中,例如公开有与空调壳体对置的薄膜件的滑动面为平滑的结构、及在该滑动面上形成有格子状的肋的结构。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945号公报
[0006]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I的车厢内空调单元中,转动门即滑动门为了堵塞空调壳体的开口部而具备薄膜件。因此,当该滑动门进行动作时,详细来说,薄膜件与空调壳体的壁发生滑动。然而,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在薄膜件安装于滑动门的树脂构件的状态下,该薄膜件的表面实际上没有形成理想的圆筒面,在该薄膜件的表面处容易产生凹陷、弯曲、褶皱等。即,在滑动门的薄膜件的表面容易产生凸凹。因此,当滑动门进行工作时即滑动时,与薄膜件表面所产生的凸凹相应地,薄膜件与空调壳体不规则地面接触而进行滑动。由上述内容得知,存在如下课题:对于专利文献I那样的现有的滑动门,当滑动门进行工作时,以薄膜件表面的凸凹为起因而产生工作异常噪声。

【发明内容】

[0007]本公开鉴于上述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滑动门的工作异常噪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及滑动门。空调壳体具有壳体壁部,该壳体壁部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部。滑动门收容在空调壳体内,通过相对于壳体壁部进行滑动而开闭开口部,且具有配置在与该壳体壁部对置的一侧的密封件。另外,密封件具备呈长条状地延伸且与壳体壁部压力接触的多根凸肋部及设置在该凸肋部的壳体壁部侧的相反侧的弹性构件。在密封件处,凸肋部相对于壳体壁部进行滑动。凸肋部借助弹性构件的弹力而与壳体壁部压力接触。
[0009]根据该公开,与壳体壁部进行滑动的凸肋部借助弹性构件的弹力而与壳体壁部压力接触,因此能够以稳定的按压力来使凸肋部与壳体壁部压力接触。其结果是,当滑动门与壳体壁部进行滑动时,避免密封件相对于壳体壁部不规则地相接,能够抑制不规则的工作异常噪声的产生。
[0010]另外,由于凸肋部与壳体壁部压力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密封件与壳体壁部的接触面积。因此,比起例如密封件整体或大致整体与壳体壁部呈面状地相接的情况,能够抑制滑动门的滑动阻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厢内空调单元的简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0012]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详情图。
[0013]图3是表示图2的排出模式门的立体图。
[0014]图4是图2的排出模式门所包含的第一密封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5是从图4中的V方向观察的第一密封件的侧视图。
[0016]图6是从图4中的VI方向观察的第一密封件的侧视图。
[0017]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件的表皮件的图。
[0018]图8是图7的VII1-VIII剖视图。
[0019]图9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表皮件的壳体周壁部侧的图。
[0020]图10是表不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表皮件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0021]图11是表不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表皮件的结构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各自之中,对于彼此相同或均等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3](第一实施方式)
[0024]图1表示本公开的车厢内空调单元10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该车厢内空调单元10的简要结构,为了判断车厢内空调单元10内的空气流路而进行剖视图示。在图1中,上下前后的各箭头表示车厢内空调单元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朝向。
[0025]车厢内空调单元10是配设在车厢内的空调单元,例如与配置在发动机室的压缩机及冷却器等一并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
[0026]如图1所示,车厢内空调单元10具备例如作为离心式送风机的送风机11。送风机11在空调壳体21内将从送风机11的旋转轴Ila的轴线方向吸入的空气向径向外侧排出。来自该送风机11的空气导向空调壳体21,如箭头A所示,排出到制冷用换热器22的空气流路上游侧。
[0027]另外,车厢内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21,在该空调壳体21内具备制冷用换热器
22、供暖用换热器23、空气混合门24、及排出模式门25。
[0028]制冷用换热器22配置于在空调壳体21内的空气流路中的送风机11的下一位、即送风机11的下游侧。制冷用换热器22与压缩机、冷却器、膨胀阀一并构成使冷媒循环的公知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使冷媒蒸发来对从送风机11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却。
[0029]供暖用换热器23在空调壳体21内配置于制冷用换热器22的上侧。另外,配置于在空调壳体21内的空气流路中的制冷用换热器22的下游侧。供暖用换热器23利用作为温水的发动机冷却水而对从制冷用换热器22排出的空气即冷风进行加热。[0030]在空调壳体21内,相对于供暖用换热器23而在车辆后侧设有旁通通路26。旁通通路26是绕过供暖用换热器23而供来自制冷用换热器22的冷风流通的通路。
