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7421阅读:8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皮卡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而皮卡车作为一种商用、货用和载人为一体的多功能车型,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绝大多数皮卡车的后盖都比较简陋,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一些高档的皮卡后盖由于其价格昂贵,结构过于复杂,并不能很好的在市场流行普及。同时,皮卡车的车厢是敞开式的,因此车厢内的物品容易受到风吹雨淋,这些缺点影响了皮卡车的推广和使用,而现有的车厢盖体使得皮卡车承载量变小,且内部变得黑暗、透气性不好,使用很不方便,如果加装一些特制的车厢盖体则会使得皮卡车看起来体积臃肿,所以需要一种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来解决上述问题。此外,现在的皮卡车车厢平盖承重不够,强度不够大,容易损坏,不能适应雨雪天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平盖,尤其适合皮卡车车厢使用,平盖能够自动升降,平盖具有支承层,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能够适应雨雪天气,能够承受更大的积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包括平盖,还包括支座杆、前基座、前升降杆、后基座、后升降杆和支承层,支座杆固定安装在车厢内侧壁顶端,前基座固定安装在支座杆靠近驾驶室的一端,前升降杆末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基座上,前升降杆前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连接件上,后基座固定安装在支座杆靠近车尾的一端,后升降杆末端固定安装在后基座上,后升降杆前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后连接件上,前连接件与后连接件对称安装在平盖的前后端,支撑层设于平盖内部,支承层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中间层设于顶层与底层之间,顶层与底层为玻璃钢材料。

其中,中间层包括肋条和承接层,肋条数量为多个,多个肋条相互垂直设置,承接层设于肋条上下面,承接层为多个向内凹的六边形构成的连接面,向内凹的六边形对应肋条相交形成的插格。

进一步的,其中,还包括前液压缸和后液压缸,前液压缸活塞与前升降杆末端连接,后液压缸活塞与后升降杆连接。前升降杆包括第一前支撑杆和第二前支撑杆,第一前支撑杆末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基座上,第二前支撑杆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前支撑杆连接,第二前支撑杆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前连接件连接,第一前支撑杆末端与前液压缸活塞连接。后升降杆包括伸缩杆、第一后支撑杆和第二后支撑杆,第一后支撑杆固定安装在后基座上,第二后支撑杆末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后支撑杆连接,第二后支撑杆前端通过转轴与后连接件连接,第一后支撑杆包括主杆和副杆,主杆为L型,副杆固定安装在主杆上,主杆和副杆设有对应的通孔,伸缩杆穿过通孔一端与第二后支撑杆连接,伸缩杆另一端与后液压缸活塞杆连接。

进一步的,支座杆数量为两个,对称安装在车厢两侧壁上,前基座和后基座数量均为两个,均对称安装在两个支座杆上。前升降杆和后升降杆数量均为两个。

进一步的,还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前横梁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前支撑杆连接,后横梁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后支撑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更加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能够自动进行升降,省时省力,节省空间,对皮卡车车厢进行遮盖,保证车厢中的货物不被日晒雨淋,拆卸方便,运行可靠,采用液压结构,平盖能够可靠的进行升降,同时,平盖具有支承层,能够具有较大的承重力,强度高,重量轻,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承受更大的积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平盖 2、第二前支撑杆 3、第一前支撑杆

4、前基座 5、支座杆 6、第一后支撑杆

7、后基座 8、伸缩杆 9、第二后支撑杆

10、前横梁 11、后横梁 12、支撑层

13、肋条 14、前连接件 15、后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支撑层的皮卡车车厢自动平盖,包括平盖1、支座杆5、前基座4、前升降杆、后基座7、后升降杆和支承层12,支座杆5固定安装在车厢内侧壁顶端,前基座4固定安装在支座杆 5靠近驾驶室的一端,前升降杆末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基座4上,前升降杆前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连接件14上,后基座7固定安装在支座杆5 靠近车尾的一端,后升降杆末端固定安装在后基座7上,后升降杆前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后连接件15上,前连接件14与后连接件15对称安装在平盖1的前后端,支撑层12设于平盖1内部。前液压缸和后液压缸分别通过导线与皮卡车内的蓄电池连接,控制前液压缸和后液压缸活塞杆的伸缩,进而控制前升降杆和后升降杆的升降,实现平盖1升降。

其中,如图2所示,支承层12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中间层设于顶层与底层之间,顶层与底层为玻璃钢材料。中间层包括肋条13和承接层,肋条13数量为多个,多个肋条相互垂直设置,承接层设于肋条13上下面,承接层为多个向内凹的六边形构成的连接面,向内凹的六边形对应肋条13 相交形成的插格。支撑层12采用此种设计,能够将作用于平盖1上的重力分散,减少作用面积,使得每一条肋条13都能产生作用,起到承重的作用,使得平盖1能够更好的承受重力。

还包括前液压缸和后液压缸,前液压缸活塞与前升降杆末端连接,后液压缸活塞与后升降杆连接。前升降杆包括第一前支撑杆3和第二前支撑杆2,第一前支撑杆3末端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前基座4上,第二前支撑杆2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前支撑杆3连接,第二前支撑杆2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前连接件14连接,第一前支撑杆3末端与前液压缸活塞连接。后升降杆包括伸缩杆8、第一后支撑杆6和第二后支撑杆9,第一后支撑杆6固定安装在后基座7上,第二后支撑杆9末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后支撑杆6连接,第二后支撑杆9前端通过转轴与后连接件15连接,第一后支撑杆6包括主杆61和副杆 62,主杆61为L型,副杆62固定安装在主杆61上,主杆61和副杆62设有对应的通孔,伸缩杆8穿过通孔一端与第二后支撑杆9连接,伸缩杆8另一端与后液压缸活塞杆连接。前液压缸活塞杆伸出,带动第一前支撑杆3向后摆动,带动第一支撑杆2经过转轴向前转动,实现前升降杆下降;后液压缸活塞杆伸出,导致伸缩杆8缩回,进而后升降杆下降。

支座杆5数量为两个,对称安装在车厢两侧壁上,前基座4和后基座7 数量均为两个,均对称安装在两个支座杆5上。前升降杆和后升降杆数量均为两个。

还包括前横梁10和后横梁11,前横梁10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前支撑杆 2连接,后横梁11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后支撑杆9连接。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通过前液压缸与后液压缸活塞杆的伸缩,实现前升降杆和后升降杆的升降,进而实现平盖1自动升降。驾驶员按下平盖下降按钮,前液压缸活塞杆伸出,第一前支撑杆3通过转轴向后转动,带动第二前支撑杆2通过转轴向前转动,实现前升降杆下降;后液压缸活塞杆伸出,带动伸缩杆8缩回,通过转轴带动第二后支撑杆9向前摆动,实现后升降杆下降,进而实现平盖下降。支撑层12能够承受移动的重力,能够使用雨雪天气。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更加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能够自动进行升降,省时省力,节省空间,对皮卡车车厢进行遮盖,保证车厢中的货物不被日晒雨淋,拆卸方便,运行可靠,采用液压结构,平盖能够可靠的进行升降,同时,平盖具有支承层,能够具有较大的承重力,强度高,重量轻,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承受更大的积雪。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