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010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偏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偏转装置。



背景技术:

JP2006-341788A(参考文献1)中揭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偏转装置。导向装置的偏转器包括:偏转器本体(偏转板),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着形成于车辆顶部的开口的前边缘部分延伸;和一对臂部分,其从偏转器本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并且通过上述开口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部分可转动地支撑。偏转器包括一对连接器,其整体连结至偏转器本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并且可转动地连接至两个臂部分。也就是说,偏转器本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通过连接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至臂部分。

如果臂部分围绕开口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边缘部分的轴线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展开状态)。可选地,如果臂部分在另一个方向上转动,偏转器储藏在顶部以下(储藏状态)。连接器包括接触表面和基座部分,该接触表面在展开期间通过接触臂部分的止动器表面而限制臂部分的转动,该基座部分通过接触开口的凸缘而限制偏转器向上突出预定范围。因此,展开状态中偏转器的位置被保持。相反,连接器包括滚轴,其在储藏期间沿着形成于壳体中的倾斜表面滚动,并且转动臂部分从而使偏转器本体处于下降位置。因此,在储藏状态中偏转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要求的配置空间保持小的同时,可以确保在展开状态中偏转器的向上突出量(展开量)。

在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偏转装置中,在偏转器的装配步骤中,连接器被要求整体连结至偏转器本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并且被可转动地连接至每个臂部分。没有给出详细地说明,但是可以预料的是需要复杂的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存在对进一步改善装配性的偏转装置的需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偏转装置包括:偏转器,该偏转器包括偏转器本体和一对臂部分,偏转器本体沿着形成于车辆的顶部的开口的前边缘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臂部分分别连接至偏转器本体的两端部分,并且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并且一对臂部分的末端部分分别通过开口的两侧边缘部分支撑,从而一对臂部分能够绕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并且随着偏转器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并且随着偏转器在另一个方向上转动,偏转器被储藏在顶部下方;偏置构件,该偏置构件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转动方向上偏置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该止动器构件连接至偏转器,使得止动器构件能够绕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并且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止动器构件通过与偏转器和顶部接触而保持偏转器的位置,并且在偏转器被储藏在顶部下方的状态下,止动器构件的下降位置通过设置在开口的前边缘部分中的壳体保持;其中,偏转器包括:一对支撑壁,一对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反向地凹陷的支承凹陷部分形成在一对支撑壁中;一对被支撑壁,一对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介于两个支撑壁之间,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止动器构件中;在一对被支撑壁中,装配至支承凹陷部分的轴部分分别从被支撑壁的末端部分突出;装配凹陷部分,装配凹陷部分形成在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中的一个中;和装配件,装配件从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中的另一个突出,并且装配件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通过装配至装配凹陷部分而限制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被支撑壁互相靠近。

通过此构造,当止动器构件要被装配至偏转器时,在两个装配件不能分别装配到两个装配凹陷部分中的状态下,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彼此靠近,直到两个轴部分介于两个支撑壁之间。如果两个被支撑壁被插入两个支撑壁之间直到两个轴部分分别到达两个支承凹陷部分,两个轴部分通过两个被支撑壁的弹性恢复作用分别装配到两个支承凹陷部分。因此,止动器构件可转动地连接至偏转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止动器构件至偏转器的装配性。相反,因为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装配件被装配至装配凹陷部分,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靠近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也就是说,两个被支撑壁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其中通过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轴部分分别与支承凹陷部分分离。因此,可以减少止动器构件由于外力使两个被支撑壁弹性变形而从偏转器掉落的可能。

在该偏转装置中,优选地,至少一个支撑壁设置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与该一个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从两个支承凹陷部分的位置开始逐渐增加。

通过此构造,当止动器构件要被装配至偏转器时,因为在两个支撑壁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由于引导部分而增加的位置,两个轴部分介于两个支撑壁之间,并且两个轴部分分别沿着两个支撑壁(引导部分)朝向两个支承凹陷部分移动,因此两个被支撑壁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平稳地弹性变形,以便彼此靠近。因此,可以提高止动器构件至偏转器的装配性。

在该偏转装置中,优选地,一对肋分别从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反向地突出,使得该一对肋分别与两个被支撑壁压接。

通过此构造,因为两个肋与两个支撑壁压接,可以防止止动器构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晃动,尤其是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

