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环境能平衡运行的触滑电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1398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公交环境能平衡运行的触滑电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相关领域〗本发明涉及蓄能公交电车,动力供给消耗的能平衡,蓄能过程与运行环境匹配,充电能力与电网负载匹配,公交路网供电段设置触滑给电器,无运动机构的车载受电枢,免操作从给电器触滑输入电流,段内全程路过车不间断受电蓄能,路过即被充电的开创性构思,突破行驶不能受电的技术瓶颈,电网输送效率大幅度提高,使沿途供电能全面替代内燃动力。

〖参考文献〗本发明提出的公交电车蓄能续航方案,动力能平衡涉及路网的供电规划,供电段分布、站段车位设置、公交车速度范围、下客停站时间等参数,参考以下法规及文献:(1)《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6.09.0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3)《城市公交站点布局优化与设计方法研究》作者:陈洁2010.06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学校代码:10254。

〖符号使用〗本发明是公交供电系统性创新,内容关联不同技术领域,主体功能由多个分案组成,为使各文前后照应、表述一致,说明书中:[分项序号]加方括弧统一排序。【分章标题】加实心方括弧。〖分节标题〗加空心方括弧。分节题目加(1)……序号分段。《文件及创新术语》加书名号。<创新名词>叙述加单书名号。说明叙述用词加‘单引号’。****星号为阵列序列省略。



背景技术:

〖类似技术〗电替油是为更环保,电车以电\磁\电无线蓄能,能量多次转换环节,会加重环境污染、造成多次能效损耗、装置复杂浪费资源等,问题显而易见。各类投产蓄能公交电车,都面临共同难题:如何匹配公交环境、高效率蓄能续航、改善车辆的市场竞争力,[005]~[009]分别介绍。

〖回场加电方式〗电池蓄能公交电车有以下两种方式加电:

(1)充电场地是电池车的难题。北京奥运锂电车更换电池运行。

(2)电池车多为插电式充电,动力输送远不及充气加油,效率影响明显,

(3)电池功率密度不及内燃动力,电池寿命远不及内燃动力系统。

〖沿途插电式〗电容车沿途插电蓄能存在以下问题:

(1)移动电缆会妨碍乘客上下车,存在安全隐患不宜采用。

(2)快充的移动电缆,直径应在50mm左右,拖移不可行。

(3)户外全天候应用,快充电流的插头技术不可行。

(4)大电流插接器件,禁止带电操作不可能快充供电。

〖轻轨电容车〗图-3示例为停站快速充电“现代有轨电车”。

(1)图中显示,车顶与顶棚间输电结构,就是取消接触网的轻轨车电车。

(2)超级电容快充大电流,采用路轨与架空回路输电欠合理。

(3)导电弓与架空电极,导电弓抬起进入架空电极区,会引发安全事故。

〖专线沿途供电〗图-1示例为今年试运行的“现代无轨电车”。

(1)图中站台的“l”形充电桩,车顶上空布置有3个电触头槽供电。

(2)车载触头要对准电触头槽,人工完成难度大,难以实现快充电。

(3)车载触头接触触头槽,伺服机构不会简单,可靠性不确定。

(4)触头槽\接触头须接触后通电断电后脱开,否则可能打弧。

(5)这种不能带电接触、脱开的结构,不适合少蓄勤充方式运行。

(6)供电负荷开关动作,车载输电机构控制,维护管理技术要求高。

(7)按披露消息,要实现介绍目标,估算充电负载可超过400kva。

(8)图中只能单车充电,按2分钟一班,负载率25%,电源效率问题是明显。

〖架空接触式〗图-2上海11路供电类型。

(1)图中并列架空电极供电,车载接触受电机构未升起。

(2)输电触头接通与脱开架空电极,升降禁止在行驶中进行。

(3)架空电极为单回路供电,多车同时受电,系统效率不能保证。

(4)供电段布置因素,商家提供长续航车型,配置电容使车价偏高。

〖惯性蓄能开发〗上世纪80年代,瑞士尝试过惯性飞轮公交。

(1)高速真空磁悬浮技术介绍,储能效率达98%,寿命可达20年。

(2)电车驱动超高速惯性蓄能介绍,功率密度不会劣于超级电容。

(3)大功率逆变器技术普及前,工业应急电源为工频电动\发电同轴惯性机构。

(4)飞轮蓄能技术是可预期的,关键是沿途供电瓶颈突破,惯性蓄能车更经济环保。

〖技术现状〗蓄能电车推进近10年,没形成路网范例,在于供电技术存在短板。

(1)回场及插接充电时间占用,电车的运行效率不及燃油车。

(2)沿途插接充电,移动电缆会妨碍乘客上下车。需设管理岗位、户外使用不安全。

(3)插电式提供快充电流,移动电缆直径50mm左右,人力拖动困难难,技术方案不成立。

(4)图-1几十千瓦驱动的电车,供电负荷会超过400kva,电源效率低下不适普遍采用。

(5)图-2架空接触输电,存在安全隐患,多数站段不宜实施,供电段难以合理配置。

(6)图-2供电系统,不能行驶中受电蓄能,输电能力远不及燃油动力系统。

(7)图-1\2蓄能过程,不能匹配公交运行环境,路网广泛实施,会造成交通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前期探索介绍〗本发明人完成的《串极滑触线站段与无限电车构成的城市全域电动客车系统》申请号:200910167677.3及《架空串极滑触线适用的无限电车顶触集电器起落跟随机构》申请号:2012103-21695.4两专利申请,(均通过实质审查阶段工作,由于本发明课题展开,暂停需修改权利要求的事务。

〖发明概要〗一种《公交环境能平衡运行的触滑电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颠覆蓄能电车注重送电方式的现状,以受电方式创新,突破行驶中不能受电瓶颈,变停车“等”电为行驶中“受”电,形成新类型蓄能电车,匹配公交环境运行,能广泛替代内燃动力。实现《路过即被充电》,需解决各方面问题:行驶中免操作受电方法;短程可移动输电结构;路过即受电形式;供电段全程受电技术;快充强电流输送结构;供电站段能平衡分布,……这项开创性技术,适于共用车道、也适于快速专线及有轨线路,其原理更简捷,装置更可靠,电网效率能保证,运营区划更明晰,工程实施更规范,综合指标更优良,车价可大幅度降低,系统投资相对更低,按这种电车蓄能输电方式,命名为<触滑电车>。

〖总体目标〗公交车能源电替油,首要指标是蓄\耗能平衡。能平衡技术的两个层面:能量转移能力与能源转换效率,现有停车充电方式,两方面指标都不理想。本发明确定<路过即被充电>方向,解决停 车充电形成的各方面问题,创造可替代内燃动力的公交输电技术。

〖技术系列〗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短板,提出根本改善沿途供电性能的方案。

(1)《路过即被充电技术》是本发明拟定的突破方向,表达蓄能电车创新输电方式应用结果。

(2)《联动电刷\整流模块组阵列线路》是<直线受电枢>、<纵极给电器>的触滑工作原理电路。

(3)《免操作触滑技术》是<路过即被充电>必需性能,<直线受电枢><纵极给电器>预设计运行方式。

(4)《直线受电枢》利用客车长度、《整流模块组阵组列线路》构成,配置蓄能电车形成行驶受电功能。

(5)《纵极给电器》以《联动电刷》电路构成,用于配合<直线受电枢>触滑输电的集成电器。

(6)《触滑电车》是配置<直线受电枢>的蓄能电车,以此形成行驶受电能力。

(7)《站段给电桩》布置在供电站段,悬挂<纵极给电器>供电,配合<直线受电枢>触滑输电。

(8)《接力触滑受电技术》利用输电设施的位置及形状配合,使路过供电段电车不间断受电的方法。

(9)《输电与跟随机构》<纵极给电器>悬挂构件绝缘联接替代输电线,使跟随动作更灵活可靠。

(10)《给电器避撞缓冲机构》共用车道的<纵极给电器>,设<水平摆转器>、<缓冲边组件>避免损坏。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背景技术示例不再作说明。图-14、图-15,标注采用原专利序号和名称。

基于本发明包括多个分案,图纸内容相互关联与引用,附图的标注及图符,为避免叙述阅读混淆,各图统一序号标注,相同的零件以同一序号,标注代号统意义一致。

图-4是《站段给电桩\触滑电车触滑配合图》。图中(a)局部放大见图-5,b部虚线框见图-6,c部虚线框见图-7,d部虚线框见图-8。图中代号:‘l1’-‘电车长度’,‘l2’-‘电枢标称长度’,‘l3’-‘站段给电桩\给电器间距’,‘m’-‘触滑节距模数’,‘xa’-‘a相线’,‘xb’-‘b相线’,‘xc’-‘c相线’。图中序号:件1-1<整流线束>,件2<直线受电枢>,件2-1<型材电枢梁>,件2-2<绝缘装配座>,件2-3<减震安装座>,件2-4<滑触极板>,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件4<碰触导引头>。