[0031]空气混合门24配置于旁通通路26的空气流路下游侧。空气混合门24由空调壳体21支承成旋转自如。
[0032]空气混合门24通过调整在旁通通路26中流动的空气量与在供暖用换热器23中流动的空气量之间的比率,调整向车厢内排出的空气温度。
[0033]在空调壳体21内的旁通通路26的上侧即空气流路中的空气混合门24及旁通通路26的下游侧设有空气混合室27。空气混合室27对通过旁通通路26的冷风(参照箭头E)与通过供暖用换热器23的热风(参照箭头D)进行混合。
[0034]排出模式门25收容在空调壳体21内,在该空调壳体21内配置于空气混合室27的上侧。排出模式门25具备旋转轴25a,利用该旋转轴25a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空调壳体21。排出模式门25在未图示的电动马达等的作用下进行工作。排出模式门25与本公开的滑动门对应。
[0035]空调壳体21相对于排出模式门25而在径向外侧具备壳体周壁部210。壳体周壁部210形成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剖面圆弧状。该壳体周壁部210与本公开的壳体壁部对应。
[0036]在壳体周壁部210形成有除霜开口部21b、面部开口部21c及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开口部21b、面部开口部21c及脚部开口部21d在以排出模式门25的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周向上依次排列配置。例如在图1中绕顺时针依次配置有除霜开口部21b、面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
[0037]面部开口部21c是朝向车厢内的乘客的上半身而排出空调风的开口部。脚部开口部21d是朝向乘客的下半身而排出空调风的开口部。除霜开口部21b是朝向车厢内的窗玻璃的内表面而排出空调风的开口部。另外,除霜开口部21b与本公开的开口部对应。然而,除霜开口部21b、面部开口部21c、及脚部开口部21d皆为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部,因此,也可以使上述开口部中的任一者与本公开的开口部对应。
[0038]排出模式门25伴随着旋转而相对于开口部21b、21c、21d中的任一开口部流通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混合风。即,排出模式门25是通过相对于空调壳体21的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而开闭各个开口部21b、21c、21d的滑动门。具体来说,排出模式门25形成为图3所示那样的大致半筒状,是以旋转轴25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门。
[003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排出模式门25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0040]图2是图1的II部的详情图,图3是排出模式门25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排出模式门25收容到空调壳体21内,具备成为该排出模式门25的骨架的树脂制的门主体25b、及粘贴到该门主体25b的第一密封件25c、第二密封件25d、第三密封件25e。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箭头ARdr表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排出模式门25的动作方向、即排出模式门25相对于空调壳体21的滑动方向。
[0041]排出模式门25及门主体25b呈大致半筒状的形状,门主体25b具备:分别配置在其轴向两端的侧壁250a、250b ;第一外周壁251、第二外周壁252 ;及门开口部250c。
[0042]在侧壁250a、250b之间设有空气导入口 252c。在该空气导入口 252c中导入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混合风。[0043]上述旋转轴25a成为一对而各自配置在侧壁250a、250b处,该一对旋转轴25a形成为从侧壁250a、250b分别向外侧突出。
[0044]第一外周壁251成为具有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剖面的板状形状。第一外周壁251形成为在旋转轴25a的轴向上从一方的侧壁250a延伸到另一方的侧壁250b。SP,第一外周壁251形成为介于侧壁250a、250b之间且将该侧壁250a、250b连结起来。第一外周壁251成为门主体25b中的第一外周部。
[0045]另外,第一外周壁251在一面侧即径向外侧具备用于粘贴第一密封件25c的密封粘贴面251a。即,与壳体周壁部210对置的第一外周壁251的外周侧面成为密封粘贴面251a。为了不损害第一密封件25c的密封性能,在该第一外周壁251没有设置贯通孔等。即,在第一外周壁251处阻止向其厚度方向的通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周壁251与本公开的门壁对应,密封粘贴面251a与本公开的密封接合面对应。
[0046]第二外周壁252配置为与位于旋转轴25a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外周壁251在周向上夹着门开口部250c。第二外周壁252具有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剖面,形成为在旋转轴25a的轴向上从一方的侧壁250a延伸至另一方的侧壁250b。为了在设有该第二外周壁252的部位处防止空气的流通,而在第二外周壁252处没有设置贯通孔等。第二外周壁252成为门主体25b中的第二外周部。
