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97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校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校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校车不能再车速发生变化时不能缓和车厢内学生的冲击力等技术问题。校车包括一个外车厢和一内车厢,外车厢与内车厢之间具有间隙,外车厢具有一底板,内车厢的底部通过一个支撑结构与底板滑动连接,内车厢与外车厢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在内车厢相对外车厢运动时缓和内车厢受到的冲击力的第一缓冲结构,外车厢的前端设置有一吸能盒,吸能盒内设置有第二缓冲结构,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通过若干根导柱相连,吸能盒能够与导柱相对外车厢运动,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具有间隙,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设置有第三缓冲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缓和冲击,安全性高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校车。

【背景技术】
[0002] 校车是用于运送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中国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在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 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加强校车监管,保障校车安全;并规定校车须安装卫星定 位和限速装置。可见,校车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0003]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吸能结构一般是通过悬架系统来实现的,还有些汽车在车头 部位设置有吸能缓冲结构,即在汽车发生撞击时车头处的若干个铆钉被切断,从而吸收撞 击时的能量,对于车身,至今还没有其他有效的吸能结构,用以二次吸收撞击时车身的惯性 动能,然而,随着2013年多起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校车安全问题的解决显得格外紧迫。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校车,本实用新 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校车车速发生变化时缓和车厢受到的冲击。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 -种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外车厢和一内车厢,所述外车厢与内车厢之间具 有间隙,所述外车厢具有一底板,所述内车厢的底部通过一个支撑结构与所述底板滑动连 接,所述内车厢与外车厢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在内车厢相对外车厢运动时缓和内车厢受到的 冲击力的第一缓冲结构,所述外车厢的前端设置有一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内设置有第二缓 冲结构,所述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通过若干根导柱相连,所述吸能盒能够与所述导柱相对 外车厢运动,所述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设置有第三缓 冲结构。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校车采用内车厢和外车厢的结构,内车厢能够相对 外车厢沿汽车前进或后退的方向运动,当校车的车速发生变化时,第一缓冲结构缓和内车 厢与外车厢之间相对运动时的动能,当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内的第二缓冲结构首先发 生作用,吸收部分撞击时的能量,设置在外车厢与吸能盒之间的第三缓冲结构能够进一步 的吸收撞击能量,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校车发生撞击时对内车厢内学生的伤害,提高校车 的安全性。
[0008]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根固定设置在底板上的支撑柱,所 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所述内车厢的底部开设有与支撑柱一一对应的滑槽,所 述滑槽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布,所述滑板插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板的上下两端面均开始 有凹槽一,所述滑槽上开设有与所述凹槽一对应的凹槽二,所述凹槽一和凹槽二之间设置 有滚珠。外车厢的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滑板与内车厢 之间设置凹槽一、凹槽二和滚珠,凹槽一和凹槽二对滚珠进行限位,同时保证滑板能够相对 内车厢运动,从而使内车厢在校车的车身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对外车厢进行运动,缓和冲击。
