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带靠枕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595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带靠枕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安全带靠枕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安全带靠枕用于在长途旅行过程中支撑乘客的头部,以供乘客休息;或者在车辆紧急刹车或者发生意外情况时用于对乘客(特别是儿童)进行保护。现有技术的安全带靠枕通常为能够包裹安全带的棉胆。所述棉胆在包裹安全带之后,以魔术贴进行封合。从而,靠枕容易沿着安全带滑动。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靠枕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靠枕。所述安全带靠枕包括:靠枕主体,其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容置安全带;以及防滑装置,其固定至所述开口的侧壁上,用于与容置在所述开口内的安全带相配合,以防止所述靠枕主体沿着所述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安全带滑动。优选地,所述防滑装置包括防滑摩擦片,所述防滑摩擦片固定在所述开口的一个或两个侧壁上。优选地,所述防滑摩擦片的数量为两组,每组防滑摩擦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滑摩擦片,且两组所述防滑摩擦片在所述开口的侧壁上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安全带靠枕进一步包括封合装置,所述封合装置固定至所述开口的侧壁上,用于以可拆分方式封合所述开口。优选地,所述封合装置包括磁铁和磁铁吸片,所述磁铁固定至所述开口的一个侧壁,所述磁铁吸片对应地固定至所述开口的另一侧壁。优选地,在所述靠枕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开口从所述靠枕主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而且,所述开口从所述靠枕主体的内部延伸至所述靠枕主体的外周,用于允许安全带横向穿入至所述靠枕主体内。优选地,所述开口包括:安全带槽,其设置在所述靠枕主体的中心处,用于容置所述安全带,所述防滑摩擦片固定在所述安全带槽的侧壁上;以及裂槽,其从所述安全带槽的边缘延伸至所述靠枕主体的外周,所述磁铁和磁铁吸片固定在所述裂槽的侧壁上。优选地,所述安全带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裂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安全带槽的中心平面与所述裂槽的中心平面共面。优选地,所述靠枕主体为局部具有内凹的倚靠部的圆柱形,所述倚靠部的截面形状为月牙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安全带靠枕。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靠枕设置有防滑装置与安全带配合,以防止安全带靠枕沿着安全带滑动,从而安全带靠枕不容易沿着安全带滑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全带靠枕的示意性顶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靠枕的示意性正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靠枕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是图1所示安全带靠枕的A-A面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标记:1靠枕主体32裂槽2倚靠部4防滑摩擦片3开口5磁铁31安全带槽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靠枕包括靠枕主体和防滑装置,所述靠枕主体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容置安全带;所述防滑装置固定至所述开口的侧壁上,用于与容置在所述开口内的安全带相配合,以防止所述靠枕主体沿着所述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安全带滑动。上述安全带靠枕设置有防滑装置与安全带配合,以防止安全带靠枕沿着安全带滑动,从而安全带靠枕不容易沿着安全带滑动。安全带靠枕包括靠枕主体1、封合装置以及防滑装置。其中,封合装置包括防滑摩擦片4,封合装置包括磁铁5和磁铁吸片。参见图1和图4,靠枕主体1具有开口3,开口3用于容置安全带。防滑装置固定至开口3的侧壁上,以使防滑装置的设置位置固定。防滑装置用于与容置在开口3内的安全带相配合,以防止靠枕主体1沿着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安全带滑动。以将靠枕主体1固定至安全带,从而将安全带靠枕固定至安全带。使安全带靠枕在安全带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乘客需求固定设置,进而使乘客舒适地休息。防滑装置中的防滑摩擦片4固定在开口3的一个或两个侧壁(即图1所示的开口3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且防滑摩擦片4与安全带相接触的一面具有较大的粗糙度,使防滑摩擦片4与安全带之间具有能够防止靠枕主体1沿着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安全带滑动的摩擦力。从而有效防止安全带靠枕沿安全带滑动,以将安全带靠枕更好地根据乘客需求固定在安全带上的相对舒适位置。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防滑摩擦片4的数量为两组,每组防滑摩擦片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滑摩擦片4。且两组防滑摩擦片4在开口3的侧壁上间隔设置。