[0047]第一密封件25c具备弹性,对壳体周壁部210与第一外周壁251之间进行密封。第一密封件25c在排出模式门25处配置在与空调壳体21的壳体周壁部210对置的一侧。详细来说,第一密封件25c配设在形成于第一外周壁251的密封粘贴面251a的大致整面的范围内,并粘贴于该密封粘贴面251a。并且,第一密封件25c在其周向两侧即滑动方向ARdr的两侧分别具备端部25f、25g,该端部25f、25g弯折粘贴到第一外周壁251的径向内侧的面即密封粘贴面251a的背面。
[0048]另外,第一密封件25c借助门主体25b而朝向旋转轴25a的径向对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按压。即,排出模式门25以第一密封件25c在厚度方向上被弹性压缩的状态安装于空调壳体2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件25c与本公开的密封件对应。另外,第一密封件25c的详细结构见后述。
[0049]第二密封件25d及第三密封件25e介于第二外周壁252与壳体周壁部210之间。第二密封件25d粘贴在该第二外周壁252的周向一端即第一外周壁251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第三密封件25e粘贴在第二外周壁252的周向另一端。
[0050]第二密封件25d及第三密封件25e是具有矩形剖面的棒状的形状、例如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弹性构件。第二密封件25d及第三密封件25e形成为沿着旋转轴25a的轴向在第二外周壁252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延伸。第二密封件25d朝向旋转轴25a的径向对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按压而被压缩。另外,第三密封件25e在排出模式门25的图2所示状态的后述面部模式下,对位于旋转轴25a的径向外侧的壳体周壁部210的一端210a在周向上进行按压而被压缩。
[0051]门开口部250c配置在位于旋转轴25a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外周壁251与第二外周壁252的周向之间。图1所示的排出模式门25的转动位置处于门开口部250c与面部开口部21c重合的面部模式。
[0052]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排出模式门25的具体工作进行说明。车厢内空调单元10切换为面部模式、高水平模式、脚部模式、脚部-差别(differential)模式、除霜模式中的任一个排出模式。
[0053]首先,在面部模式下,处于第一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开口部21b且第二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此时,第一密封件25c以阻碍从空气混合室27朝向除霜开口部21b的空气流路的方式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件25d及第三密封件25e以阻碍从空气混合室27朝向脚部开口部21d的空气流路的方式进行密封。
[0054]另外,在面部模式下,门开口部250c与面部开口部21c重合连通。为此,从空气导入口 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0c而流入面部开口部21c。即,在面部模式下,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气完全流入到面部开口部21c。
[0055]当在图2中排出模式门25从面部模式下的转动位置绕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时,成为高水平模式。在该高水平模式下,在第一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开口部21b且使面部开口部21c半开的状态下,门开口部250c处于同面部开口部21c与脚部开口部21d各自连通的状态。
[0056]此时,第一密封件25c与上述的面部模式相同地密封除霜开口部21b而进行堵塞。因此,从空气导入口 252c导入的空气完全通过门开口部250c而流入面部开口部21c与脚部开口部21d这两者。
[0057]当在图2中排出模式门25从高水平模式下的转动位置绕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时,成为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下,除霜开口部21b稍微开口,并且第一外周壁251关闭面部开口部21c,进而成为门开口部250c与脚部开口部21d连通的状态。
[0058]此时,第一密封件25c密封面部开口部21c而进行堵塞。因此,从空气导入口 252c导入的空气绝大部分向脚部开口部21d流动,极少部分向除霜开口部21b流动。
[0059]当在图2中排出模式门25从脚部模式下的转动位置绕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时,成为脚部-差别模式。在脚部-差别模式下,与脚部模式相比较,除霜开口部21b的周向开口宽度扩大,并且脚部开口部21d的周向开口宽度变窄。因而,在脚部-差别模式下,从空气导入口 252c导入的空气流向除霜开口部21b与脚部开口部21d这两者。
[0060]当在图2中排出模式门25从脚部-差别模式下的转动位置绕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时,成为除霜模式。在该除霜模式下,处于第一外周壁251分别关闭面部开口部21c与脚部开口部21d且除霜开口部21b被打开的状态。此时,第一密封件25c密封面部开口部21c与脚部开口部21d而进行堵塞。因此,从空气导入口 252c导入的空气全部流向除霜开口部21b。
