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01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移动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天窗装置。该天窗装置具备可动面板(移动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空有间隔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沿两导轨被安装为移动自如并连接于可动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一对连结引导部、驱动两连结引导部移动的一对电缆(驱动带)。而且,当通过两电缆驱动两连结引导部移动时,可动面板的状态(位置等)随之变化。

另外,连结引导部是通过在构成骨架的铁板(连结部)上对树脂(滑履)进行基体上注塑成型而制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1198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连结引导部需要左右对称的两种类型,构成两种类型连结引导部的铁板及树脂、以及将它们成型的金属模自然也需要两种类型。因此,不得不增加连结引导部的制造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工时的移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移动装置具备:移动体;一对导轨,该一对导轨在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一方向的两侧沿该移动方向延伸,并且,该一对导轨各自具有:在所述一方向上相互对称的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以及在所述一方向上夹在所述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之间的第3引导部;一对连结部,该一对连结部设置在所述移动体的所述一方向的两侧的端部,并在所述一方向上相互对称;第1滑履,该第1滑履以卡合状态安装于两个所述连结部中的一者上,并在相应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上滑动;第2滑履,该第2滑履与所述第1滑履形状相同,并且,以卡合状态安装于两个所述连结部中的另一者上,并在相应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上滑动;第1驱动带,该第1驱动带在所述第1引导部中以与所述第1滑履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被连结,并驱动该第1滑履移动;以及第2驱动带,该第2驱动带在所述第2引导部中以与所述第2滑履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被连结,并驱动该第2滑履移动。

根据该结构,所述第1滑履以及所述第2滑履在相应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中分别以与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所述第2驱动带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进行连结的形式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在所述一方向两侧共用且也能够共用成型用的金属模,并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在上述移动装置中,优选:具备电气驱动源,该电气驱动源与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第2驱动带连结并驱动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第2驱动带移动,配置有所述第1滑履的一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分别构成第1带引导部和第2剩余带引导部,所述第1带引导部引导所述第1驱动带的相对于与所述电气驱动源连结的部位而向所述第1滑履侧延伸的部位,所述第2剩余带引导部引导所述第2驱动带的相对于与所述电气驱动源连结的部位而向所述第2滑履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配置有所述第2滑履的一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1引导部分别构成第2带引导部和第1剩余带引导部,所述第2带引导部引导所述第2驱动带的相对于与所述电气驱动源连结的部位而向所述第2滑履侧延伸的部位,所述第1剩余带引导部引导所述第1驱动带的相对于与所述电气驱动源连结的部位而向所述第1滑履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配置有所述第1滑履的一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配置有所述第2滑履的一侧的所述导轨的所述第1引导部分别作为所述第2剩余带引导部以及所述第1剩余带引导部而利用,从而能够省略例如用于引导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所述第2驱动带的该部位的套管等。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工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遮挡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车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关于同一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滑履以及第2滑履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4、14L、14R 导轨

17 电气驱动源

18A 第1驱动带

18B 第2驱动带

21 第1引导部

21L 第1剩余带引导部

22R 第2剩余带引导部

21R 第1带引导部

22 第2引导部

22L 第2带引导部

23 第3引导部

36 饰板主体(移动体)

36a 连结部

37 第1滑履

38 第2滑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移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以及下方分别称为“上方”以及“下方”。此外,将面向车厢内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称为“车内侧”,面向车厢外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称为“车外侧”。

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的车辆的车顶10中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11,并且设置有玻璃制或者树脂制的大致四边形的可动面板12以及固定面板13。可动面板12被安装成能够利用电动方式对开口11的前部进行开闭。另外,固定面板13被安装成将开口11的后部始终关闭。

如图2所示,在车顶10中,由例如铝合金的挤压材料构成的一对导轨14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开口1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部。也就是说,两导轨1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空有间隔并相互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在车顶10中,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的前盖15以及后盖16分别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开口11的前缘部以及后缘部。两导轨14的前端彼此之间以及后端彼此之间分别通过前盖15以及后盖16进行连接。而且,在后盖16上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卷轴31被支承为绕着沿该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

遮光布32的一侧端部遍及该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而连接并固定在卷轴31的外周部。而且,卷轴31能够随着旋转而卷绕遮光布32以及将遮光布32放卷。另外,在卷轴31中内置有用于始终向卷绕遮光布32侧施力的施力部件(例如扭簧等,省略图示)。

遮光布32的另一侧端部固定于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饰板35。该饰板35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滑动自如地支承于两导轨14。