在偏转装置中,优选地,一对装配凹陷部分形成在偏转器中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隔开,与装配凹陷部分对应地,一对装配件形成于止动器构件中,并且在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当止动器构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被支撑壁互相靠近时,装配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分别与装配凹陷部分的面对装配件的表面接触。

通过此构造,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靠近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也就是说,两个被支撑壁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其中通过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轴部分分别与两个支承凹陷部分分离。因此,可以减少止动器构件由于外力使两个被支撑壁弹性变形而从偏转器掉落的可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装配性。

附图说明

通过考虑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附加的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图示了应用了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的顶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A和3B是图示了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观看的本实施例的偏转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和4B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在展开状态和储藏状态下的偏转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A和5B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的操作的截面图;

图6A和6B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在展开状态和储藏状态下的偏转装置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7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的操作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

图8是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的装配操作的示意图;和

图9是图示了修改例中的偏转装置的装配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一个实施例中的偏转装置。在下文中,“前后方向”指的是车辆前后方向。“上侧”和“下侧”分别指的是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车辆上侧和下侧。此外,“车辆内侧”指的是车辆的宽度方向的车辆内部,其表示车厢侧。“车辆外侧”指的是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部,其表示车厢的外部。

如图1所示,大致矩形的开口11形成在例如汽车的车辆的顶部10。沿着开口1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前边缘部分延伸的偏转器20支撑在顶部10上。由玻璃板等制成的大致矩形的可移动板12被支撑在顶部10上,并且能够打开和闭合开口11。

如图2所示,由挤压铝合金等制成的一对导轨13分别布置并固定在开口1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部分。前壳体14布置并固定在开口11的前边缘部分,其为由树脂等制成的壳体。两个导轨13的前边缘通过前壳体1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连接。

适当的驱动机构(图未示)相对于每一个导轨13滑动,其驱动可移动板12,使其打开和闭合。偏转器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分别可转动地连接至两个导轨13的前端部分。也就是说,偏转器20包括:偏转器本体21,其设置成沿着开口11的前边缘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前壳体14上方的空间;和一对臂部分22,其连接至偏转器本体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并且向车辆后侧延伸。两个臂部分22的后端分别连接至两个导轨13,因而偏转器20可以绕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O转动。偏转器20可以被附接,使得偏转器20可以向上倾斜,具体地,如果偏转器20绕着两个臂部分22的后端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则两个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与偏转器本体21一起向上移动。在可移动板12的打开操作期间,偏转器20从可移动板12释放,绕着两个臂部分22的后端在一个方向上转动(上倾斜操作),并且从顶部10向上突出(展开状态)。可选地,在可移动板12的闭合操作期间,偏转器20被可移动板12按压,绕着两个臂部分22的后端在另一个方向上转动,并且储藏在顶部10下方(储藏状态)。由于当开口11打开时,偏转器20进入展开状态,偏转器20防止由于空气进入车厢形成旋涡而产生的空气振动。

在下文中,将描述偏转器本体21和每一个臂部分22。如图3A和3B所示,偏转器本体21由铝合金制成,为圆筒形。相反,臂部分22由树脂等制成,并且包括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杆状支撑臂23。臂部分22通过支撑臂23的后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每一个导轨13。臂部分22包括:大致为盒状的支撑部分24,其连续地从支撑臂23的前端朝向车辆内侧延伸;和装配部分25,其连续地从支撑部分24的车辆内侧端朝向车辆内侧进一步延伸。装配部分25的整个外壁表面顺着偏转器本体21的内壁表面被模制。装配部分25被装配到偏转器本体21上,从而臂部分22被连结至偏转器本体21。

支撑部分24的顶壁24a被模制成使顶壁24a与装配该装配部分25的偏转器本体21大致齐平地连接。凸缘24b设置在支撑部分24中,从而凸缘24b沿着支撑部分24和装配部分25之间的边界部分从顶壁24a大致向下(朝向图3B中的上侧)突出。凸缘24c设置在支撑部分24中,从而凸缘24c布置成比凸缘24b更接近于车辆外侧,并且从顶壁24a大致向下突出。凸缘24b和24c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大致互相平行布置的同时变宽。连通壁24d设置在支撑部分24的凸缘24b和24c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从而连通壁24d从顶壁24a大致向下突出。连通壁24d在大致垂直于凸缘24b和24c的同时变宽。凸缘24b和24c通过连通壁24d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连通。也就是说,在顶壁24a下方,凸缘24b、24c和连通壁24d形成大致H形框架。由顶壁24a、凸缘24b和24c、连通壁24d限定并且位于支撑部分24的后端部分的空间形成弹簧容纳部分S。

