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2122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雨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雨刷。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雨刷是安装在汽车风窗上的重要附件。它的作用是扫除风窗玻璃上妨碍视线的雨雪和尘土。因此,它对于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刮水器按其驱动方式可分为机械式、真空式、气压式、液压式和电动式等。现代汽车一般采用电动刮水器,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电动刮水器由电机、曲柄、传动杆、刮臂和刮片组成。电机旋转时,带动曲柄和传动杆工作,使刮臂连同刮片在玻璃上运动。现有技术的雨刷上的护套由钢片制作,结构简单,但是需要在钢片的两端打两个缺口,用于安装封盖,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增加生产工序,浪费时间。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雨刷还存在生产过程复杂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雨刷还存在生产过程复杂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雨刷,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传动杆和刮臂,所述刮臂的中部设有连接器,所述刮臂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传动杆连接,所述刮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护套、连接片和刮片,

所述护套为一体成型,且两端连接有封盖,所述连接片的两端设有通孔,所述封盖内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支柱,所述支柱插设在所述通孔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护套由一弧形板和设置在所述弧形板两侧的直板形成,两所述直板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连接片适配的第一插槽,所述弧形板沿自身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形成弧形插板,所述直板沿自身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形成插柱,所述弧形插板和所述插柱组成插接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封盖朝向所述护套的一侧向外延伸出连接板,所述弧形插板和所述插柱均与所述连接板的内侧面相契合。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封盖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连接片适配的第二插槽。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弧形板与所述弧形插板之间通过锥面相接,所述封盖的上侧面与所述弧形板的上侧面平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片上设有卡爪,所述刮片上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刮片通过所述卡爪和所述卡槽卡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护套的中部设有开口,所述连接器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将所述护套固定在所述开口和所述连接片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封盖采用塑料材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式的护套,两端通过封盖闭合,与现有技术中的护套相比,减少了加工工序,加工方便,并且组装简单,不易松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接头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刷,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传动杆和刮臂,刮臂的中部设有连接器11,刮臂通过连接器11与传动杆连接,刮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护套10、连接片20和刮片30,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传动杆和刮臂做往复运动。

护套10为一体成型,且两端连接有封盖40,连接片20的两端设有通孔,封盖40内设有与通孔相对应的支柱41,支柱41插设在通孔内,限制了封盖40的自由度,防止封盖40脱落。

如图5所述,护套10由一弧形板16和设置在弧形板两侧的直板17形成,两直板17的内壁上设有与连接片20适配的第一插槽15,弧形板16沿自身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形成弧形插板13,直板17沿自身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形成插柱14,弧形插板13和插柱14组成插接头12。

如图3所示,封盖40朝向护套10的一侧向外延伸出连接板42,弧形插板13和插柱14均与连接板42的内侧面相契合,进一步的限定了封盖40的自由度。

封盖40的内侧面设有与连接片20适配的第二插槽43,连接片20插设在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43内,减少占用空间,且组装方便。

如图5所示,弧形板16和弧形插板13之间通过锥面相接,封盖40的上侧面与弧形板16的上侧面平齐,防止弧形板16与封盖40的连接口出现空隙,增加装置的封闭性。

如图4所示,连接片20上设有卡爪21,刮片30上设有与卡爪21相对应的卡槽,连接片20与刮片30通过卡爪21和卡槽卡接;护套10的中部设有开口,连接器11穿过开口与连接片20连接,并将护套10固定在开口和连接片20之间,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将部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封盖40采用塑料材质,相对于钢片,塑料制品成本低,节省了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式护套,两端通过封盖闭合,与现有技术中的护套相比,减少了加工工序,加工方便,并且组装简单,不易松脱。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