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873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型和/或大型客车领域,具体为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中型客车、大型客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用于城市内短途运输的公交车,公交车具有一定数量的座椅和扶手,另一种是具有大量座椅的长途汽车、或者是通勤车。

北方的冬季气温寒冷,客车暴露于寒冷的空气中,车厢内的温度较低。虽然目前大部分客车已经具有了空调系统,但是车厢内的温度体感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不理想的温度体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乘客的臀部、大腿部、背部分别与座椅接触。座椅的温度较低,会引起乘客的乘坐不舒适。二是,对于站立在车厢里的乘客,用手握住车厢里的扶手。由于扶手的温度较低,引起乘客在握住扶手的不舒适,具有强烈的冰冷刺手的感觉。由于这种冰冷刺手的感觉,乘客会时不时的松开手,缓解一下手的温度。在乘客松开手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客车猛烈的起步或刹车,乘客因为惯性的原因而出现站立不稳,甚至出现乘客跌倒、磕碰他人或物体等问题。

目前的中型客车或大型客车,通常是依靠增设如扶手上的橡胶套、座椅上设置织物坐垫等来缓解这种温度体感的不理想的问题,但是缓解效果依然不理想。例如,公交车在经历了一夜的停放之后,第二天首次运行时,第一批乘客依然能够通过橡胶套感受到寒冷。又如:长途汽车上的织物坐垫很薄,乘客依然能够感受到下方座椅的寒冷。

家用汽车在城市内的家庭中已经逐渐普及,家用汽车的座椅具有电加热功能。但是这种电加热功能不适合应用于中型客车和/或大型客车。一方面,电加热功能只能应用于座椅上。由于公交车这种大型客车的扶手通常为金属管,电加热的方式很难应用于金属管内。另一方面,中型、大型客车的座椅数量较多,相对于家用汽车,具有更多的电路、需要更大的电流,这种电加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客车长期使用后不可避免出现的磨损,会对座椅下的电加热结构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包括供热介质和具有内热管的中空椅和/或中空管,供热介质能够从内热管的一端流入以及从内热管的另一端流出,供热介质用于加热中空椅和/或中空管。

优选地,中空椅还包括能够容纳内热管的中空的座板和中空的背板,内热管的两端能够分别延伸出座板或背板。

优选地,内热管的外部具有多个散热片,在座板和背板分别能够容纳散热片。

优选地,中空管包括能够容纳内热管的外管,内热管的两端分别能够分别延伸出外管。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包括热源装置,热源装置用于加热并收集供热介质。

优选地,供热介质是空气,热源装置是罩在客车的散热器外部的漏斗形热风筒,空气通过客车的散热器加热,漏斗形热风筒用于收集加热后的空气。

优选地,供热介质是水,热源装置是换热器,换热器串联或并联在客车的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的散热管上,换热器用于加热水,水能够从换热器的一端流入换热器,加热后的水能够从换热器的一端流出换热器。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够检测供热介质的温度以及控制供热介质的流动速度。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包括供热通道,供热通道用于供热介质在内热管的外部流通。

优选地,加热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串联在供热通道上,动力装置用于对供热介质加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通过供热介质进行热传递,通过内热管对中空椅和/或中空管进行加热,使得乘客具有良好的温度体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热源装置、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热源装置、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供热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供热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提供的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6、图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通过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加热客车的座椅和扶手,使乘客在冬季乘坐客车时,具有良好的温度体感。加热装置包括供热介质和具有内热管4的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具有内热管4的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应当理解为:具有内热管4的中空椅6、具有内热管4的中空管7和分别具有内热管4的中空椅6和中空管7。供热介质能够从内热管4的一端流入以及从内热管4的另一端流出,供热介质用于加热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

参见图1、图8、图9。加热装置还包括热源装置1、动力装置2、控制装置3和供热通道5。热源装置1能够从客车发动机的散热结构获取热量,为客车的座椅和扶手加热提供热源基础。供热介质通过热源装置1加热,加热后的供热介质通过动力装置2加压,供热介质能够在通向客车的座椅和/或扶手的供热通道5内流动。其中,动力装置2串联在热源装置1与供热通道5之间,供热介质按顺序通过热源装置1、动力装置2、供热通道5,最后达到客车的座椅和扶手。此外,控制装置3能够检测供热介质的温度,并依据该温度控制动力装置,从而控制供热介质的流速。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图4、图6、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以空气作为供热介质,以罩在客车的散热器外部的漏斗形热风筒101作为热源装置1。空气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具有升温快的特点。空气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具有升温快的特点。空气通过客车的散热器加热,漏斗形热风筒101收集加热后的空气。加热后的空气从漏斗形热风筒101进入到供热通道5中。加热后的空气沿着供热通道5到达客车的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其中,供热通道5能够密封连接中空椅为了避免加热后的空气损失热量,漏斗形热风筒101与供热通道5之间需要密封连接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空气在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的内热管4(如图6、图7所示)内流动,能够对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进行加热,从而改变了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的温度。乘客通过接触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能够获得良好的温度体感。