于是,当遮光布32与饰板35一起沿两导轨14向车辆的前方移动时,通过使卷轴31向一方向旋转并从该卷轴31将遮光布32呈片状地放卷而成为展开状态,从而将通过可动面板12等的光遮断(关闭动作)。或者,当遮光布32与饰板35一起沿两导轨14向车辆的后方移动,通过使卷轴31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使遮光布32呈卷状地卷绕在该卷轴31上而变为收纳状态,从而允许自可动面板12等的光的通过(打开动作)。另外,当饰板3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遮光布32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两边缘部在两导轨14内被两导轨支承为滑动自如。

在前盖15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设置有例如具有输出齿轮的电动马达等的电气驱动源17。该电气驱动源17经由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大致带状的第1驱动带18A以及第2驱动带18B连结于饰板35的两端部,驱动该饰板35沿前后方向移动。

接下来,对有关导轨14以及利用该导轨14的饰板35的车辆宽度方向各端部的引导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两导轨14(以下,也存在记载为“导轨14R、14L”加以区别的情况)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呈相互对称(左右对称)。两导轨14R、14L从同一挤压材料以配合它们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切出后,通过使该两导轨14R、14L的一侧的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翻转,从而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成为相互对称。

各导轨14具有沿前后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状的底壁14a,并且具有在该底壁14a的车外侧端以及车辆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向上竖立设置的侧壁14b以及纵壁14c。侧壁14b比纵壁14c更向上方突出。此外,各导轨14具有从纵壁14c的上端向车外侧突出设置的剖面大致L字状的上壁14d,并且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上壁14d相对并从侧壁14b向车内侧突出设置的剖面大致L字状的上壁14e。进而,各导轨14具有一对防脱片14f、14g,该一对防脱片14f、14g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上壁14d的前端(车外侧端)的位置以及上壁14e的前端(车内侧端)的位置处分别在底壁14a上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呈大致肋状。此外,各导轨14具有从侧壁14b的上端向车内侧突出设置的顶壁14h。另外,顶壁14h呈与底壁14a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形状,其车内侧端位于比纵壁14c更为车内侧。当然顶壁14h位于比上壁14d、14e更上方。上壁14d、14e以及顶壁14h之间的车辆高度方向的间隙形成插入孔24。

而且,各导轨14在其包含纵壁14c在内的车外侧,在底壁14a、上壁14d以及防脱片14f的协作下形成第1引导部21,并且,在其包含侧壁14b在内的车内侧,在底壁14a、上壁14e以及防脱片14g的协作下形成第2引导部22。第1引导部21以及第2引导部2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呈相互对称(左右对称)。此外,各导轨1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1以及第2引导部21、22之间形成第3引导部23。

另外,一侧的导轨14R的第1引导部21以及第2引导部22,分别构成第1带引导部21R以及第2剩余带引导部22R。另一侧的导轨14L的第2引导部22以及第1引导部21,分别构成第2带引导部22L以及第1剩余带引导部21L。

另一方面,饰板35具有例如利用树脂材料成形为棒状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作为移动体的饰板主体36。在该饰板主体36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与移动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一方向)两端部,朝向车外侧突出设置有例如由铁板构成的大致羽翼板状的一对连结部36a。两连结部36a构成为:通过使相互呈同一形状的该两连结部36a的一侧的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翻转,从而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称(左右对称)。

在导轨14R侧的连结部36a上,在其穿过插入孔24的前端部嵌插的状态(卡合状态)下安装有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的第1滑履37。该第1滑履37配合于第1带引导部21R以及第3引导部23而将外形成形。

即,第1滑履37具有以在嵌合状态下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插入第1带引导部21R中的剖面大致コ字状的带连结部41,并且,具有从该带连结部41向车外侧延伸并被底壁14a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大致块状的支承部42。而且,第1滑履37在各连结部36a的前端部被嵌插于支承部42的上端部的状态下支承各连结部36a。第1滑履37在带连结部41嵌合于第1带引导部21R且支承部42被底壁14a支承的状态下,与连结部36a(饰板主体36)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导轨14L侧的连结部36a上,在其穿过插入孔24的前端部嵌插的状态(卡合状态)下安装有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滑履38。该第2滑履38配合于第2带引导部22L以及第3引导部23而将外形成形。

即,第2滑履38具有以在嵌合状态下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插入第2带引导部22L中的剖面大致コ字状的带连结部41,并且,具有从该带连结部41向车内侧延伸并被底壁14a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大致块状的支承部42。而且,第2滑履38在各连结部36a的前端部被嵌插于支承部42的上端部的状态下支承各连结部36a。第2滑履38在带连结部41嵌合于第2带引导部22L且支承部42被底壁14a支承的状态下,与连结部36a(饰板主体36)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如结合图4所示,第2滑履38呈与第1滑履37相同的形状,与使该第1滑履37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平行移动后的形状重叠。当然导轨14R侧的第1滑履37以及导轨14L侧的第2滑履38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呈非对称(左右非对称)。