[0061]接着,使用图4?图6对排出模式门25的第一密封件25c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多个第一密封件25c中的一个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5是从图4中的V方向观察的第一密封件25c单体的侧视图,图6是从图4中的VI方向观察的多个第一密封件25c中的一个的侧视图。
[0062]图4?图6所不的箭头ARdr表不第一密封件25c相对于空调壳体21的滑动方向。因而,图4?图6的箭头ARdr方向在空调壳体21内与图2中的箭头ARdr方向相同。另外,图4?图6所示的箭头ARx表示与第一密封件25c的滑动方向ARdr正交的非滑动方向。图4?图6所示的非滑动方向ARx在空调壳体21内与旋转轴25a的轴向一致,滑动方向ARdr与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周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箭头V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平行,箭头VI方向与非滑动方向ARx平行。
[0063]如图4?图6所示,第一密封件25c为单体且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因此在排出模式门25中,使其沿着第一外周壁251(参照图2)弯曲而粘贴于该第一外周壁251。第一密封件25c具备呈面状扩展的弹性衬垫件40及整体为薄板状的底布件即表皮件42。
[0064]该弹性衬垫件40与表皮件42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通过黏接或焊接等而彼此接合。例如,在该弹性衬垫件40与表皮件42之间的接合中使用层压加工等,由此,将表皮件42粘贴于弹性衬垫件40。弹性衬垫件40与本公开的弹性构件对应。
[0065]具体来说,弹性衬垫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方面40a粘贴于第一外周壁251的密封粘贴面251a(参照图2)。而且,在弹性衬垫件40处,在该一方面40a的相反侧的另一方面即表皮件接合面40b接合有表皮件42。弹性衬垫件40例如是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弹性构件。如图2所示,在排出模式门25安装于空调壳体21的状态下,弹性衬垫件40在其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弹性衬垫件40的厚度即便在如上所述地被压缩的状态下,也比表皮件42格外厚。
[0066]如图4?图6所示,表皮件42由呈长条状地延伸的多个第一肋部42a及沿着与该第一肋部42a正交的方向而呈长条状地延伸的第二肋部42b构成。第一肋部42a与本公开的凸肋部对应,第二肋部42b与本公开的连结用肋部对应。多个第一肋部42a相互平行且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而配设,多个第二肋部42b也相互平行且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而配设。另外,第一肋部42a与第二肋部42b彼此交叉并接合。因此,表皮件42为将第一肋部42a与第二肋部42b形成为一体的网状构件。
[0067]另外,表皮件42由尼龙树脂或聚酯树脂等构成,例如通过注塑成形等来形成。即,第一肋部42a与第二肋部42b通过注塑成形等而一体成形。
[0068]第一肋部42a以第一肋部42a的长边方向成为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的方式配设在弹性衬垫件40的形成于壳体周壁部210 (参照图2)侧的表皮件接合面40b上。例如,第一肋部42a的长边方向与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致。而且,所有的第一肋部42a设置为相互平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长边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 —致是指,严格来说并非两者一致,而是乍一看认为两者一致的程度。另外,同样地,第一肋部42a相互平行是指,并非精确平行,而是乍一看认为平行的程度。
[0069]与第一肋部42a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即从图4的V方向观察的第一肋部42a的形状如图5所示,非滑动方向ARx的宽度LBlw比表皮件42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LBlh小。另外,在该剖面形状中,与弹性衬垫件40的表皮件接合面40b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42c、即壳体周壁部210 (参照图2)滑动接触的第一肋部42a的前端部42c具有圆度,例如为圆弧状。第一肋部42a的基端部42d与弹性衬垫件40的表皮件接合面40b接合。
[007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壳体周壁部210具备从其排出模式门25侧的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肋状的密封肋210b。因此,当排出模式门25绕旋转轴25a进行转动时,第一肋部42a的前端部42c (参照图5)与壳体周壁部210中的密封肋210b接触并滑动。该密封肋210b在与该第一肋部42a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旋转轴25a的轴向上呈长条状地延伸。密封肋210b与本公开的壳体肋对应。
[0071]第二肋部42b的剖面形状即从图4的VI方向观察的第二肋部42b的形状也形成与上述的第一肋部42a相同的形状。并且,第二肋部42b的基端部42e也与第一肋部42a的基端部42d相同地,与弹性衬垫件40的表皮件接合面40b接合。
