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2102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后车载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



背景技术:

如今车载架非常常见,人们用这个车载架实现了自行车可以用汽车方便的携带。但是,现在市场上,车后车载架一般有两种安装形式:一种是车顶固定式,另一种是车尾部固定式。针对第一种安装在汽车顶部的车载架,使用时,都是整个车载架固定在汽车顶部,且增加了汽车的高度,不使用时将整个车载架拆下来,拆装起来比较麻烦,针对第二种安装在汽车尾部的车后车载架,一般的车后车载架其携带自行车大小规格固定,其托架或者马鞍座只能固定合适规格的自行车横梁,太小的自行车横梁容易出现晃动,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细时,转动活动马鞍座使活动马鞍座与手臂组件侧壁贴紧,活动马鞍座的第二支撑部与马鞍座的第一支撑部对齐,自行车的横梁放在活动马鞍座的第二支撑部和马鞍座的第一支撑部上,第一扣带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的通孔并通过第一按钮锁紧,实现初步固定,第二扣带的一段固定在活动马鞍座的一侧,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到活动马鞍座与第二按钮的间隙内并通过第二按钮锁紧,实现最终固定;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细时,则不需要使用手臂组件一侧的活动马鞍座,第一扣带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的通孔并通过第一按钮锁紧,从而实现自行车的横梁固定。本实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多款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包括马鞍座、手臂组件和活动马鞍座,所述的手臂组件上端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个马鞍座,该马鞍座上端中部设置有内凹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一侧竖直安装有第一扣带,该第一支撑部的另一侧竖直开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内转动安装有第一按钮,该第一按钮一端与通孔内安装的复位弹簧相连,所述的手臂组件下端对应马鞍座选择性安装有绕着手臂组件转动的活动马鞍座,该活动马鞍座下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按钮,所述的第二按钮与活动马鞍座下端安装的复位弹簧相连,所述的活动马鞍座下端一侧连接有与手臂组件平行的第二扣带,该活动马鞍座上端中部设置有与第一支撑部同一朝向的内凹的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的内凹宽度小于第一支撑部的内凹宽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马鞍座包括上盖和下盖,该上盖的上端与下盖的下端均布置有一圈延伸部,所述的上盖通过延伸部扣在手臂组件的安装孔的上端,所述的下盖通过延伸部扣在手臂组件的安装孔的下端,该下盖与上盖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活动马鞍座一端与下盖转动连接,该活动马鞍座下端通过卷边铆钉与第二按钮转动连接,所述的卷边铆钉上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顶住活动马鞍座底部,该复位弹簧另一端顶住第二按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一按钮通过卷边铆钉与通孔内壁转动连接,该卷边铆钉上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顶住通孔内壁,该复位弹簧另一端顶住第一按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每个马鞍座中的第一扣带靠近其第一支撑部一侧的面为平面,该第一扣带背对第一支撑部的面为齿面。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二扣带的上端面为平面,该第二扣带的下端面为齿面。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细时,转动活动马鞍座使活动马鞍座与手臂组件侧壁贴紧,活动马鞍座的第二支撑部与马鞍座的第一支撑部对齐,自行车的横梁放在活动马鞍座的第二支撑部和马鞍座的第一支撑部上,第一扣带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的通孔并通过第一按钮锁紧,实现初步固定,第二扣带的一段固定在活动马鞍座的一侧,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到活动马鞍座与第二按钮的间隙内并通过第二按钮锁紧,实现最终固定;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细时,则不需要使用手臂组件一侧的活动马鞍座,第一扣带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的通孔并通过第一按钮锁紧,从而实现自行车的横梁固定。本实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多款自行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爆炸图;

图3是与本实用新型相配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1、马鞍座,2、手臂组件,3、活动马鞍座,4、第一按钮,5、卷边铆钉,6、复位弹簧,7、第一扣带,8、上盖,9、通孔,10、延伸部,11、螺钉,12、第二按钮,13、第二扣带,14、下盖,15、安装孔,16、第一支撑部,17、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应用于车后车载架的手臂固定装配组件,如图1-3所示,包括马鞍座1、手臂组件2和活动马鞍座3,所述的手臂组件2上端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个马鞍座1,该马鞍座1上端中部设置有内凹的第一支撑部16,所述的第一支撑部16一侧竖直安装有第一扣带7,该第一支撑部16的另一侧竖直开有通孔9,所述的通孔9内转动安装有第一按钮4,该第一按钮4一端与通孔9内安装的复位弹簧6相连,所述的手臂组件2下端对应马鞍座1选择性安装有绕着手臂组件2转动的活动马鞍座3,该活动马鞍座3下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按钮12,所述的第二按钮12与活动马鞍座3下端安装的复位弹簧6相连,所述的活动马鞍座3下端一侧连接有与手臂组件2平行的第二扣带13,该活动马鞍座3上端中部设置有与第一支撑部16同一朝向的内凹的第二支撑部17,该第二支撑部17的内凹宽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6的内凹宽度。

所述的马鞍座1包括上盖8和下盖14,该上盖8的上端与下盖14的下端均布置有一圈延伸部10,所述的上盖8通过延伸部10扣在手臂组件2的安装孔15的上端,所述的下盖14通过延伸部10扣在手臂组件2的安装孔15的下端,该下盖14与上盖8之间通过螺钉11固定。

所述的活动马鞍座3一端与下盖14转动连接,该活动马鞍座3下端通过卷边铆钉5与第二按钮12转动连接,所述的卷边铆钉5上套接有复位弹簧6,所述的复位弹簧6一端顶住活动马鞍座3底部,该复位弹簧6另一端顶住第二按钮12。

所述的第一按钮4通过卷边铆钉5与通孔9内壁转动连接,该卷边铆钉5上套接有复位弹簧6,所述的复位弹簧6一端顶住通孔9内壁,该复位弹簧6另一端顶住第一按钮4。

每个马鞍座1中的第一扣带7靠近其第一支撑部16一侧的面为平面,该第一扣带7背对第一支撑部16的面为齿面。

所述的第二扣带13的上端面为平面,该第二扣带13的下端面为齿面。

实施例

车后车载架中有两个平行布置的手臂组件2,两个手臂组件2之间每两个相邻的马鞍座1中只有其中一个马鞍座1的下端安装有活动马鞍座3,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手臂组件2共有三个马鞍座1,其中中间的马鞍座1下端安装有绕着手臂组件2转动的活动马鞍座3,如图3所示,另一个手臂组件2共有三个马鞍座1,其中除了中间的马鞍座1外的其它两个马鞍座1的下端安装有绕着手臂组件2转动的活动马鞍座3。使用时,自行车的横梁放在两个手臂组件2之间相邻的马鞍座1上,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粗时,不需要使用手臂组件2一侧的活动马鞍座3,第一扣带7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1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1的通孔9并通过第一按钮4锁紧,从而实现自行车的横梁固定;当自行车的横梁较细时,转动活动马鞍座3使活动马鞍座3与手臂组件2侧壁贴紧,活动马鞍座3的第二支撑部17与马鞍座1的第一支撑部16对齐,自行车的横梁放在活动马鞍座3的第二支撑部17和马鞍座1的第一支撑部16上,第一扣带7的一段固定在马鞍座1上,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马鞍座1的通孔9并通过第一按钮4锁紧,实现初步固定,第二扣带13的一段固定在活动马鞍座3的一侧,另一段绕着自行车的横梁插入到活动马鞍座3与第二按钮12的间隙内并通过第二按钮12锁紧,实现最终固定。此款产品可以同时放置1-3辆自行车。取下自行车,只需要转动第一按钮4、第二按钮12松开对应的扣带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