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713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快速充电站及换电站项目建设加速。但快速充电站及换电站需求占地面积及电源容量较大,需要同时解决布置场地和电源条件两个难题,在城市区域内推广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大量应用的电动汽车存在大额的充电功率需求,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会导致城市电网峰谷负荷加剧,进一步增加电网潮流调控难度,增加城市配电网增容升级成本。

基于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未来预期有巨量的动力电池退役,动力电池仍具有80%左右的容量,如何解决如此巨量的动力电池,找到合适的梯次利用场景,成为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所述移动充电车包括充电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充电车还包括多个梯次利用电池组,每个所述梯次利用电池组是电动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所述梯次利用电池组作为所述移动充电车的储能单元,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

在上述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充电车还包括DC/DC变换器和控制器,所述梯次利用电池组与所述DC/DC变换器和所述控制器相连,共同组成充放电支路。

在上述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充电车包括多个所述充放电支路,每个所述充放电支路都彼此独立。

在上述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电池未经拆解直接作为所述梯次利用电池组。

在上述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DC/DC变换器还与充电插座和国标充电桩相连,以便为梯次电池组充电。

在上述基于梯次电池的移动充电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DC/DC变换器还与充电枪相连,以便为电动汽车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电动汽车的退役动力电池作为移动充电的储能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并且梯次利用的电池组与DC/DC变换器和控制器相连,构成一个单独支路,各支路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既提高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也保证了移动充电车放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拓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附图中的充电桩虽然是国标直流桩,但是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国标交流桩等其他充电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如图1所示,移动充电车包括充电车本体和车载部分,车载部分由多个充放电支路构成,各充放电支路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继续参阅图1,单个充放电支路包括充电插座、梯次利用电池组、DC/DC变换器、控制器、充电枪以及连接所有器件的连接装置(图中未示出),各部件如图1所示依次连接。梯次利用电池组通过外部国标充电桩进行充电,并通过DC/DC变换器整流之后,通过充电枪进行放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充电桩可以根据充电需要选用直流充电桩或交流充电桩,区别仅在于是否配备AC/DC变换器。梯次利用电池组采用的是电动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并且该电池组未经拆解,直接进行梯次利用,以便电池的拆卸、更换、维修以及安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单个充放电支路的数量可根据移动充电车的大小和梯次利用电池的容量、尺寸来确定,并且每一个支路设计成一个模块,以便于支路的安装、叠加和扩展。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将多个充放电支路集中控制、集中充电、集中放电,例如,移动充电车只设置一个总的控制器,通过一个充电桩和充电插座对所有梯次利用电池组进行充电,通过一个充电枪对所有梯次利用电池组进行放电。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知道的是,为了保证所有梯次电池组都能够充满电并且不过充,需要在充电插座和梯次电池组之间设置单独的接触器,通过总控制器控制该接触器,当一个梯次电池组充满电时,主控制器便控制接触器断开电源线路;为了避免梯次电池组的过放电,需要在梯次电池组放电端设置接触器,通过总控制器控制该接触器,当一个梯次电池组电容量达到最低阈值时,主控制器便控制接触器断开放电线路;并且当特定梯次电池组出现故障时,总控制器还能发出报警,以便及时维修、更换发生故障的电池组。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案都是在电池组不拆解和方便安装、维修、替换的前提下实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