[0009]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一,所述液压缸一的 活塞杆与内车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与所述外车厢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 具有储液腔一,所述第一缓冲结构还包括与液压缸---对应的液压缸二,所述液压缸二 的活塞杆插设在所述外车厢上,所述外车厢上固定设置有一支撑板,所述液压缸二的缸体 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液压缸二的活塞杆的外端与吸能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液 压缸二具有储液腔二,所述储液腔一与储液腔二之间通过液压管相通,所述外车厢上固定 设置有一储液箱,所述液压缸二上设置有溢流孔一,所述溢流孔一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二与 储液箱相通的液压管,所述内车厢与外车厢之间设置有若干复位弹簧一,所述储液腔二内 设置有复位弹簧二。当校车的车速发生变化时,内车厢相对外车厢沿汽车前后方向运动,储 液腔一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管流入储液腔二内,在储液腔二内缓冲弹簧二的作用下,液压 油受压从溢流孔一进入到储液箱,通过溢流孔一的溢流作用,吸收冲击能量,缓和冲击,在 汽车发生较大程度的撞击时,吸能盒受压至于液压缸二的活塞杆相低靠,推动液压缸二的 活塞杆,使储液腔二受压,储液腔二内的液压油进入到储液腔一内,此时,溢流孔一不能快 速的缓解储液腔二内的压力,致使储液腔一内压力骤然升高,推动液压缸一的活塞杆向远 离内车厢的方向运动,即内车厢向汽车的前方运动一段距离,能够极大的缓和冲击,避免校 车受撞击时,内车厢内的学生受到惯性力作用而发生意外。
[0010]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吸能盒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包括若干条固 定在吸能盒内的簧片,所述簧片的两端与吸能盒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簧片的中部向外 车厢的正前方凸起。吸能盒是校车受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吸能缓冲结构,吸能盒受撞击时发 生形变,致使吸能盒的前侧挤压簧片,使簧片受压,簧片的中部向汽车的前方凸起,能够吸 收部分撞击能量。
[0011]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第三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三,所述液压缸三的 缸体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液压缸三的活塞杆插设在所述外车厢上且活塞杆的外端与 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三的缸体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三,所述液压缸三具 有储液腔三,所述液压缸三的缸体上开设有溢流孔二,所述溢流孔二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三 与储液箱相通的液压管。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在导柱的导向作用向靠近外车厢的方向 运动,推动液压缸三的活塞杆,使储液腔三内的压力骤然升高,液压油从溢流孔二溢流至储 液箱,通过溢流作用,吸收撞击时的能量。
[0012]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储液箱包括一个密闭的箱体,所述箱体的上端开设有 若干通气孔一,所述箱体的上端还套设有箱盖,所述箱盖具有一翻边,所述翻边上开设有通 气孔二,所述通气孔二的轴线与箱盖的上表面之间呈60°夹角。为了消除液压油热胀冷缩 导致的容积变化对储液箱内压力的影响,在密闭的箱体的上端开设若干通气孔一,该箱体 上还套设有一个箱盖,箱盖具有翻边,在翻边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二,该通气孔二的轴线与 箱盖的上表面之间呈60°夹角,S卩,通气孔二朝向箱体的外侧的下方,能够避免灰尘等杂物 进入到储液箱内,保持液压油的清洁。
[0013]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内车厢上开设有车门一,所述外车厢上开设有与车门 一对应的车门二,所述内车厢上与车门一对应的门框和外车厢上与车门二对应的门框之间 通过橡胶片相连。学生上下车采用专门的车门一和车门二,该车门一和车门二之间通过软 质的橡胶片相连,消除车门一对应的门框与车门二对应的门框之间的间隙,内车厢和外车 厢上的车窗也可采用相同方式消除两者之间的间隙。