图-5是图-4的a部《给\受电部位放大图》。图中代号‘l1’-‘电车长度’,‘l2’-‘受电枢标称长度’‘l3’-‘给电器间距’,‘m’-‘节距模数’,‘xa’-‘a相线’,‘xb’-‘b相线’,‘xc’-‘c相线’。图中序号:件1-1<整流线束>,件2<直线受电枢>,件2-1<型材电枢梁>,件2-2<绝缘装配座>,件2-3<减震安装座>,件2-4<滑触极板>,件3-1q\h<减震群头刷>,件4<碰触导引头>。

图-6是图-4的b局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高程配合图》。图中代号:∠a-‘触面俯仰角’,∠a2-‘电刷迎触角’,∠a3-<碰触导引角>,‘h1’-‘滑触标称高程’‘h2’-‘触面下 限高程’,‘hx’-‘高程跟随公差’。序号元件:件2<直线受电枢>,件3<纵极给电器>,件4<碰触导引头>,件5<输电\跟随机构>,件5-1<远端联接座>,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件5-3<缓冲边组件>,件5-4<高程支撑边>。

图-7是图-4的c局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配合状态》,图中g-g剖面为《直线受电枢\减震群头刷z向接触状态》。图中代号:‘l4’-‘直线受电枢宽度’,‘l5’-‘纵极给电器宽度’,‘m’-‘滑触节距模数’,‘z-a\z-b\z-c\z-d’-‘平行六面体变形轴’,‘z-h’-‘高程支撑轴’,‘z-x’-‘触面俯仰轴’,‘xb’-‘b相线’,‘xc’-‘c相线’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1<型材电枢梁>,件2-2<绝缘装配座>,件2-3<减震安装座>,件2-4(a\b列)<滑触极板>,件2-5a<(-)散热翼母线>,件2-5b<(+)散热翼母线>,件2-6a<(-)整流模块>,件2-6b<(+)整流模块>,件2-7<补偿母线>,件3<纵极给电器>,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件3-01<电刷头>,件3-02<刷头蜂巢座>,件3-03<刷头底簧>,件5-1<远端联接座>,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件5-3<缓冲边组件>,件5-4<高程支撑边>,件5-5<调节机构>,件5-6<近端联接座>,件7<供电装置座>,件7-4<螺纹轴悬挂管>。

图-8是图-4的d局部放大,显示《坠降缓冲与避撞悬挂输电机构图》。图中代号:z-z-‘转摆座中轴线’。序号元件:件5-3<缓冲边组件>,件5-4<高程支撑边>,件5-5<调节机构>,件5-6<近端联接座>,件5-7<输入接线端>,件6<水平摆转器>,件6-1<装配螺钉>,件6-2<锁定螺钉>件6-3<驱动\锁定齿轮>,件6-4<减速电机>,件6-5<水平转摆座>,件7<供电装置座>,件7-1<轴向轴承座>,件7-2<轴向轴承>,件7-3<中通防滴盖>,件7-4<螺纹轴悬挂管>,件8<被动避撞杆>。件9(a\b\c……桩位)<站段给电桩>。

图-9是《触滑电车供电段给电运行状态》。图中代号:‘l2’-‘受电枢有效长’,‘l3’-‘纵极给电器间距’,‘xa’-‘a相线’,‘xb’-‘b相线’,‘xc’-‘c相线’,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a\b车位)<直线受电枢>,件3(a\b\c工位)<纵极给电器>,件4<给电器导引头>,件9<a\b\c……桩位)<滑触给电桩>。

图-10是《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滑触配合状态》,虚线框a部见图-11,虚线框b部见图-12。图中代号:‘xa’-‘a相线’,‘xb’-‘b相线’,‘xc’-‘c相线’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直线受电枢>,件2-1<h型电枢梁>,件2-2<电枢装配座>,件2-3<电枢绝缘座>,件2-4(a\b列) <滑触极板>,件3<纵极给电器>,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件5<输电与跟随机构>,件5-1<远端联接座>,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件5-6<近端联接座>,件6<水平摆转器>,件7<供电装置座>,件8<被动避撞杆>,件9(a桩位)<滑触给电桩>

