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机扶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332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载机扶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扶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机扶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装载机扶梯不便于驾驶员上下装载机的驾驶室,驾驶员踩在现有的装载机扶梯的踏板上容易打滑,甚至会从扶梯上跌落,进而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现有装载机扶梯中的踏板与装载机机架通常具有一定的间隙,驾驶员脚部踩在扶梯上时,脚的前部容易卡在踏板的机架之间的间隙中,也不便于驾驶员上下驾驶室,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便于驾驶员上下装载机驾驶室、增强安全性能的装载机扶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载机扶梯,包括机架,还包括多层踏板,每层踏板由上到下依次水平设置,每层踏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的外侧壁上,每层踏板上均设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的周壁均向上延伸形成环形的凸起部;

每层踏板均向靠近机架的一侧延伸形成支承板,支承板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延伸并固定至所述机架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扶手管,两个扶手管分别靠近踏板的两侧边缘布置,扶手管由下到上竖向依次穿过每层踏板,扶手管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的,相邻踏板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最上层的踏板与所述机架的顶部之间间隔20~4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顶部的后方连接有后挡泥板,后挡泥板的外侧连接有第一扶手。

进一步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侧边缘竖向设有第二扶手。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顶部的前侧边缘竖向设有第三扶手。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每层踏板上设有环形的凸起部,可以增大踏板与驾驶员脚底的摩擦力,不会产生打滑的问题,避免驾驶员从踏板上滑下,进而方便驾驶员上下驾驶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装载机扶梯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装载机扶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架1,还包括多层踏板2,每层踏板2由上到下依次水平设置,每层踏板2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上,每层踏板2上均设有多个通孔21,每个通孔21的周壁均向上延伸形成环形的凸起部22;

如图1所示,每层踏板2均向靠近机架1的一侧延伸形成支承板23,支承板23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延伸并固定至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每层踏板上设有环形的凸起部,可以增大踏板与驾驶员脚底的摩擦力,不会产生打滑的问题,避免驾驶员从踏板上滑下,进而方便驾驶员上下驾驶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提升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踏板上设置通孔,可以减少每层踏板的材料,同时也能满足支承强度,进而可以节约成本。

本实施例每层踏板均通过支承板固定连接在机架的外侧壁上,这样每层踏板与机架的外侧壁之间就不会存在间隙,驾驶员的脚部踩在踏板上时,脚的前部不会卡主,同时由于支承板向上倾斜一定角度,驾驶员脚部可以很舒适的踩踏在踏板上以及与踏板连接的支承板上,便于驾驶员脚部从踏板上拿出,进而方便上下踏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两个扶手管3,两个扶手管3分别靠近踏板2的两侧边缘布置,扶手管3由下到上竖向依次穿过每层踏板2,扶手管3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上。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扶手,驾驶员在上下驾驶室时,便于手扶,可以提升安全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相邻踏板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最上层的踏板与所述机架1的顶部之间间隔20~40厘米。

本实施例最上层踏板与所述机架的顶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驾驶员爬到最上层踏板时,便于脚部从最上层踏板爬至机架的顶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机架1顶部的后方连接有后挡泥板4,后挡泥板4的外侧连接有第一扶手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后挡泥板4的后侧边缘竖向设有第二扶手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机架1顶部的前侧边缘竖向设有第三扶手7。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