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以及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2823阅读:1613来源:国知局
车辆以及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以及包括所述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中大都设置有用于消除挡风玻璃和车窗玻璃上的霜或雾的出风结构。例如,当车辆中的玻璃起雾时,可以将热风导流至玻璃上的起雾部位,从而消除雾气,确保驾驶员视线,以保证安全行车。

对于挡风玻璃的风口,大都直接设置在挡风玻璃的下方。当需要进行除雾操作时,热风可直接吹拂在挡风玻璃上。而对于侧车窗来说,由于驾驶舱内仪表板和侧车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于除霜的侧风口的导向要求较高,这是因为需要确保侧向热风能够准确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以便驾驶员能够观察侧车镜。

然而,在传统的侧风口来说,基本上通过风口的格栅来实现对风的导向作用,不能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上的预定区域,影响工作效果。为了提高准确性,需要增加格栅的叶片长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风阻,不能满足风力要求。

有鉴于此,对于用于除霜的车辆侧风口来说,如何在不增加风阻的前提下能够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在不增加风阻的前提下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的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所述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包括:

仪表板,所述仪表板具有位于内部的通风腔;和

侧除霜风口件,所述侧除霜风口件包括限定有出风口的安装板以及从所述安装板延伸且与所述出风口相通的直管体,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且所述直管体的端口插入所述通风腔中,所述直管体的延伸方向指向车辆侧车窗。

优选地,所述直管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锐角,所述锐角为15度至60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锐角为20度至45度。

优选地,所述直管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体形。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直管体一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导流格栅,所述导流格栅的导流方向为可调整的。

优选地,所述仪表板设置有一对安装孔,所述侧除霜风口件为两个,且每个所述侧除霜风口件的安装板可拆卸地分别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孔,并使两个所述侧除霜风口件的直管体的延伸方向分别朝向两侧的车辆侧车窗。

优选地,两个所述侧除霜风口件的直管体的延伸方向分别朝向两侧的车辆侧车窗的预定区域,该预定区域为车辆驾驶员观察车辆两侧后视镜的视线与车辆侧车窗相交汇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仪表板的通风腔由所述仪表板的本体限定形成。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本申请所提供的上述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侧除霜风口件的直管体实现对风力的引导,而不会增加风阻,从而实现了在不增加风阻的前提下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的技术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中仪表台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出通风腔的结构;

图3为图2中暴露出安装孔的仪表台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图4结构中风流走向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剖面图;

图7为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的侧除霜风口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出风口 10;安装板 11;

直管体 12;端口 13;

导流格栅 14;仪表板 20;

通风腔 21;安装孔 22;

侧除霜风口件 30;突起: 201;

卡槽: 121。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所述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板20,仪表板20具有位于内部的通风腔21;和侧除霜风口件30,侧除霜风口件30包括限定有出风口10的安装板11以及从安装板11延伸且与出风口10相通的直管体12,安装板11安装于仪表板20且直管体12的端口13插入通风腔21中,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指向车辆侧车窗。

仪表板20通常安装于汽车车辆座舱的前侧,通常用于设置各种仪表装置。在本申请中,仪表板20的结构并无特别要求,但其内部具有通风腔21,用于将主风机产生的风(热风或冷风)通过仪表板上设置的出风口吹送到车厢内部。仪表板上通常设置吹向前挡风玻璃的风口,但本申请中将着重讨论吹向侧车窗的技术方案。

通风腔21形成于仪表板20的内部,例如可以在装配(如焊接)仪表板20时形成,优选地,仪表板20的通风腔由仪表板20的本体限定形成,而不是借用于另外的通风管件。

侧除霜风口件30安装于仪表板20的预定位置,其主要作用是将来自于通风腔的风导送至车辆侧车窗。在传统的侧除霜风口件中,为了将风力引导至预定的方向,需要设置更长的导风格栅,但会带来风阻的增加。

然而,在本申请中,侧除霜风口件30包括限定有出风口10的安装板11以及从安装板11延伸且与出风口10相通的直管体12。安装板11安装于仪表板20,并使直管体12的端口13插入通风腔21中,从而实现与通风腔12的连通。同时,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指向车辆侧车窗,以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

按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来自于通风腔21的风力通过直管体12吹出出风口10,如图5所示,由于直管体12的通直延伸的结构特点,风力的方向得到可靠的引导,并沿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吹拂。而且,由于直管体12的管径变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汇聚风力的作用,从而使经过直管体12的风速增加,以获得更好的吹风效果。

直管体12可以通过装配与安装板11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可拆卸的连接,也可以为不可拆卸的连接。优选地,安装板11和直管体12一体形成,如一体注塑成型。

基于车辆结构的特点,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板11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锐角,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锐角为15度至60度。所述锐角的大小可以根据具体工况来调整,以适应于不同的车型及其结构特点。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锐角为20度至45度。

直管体12可以具有合适的横截面形状,优选地,所述直管体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体形,如正方形或正六边形。另外,直管体12的截面面积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而加以选择设计。

优选情况下,如图7所示,出风口10设置有导流格栅14,导流格栅14的导流方向为可调整的。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直管体12主要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而导流格栅14则可以设计为具有较小的长度,主要起到微调风向的作用。

如图1至图3所示,仪表板20设置有一对安装孔22,侧除霜风口件30为两个,且每个所述侧除霜风口件30的安装板11可拆卸地分别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孔22,并使两个所述侧除霜风口件30的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分别朝向两侧的车辆侧车窗,从而为车辆两侧的侧车窗提供除霜风力。安装孔22可以设计在仪表板20的合适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车辆内部布局而有不同的设计。

侧除霜风口件30的安装板11起到将侧除霜风口件30安装于仪表板20的连接作用。安装板11可以具有多种结构设计。安装板11的中心区域形成有出风口10并与直管体12直接连通。仪表板20可以直接形成有接纳安装板11的位置,也可以单独设计形成有安装孔22的板件(如图1所示),并通过该板件再进行装配。另外,安装板11与仪表板的装配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板11可以通过突起201和卡槽121之间的卡扣配合的方式来装配,因此当进行安装时,直接将侧除霜风口件30插入安装孔22即可。

如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获得除霜(或雾)的效果,优选地,两个侧除霜风口件30的直管体12的延伸方向分别朝向两侧的车辆侧车窗的预定区域,该预定区域为车辆驾驶员观察车辆两侧后视镜的视线与车辆侧车窗相交汇的区域。因此,当车辆侧车窗出现霜或雾时,能够利用直管体12直接将热风引导至车辆驾驶员观察车辆两侧后视镜的视线与车辆侧车窗相交汇的区域,以快速有效地实现除霜或雾。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按照该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侧除霜风口件的直管体将来自于通风腔的风力进行有效地引导,不会增加风阻,从而实现了在不增加风阻的前提下将风力集中且准确地吹拂到侧车窗的预定区域的目的。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本申请所提供的上述车辆侧除霜风口的安装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