[0014]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中,所述内车厢和外车厢之间具有驾驶舱,所述外车厢上设置 有连通外界与驾驶舱之间的车门三。内车厢在消除运行过程中相对外车厢有一定幅度的运 动,为了不影响驾驶员的操作,驾驶舱设置在内车厢和外车厢之间。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6] 1、本校车采用内车厢和外车厢的结构,内车厢能够相对外车厢沿汽车前进或后退 的方向运动,当校车的车身发生变化时,第一缓冲结构缓和内车厢与外车厢之间相对运动 时的动能,当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内的第二缓冲结构首先发生作用,吸收部分撞击时的 能量,设置在外车厢与吸能盒之间的第三缓冲结构能够进一步的吸收撞击能量,能够最大 限度的降低校车发生撞击时对内车厢内学生的伤害,提高校车的安全性。
[0017] 2、外车厢的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滑板与内 车厢之间设置凹槽一、凹槽二和滚珠,凹槽一和凹槽二对滚珠进行限位,同时保证滑板能够 相对内车厢运动,从而使内车厢在校车的车身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对外车厢进行运动,缓和 冲击。
[0018] 3、当校车的车速发生变化时,内车厢相对外车厢沿汽车前后方向运动,储液腔一 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管流入储液腔二内,在储液腔二内缓冲弹簧二的作用下,液压油受压 从溢流孔一进入到储液箱,通过溢流孔一的溢流作用,吸收冲击能量,缓和冲击,在汽车发 生较大程度的撞击时,吸能盒受压至于液压缸二的活塞杆相低靠,推动液压缸二的活塞杆, 使储液腔二受压,储液腔二内的液压油进入到储液腔一内,此时,溢流孔一不能快速的缓解 储液腔二内的压力,致使储液腔一内压力骤然升高,推动液压缸一的活塞杆向远离内车厢 的方向运动,即内车厢向汽车的前方运动一段距离,能够极大的缓和冲击,避免校车受撞击 时,内车厢内的学生受到惯性力作用而发生意外。
[0019] 4、吸能盒是校车受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吸能缓冲结构,吸能盒受撞击时发生形变, 致使吸能盒的前侧挤压簧片,使簧片受压,簧片的中部向汽车的前方凸起,能够吸收部分撞 击能量。
[0020] 5、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在导柱的导向作用向靠近外车厢的方向运动,推动液 压缸三的活塞杆,使储液腔三内的压力骤然升高,液压油从溢流孔二溢流至储液箱,通过溢 流作用,吸收撞击时的能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校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校车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校车的剖视图。
[0024] 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0025] 图5是本校车中液压系统的原理不意图。
[0026] 图6是图5中局部B的放大图。
[0027] 图7是图5中局部C的放大图。
[0028] 图8是本校车中支撑结构的剖视图。
[0029] 图中,11、外车厢;12、内车厢;13、底板;14、导柱;2、吸能盒;31、支撑柱;32、滑 板;33、滑槽;34、凹槽一;35、凹槽二;36、滚珠;41、液压缸一;42、储液腔一;43、液压缸二; 44、支撑板;45、储液腔二;46、储液箱;51、箱体;52、通气孔一;53、箱盖;54、翻边;55、通气 孔二;56、溢流孔一;57、复位弹簧一;58、复位弹簧二;6、簧片;71、液压缸三;72、复位弹簧 三;73、储液腔三;74、溢流孔二;81、车门二;82、车门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1] 如图1和图3所示,校车包括一个外车厢11和一内车厢12,外车厢11与内车厢 12之间具有间隙,外车厢11具有一底板13,内车厢12的底部通过一个支撑结构与底板13 滑动连接,内车厢12与外车厢11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在内车厢12相对外车厢11运动时缓 和内车厢12受到的冲击力的第一缓冲结构,外车厢11的前端设置有一吸能盒2,吸能盒2 内设置有第二缓冲结构,吸能盒2与外车厢11之间通过若干根导柱14相连,吸能盒2能够 与导柱14相对外车厢11运动,吸能盒2与外车厢11之间具有间隙,吸能盒2与外车厢11 之间设置有第三缓冲结构。
[0032] 本校车采用内车厢12和外车厢11的结构,内车厢12能够相对外车厢11沿汽车 前进或后退的方向运动,当校车的车速发生变化时,第一缓冲结构缓和内车厢12与外车厢 11之间相对运动时的动能,当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2内的第二缓冲结构首先发生作用, 吸收部分撞击时的能量,设置在外车厢11与吸能盒2之间的第三缓冲结构能够进一步的吸 收撞击能量,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校车发生撞击时对内车厢12内学生的伤害,提高校车的 安全性。