图-11是图-10的a局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免操作碰触条件》。图中代号:‘z-a\z-b\z-c\z-d’-‘平行六面体变形轴’,‘z-h’-‘高程支撑轴位’,‘z-x’-‘触面俯仰轴’,∠a-‘触面俯仰角’,∠a2-‘电刷迎触角’>,∠a3-‘碰触导引角’,∠a4-‘水平避撞角’,‘z1-o1-x1’-‘电枢受电面’,‘z2-o2-x2’-‘电刷给电面’。‘z1-o1-x1’平面与‘z2-o2-x2’平面待叠合。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直线受电枢>,件2-1<h型电枢梁>,件2-2<电枢装配座>,件2-3<电枢绝缘座>,件2-4(a、b列)<滑触极板>,件2-5a<(-)散热翼母线>,件2-5b<(+)散热翼母线>,件2-6a<(-)整流模块>,件2-6b<(+)整流模块>,件2-7<补偿母线>,件3<纵极给电器>,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件3-01<电刷头>,件3-02<蜂巢刷座>,件3-03<电刷底簧>,件4<给电器导引头>,件5<输电与跟随机构>,件5-1<远端联接座>,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件5-3<缓冲边组件>,件5-4<高程支撑边>,件5-5<调节机构>,件5-6<近端联接座>,件7<供电装置座>,件7-4<螺纹轴悬挂管>。

图-12是图-10的b局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输电状态》。图中代号:‘z-x’-‘触面俯仰轴’。‘z-a\z-b\z-c\z-d’-‘平行六面体变形轴’。‘z1-o1-x1’-‘电枢受电面’,‘z2-o2-x2’-‘电刷给电面’,‘z1-o1-x1’与‘z2-o2-x2’两平面叠合。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4<滑触极板>,件3<纵极给电器>,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件5<输电与跟随机构>,件5-1<远端联接座>,件5-2<导电\跟随构件>,件5-6<近端联接座>,件6<水平摆转器>,件7<供电装置座>,件8<被动避撞杆>,件9(a桩位)<站段给电桩>。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保持件3<纵极给电器>滑触贴合;形成件3<纵极给电器>的供电回路。

图-13显示《联动电刷\整流模块组阵列线路》。图中代号:‘i’-<电车线路部分>,‘ii’-《直线受电枢部分》《整流模块组阵列》,‘iii’-《纵极给电器部分》<联动电刷头>,‘xa-(1\2\3)’-a相各回路导线,‘xb-(1\2\3)’-b相各回路导线,‘xc-(1\2\3)’-c相各回路导线,‘1-1.1a\b,1-1.2a\b’-‘直流线束各导线’。序号元件:件1-1<直流线束>,件2<直线受电枢>,件2-4.1\2\3\4\n阵列<滑触极板>,件2-4(a\b列)<滑触极板>,件2-5a<(-)散热翼母线>,件2-5b<(+)散热翼母线>,件2-6a<(-)整流模块>,件2-6b<(+)整流模块>,件2-7<补偿母线>,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

图-14是《串极滑触线站段与无限电车构成的城市全域电动客车系统》(专利号:200910167677.3)的《两级降压地置串极滑触线站段电气结线图》,即一种易触接脱开的滑触输电线路。(专利摘要:针对无轨电车消亡、纯电动车价高效低,高效环保飞轮储能技术难推广,现电动车供电是技术短板。标准化供电是本发明的关键。借鉴<串激电机>的电枢,配合现代电子技术,提出‘串极滑触线’、‘无限电车>’、‘全域电动客车系统’……能单车计费管理。借鉴无轨电车命名规律,简称‘无限电车’。)序号元件i2-1.降压变压器,2-2.配电箱,2-3.真空开关,2-4.可控硅开关,2-5.站段变压器,2-6.嵌入计算机,2-7.控制变压器,2-8.ac/dc电源,2-9.高压开关控制模块,2-10.二次线路模块,2-11.采集器模块,2-12.网络线,2-13.dc电源线,2-14.母线b,2-15.母线a,2-16.隐蔽接地线,2-17.“换相”开关,2-18.“摆渡”开关,2-19.电极ii,2-20.电极b,2-21.电极i,2-22.电极a,2-23.信号接收模块,2-24.“定相”开关,2-25.半控桥式硅整,2-26.电车电气系统,2-27.电车信号发射头。

图-15是《架空串极滑触线适用的无限电车顶触集电器起落跟随机构》(专利号:201210321695.4)。专利摘要:公知无轨电车、电气机车供电滑触线不能间断;上海世博纯电客车架空接触停车充电。摘要附图:架空件1‘串极滑触梁’由图-14中2-10.二次线路模块,2-11.采集器模块,2-12.网络线,2-13.dc电源线,2-14.母线b,2-15.母线a,2-16.隐蔽接地线,2-17.“换相”开关,2-18.“摆渡”开关,2-19.电极ii,2-20.电极b,2-21.电极i,2-22.电极a,2-23.信号接收模块,2-24.“定相”开关电路集成;一档标称10m。件2‘顶触集电器’相对件4‘横置底座’平行升降;件6‘纵置底座’、件12‘起落气缸’、件11‘起落转臂’构成三角形气动机构,操作件8‘起落纵梁’起落,使‘顶触集电器’起落与‘串极滑触线’分合。件6‘纵置底座’,件7‘无限电车’,件8‘起落纵梁’。

