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2680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轮胎。



背景技术:

传统的摩托车轮胎,是由橡胶制成的,由于橡胶比较柔软,所以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一旦遇到铁钉、碎玻璃、铁条等尖锐硬物时,很容易被扎破而漏气,使摩托车不能正常行驶。此外,传统的摩托车轮胎的与地面接触的防滑纹路一般为直线状,其防滑效果并不理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轮胎,通过设计保护槽,可以保护摩托车车轮,在车轮与外界发生摩擦时候,轮胎可以有效保护车轮;设计保护槽,起到防滑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轮胎,通过设计保护槽,可以保护摩托车车轮;在车轮与外界发生摩擦时候,轮胎可以有效保护车轮,设计保护槽,起到防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轮胎,包括外胎面和内胎面,所述外胎面和所述内胎面之间设有钢丝胶缓冲层、金属丝圈和铁皮层,所述车轮胎由外至内依次为外胎面、钢丝胶缓冲层、金属丝圈、铁皮层和内胎面,所述外胎面上设有保护槽和防滑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护槽为不规则图形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胎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滑块为椎体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铁皮层的厚度为1mm,铁皮层的两面分别粘贴于内胎面和金属丝圈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轮胎,通过在外胎面上设计保护槽,可以保护摩托车车轮,在车轮与外界发生摩擦时候,轮胎可以有效保护车轮;在轮胎的外胎面与地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椎体状防滑块,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防滑效果;同时,外胎面和所述内胎面之间设置钢丝胶缓冲层、金属丝圈和铁皮层,能够有效地保护充气胎,防止尖锐硬物扎破轮胎漏气,使摩托车正常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中:1、外胎面;2、内台面;3、保护槽;4、防滑块;5、钢丝胶缓冲层;6、金属丝圈;7、铁皮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轮胎,包括外胎面1和内胎面2,所述外胎面1和所述内胎面2之间设有钢丝胶缓冲层5、金属丝圈6和铁皮层7,所述车轮胎由外至内依次为外胎面1、钢丝胶缓冲层2、金属丝圈6、铁皮层7和内胎面2,所述外胎面1上设有保护槽3和防滑块4。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槽3为不规则图形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胎面3上,可以保护摩托车车轮,在车轮与外界发生摩擦时候,轮胎可以有效保护车轮。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块4为椎体状,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铁皮层7的厚度为1mm,铁皮层7的两面分别粘贴于内胎面2和金属丝圈6上,便于铁皮层7能够有效和内胎面2和金属丝圈6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轮胎,通过在外胎面1上设计保护槽3,可以保护摩托车车轮,在车轮与外界发生摩擦时候,轮胎可以有效保护车轮;在轮胎的外胎面1与地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椎体状防滑块4,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防滑效果;同时,外胎面1和内胎面2之间设置钢丝胶缓冲层5、金属丝圈6和铁皮层7,能够有效地保护充气胎,防止尖锐硬物扎破轮胎漏气,使摩托车正常行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