[0072]其中,如图6所示,第二肋部42b的高度LB2h比第一肋部42a的高度LBlh小。即,在第一肋部42a与壳体周壁部210 (参照图2)压力接触的方向上,第一肋部42a与第二肋部42b相比更向壳体周壁部210侧突出。因此,当第一密封件25c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时,第二肋部42b几乎不与壳体周壁部210接触,而完全是第一肋部42a与壳体周壁部210接触并滑动。即,在第一密封件25c中,主要是第一肋部42a相对于空调壳体21的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肋部42b是为了使多个第一肋部42a彼此连结、由此来加强表皮件42并使表皮件42的形状稳定而设置的。
[0073]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密封件25c具备在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上呈长条状地延伸的多根第一肋部42a。而且,在第一密封件25c中,主要是第一肋部42a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压力接触且滑动。即,当排出模式门25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滑动时,主要是第一肋部42a沿着滑动方向ARdr而与壳体周壁部210呈线状地相接。因此,第一密封件25c与例如不具备表皮件42而与壳体周壁部210面状地接触的情况相比较,相对于该壳体周壁部210而顺畅滑动,因此能够降低该滑动时的工作异常噪声。
[0074]另外,第一肋部42a与空调壳体21的壳体周壁部210呈线状地相接,因此与例如没有表皮件4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大幅降低第一密封件25c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抑制排出模式门25相对于该壳体周壁部210的滑动阻力。
[007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密封件25c具备弹性衬垫件40,该弹性衬垫件40配置在第一肋部42a的壳体周壁部210侧的相反侧。而且,该第一肋部42a借助弹性衬垫件40的弹力而与壳体周壁部210压力接触。因而,与例如将第一密封件25c形成薄片状且利用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风压将其按压在壳体周壁部210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利用稳定的按压力使第一肋部42a与壳体周壁部210压力接触。其结果是,当排出模式门25进行转动时,能够抑制产生不规则的工作异常噪声。
[0076](第二实施方式)
[0077]接着,使用图7、图8来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件25c的表皮件42侧的图,图8是图7的VII1-VIII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主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均等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地说明。
[007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在表皮件42处,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肋部42a置换为第一肋部52a。另外,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肋部42b置换为第二肋部52b。BP,在表皮件42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肋部52a的高度比第二肋部52b大。另一方面,弹性衬垫件40与第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第一肋部52a与本公开的凸肋部对应,第二肋部52b与本公开的连结用肋部对应。
[0079]如图7所示,第一肋部52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肋部42a不同,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不是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具体来说,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与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成小于45度的角度。由此,能够抑制壳体周壁部210与25的滑动阻力而使排出模式门25顺畅滑动,获得可以降低排出模式门25滑动时的工作异常噪声的效果。
[0080]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多个第一肋部42a设为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但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所有的第一肋部52a形成为其长边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呈小于45度,没有相互平行。即,多个第一肋部52a配设为其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分别成为不同的方向。
[0081]另外,多个第一肋部52a中的一部分断续地形成。第一肋部52a在除以上内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肋部42a相同。