〖创新特征〗

《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是集成创新输电方法,这种新类型蓄能电车,具备各方面技术特征:

(1)《公交触滑电车》路网<纵极给电器>供电、车载<直线受电枢>受电,公交系统触滑蓄能运行。

(2)《联动电刷\整流模块组阵列线路》是《车路过即被充电》核心技术,形成前后方位触滑回路。

(3)《直线受电枢》利用车长和整流模块组阵列条件一体化集成,配备蓄能电车匹配公交环境运行。

(4)《纵极给电器》<减震群头刷>组集成电器,配置<站段给电桩>,对<触滑电车>滑触输电。

(5)《免操作滑触输电》是<路过即被充电>必需性能,<直线受电枢><纵极给电器>预设运行方式。

(6)《站段给电桩》供电段布置<站段给电桩>,全部路过车分回路供电,段内全程受电驱动\蓄能。

(7)《接力触滑受电》利用输电设施的位置及形状配合,使路过供电段电车不间断受电驱动\蓄能。

(8)《给电器避撞缓冲机构》共用车道的<纵极给电器>,设<水平摆转器>、<缓冲边组件>避免损坏。

(9)《给电器输电\跟随机构》<纵极给电器>悬挂构件绝缘联接替代输电线,使跟随动作更灵活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公交环境能平衡运行的触滑电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是系统性工程,实施包含电气技术、机械构造、系统运行各方面内容,下面[032][033][034][035][036][037][038][039]分项说明。

〖输电结线〗图-13电路是本发明实际结线方案,用以实现系统的独特触滑输电能力。

(1)图13结线包括:i-<电车线路>,ii-<整流模块组阵列>,iii-<联动电头>各独立功能部分。

(2)ii部是件2<直线受电枢>的实际电路。件2-6a\b(阵列)<整流模块>,分列并联在件2-5a\b<散热翼母线>,向‘i’部线路输出直流;件2-6b\a各<整流模块>,输入端以件2-7<补偿母线>,连接对应件2-4.****两列<滑触极板>,a\b阵列的任何位置,都能形成桥式整流输入回路。

(3)两列<滑触极板>开环布置,形成件2<直线受电枢>的<整流模块>在线检测功能。

(4)iii部是件3-1q\h<减震群头刷>电路,‘xa-(1\2\3)’为组合供电回路,便于进行避弧控制。

(5)<整流模块>的单向性,使<减震群头刷>同时接通前后两节<滑触极板>,具有消除滑触电弧能力。

(6)图-13输电线路系统,件3<纵极给电器>布置在道旁,件2<直线受电枢>置于蓄能电车、随车移动,相对滑触线移动供电设备,集电器从平行架设的滑触线集电,滑触结构布置呈镜像状态。在车身长度条件下,图-13电路《整流模块组阵列》可形成7~10m的<直线受电枢>。

(7)图-13电路相对图-14“串极滑触线”电路,明显简捷可靠,功能更多更使用。

(8)图-13电路与图-14电路的根本区别在于:图-14电路主体中电源,图-13是受电功能电路。

〖受电装置〗<直线受电枢>实施,客车长度条件是基础,图-13ii部受电线路一体化集成,配置蓄能电车触滑移动受电,形成新类型电车-车路过即被充电的<滑触电车>。

(1)<直线受电枢>应用见图-5,件2<直线受电枢>布置在车顶,配置件4<碰触导引头>免操作碰触。

(2)图-7中g-g截面,‘l4’是<直线受电枢>宽度。

(3)图-6件2<直线受电枢>随车移动,装配的件4<碰触导引头>与件3<纵极给电器>碰触。

(4)图-13‘ii’、‘iii’功能,件2-4<滑触极板>布置节距m,件2<直线受电枢>标称长度l2=nm。

(5)公交车身长度,可形成7~10m的移动滑触距离,相对图-14“串极滑触线”,电路更可靠,结构更简捷,维护会更简单,投资会更低廉,常规变配电系统,容易嵌入市电网。