实际使用中,由于客车的散热器部位相对于车厢内的座椅和扶手较远,因此,需要通过动力装置2对供热介质提供加压,提升供热介质的流动压力。本实施例针对以空气作为供热介质,如图3所示,提出了以鼓风机201作为动力装置2。鼓风机201串联在漏斗形热风筒101与供热通道5之间,空气由漏斗形热风筒101进入鼓风机201内,通过鼓风机201的加压进入供热通道5。此外,由于空气的质量小,供热通道5可以采用方筒型通道、圆形管道等现有技术的结构。考虑到热量损失的因素,最好是的采用具有保温效果的供热通道。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优选的供热通道5的方案,如图4所示,以具有外保温层的通风管51作为供热通道5。空气经过漏斗形热风筒101加热后,再经过鼓风机201的加压,进入到通风管51内。由于空气的质量小,加压后的空气能够在通风管51内快速流动,因此,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为车厢提供足够的空气量。同时,因为通风管51的外部具有外保温层,除了能够保护通风管51内的空气的温度,还具有一定的保护通风管51本身的作用。此外,通风管51优选为软管,便于通风管51在车厢内的安装、穿孔等。

客车发动机在工作时,冷却水从发动机到达水箱散热器内依然在90℃以上。通过水箱散热器对空气介质进行加热,空气温度很容易达到50℃以上的高温。因此,需要对作为供热介质的空气进行温度控制。一方面,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汽车空调的控制方式,即通过参入冷空气达到控制供热介质的空气温度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控制装置3控制鼓风机201的启动和停止,达到控制对座椅和扶手加热的空气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控制装置3,如图8所示,包括温度传感器31和具有开关32的控制板33。利用温度传感器31检测鼓风机201出口的空气温度、或者检测车厢内座椅或扶手的温度。温度传感器31的温度信号传递到控制板33上,通过控制板33控制开关32。开关32接收到控制板33的温度信号之后,可以关闭或开启鼓风机201。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5、图6、图7、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中型和/或大型客车的座椅及扶手的加热装置,以水作为供热介质,以串联或并联在客车的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散热管上的换热器102作为热源装置1。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通过客车的散热器直接加热水、或者利用客车的尾气结构加热水都不理想,水的升温速度比较慢。换热器102从客车的发动机排出的冷却水直接获取热量,具有比较快的升温效果。水通过换热器102加热后,能够从换热器102进入到供热通道5内,沿着供热通道5到达客车的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为了避免漏水,换热器102与供热通道5之间需要密封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水的热量损失以及防止水在低温下结冰,需要在换热器102的外部、以及供热通道5需要保温。加热后的水在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的内热管4(如图6、图7所示)内流动,能够对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进行加热,从而改变了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的温度。乘客通过接触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能够获得良好的温度体感。

实际使用中,需要通过动力装置2对供热介质提供加压,提升供热介质的流动速度。本实施例针对以水作为供热介质,如图2所示,提出了以水泵202作为动力装置2。水泵202串联在换热器102与供热通道5之间,水由换热器102进入水泵202内,通过水泵202的加压进入供热通道5。

由于水的质量相对于空气大,为了便于承重、以及考虑到热量损失的因素,供热通道5最好是的采用具有保温效果的硬管。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优选的供热通道5的方案,如图5所示,套筒结构的保温管52作为供热通道5。保温管52包括硬质材料制成的保护管521、通热管522,保护管521与通热管522之间填充保温材料523;通热管522的一端与换热器102密封连接,通热管522的另一端能够分别与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密封连接。水经过换热器102加热后,再经过水泵202的加压,进入到保温管52内。由于水的比热容相对于空气较大,所以具有更多的热量,加热效率更高。保护管521能够防止通热管522因为磕碰等原因产生破裂漏水,保温材料523能够保护通热管522内的水的温度。

