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降温层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04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车内降温层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内降温层垫,包括:底层垫和封装在底层垫上的硅胶片,底层垫覆盖在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底层垫上设有多个V型槽,硅胶片使每个V型槽成为独立密封的空腔。本实用新型降温层垫不仅能为车内的仪表台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降温,而且还具备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降低油耗及碳排放量,不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不产生高温和对人体有害物质,不影响车内人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和无需频繁拆装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
【专利说明】车内降温层垫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给车内仪表台顶部及后箱隔板等被阳光直接照射的部位高效降温的反光及隔热式车内降温层垫。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所行使的车辆内的仪表台顶部、后箱隔板,以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普遍为黑色或深颜色,而深颜色又会极大的吸收太阳热能并同时产生热辐射,导致以上这些位置成为车内产生高温的主要热源,尤其是仪表台顶部(如图1中箭头所示),为了避免反光刺眼影响驾驶员的正常安全驾驶而基本上是黑颜色,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其成为车内最大的热源,使车内的人员在热辐射的烘烤下感觉很不舒服,尤其是前排驾乘人员感受尤为明显。
[0003]现有公知的可为车内仪表台顶部及后箱隔板等被阳光直接照射的部位降温的装置多为反光垫或吸光窗帘等,但是此类装置普遍存在降温效果较差,占用车内有限空间,使车内容易产生高温及对人体有害物质,在车辆行驶中无法使用,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储存及使用起来繁琐不便等诸多不足,例如,现有的车外式遮阳器具在使用时,普遍需要从车后尾箱内或后排座椅头枕后面取出、打开、固定使用、使用后拆除、收起、放置妥当等一系列繁琐动作,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还占用车内极其有限的使用空间,尤其是为仪表台顶部降温的此类装置,由于遮挡视线或反光刺眼等影响汽车驾驶安全的因素,导致根本无法在车辆行驶当中使用,从而使此类降温装置的使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及使用效果也较差,尤其是在车内有人的情况下很难发挥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对车内进行有效降温,并可降低油耗及碳排放量,不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不产生高温和对人体有害物质,不影响车内人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和无需频繁拆装使用方便的车内降温层垫。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内降温层垫,包括:底层垫和封装在所述底层垫上的硅胶片,所述底层垫覆盖在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所述底层垫上设有多个V型槽,所述硅胶片使每个V型槽成为独立密封的空腔。
[0006]优选地,所述V型槽的一侧槽壁为垂直设计且朝向车内,另一侧的槽壁为朝向车外的斜面;所述斜面上设有反光膜。
[0007]优选地,所述斜面的倾斜角为35-45度。
[0008]优选地,所述多个V型槽紧密排列。
[0009]优选地,所述底层垫为黑色并具有受力硬度及弹性的橡胶或塑料类复合材料。
[0010]优选地,所述车内降温层垫所覆盖的车内需降温部位至少包括:仪表台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位置。
[0011]优选地,所述底层垫的底面为与所述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相贴合的、由弧面与平面相连接所构成的面。
[0012]优选地,所述车内降温层垫与所述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粘接或一体成型。
[0013]优选地,所述车内降温层垫的厚度均匀一致。
[001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内降温层垫,该降温层垫不仅能为车内的仪表台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降温,而且还具备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降低油耗及碳排放量,不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不产生高温和对人体有害物质,不影响车内人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和无需频繁拆装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所应用的车体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所应用的车体前风挡俯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所应用的车体主驾驶位置侧视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平面段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弧面段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车内降温层垫1,包括:底层垫2和封装在所述底层垫2上的硅胶片3,所述底层垫2覆盖在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所述底层垫2上设有多个V型槽4,多个V型槽4紧密排列,所述硅胶片3使每个V型槽4成为独立密封的空腔。其中,所述V型槽4的一侧槽壁42为垂直设计且朝向车内,另一侧的槽壁41为朝向车外的斜面;所述斜面上设有反光膜5。
[0023]具体地,由于现有的车内吸热反光类降温装置存在降温效果较差,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使车内容易产生高温及对人体有害物质,储存及使用起来繁琐,在车辆行驶中无法使用等诸多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光及隔热式车内降温层垫1,该降温层垫I不仅能为车内的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降温,而且还具备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降低油耗及碳排放量,不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不产生高温计对人体有害物质,不影响车内人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和无需频繁拆装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