〖给电器件〗<纵极给电器>实施,用于配合<直线受电枢>移动触滑输电。

(1)图7中,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电气线路,采用图-7‘iii’电路。

(2)图-5中<纵极给电器>用于,悬挂于件9b<站段给电桩>,贴合车载件2<直线受电枢>输电。

(3)图-6中<纵极给电器>‘hx’‘高程跟随公差’,与件2<直线受电枢>的‘h1’‘滑触标称高程’配合,由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调整补偿。<纵极给电器>设置∠a2‘电刷迎触角’与件4<碰触导引头>碰触。‘z-x’轴,角∠a‘触面俯仰角’,以补偿坡道路面不平。

(4)图7g-g截面中,<直线受电枢>的‘l4’与<纵极给电器>的‘l5’宽度冗余滑触配合,实现行中<纵极给电器>随机接触<直线受电枢>。

(5)<纵极给电器>产品,可根据使用环境,采用不同的悬挂形式,图-6实施例为共用车道结构。

(6)图-7(g-g)截面、(f)局部图中:置于件3-02<刷头蜂巢座>的件3-01<电刷头>集群,使件3-1具有足够的导电面积、使移动状态贴合更有效;集群刷头能分散电刷碰撞质量;件3-03<刷头底簧>用于碰撞缓冲,并保持<电刷头>贴合稳定。

〖纵极触滑〗《免操作触滑》图-6《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滑触配合状态》;图-6a<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行驶碰触条件>;图-6b<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贴合状态>,“纵极回路”是基础条件。

(1)图-6中,件2<直线受电枢>前移,会与件3a<纵极给电器>接触。

(2)图-6a件2<直线受电枢>随车前移,件3<纵极给电器>‘z2-o2-x2’接触面,先碰触件4<碰触导引头>∠a3斜边;继续前行件2-4<滑触极板>‘z1-o1-x1’触滑面,会贴合‘z2-o2-x2’。

(3)贴面触滑,可为停车状态、也可在行驶状态,图-6b中给\受电平面贴合,是本发明独特输电状态。

(4)坡道会使‘z1-o1-x1’接触面倾斜,件3<纵极给电器>的‘z-x’轴使可补偿倾斜。

(5)图-7g-g截面,‘l4’与‘l5’冗余配合,保证<直线受电枢>与<纵极给电器>驾驶行驶触滑。

(6)这套免操作的输电结构,较图-1\2更简单方便,比图-9结构明显易于实施与应用。

〖供电站段〗<站段给电桩>结构按图-6,7,8实施,供电站按图-5布置。本例为共用车道方案。

(1)<站段给电桩>置于共用车道公交线,图-6,7,8中,件7<供电装置座>紧固在<站段给电桩>横担端部;以件7-4<螺纹轴悬挂管>在z-z‘转摆座中轴线’装配件6<水平摆转器>;件6-1<装配螺钉>,将件5-6<近端联接座>与件6<水平摆转器>紧固;悬挂件5-1<远端联接座>的件5-2(a\b\c\d六面体平行边)<导电\跟随构件>、件5-4<高程支撑边>,悬挂在件5-6<近端联接座>。配置的件5-1<远端联接座>‘z-x’轴装配<纵极给电器>,置于车道站台一侧。配置的<纵极给电器>位于车道上方。

(2)图-6,7,8中,<站段给电桩>悬挂的<纵极给电器>,与<直线受电枢>配合同[035]〖贴面触滑〗。

(3)图-9中,‘l3’-<站段给电桩>布置间距,‘l2’-<直线受电枢>有效长度,布置条件:l2≥l3+3m。

(4)<站段给电桩>基数为3的整数倍,供电系统相平供电,布置数与线路车流量、续航里程效果。

(5)图中,路过‘车a’接受件3a供电,‘车b’接受件3c供电,‘车a\b’同时受电。<站段给电桩>供电段,件9的a\b\c……各桩位条件,配电‘xa-xb、xb-xc、xc-xa…’分回路,系统相平衡回路供电。件9a\b\c<站段给电桩>‘xa-xb’、‘xb-xc’、‘xc-xa’输电回路联接配电系统。件3a\b\c<纵极给电器>,对车载件2a\b滑触输电。

〖接力输电〗“接力输电”方法,是对<直线受电枢>性能的创造性应用。是本发明<路过即被充 电技术>的重要条件。通过<站段给电桩>布置间距,配合有效长度的触滑方式,采用这种接力触滑方法,不间断获得由站段内每基<站段给电桩>的轮流供电。