为了便于多个中空椅6和/或多个中空管7的连接,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水器8。如图2所示,分水器8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给水管81和回水管82,给水管81和回水管82之间具有用于连接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的分水管83,分水管83的内部还具有单向阀(图中未出示)。给水管81的一端通过供热通道5与水泵202密封连接,给水管81的另一端通过分水管83分别与通向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内部的供热通道5密封连接。回水管82的一端通过分水管83分别与由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内部通向换热器202的供热通道5密封连接,回水管82的另一端通过供热通道5与换热器202密封连接。加热后的水通过给水管81的分水管83分别进入到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内,水从中空椅6和/或中空管7内流出后,分别经过回水管82的分水管83流回到换热器202内。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温度开关34作为控制装置3。温度开关34具有双金属片结构,双金属片受热之后产生内应力,依靠内应力产生切断或者接通的动作。温度开关34串联在供热通道5上,通过检测供热通道5内的水温,产生内应力。温度开关34的双金属片(受热部)插入供热通道5内,将温度开关34通过电线与水泵202的控制电路串联连接。温度开关34受热到达设定值之后能够切断水泵202的控制电路,反之,温度开关34降温后能够闭合水泵202的控制电路。通过温度开关34控制水泵202的启动或停止,实现控制车厢内温度的效果。

实施例3

现有技术中的客车的座椅、扶手本身并不具备能够通入供热介质的功能。如图1、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通入供热介质的座椅以及扶手。

如图6所示,座椅为中空椅6。中空椅6的中空部用于容纳内热管4。中空部具有扩大内热管4散热的功能。具体的,中空椅6包括中空的座板61、中空的背板62。其中,内热管4盘踞在中空的座板61内和中空的背板62内。内热管4的两端分别能够穿过中空的背板62和中空的座板61,内热管4的两端分别能够延伸出中空的背板62和中空的座板61。内热管4两端分别是进热口602和排热口603。进热口602与排热口603分别设置在中空座板61的底部,且分别与供热通道5密封连接。加热后的供热介质由进热口602进入中空椅6的内部,流经中空的背板62和中空的座板61。其中,加热后的供热介质通过内热管4以热传递的方式加热内热管4与中空的背板62之间的空气,以及以加热内热管4与中空的座板61之间的空气,从而形成对中空椅6的加热。

如图6所示,为了提升加热中空椅6的效率,在内热管4的外部增设散热片64。散热片64均匀的沿着内热管4分布在中空椅6内。依靠散热片64延伸出的散热面积,提升加热中空椅6的效率。内热管4优选为金属管,金属管能够进一步的提成加热中空椅6的效率。散热片优选为由铜制成的散热片。一方面,铜的导热性良好,由铜制成的散热片能够快速的从内热管4获取热量。另一方面,铜的硬度比较小,便于安装散热片后的内热管4的折弯,有利于加工制造。此外,由于中空椅6的中空结构,为了确保中空椅6的座板和背板能够承重,在中空椅6的内部设置多个支柱。利用支柱支撑前述的中空的座板61的内部,以及支撑中空的背板62的内部,提升中空的座板61和中空的背板62的强度。在实际使用中,多个中空椅6之间可以是串联连接,即由第一个中空椅6的排热口603与第二个中空椅6的进热口602串联,以此类推。如图1所示,多个中空椅6之间还可以是并联连接,即多个中空椅6的进热口602分别与供热通道5连接。同理,多个中空椅6的排热口603分别与供热通道5连接。

如图7所示,扶手为中空管7。中空管7具有外管71,外管71能够容纳内热管4。其中,外管71作为乘客的手扶的部位,外管71能够固定在客车的车厢内。内热管4用于通入加热后的供热介质。内热管4的两端分别是进入口701和排出口702。进入口701和排出口702分别能够伸出中空管7的外管71,用于与供热通道5连接。外管71作为乘客的手扶的部位,具有相应的强度,外管71还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保护内热管4。由于金属材料的良好导热性很容易导致外管71的热量损失,因此外管71优选采用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由于外管71的管径有限,因此不适合在内热管4的外部增加散热片。内热管4优选的采用金属制成的软管。一方面,金属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软管便于安装在外管71内。此外,外管71与内热管4之间,最好是具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能够密封外管71与内热管4同一端之间的间隙,避免热量从间隙散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