[0033] 如图3和图8所示,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根固定设置在底板13上的支撑柱31,支撑 柱3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32,内车厢12的底部开设有与支撑柱31 -一对应的滑槽33, 滑槽33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布,滑板32插设在滑槽33内,滑板32的上下两端面均开始有凹 槽一 34,滑槽33上开设有与凹槽一 34对应的凹槽二35,凹槽一 34和凹槽二35之间设置 有滚珠36,外车厢11的底板13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31,支撑柱3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 32,滑板32与内车厢12之间设置凹槽一 34、凹槽二35和滚珠36,凹槽一 34和凹槽二35 对滚珠36进行限位,同时保证滑板32能够相对内车厢12运动,从而使内车厢12在校车的 车身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对外车厢11进行运动,缓和冲击。
[0034] 如图3、图4和图5所不,第一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一 41,液压缸一 41的活 塞杆与内车厢12的前侧固定连接,液压缸的缸体与外车厢11固定连接,液压缸具有储液腔 一 42,第一缓冲结构还包括与液压缸一 41--对应的液压缸二43,液压缸二43的活塞杆 插设在外车厢11上,外车厢11上固定设置有一支撑板44,液压缸二43的缸体固定设置在 支撑板44上,液压缸二43的活塞杆的外端与吸能盒2之间具有间隙,液压缸二43具有储 液腔二45,储液腔一 42与储液腔二45之间通过液压管相通,外车厢11上固定设置有一储 液箱46,液压缸二43上设置有溢流孔一 56,溢流孔一 56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二45与储液箱 46相通的液压管,内车厢12与外车厢11之间设置有若干复位弹簧一 57,储液腔二45内设 置有复位弹簧二58,当校车的车速发生变化时,内车厢12相对外车厢11沿汽车前后方向 运动,储液腔一 42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管流入储液腔二45内,在储液腔二45内缓冲弹簧 二的作用下,液压油受压从溢流孔一 56进入到储液箱46,通过溢流孔一 56的溢流作用,吸 收冲击能量,缓和冲击,在汽车发生较大程度的撞击时,吸能盒2受压至于液压缸二43的活 塞杆相低靠,推动液压缸二43的活塞杆,使储液腔二45受压,储液腔二45内的液压油进入 到储液腔一 42内,此时,溢流孔一 56不能快速的缓解储液腔二45内的压力,致使储液腔一 42内压力骤然升高,推动液压缸一 41的活塞杆向远离内车厢12的方向运动,即内车厢12 向汽车的前方运动一段距离,能够极大的缓和冲击,避免校车受撞击时,内车厢12内的学 生受到惯性力作用而发生意外。
[0035] 如图3和图4所示,吸能盒2为中空结构,第二缓冲结构包括若干条固定在吸能盒 2内的簧片6,簧片6的两端与吸能盒2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簧片6的中部向外车厢11的正 前方凸起,吸能盒2是校车受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吸能缓冲结构,吸能盒2受撞击时发生形 变,致使吸能盒2的前侧挤压簧片6,使簧片6受压,簧片6的中部向汽车的前方凸起,能够 吸收部分撞击能量。
[0036]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三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三71,液压缸三71的缸 体固定在支撑板44上,液压缸三71的活塞杆插设在外车厢11上且活塞杆的外端与吸能盒 2固定连接,液压缸三71的缸体与支撑板44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三72,液压缸三71具有 储液腔三73,液压缸三71的缸体上开设有溢流孔二74,溢流孔二74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三 73与储液箱46相通的液压管,汽车发生撞击时,吸能盒2在导柱14的导向作用向靠近外车 厢11的方向运动,推动液压缸三71的活塞杆,使储液腔三73内的压力骤然升高,液压油从 溢流孔二74溢流至储液箱46,通过溢流作用,吸收撞击时的能量。
[0037] 如图5和图7所示,储液箱46包括一个密闭的箱体51,箱体51的上端开设有若干 通气孔一 52,箱体51的上端还套设有箱盖53,箱盖53具有一翻边54,翻边54上开设有通 气孔二55,通气孔二55的轴线与箱盖53的上表面之间呈60°夹角,为了消除液压油热胀 冷缩导致的容积变化对储液箱46内压力的影响,在密闭的箱体51的上端开设若干通气孔 一 52,该箱体51上还套设有一个箱盖53,箱盖53具有翻边54,在翻边54上开设有若干通 气孔二55,该通气孔二55的轴线与箱盖53的上表面之间呈60°夹角,S卩,通气孔二55朝 向箱体51的外侧的下方,能够避免灰尘等杂物进入到储液箱46内,保持液压油的清洁。
[0038]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内车厢12上开设有车门一,外车厢11上开设有与车门一 对应的车门二81,内车厢12上与车门一对应的门框和外车厢11上与车门二81对应的门框 之间通过橡胶片相连,学生上下车采用专门的车门一和车门二81,该车门一和车门二81之 间通过软质的橡胶片相连,消除车门一对应的门框与车门二81对应的门框之间的间隙,内 车厢12和外车厢11上的车窗也可采用相同方式消除两者之间的间隙,内车厢12和外车厢 11之间具有驾驶舱,外车厢11上设置有连通外界与驾驶舱之间的车门三82,内车厢12在 消除运行过程中相对外车厢11有一定幅度的运动,为了不影响驾驶员的操作,驾驶舱设置 在内车厢12和外车厢11之间。