[002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使用黑色带有一定受力硬度及弹性的橡胶或塑料等类复合材料,透明硅胶及高效反光膜5等材料,根据所需车型的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的尺寸及形状制作成一个可完全覆盖其表层的反光及隔热式车内降温层垫I。
[0025]其中,根据所需车型的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的尺寸及形状,该车内降温层垫I具体可以由弧面及平面所构成,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I平面段侧视剖面结构如图4所示;车内降温层垫I弧面段侧视剖面结构如图5所示。
[0026]以降温层垫I设计在车内仪表台6顶部位置进行举例,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I具体制作方案是:[0027]首先,用黑色带有一定受力硬度及弹性的橡胶或塑料等类复合材料,根据所需车型的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的尺寸及形状,制作成一个由弧面与平面相连接所构成的可完全覆盖其表层的并带紧密排列多个V型或类似V型槽4的基础底垫。
[0028]该V型或类似V型槽4的一侧槽壁为垂直设计,另一侧的槽壁为负35-45度斜面设计,即该斜面为朝向车外,此角度设计可最大化的将中午前后强烈的阳光反射出车外去。
[0029]此外,在所有V型槽4的底部负35-45度倾斜面部位安装高效反光膜5,另一侧的垂直面则为本色的黑色。
[0030]在该V形槽的底部倾斜面部位安装高效反光膜5的作用是:将照射在其上面的大部分光线反射回去或反射到车外,如图4中箭头所示,而剩余小部分的光线则反射到另一侧垂直的黑色槽壁上面,由于从车内角度看不到反光膜5,只能看到垂直的黑色槽壁,因而该车内降温层垫I在高效反光的同时,避免了光线刺到驾驶员及乘客的眼睛,从而保证了驾驶员的正常安全驾驶车辆及乘客舒适的乘坐车辆。
[0031]另外,在该降温层垫I的底层垫2上面以密封的方式固定安装一层硅胶片3,使每个V型或类似V型槽4成为独立密封的空腔。
[0032]该独立密封的V型或类似V型槽4的空腔作用是通过空气隔热及通过硅胶片3隔热,由于光线照射的角度的变化,除了被反光膜5反射到车外的的光线外,还会有少量的光线照射到另一侧垂直的黑色槽壁上面而导致黑色槽壁温度升高,而由于有该V型或类似V型槽4空腔的设计可以通过密封的空气进行隔热,再加上通过空腔上面密封的硅胶片3的第二道隔热,黑色槽壁上面的热量基本上很难从该V型或类似V型槽4空腔传递出来。
[0033]由于吸热的黑色槽壁被完全密封起来,所以不会由于高温而在车内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造成对车内驾乘人员的身体伤害,同时由于大量的光线被反射出车外及少量剩余的光线所转换成的热量也被密封隔绝在空腔内,因此极大的避免了车内温度升高的同时减少了车内空调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了车辆的油耗及碳排放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至此形成一个反光及隔热式车内降温层垫I。
[0034]该降温层垫I可以安装到车内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由于不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及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因此即使在无需降温的环境下也无需频繁的拆卸。
[0035]更为具体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车内降温层垫I与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体,也可以将车内降温层垫I与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可以使用本反光及隔热式车内降温层垫I直接制作成与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汽车组件一体的表层皮肤,作为车辆出厂时的标准配置来使用,此形式更为低碳、节约、省时、方便。
[0036]另外,本实施例车内降温层垫I的厚度可以均匀一致,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厚度,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37]本实用新型车内降温层垫1,该降温层垫I不仅能为车内的仪表台6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等位置降温,而且还具备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降低油耗及碳排放量,不占用车内使用空间,不产生高温和对人体有害物质,不影响车内人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和无需频繁拆装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0038]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垫和封装在所述底层垫上的硅胶片,所述底层垫覆盖在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所述底层垫上设有多个V型槽,所述硅胶片使每个V型槽成为独立密封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槽的一侧槽壁为垂直设计且朝向车内,另一侧的槽壁为朝向车外的斜面;所述斜面上设有反光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的倾斜角为35-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V型槽紧密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垫为黑色并具有受力硬度及弹性的橡胶或塑料类复合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降温层垫所覆盖的车内需降温部位至少包括:仪表台顶部、后箱隔板及侧面车窗台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垫的底面为与所述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相贴合的、由弧面与平面相连接所构成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降温层垫与所述车内需降温部位的表层粘接或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内降温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降温层垫的厚度均匀一致。
【文档编号】B60R13/08GK203727301SQ20142008716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赵云朋 申请人:赵云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