支撑壁26设置在支撑部分24中,使支撑壁26从连通壁24d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前突出。支撑壁26同样连接至顶壁24a。支撑壁26的连接至连通壁24d的后端部分形成附接部分26a,该附接部分26a在相对于凸缘24b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并且大致平行于凸缘24b的同时变宽。支撑壁26的连接至附接部分26a的前端部分形成引导部分26b,引导部分26b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凸缘24b的间距朝向车辆前侧逐渐增加。

相反,凸缘24b的比连通壁24d更接近于车辆前侧的一部分形成支撑壁27。当然,支撑壁27在相对于支撑壁26的附接部分26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定位并且大致平行于附接部分26a的同时变宽。连通壁24d的比支撑壁26更接近于车辆内侧的一部分形成连接壁28。大致矩形的装配凹槽28a被形成在连接壁28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并且在该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其是一对装配凹陷部分。每一个装配凹槽28a从连接壁28的下端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向下开口。

大致圆形的支承孔29分别形成于附接部分26a(支撑壁26)和支撑壁27中,从而使支承孔29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同心并且开口。由树脂等制成的止动器保持部31连接至支撑壁26和27。也就是说,止动器保持部31被模制成大致弓形,在整体上看时向下并且向后倾斜凸出,并且止动器保持部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上端部分设置有一对被支撑壁32,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两个被支撑壁32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被设为与附接部分26a和支撑壁27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相同。两个被支撑壁32都可以介于附接部分26a和支撑壁27之间。

一对大致为柱状的轴部分33设置在止动器保持部31中,使该一对轴部分33从两个被支撑壁32的上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反向地突出。在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的状态下,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两个轴部分33分别装配到支承孔29中。因此,止动器保持部31连接至两个支撑壁26和27,从而止动器保持部31可以绕着两个支承孔29(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

大致为圆形的附接孔31a形成在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下端部分中,并且大致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

同样如图4A和4B所示,一对大致为矩形的爪状装配件34设置在止动器保持部31中,使得一对装配件3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个被支撑壁32朝向彼此突出。每一个装配件34大致沿着环绕两个支承孔29的圆周方向从被支撑壁32突出。装配件34在圆周方向上分别面对装配凹槽28a。如图4A所示,两个装配件34被设定为使得:如果止动器保持部31相对于支撑部分24升起,则两个装配件34分别装配到两个装配凹槽28a中。相反,如图4B所示,两个装配件34被设定为使得:如果止动器保持部31相对于臂部分22降低,两个装配件34分别从两个装配凹槽28a脱离。

同样如图5A和5B所示,一对条状肋35设置在止动器保持部31中,使得该一对肋35定位在轴部分33下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个被支撑壁32反向地突出。两个肋35通常与支撑壁26和27的面对表面压接。

如图3A和3B所示,由橡胶等制成的止动器36连接至止动器保持部31。也就是说,止动器36包括:大致为矩形板形状的附接部分37,其沿着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下端部分的上表面变宽;和附接突出部分38,当其与附接孔31a同心时,从附接部分37朝向止动器保持部31突出。附接突出部分38包括:圆柱部分,该圆柱部分的外径与附接孔31a的内径相同;和伞状部分,该伞状部分的直径大于圆柱部分直径。如果附接部分37被重叠在止动器保持部31上,伞状部分在弹性变形的同时穿过附接孔31a。因此,防止附接突出部分38从附接孔31被拉出,并且止动器36连接至止动器保持部31。滑动部分39设置在止动器36中,使得滑动部分39从附接部分37的前端向下突出。滑动部分39具有空心弯曲形状,其中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形成连通通道。止动器保持部31和止动器36形成止动器构件30。