[0082]与上述的第一肋部52a相同地,多个第二肋部52b没有相互平行。即,多个第二肋部52b配置为其第二肋部52b的长边方向分别成为不同的方向。而且,多个第二肋部52b中的一部分断续地形成。另外,多个第二肋部52b之中,既具有与第一肋部52a正交地连结的第二肋部52b,又具有不正交地连结的第二肋部52b。第二肋部52b在除以上内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肋部42b相同。
[0083]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表皮件42的厚度方向上,第二肋部52b的高度小于第一肋部52a的高度。因此,在第一密封件25c处主要是第一肋部52a相对于空调壳体21的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而且,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不与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平行,相对于该滑动方向ARdr而收敛于小于45度的角度范围内。因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使排出模式门25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顺畅滑动,从而能够获得对排出模式门25滑动时的工作异常噪声进行降低的效果。
[0084]另外,例如,如图7所不,在一根第一肋部52a上任意选择Al点与A2点。在该情况下,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而收敛于小于45度的角度范围内,因此与该Al点与A2点之间的滑动方向ARdr正交的宽度WDl变得小于与该Al点与A2点之间的滑动方向ARdr平行的宽度WD2。因此,上述宽度WD1、WD2的大小关系颠倒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排出模式门25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的滑动阻力。
[0085](第三实施方式)
[0086]接着,使用图9对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表皮件342的图。在该图9中,显示表皮件342的壳体周壁部210 (参照图2)侧。S卩,在图9中,显示出表皮件342的滑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主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均等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地说明。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密封件25c处,表皮件34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如图9所不,本实施方式的表皮件342由编织长边方向彼此正交的多根第一纤维344与第二纤维346而成的织物件构成。图9的表皮件342是由所谓斜纹织来织成的。
[0088]例如,如图9所示,表皮件342以在多个第一纤维344相互之间与多个第二纤维346相互之间各自隔开间隙的方式进行纺织。该纤维344、346间的间隙可以大于第一纤维344或第二纤维346的纤维直径,或也可以小于纤维直径。另外,在表皮件342处,第一纤维344配设为相互平行,第二纤维346也配设为相互平行。
[0089]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表皮件342借助例如黏接或焊接等而与弹性衬垫件40的表皮件接合面40b接合。S卩,第一密封件25c在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的一侧具备作为织物件的表皮件342。
[0090]第一纤维344及第二纤维346例如由尼龙纤维或聚酯纤维等构成。如图9所示,在表皮件342的壳体周壁部210侧(参照图2)的面即滑动面中,第一纤维344比第二纤维346露出得多。S卩,第一纤维344向表皮件342的壳体周壁部210侧露出的总面积大于第二纤维346向该壳体周壁部210侧露出的总面积。
[0091]因此,为了使排出模式门25沿着第一纤维344的长边方向进行动作,将第一纤维344的长边方向设为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使表皮件342与弹性衬垫件40接合。即,构成表皮件342的第一纤维344及第二纤维346中的第一纤维344沿着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延伸。因而,第一纤维344构成为长边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成小于45度的角度的凸肋部。
[0092]在图9的表皮件342处,当排出模式门25(参照图2)进行转动时,第一纤维344与第二纤维346这两者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参照图2)进行滑动,第一纤维344如上所述地与第二纤维346相比更多地向滑动面露出。因而,在第一密封件25c中,主要是第一纤维344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
[0093]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纤维344为断续的,但构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肋部42a对应的凸肋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在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时抑制滑动阻力并且降低工作异常噪声这样的效果。