(1)实现“接力输电”,<站段给电桩>布置方法按[035]〖供电站段〗条件实施。

(2)<接力触滑受电>必须按[035]〖贴面触滑〗<免操作触滑>实施。

(3)<直线受电枢>必须按[033]〖受电装置〗<直线受电枢>实施。

〖触滑避弧〗<路过即被充电>大电流工作,实施方案采用以下应对措施:“触滑避弧”:

(1)图-7中,件3-1<减震群头刷>采用<刷头蜂巢座>装配集群刷头形成大接触面电刷。

(2)<g-g)图件3-01<电刷头>的件3-03<刷头底簧>推力,使接触压力均匀、接触电阻稳定。

(3)(f)图置于件3-02<刷头蜂巢座>的件3-01<电刷头>成多(5)排组合,各排分回路供电。

(4)图-13‘iii’部‘xa-(1\2\3)’xb-(1\2\3)’分3个供电回路,便于进行避弧控制。

(5)图-13‘ii’部电路的电气原理,在与‘iii’电路滑触时,<滑触极板>转换会分流避弧。

〖避撞机构〗图-6,8设置坠降缓冲及主被\动避免撞悬挂机构,防止件3<纵极给电器>损坏。

(1)<站段给电桩>置于车道近站台,件7<供电装置座>紧固在<站段给电桩>置于车道侧横担端部。

(2)件7-4<螺纹轴悬挂管>将件6<水平摆转器>装配在z-z‘转摆座中轴线’可0~55度顺时针摆转。

(3)件6-1<装配螺钉>将件5-6<近端联接座>与件6<水平摆转器>紧固为一体。

(4)<近端联接座>,悬挂件5-4<高程支撑边>及件3<纵极给电器>,随件6<水平摆转器>摆转到车道外。

(5)避撞机构动作,在图-8中,件6-3<驱动\锁定齿轮>与件7<供电装置座>外周齿啮合。

(6)件6-4<减速电机>装配在件6-5<水平转摆座>轴孔中,<减速电机>转动,驱动悬挂<纵极给电器>的机构,避让到车道外。

(7)当超高车辆碰撞件8<被动避撞杆>,件8也会将悬挂<纵极给电器>的机构推出车道。

(8)电力线路通过件7-4<螺纹轴悬挂管>敷设。

〖能平衡运行〗的前提是在公交常规环境下,蓄能电车从沿途供电段,受电蓄能维持运行,蓄\耗电可保证平衡,才可能广泛替代内燃动力。通过[031]所列各项技术突破,<路过即被充电技术>成套,供电能从路网层面规划,实现公交系统能平衡,使电力指标处于合理水平,在此前提条件下,图-9件3<纵极给电器>件2<直线受电枢>配合,构成的新类型蓄能电车系统,可以实现下列设计技术指标:

(1)输入电压:400vac,

(2)输出电压:dc

(3)滑触电流:220aac

(4)给电里程:0.042~0.076km

(5)供电分布:1.0km

(6)受电车数:3~6辆

(7)受电过程:30s

(8)受电方式:路过即受电

(9)续航配置:2.0km

(10)运行环境:户外全天候

(11)受电设备:直线受电枢,机电一体化集成,输入ac,输出dc

(12)给电设备:纵极给电器,400v,300aac,一体化集成

(13)站段负荷:240~400kva

(14)运行方式:全线路电力运行

【专利分案】

本发明《公交环境能平衡运行的触滑电车路过即被充电技术》,包含系列关联创新,将逐一分案申请专利,其项目见[041][042][043][044][045]各项。

《触滑电车直线受电枢结构》<直线受电枢>是《车路过即被充电》核心器件,产品利用客车长度,采用图-13ii部《整流模块组阵列》电路,机电一体化集成为户外车载装置,形成蓄能电车行驶受电能力。

(1)<直线受电枢>应用见图-5,件2<直线受电枢>,件2-1<型材电枢梁>,件2-2<绝缘装配座>,件2-3<减震安装座>,件2-4<滑触极板>,件4<碰触导引头>。‘m’-节距模数’,是产品的规格标准。

(2)<直线受电枢>结构见图-7,件2-4<滑触极板>布置节距1m,‘受电枢标称长度’l2=nm

(3)图-7中g-g截面,‘l4’是<直线受电枢>宽度。

(4)驾驶行驶中,件2<直线受电枢>装配的件4<碰触导引头>与件3<纵极给电器>碰触。

(5)公交车长条件,可形成7~10m的<直线受电枢>,相对图-14“串极滑触线”,电路更可靠,结构更简捷,维护会更简单,投资会更低廉,常规变配电系统,容易嵌入市电网。