如图6A和6B所示,前壳体14包括大致为U形的储藏部分15,该储藏部分15定位在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和偏转器本体21)下方,并且其中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形成连通通道。保持壁16设置在前壳体14中,使得保持壁16定位成比储藏部分15更接近于车辆后侧,并且比支撑臂23更接近于车辆内侧,并且向上突出。相反,弹簧容纳部分S容纳弹簧40的线圈部分41,该弹簧40为扭力螺旋弹簧。弹簧40的一个支腿部分锁定在支撑部分24上。另一个支腿部分42从线圈部分41延伸至保持壁16,并且锁定在保持壁16上,使得另一个支腿部分4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臂部分22通常被弹簧40在使前端部分(和偏转器本体21)向上移动的转动方向上(图中顺时针方向)偏置。

开口11的开口端边缘形成向下延伸的开口凸缘11a。开口凸缘11a定位在比臂部分22(偏转器20)更接近于车辆前侧的储藏部分15上方。如图6A所示,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两个被支撑壁32与连接壁28接触,使得止动器构件30在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被限制,并且止动器36的附接部分37与开口凸缘11a接触,使得止动器构件30在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被限制。因此,其中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通过弹簧40的偏置力向上移动的臂部分22的转动被限制。也就是说,偏转器20在展开状态下的位置通过经由止动器构件30与顶部10侧(开口凸缘11a)接合而被限定。

如图6B所示,如果被可移动板12按压的臂部分22(偏转器20)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在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和偏转器本体21)被储藏在储藏部分15中。在这时候,止动器构件30绕着支承孔29转动,并且被置于下降位置,而滑动部分39被储藏部分15的底壁引导。在图6B中,当偏转器20处于展开状态的位置被保持时,止动器构件30由交替的一长两短划线图示。

从图6B中清楚地知道,由于当偏转器20进入储藏状态时止动器构件30被转动并且被置于下降位置,不考虑止动器构件30,偏转器2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布置空间被保持为小的。

如图7中的粗实线所示,如上所述,偏转器20在展开状态下的位置通过经由止动器构件30与顶部10侧(开口凸缘11a)接合而被限定。根据这个原因,确保了偏转器20的向上突出量(展开量)。在这时候,如图7中交替的一长两短划线所示,止动器构件30的位置,也就是从支撑部分24的支撑位置(支承孔29)朝向车辆前侧延伸的止动器构件30的位置被保持,直到滑动部分39随着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和偏转器本体21)的向下运动而基本到达储藏部分15的底壁。如图7中的细实线所示,如果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和偏转器本体21)进一步向下移动,并且偏转器20进入储藏状态,止动器构件30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被置于下降位置,而滑动部分39沿着储藏部分15的底壁朝向车辆前侧滑动。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如图8所示,当止动器构件30被装配至偏转器20时,在两个装配件34不能分别装配到两个装配凹槽28a中的状态下,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彼此靠近,直到两个轴部分33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也就是说,在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由于引导部分26b而增加的位置,两个轴部分33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并且两个轴部分33沿着两个支撑壁26(引导部分26b)和27朝着两个支承孔29移动。具体地,在两个被支撑壁32相对于支撑壁27等倾斜的状态下,两个被支撑壁32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从而一侧的轴部分33(在下文中,也被称为“轴部分33A”)与引导部分26接触,并且相对侧的轴部分33(在下文中,也被称为“轴部分33B”)与支撑壁27接触,在比引导部分26b更接近于支承孔29的位置。如果在该状态下,止动器构件30绕着轴部分33B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轴部分33A相对于引导部分26b朝向附接部分26a滑动,因此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互相靠近。如果轴部分33A到达附接部分26a,两个轴部分33A和33B介于附接部分26a和支撑壁27之间。在这个状态下,如果两个被支撑壁32被插入支撑壁26和27之间,直到两个轴部分33A和33B分别到达两个支承孔29,两个轴部分33A和33B通过被支撑壁32的弹性恢复作用分别装配到两个支承孔29中。因此,止动器构件30可转动地连接至偏转器20。

如图4A和5A所示,当偏转器20处于展开状态时,止动器保持部31(止动器构件30)的两个装配件34分别装配到支撑部分24(臂部分22)的两个装配凹槽28a中。根据这个原因,如图5B所示,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用于互相靠近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也就是说,两个被支撑壁32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其中通过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轴部分33分别与两个支承孔29分离。

如上详细地描述,根据该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例中,当止动器构件30要被装配至偏转器20时,在两个装配件34不能分别装配到两个装配凹槽28a中的状态下,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彼此靠近,直到两个轴部分33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如果两个被支撑壁32被插入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直到两个轴部分33分别到达两个支承孔29,两个轴部分33通过两个被支撑壁32的弹性恢复作用分别装配到两个支承孔29中。因此,止动器构件30可转动地连接至偏转器20。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止动器构件30至偏转器20的装配性。此外,可以减少装配工时和成本。