[0039]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外车厢(11)和一内车厢(12),所述外车厢(11)与 内车厢(1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车厢(11)具有一底板(13),所述内车厢(12)的底部通过 一个支撑结构与所述底板(13)滑动连接,所述内车厢(12)与外车厢(11)之间还设置有能 够在内车厢(12)相对外车厢(11)运动时缓和内车厢(12)受到的冲击力的第一缓冲结构, 所述外车厢(11)的前端设置有一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内设置有第二缓冲结构,所述 吸能盒(2)与外车厢(11)之间通过若干根导柱(14)相连,所述吸能盒(2)能够与所述导柱 (14)相对外车厢(11)运动,所述吸能盒(2)与外车厢(1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吸能盒(2) 与外车厢(11)之间设置有第三缓冲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根固定设置在底 板(13)上的支撑柱(31),所述支撑柱(3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32),所述内车厢(12)的 底部开设有与支撑柱(31)-一对应的滑槽(33),所述滑槽(33)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布,所述 滑板(32)插设在所述滑槽(33)内,所述滑板(32)的上下两端面均开始有凹槽一(34),所述 滑槽(33)上开设有与所述凹槽一(34)对应的凹槽二(35),所述凹槽一(34)和凹槽二(35) 之间设置有滚珠(36)。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一 (41),所述液压缸一(41)的活塞杆与内车厢(12)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与所 述外车厢(11)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具有储液腔一(42),所述第一缓冲结构还包括与液压 缸一(41) 对应的液压缸二(43),所述液压缸二(43)的活塞杆插设在所述外车厢(11) 上,所述外车厢(11)上固定设置有一支撑板(44),所述液压缸二(43)的缸体固定设置在所 述支撑板(44)上,所述液压缸二(43)的活塞杆的外端与吸能盒(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液 压缸二(43)具有储液腔二(45),所述储液腔一(42)与储液腔二(45)之间通过液压管相通, 所述外车厢(11)上固定设置有一储液箱(46 ),所述液压缸二(43 )上设置有溢流孔一(56 ), 所述溢流孔一(56)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二(45)与储液箱(46)相通的液压管,所述内车厢 (12)与外车厢(11)之间设置有若干复位弹簧一(57),所述储液腔二(45)内设置有复位弹 簧二(58)。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缓 冲结构包括若干条固定在吸能盒(2)内的簧片(6),所述簧片(6)的两端与吸能盒(2)的内 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簧片(6)的中部向外车厢(11)的正前方凸起。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结构包括若干个液压缸三 (71 ),所述液压缸三(71)的缸体固定在所述支撑板(44 )上,所述液压缸三(71)的活塞杆插 设在所述外车厢(11)上且活塞杆的外端与吸能盒(2 )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三(71)的缸体 与支撑板(44)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三(72),所述液压缸三(71)具有储液腔三(73),所述液 压缸三(71)的缸体上开设有溢流孔二(74),所述溢流孔二(74)处连接有使储液腔三(73) 与储液箱(46)相通的液压管。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46)包括一个密闭的箱体 (51),所述箱体(51)的上端开设有若干通气孔一(52),所述箱体(51)的上端还套设有箱盖 (53),所述箱盖(53)具有一翻边(54),所述翻边(54)上开设有通气孔二(55),所述通气孔 二(55)的轴线与箱盖(53)的上表面之间呈60°夹角。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车厢(12)上开设有车门一,所述外 车厢(11)上开设有与车门一对应的车门二(81),所述内车厢(12 )上与车门一对应的门框 和外车厢(11)上与车门二(81)对应的门框之间通过橡胶片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车厢(12)和外车厢(11)之间具有 驾驶舱,所述外车厢(11)上设置有连通外界与驾驶舱之间的车门三(82)。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3844854SQ201420133209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4日
【发明者】梁家豪, 林佳敏, 苏加诺, 陶沁源, 王翰, 徐菁翊, 杨博驭, 应予旷 申请人:梁家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