《触滑电车免操作触滑技术》《免操作触滑》是《车路过即被充电》过关键条件。图-6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滑触配合状态》。图-11是图-10的a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行驶碰触条件>。图-12是图-10的b部放大,显示<纵极给电器\直线受电枢贴合状态>。

(1)图-10中,件2<直线受电枢>前移,会与件3a<纵极给电器>接触。

(2)图-11显示碰触条件,件2<直线受电枢>随车前移,使件3<纵极给电器>‘z2-o2-x2’接触面,碰触件4<碰触导引头>∠a3斜边,继续前行,‘z2-o2-x2’会贴合件2-4<滑触极板>‘z1-o1-x1’触滑面。

(3)接触可在停车状态,也可在行驶滑移状态,图-12中,给\受电两平面,处于贴合状态。

(4)坡道会使‘z1-o1-x1’接触面倾斜,件3<纵极给电器>的‘z-x’轴使可倾斜补偿。

(5)这套免操作的输电结构,较图-1\2更简单方便,比图-9结构明显易于实施与应用。

《触滑电车纵极给电器结构》<纵极给电器>用于配合<直线受电枢>,构成移动输电回路。

(1)工作原理见图-13,《联动电刷\整流模块组阵列线路》‘iii’《联动电刷头部分》<纵极给电器>。

(2)实施应用见图-5,,件9b<滑触给电桩>悬挂件3<纵极给电器>,其件3-1(q前、h后)<减震群头刷>, 贴合随电车位移的件2<直线受电枢>输电。

(3)碰触引导方式见图-6,件3<纵极给电器>的‘h2’‘触面下限高程’,与件2<直线受电枢>的‘h1’‘滑触标称高程’,存在‘hx’‘高程跟随公差’,件3<纵极给电器>设置∠a2-‘电刷迎触角’,对应件4<碰触导引头>∠a3-<碰触导引角>,保证件2<直线受电枢>与<纵极给电器>碰触。

(4)坡道滑触补偿,图-6件3<纵极给电器>‘z-x’轴,角∠a‘触面俯仰角’,以补偿坡道路面不平。

(5)图-7g-g截面中,‘l4’与‘l5’在z向冗余量配合,保证<直线受电枢>行驶中接触<纵极给电器>。

(6)<纵极给电器>产品,可根据使用环境,采用不同的悬挂形式,图-6实施例为共用车道结构。

(7)图-7图(g-g)截面放大图、(f)局部放大图中,置于件3-02<刷头蜂巢座>的件3-01<电刷头>集群,使件3-1具有足够的导电面积、使移动状态贴合更有效。

(8)集群刷头能分散电刷碰撞质量,件3-03<刷头底簧>用于碰撞缓冲,也使接触贴合稳定。

《触滑电车接力触滑受电方法》“接力触滑受电方法”是,<直线受电枢>能力利用的再创新。

(1)图-5中,<直线受电枢>有效长度,<站段给电桩>布置间距,‘m节距模数’,布置l2≥l3+3m。

(2)图-6中件2a前移动,按图-5条件,可同时接触件3a与件3b,不间断输入电流。

(3)图-13《联动电刷\整流模块组阵列线路》特殊整流电路,允许多回路同时输入,即不间断受电。

《触滑电车纵极给电器主\被动避撞机构》主\被动避撞机构布置在图-8、图-11。

(1)由于件3<纵极给电器>在于共用车道内,其标高会低于4.5m,需设置《主被\动避免撞机构》。

(2)件9a置于车道站台,件7<供电装置座>紧固在<站段给电桩>横担端部,置于车道站台一侧。

(3)件6<水平摆转器>以件7-4<螺纹轴悬挂管>,装配在z-z‘转摆座中轴线’,可0~55度顺时针摆转。

(4)件6-1<装配螺钉>将件5-6<近端联接座>与件6<水平摆转器>紧固为一体,件5-4<高程支撑边>及件3<纵极给电器>,能随件6<水平摆转器>摆转到车道外。

(6)避撞机构动作,在图-8中,件6-3<驱动\锁定齿轮>与件7<供电装置座>外周齿啮合。件6-4<减速电机>装配在件6-5<水平转摆座>轴孔中,驱动悬挂<纵极给电器>的机构,避让到车道外。当超高车辆磁撞件8<被动避撞杆>,件8也会将悬挂<纵极给电器>的机构推出车道。

(7)件7-4<螺纹轴悬挂管>内用于敷设电力线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