相反,在偏转器20从顶部10向上突出的状态(展开状态)下,两个装配件34分别装配到两个装配凹槽28a中,因此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靠近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也就是说,两个被支撑壁32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其中通过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轴部分33分别与两个支承孔29分离。因此,可以减少止动器保持部31(止动器构件30)从偏转器20掉落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当车辆行驶时两个被支撑壁32由于外力,例如风力,引起弹性变形而导致的。

换句话说,即使止动器构件30由树脂制成,也可以确保止动器保持部31所需的刚度(即在车辆行驶时,能够防止止动器保持部31从展开状态下的偏转器20掉落的刚度)。相比于止动器构件30由钢制成的情况,可以降低成本。

(2)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分26b设置在支撑壁26中,使得支撑壁26和支撑壁27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从两个支承孔29的位置(附近)开始逐渐增加。因此,当止动器构件30要被装配至偏转器20时,在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还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分隔距离由于引导部分26b而增加的位置,两个轴部分33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因为两个轴部分33分别沿着两个支撑壁26(引导部分26b)和27朝向支承孔29移动,因此两个被支撑壁32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平稳地弹性变形,以便互相靠近。因此,可以提高止动器构件30至偏转器20的装配性。特别地,因为两个被支撑壁32通过止动器构件30相对于偏转器20转动而弹性变形,因此两个被支撑壁32可以用较小的操作力产生弹性变形。

(3)在本实施例中,一对肋35分别从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反向地突出,从而一对肋35分别与支撑壁26和27压接。因此,在偏转器20从顶部10向上突出的状态(展开状态)下,可以防止止动器构件3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晃动。

(4)在本实施例中,偏转器20在展开状态下的位置通过经由可转动地连接至偏转器20(臂部分22)的止动器构件30与顶部10侧(开口凸缘11a)接合而被限定。因此,当在储藏状态下偏转器2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所要求的配置空间保持小的同时,可以确保在展开状态下偏转器的向上突出量(展开量)。可以在确保偏转器20和前壳体14占据的车辆内部空间的情况下避免压迫。

(5)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止动器保持部31(止动器构件30)的转动中心(支承孔29)布置在与开口凸缘11a隔开短距离的臂部分22的前端部分(支撑部分24),因此即使止动器构件30由树脂构成,也可以确保止动器保持部31所需的刚度(即能够在车辆行驶时将被空气流吸附的偏转器20保持住的刚度)。因此,相比于止动器构件30由钢制成的情况,可以降低成本。

(6)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止动器36设置有具有弯曲形状的滑动部分39,因此当偏转器20被储藏时可以减少操作噪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可以减少操作噪声,而不用像现有技术中一样设置滚轴,因此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

(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止动器构件30,可以保持偏转器20在展开状态下的位置。换句话说,通过止动器构件30,可以防止当车辆行驶时偏转器20在展开状态下向上升高。

(8)在本实施例中,当偏转器20处于展开状态时,止动器保持部31的两个被支撑壁32与连接壁28接触,并且止动器36的附接部分37与开口凸缘11a接触。因此,止动器构件30的位置被保持。因此,到达了这样的程度,该程度下不需要提供现有技术中用于保持止动器构件30位置的弹簧(第二弹簧)等,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可以进行如下变型。

如图9所示,可以设置一对支撑壁51,每个支撑壁51包括引导部分51a,并且具有与支撑壁26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两个支撑壁51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分隔距离由于两个引导部分51a而从两个支承孔29的位置(附近)开始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当止动器构件30要被装配至偏转器20,在两个支撑壁51之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由于两个引导部分51a增加的位置,两个轴部分33介于两个引导部分51a(支撑壁51)之间,从而两个装配件34不能被分别装配至两个装配凹槽28a中。在该状态下两个轴部分33沿着两个引导部分51a朝向两个支承孔29移动。因此,如果两个被支撑壁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互相靠近并且两个轴部分33分别到达两个支承孔29,两个被支撑壁32弹性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两个轴部分33分别装配到两个支承孔29中。因此,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止动器构件30至偏转器20的装配性。