[009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表皮件342由织物件构成,因此与树脂的成形品相比较,能够在与表皮件342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伸缩。因而,在使弹性衬垫件40 (参照图2)与粘贴有表皮件342的表皮件接合面40b的伸缩相伴地进行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其弹性变形难以被表皮件342限制。
[0095]例如,在如图2所示排出模式门25为转动门的情况下,弹性衬垫件40被弯曲地安装。而且,当使弹性衬垫件40弯曲时,在周向上在意欲使内周侧收缩的同时使外周侧伸展。即,使得表皮件接合面40b意欲伸展。因而,为了不妨碍该弹性衬垫件40的弯曲变形,需要使表皮件342与该弹性衬垫件40的表皮件接合面40b —并伸展。
[0096]基于该点,本实施方式的表皮件342能够如上所述地伸缩,因此难以妨碍弹性衬垫件40的弯曲变形。假设表皮件342不能伸缩而过度妨碍该弹性衬垫件40的弯曲变形,则弯曲变形后的弹性衬垫件40的厚度变得不均匀,将表皮件342向壳体周壁部210按压的按压力容易变得不均匀。即,通过使用能够伸缩的表皮件342,能够将弹性衬垫件40以大致均匀的厚度安装在门主体25b上。因此,在排出模式门25的工作中途,能够稳定地获得第一密封件25c的密封性能。
[0097](其他实施方式)
[0098](I)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图4或图7所示的表皮件42为网状,因此表皮件42能够在其厚度方向上通气,即便在例如由第一肋部42a与第二肋部42b围成的微小孔被堵塞为膜状而不能通气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妨碍。
[0099](2)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皮件342由织物件构成,因此能够在其厚度方向上通气,即便不能通气也不会造成妨碍。
[0100](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25c粘贴于门主体25b的第一外周壁251,但设为利用止动销等卡止于该门主体25b的卡挂固定也不会造成妨碍。
[010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模式门25是以旋转轴25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门,但为不具有旋转轴25a地平行移动的滑动门也没有关系。另外,本公开应用于排出模式门25,但只要是进行滑动动作的滑动门则没有对门的用途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应用于进行导入滑动式的空气混合门、或车厢内空调单元10的内外空气的切换的内外空气门也没有关系O
[0102](5)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肋部42b、52b呈肋状的形状,但这是为了将多个第一肋部42a、52a相互连结而设置的,因此无需为肋状、例如为薄膜状也没有关系。
[0103](6)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皮件342以在多个第一纤维344的相互之间与多个第二纤维346的相互之间分别隔开间隙的方式进行纺织,但也可以通过该第一纤维344相互紧贴的方式进行纺织,通过第二纤维346相互紧贴的方式进行纺织。
[0104](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衬垫件40的材质为发泡聚氨酯等,但为POM树脂等树脂材料也没有关系。在该弹性衬垫件40的材质为POM树脂等的情况下,弹性衬垫件40成形为弹簧状等、利用其成形形状向厚度方向赋予弹性即可。
[0105](8)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皮件342由通过图9那样的斜纹织来纺织的织物件来构成,但其纺织方法并不被限定。表皮件342由例如图10那样的缎子织来纺织也没有关系O
[0106]该图10是与图9相同地显示表皮件342的壳体周壁部210 (参照图2)侧的面即滑动面的图。在图10的表皮件342中,与图9相同地,第一纤维344的长边方向设为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而且,由图10判断可知,第一纤维344比第二纤维346更向滑动面露出,因此在第一密封件25c (参照图2)处,主要是第一纤维344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
[0107]另外,表皮件342即便是例如图11那样的编织图案也没有关系。该图11是与图9及图10相同地显示表皮件342的滑动面的图。对于图11的表皮件342也可以与图9及图10相同地,将第一纤维344的长边方向设为排出模式门25的滑动方向ARdr。并且,由图11判断可知,第一纤维344比第二纤维346更滑动面向露出,因此在第一密封件25c (参照图2)处,主要是第一纤维344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进行滑动。
[0108](9)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皮件342由第一纤维344与第二纤维346构成,但即便包含该第一纤维344及第二纤维346以外的纤维等也没有关系。另外,第二纤维346为了使多个第一纤维344相互连结而包含于表皮件342,因此即便不设置第二纤维346而利用第二纤维346以外的构件将第一纤维344相互连结也没有关系。
[0109](10)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纤维344及第二纤维346由尼龙纤维或聚酯纤维等化学纤维来构成,但即便由棉、麻等天然纤维构成也没有关系。
[0110](11)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一肋部52a形成为其长边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呈小于45度,例如,即便该第一肋部52a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与滑动方向ARdr呈45度以上的角度的长边方向也没有关系。总之,只要大半的第一肋部52a的长边方向与滑动方向ARdr呈小于45度即可。