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组防滑摩擦片4临近靠枕主体1的上端设置,另一组防滑摩擦片4临近靠枕主体1的下端设置。使防滑摩擦片4与安全带之间的配合效果好,从而将靠枕主体1稳定地固定在安全带上。需要指出的是,防滑摩擦片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防滑摩擦片4优选为塑胶防滑片,塑胶防滑片本身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可以理解的是,防滑摩擦片4也可以选用或其它具有较大摩擦力的物体。封合装置固定至开口3的侧壁上,以使封合装置的设置位置固定。封合装置用于以可拆分方式封合开口3。需要指出的是,封合装置具有封合状态和开启状态。其中,封合装置在封合状态时,封合装置在开口3容置安全带后将开口3封合,防止安全带从开口3中脱落出去。封合装置在开启状态时,封合装置将开口3敞开。在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封合装置中的磁铁5固定至开口3的一个侧壁(即图1所示的开口3的下侧壁),封合装置中的磁铁吸片(未图示)对应地固定至开口3的另一侧壁(即图1所示的开口3的上侧壁)。其中,由于磁铁5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磁铁吸片的特性,以使磁铁5和磁铁吸片自行吸合在一起,以将开口3封合。此种封合方式操作简单方便,且封合后开口3的侧壁表面齐整美观。可以理解的是,磁铁5和磁铁吸片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封合需要对应设置。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封合装置包括第一粘贴片和第二粘贴片,第一粘贴片和第二粘贴片分别对应固定至开口的两个侧壁。通过第一粘贴片和第二粘贴片之间的相互粘接以将开口封合,从而防止安全带从开口中脱落出去。在靠枕主体的长度方向上(即图4所示的靠枕主体的上下方向上),开口3从靠枕主体1的一端(即上端或下端)延伸至另一端(即下端或上端),即开口3沿靠枕主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延伸。而且,开口3从靠枕主体1的内部延伸至靠枕主体1的外周,用于允许安全带横向(即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由右至左)穿入至靠枕主体1内。需要指出的是,靠枕主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安全带的长度方向。还需要指出的是,开口3从靠枕主体1的内部到靠枕主体1的外周延伸出宽度(即图1所示的从开口3的左边缘至靠枕主体1的右侧外周的水平距离)大于安全带的宽度。在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口3包括安全带槽31和裂槽32。安全带槽31设置在靠枕主体1的中心处。安全带槽31从靠枕主体1的中心处向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而成,用于容置安全带。同时限定安全带在安全带槽31内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运动,从而防止安全带从开口3滑出。防滑摩擦片4具体固定在安全带槽31的侧壁上,从而方便与安全带相配合。裂槽32从安全带槽31的边缘(即图1和图4所示的安全带槽31的右边缘)延伸至靠枕主体1的外周,从而使安全带能够由右至左穿入至靠枕主体1内,进而容置在安全带槽31内。磁铁5和磁铁吸片具体固定在裂槽32的侧壁上,以在安全带槽31容置安全带后方便地将开口3封合。可以理解的是,开口3也可以只包括裂槽,裂槽从靠枕主体1的中心处延伸至靠枕主体1的外周,且从靠枕主体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需要指出的是,安全带槽31的两个侧壁(即图1所示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裂槽32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以使安全带槽31有足够的空间容置安全带和防滑摩擦片4,并限定安全带在安全带槽31内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运动。同时,使裂槽32能够允许安全带穿入至靠枕主体1内,并防止安全带轻易地从裂槽32穿出。安全带槽31的中心平面与裂槽32的中心平面共面,使裂槽32的左边缘到安全带槽31的上边缘的距离等于裂槽32的左边缘到安全带槽31的下边缘的距离。从而使安全带方便地从裂槽32进入安全带槽31内,或从安全带槽31内方便地通过裂槽32移出。参见图2和图3,靠枕主体1为局部具有内凹的倚靠部2的圆柱形。也就是说,靠枕主体1的主体形状大体为圆柱形,形状简单规则、制造加工简单方便且占用空间小。可以理解的是,靠枕主体1的主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爱好设置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其它任意形状的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需要指出的是,靠枕主体1包覆有棉绒,棉绒本身柔软,以使乘客舒适地倚靠。且棉绒的重量较轻,使靠枕主体1只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即可稳定地固定在安全带上。参见图3,倚靠部2从靠枕主体1的外周由左至右向靠枕主体1的内部凹陷而成,用于供颈部或头部进行倚靠。倚靠部2的截面形状大体为月牙状,即倚靠部2具有一定的弧度,以提高乘客倚靠的舒适性。由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靠枕中的靠枕主体1采用的是贝壳式,即在一侧具有开口3。使靠枕主体1本身对安全带具有一定的夹紧作用,且方便磁铁5和磁铁吸片快速地吸合,同时方便防滑摩擦片4与安全带粘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安全带靠枕。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靠枕设置有防滑装置与安全带配合,以防止安全带靠枕沿着安全带滑动,从而安全带靠枕不容易沿着安全带滑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