当止动器构件30相对于偏转器20的装配方向保持相同时,引导部分51a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适当的弹簧(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二弹簧),该弹簧在两个被支撑壁32与连接壁28接触的转动方向上偏置止动器保持部31。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开口的两个支承孔29,可以采用一对支承凹陷部分,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反向地凹陷,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没有形成通孔的支承凹陷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止动器构件(30),其中止动器保持部31和止动器36整体形成。具体地,可以采用止动器构件,其中具有止动器36的外形的橡胶模制体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方法而形成在止动器保持部31上。可选地,可以采用止动器构件,该止动器构件是具有止动器保持部31和止动器36整体的外形的树脂模制体。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被支撑壁32突出的肋35可以具有大致半球形状或者大致平截头体(截头圆锥体,截头棱锥体等)形状。可以省略肋35。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支撑壁26的引导部分26b。在这种情况下,当止动器构件30要被装配至偏转器20时,通过适当的夹具,两个被支撑壁32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互相靠近,并且两个轴部分33可以介于两个支撑壁(26和2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组装配凹槽28a和能够装配到装配凹槽28a的装配件34。可选地,也可以设置一组。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装配凹槽28a,该装配凹槽28a在前后方向上并且向下开口。相反,如果在止动器保持部31转动时装配件34的进入路线可以打开,则装配凹槽28a可以是具有封闭下侧的长的装配凹陷部分。可选地,可以采用装配凹陷部分,其在装配件34的接近方向上凹陷,其中止动器保持部31在该接近方向上转动,即可以采用在前后方向上没有形成通孔的装配凹陷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凹槽28a和装配件34分别设置在连接壁28(臂部分22)和止动器保持部31中。可选地,它们的位置可以相反。也就是说,装配件和装配凹槽(装配凹陷部分)可以分别设置在连接壁28和止动器保持部31中。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板簧作为偏置构件。

在下文中,将另外描述从本实施例和单独例子中得出的技术构思。

(A)一种偏转装置,包括:偏转器,该偏转器包括偏转器本体和一对臂部分,该偏转器本体沿着形成于车辆的顶部的开口的前边缘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一对臂部分分别连接至偏转器本体的两端部分,并且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其末端部分分别通过开口的两侧边缘部分支撑,从而一对臂部分能够绕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并且随着偏转器在一个方向上转动,该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并且随着偏转器在另一个方向上转动,该偏转器被储藏在顶部下方;偏置构件,该偏置构件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转动方向上偏置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该止动器构件连接至偏转器,使得该止动器构件能够绕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并且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该止动器构件通过与偏转器和顶部接触而保持偏转器的位置,并且在偏转器被储藏在顶部下方时,该止动器构件的下降位置通过设置在开口的前边缘部分的壳体保持,其中偏转器包括:一对支撑壁,该一对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反向地凹陷的支承凹陷部分形成在该一对支撑壁中;和一对被支撑壁,该一对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介于两个支撑壁之间,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止动器构件中,在该一对被支撑壁中,装配至支承凹陷部分中的轴部分分别从被支撑壁的末端部分突出。

在该构造中,当止动器构件被装配至偏转器时,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互相靠近,直到轴部分介于两个支撑壁之间。如果两个被支撑壁被插入两个支撑壁之间直到两个轴部分分别到达两个支承凹陷部分,两个轴部分通过两个被支撑壁的弹性恢复作用分别装配到两个支承凹陷部分。因此,止动器构件可转动地连接至偏转器。因此,可以提高止动器构件至偏转器的装配性。

(B)偏转装置包括:装配凹陷部分,该装配凹陷部分形成在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中的一个中;和装配件,该装配件从偏转器和止动器构件中的另一个突出,并且该装配件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通过装配至装配凹陷部分而限制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被支撑壁互相靠近。

在该构造中,因为在偏转器从顶部向上突出的状态下,装配件被装配至装配凹陷部分,两个被支撑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靠近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也就是说,两个被支撑壁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其中通过该弹性变形使两个轴部分与两个支承凹陷部分分离。因此,可以减少止动器构件由于外力使两个被支撑壁弹性变形而从偏转器掉落的可能性。

上述说明书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优选实施例和操作模式。然而,本实用新型想要保护的不应解释为局限于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此外,在此描述的实施例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用其他以及等价物做出变型和改动。因此,明确地意指所有的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以及范围的变型、改动以及等价物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