在此,导轨14R的第1带引导部21R在嵌合状态下,引导驱动第1滑履37移动的第1驱动带18A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1滑履37侧延伸的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在基本嵌合状态下在第1带引导部21R中移动的第1驱动带18A,以与配合第1滑履37的带连结部41的位置而形成的切口嵌合的形式与第1滑履37连结。另一方面,导轨14R的第2剩余带引导部22R在嵌合状态下,引导驱动第2滑履38移动的第2驱动带18B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2滑履38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同样地,导轨14L的第2带引导部22L在嵌合状态下,引导第2驱动带18B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2滑履38侧延伸的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在基本嵌合状态下在第2带引导部22L中移动的第2驱动带18B,以与配合第2滑履38的带连结部41的位置而形成的切口嵌合的形式与第2滑履38连结。另一方面,导轨14L的第1剩余带引导部21L在嵌合状态下,引导第1驱动带18A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1滑履37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第1滑履37以及第2滑履38具有与相应的导轨14R、14L的顶壁14h的下表面(第3引导部23)弹性接触的大致弓形的上部弯曲部43。此外,第1滑履37以及第2滑履38具有大致弓形的侧部弯曲部44。第1滑履37的侧部弯曲部44与导轨14R的上壁14e以及防脱片14g的车内侧面(第3引导部23)弹性接触,第2滑履38的侧部弯曲部44与导轨14L的上壁14d以及防脱片14f的车外侧面(第3引导部23)弹性接触。

如以上所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1滑履37以及第2滑履38分别以卡合状态安装于各连结部36a,从而能够例如与基体上注塑成型的情况相比减少制造工时。此外,第1滑履37以及第2滑履38在相应侧的导轨14R、14L的第1引导部21以及第2引导部22中,分别以与第1驱动带18A以及第2驱动带18B一体移动的方式被连结的形态形成为互相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共用,并且也能够共用成型用的金属模,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工时。

(2)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第1滑履37侧的导轨14R的第2引导部22以及配置有第2滑履38侧的导轨14L的第1引导部21,分别作为第2剩余带引导部22R以及第1剩余带引导部21L而利用。因此,能够省略例如用于引导第1以及第2驱动带18A、18B的该部位的套管(casing tube)及其夹具、它们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等。

尤其是,在设定充分的开口量的情况下,随着第1以及第2驱动带18A、18B的移动量的增加,需要加长引导它们的套管或增加其夹具的个数。然而,通过利用对应于开口量而变长的导轨14R、14L(剩余带引导部),从而能够无需采用上述措施。

(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连结部36a为互相相同的形状,即通过能够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共用并且也能够共用成型用的金属模,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工时。

(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1以及第2滑履37、38在各连结部36a上不是以基体上注塑成型而形成,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成本。或者,通过不需要基体上注塑成型的相关设备,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据点的自由度。

(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滑履37、38各自具有与第3引导部23弹性接触的上部弯曲部43以及侧部弯曲部44(多个弯曲部)。因此,能够使相应的导轨14R、14L上的第1以及第2滑履37、38各自的姿势更加稳定化,进而能够使品质更加稳定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连结部36a只要呈左右对称,也可以相互不是相同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驱动带18A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1滑履37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也可以利用与导轨14L(第1剩余带引导部21L)另外设置的套管等进行引导。同样地,第2驱动带18B的相对于与电气驱动源17连结的部位而向第2滑履38的相反侧延伸的部位,也可以利用与导轨14R(第2剩余带引导部22R)另外设置的套管等进行引导。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引导部21以及第2引导部22分别配置在导轨14的车内侧以及车外侧,但它们的配置关系也可以互相相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滑履37、38相对于各连结部36a,也可以分别利用例如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安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关于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遮光布32(饰板35),但也可以是例如在车辆的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上移动的遮光布。

·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适用于作为移动体的天窗的可动面板或控制该可动面板的姿势的滑履部件(驱动滑履、从动滑履等)、引导遮阳面板的移动(开闭)的滑履部件等。

接下来,对有关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从其他例子中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以下补充。

(一)一种移动装置,其是在上述移动装置中构成为:上述两连结部通过使相互为相同形状的该两连结部的一侧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翻转,从而在上述一方向上成为相互对称。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两连结部呈相互相同的形状,即通过能够在上述一方方向两侧共用且也能够共用成型用的金属模,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工时。

(二)一种移动装置,其是在上述移动装置中构成为:上述第1滑履以及上述第2滑履分别具有与上述第3引导部弹性接触的多个弯曲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相应的上述导轨上的上述第1滑履以及上述第2滑履各自的姿势更加稳定化。

(三)一种移动装置,其是在上述移动装置中构成为:上述第1滑履以及上述第2滑履各自在被上述第3引导部支承的支承部中支承上述连结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