[0111]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表明是必须的情况及从原理上表明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并非是必须的这一事实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表明是必须的情况及从原理上表明限定为确定的数量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确定的数量。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表明的情况及从原理上限定为确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权利要求】
1.一种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车厢内空调单元具备: 空调壳体(21),其具有壳体壁部(210),该壳体壁部(210)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部(21b); 滑动门(25),其收容于该空调壳体内,通过相对于所述壳体壁部进行滑动而开闭所述开口部,且具有配置在与该壳体壁部对置的一侧的密封件(25c), 所述密封件具备: 多根凸肋部(42a、52a、344),其呈长条状地延伸而与所述壳体壁部压力接触; 弹性构件(40),其设置在该凸肋部的所述壳体壁部侧的相反侧, 在所述密封件处,所述凸肋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壁部进行滑动, 所述凸肋部借助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而与所述壳体壁部压力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凸肋部的长边方向与所述滑动门的滑动方向成小于45度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密封件在与所述壳体壁部进行滑动的一侧具备纺织纤维(344、346)而成的织物件(342), 构成所述织物件的纤维中沿着所述凸肋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纤维(344)构成该凸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织物件通过纺织多根所述第一纤维、及构成该织物件的纤维中沿着与该第一纤维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二纤维(346)而构成, 所述第一纤维向所述织物件的所述壳体壁部侧露出的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纤维向该壳体壁部侧露出的总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配设为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织物件以在多根所述第一纤维的相互之间与多根第二纤维的相互之间分别隔开间隙的方式纺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密封件具备多根连结用肋部(42b、52b),该连结用肋部(42b、52b)将多根所述凸肋部(42a、52a)相互连结并沿着与该凸肋部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在所述凸肋部与所述壳体壁部压力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凸肋部比所述连结用肋部更向所述壳体壁部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凸肋部与所述连结用肋部成为一体而构成网状的表皮件(42), 所述表皮件与所述弹性构件的形成在所述壳体壁部侧的表皮件接合面(40b)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多根所述凸肋部配设为相互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多根所述凸肋部配设为该凸肋部的长边方向各自成为不同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多根所述连结用肋部配设为该连结用肋部的长边方向各自成为不同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壳体壁部具备壳体肋(210b),该壳体肋(210b)沿着与所述凸肋部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呈长条状地延伸且向所述滑动门侧突出, 所述凸肋部与所述壳体肋进行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滑动门具备板状的门壁(251),该门壁(251)在一面侧具有供所述密封件接合的密封接合面(251a), 所述密封件在所述滑动门的滑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备端部(25f、25g), 该密封件的端部向 所述门壁的另一面侧弯折而与该门壁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空调单元,其中, 所述凸肋部(42a、344)配设为该凸肋部的长边方向为所述滑动门的滑动方向。
【文档编号】B60H1/00GK103963601SQ201410039686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吉田隆弘, 佐藤康弘, 宫原贵文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