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副刹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852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教练副刹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练副刹车,主要涉及制动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教练副刹车主要用于教练车上,教练副刹车和汽车的主刹车联动设置,当学员面对道路环境变化无法从容应对的时候,坐在副驾驶上的教练就可以辅助进行刹车。

副刹车通过改装设置在汽车前座脚踏空间,通过横跨主副驾驶座前方的传动杆,将主副刹车连起来。如专利号为201420710818.8的专利公布了一种无损安装型副驾驶用汽车制动器,主要包括副刹车踏板、传动杆和支架。该方案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有很多局限性,该区域空间狭窄,改装空间有限,但该方案的各固定机构结构复杂,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下安装和拆卸都不方便,同时影响操作人员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以快速方便拆装的教练副刹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动杆、刹车摇臂组件、主支架、副支架、副车刹踏板和汽车底板上自有的固定孔,其特征在于,传动杆左右两端分别位于正驾驶和副驾驶底板上,传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渐开线外花键,在渐开线外花键的外端部分别固定有小径螺纹段;刹车摇臂组件的固定端花键配合在传动杆左端的渐开线外花键上,传动杆左端的小径螺纹段配合有左固定螺母对刹车摇臂组件轴向定位;主支架对主驾驶一侧的传动杆进行支撑;副驾驶一侧的传动杆通过副支架进行支撑,所述副支架包括支撑板和压板螺栓,支撑板由立着的支撑段和水平的固定段,传动杆与副支架上端转动配合,支撑段和固定段形成L形状,在支撑板的拐角处设有条形固定孔,该条形固定孔从支撑段延伸至固定段,在固定段上条形孔端部的下端面设有凸台,凸台向下与汽车底板上的固定孔配合;压板螺栓包括水平设置的条形底板和竖直设置的螺纹杆,所述条形底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与凸台对应的凹槽,螺纹杆竖直固定在凹槽内,螺纹杆向上穿过条形孔并与条形孔上方的螺母配合,其中汽车底板位于支撑板固定段与压板螺栓的条形底板之间,副车刹踏板的固定端花键配合到传动杆右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如下:采用本方案进行固定的时候,首先将传动杆放置在汽车驾驶座前侧的底板上,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主副驾驶座两侧,主驾驶一侧通过主支架进行固定,其端部与刹车摇臂组件的固定端花键配合,然后装配副支架,副支架的上端与传动杆转动配合,副支架的下端凸台配合进入固定孔内,将压板螺栓的条形底板放置在固定孔的下侧,螺纹杆向上穿过固定孔和条形孔,然后与上方的螺母进行配合,进而将副支架的下端进行锁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副支架的拐角处巧妙设置条形孔,更有助于固定副支架,因为驾驶座前方空间有限,当传动杆放置在前方底板上后就很难有空间平行移动,因此副支架的上端与传动杆固定在一起之后,全靠摆动副支架,进而将副支架的下端固定段移动到底板固定孔上,因此,设计条形孔从支撑段延伸到固定端,便于螺纹杆从支撑段的条形孔迈过,最终配合到固定段的螺纹孔上。通过压板螺栓将副支架的下端与底板固定在一起,固定极其方便快速。同时在传动杆的两端设置渐开线外花键,便于配合调节刹车摇臂组件和副车刹踏板的角度,以便适应不同的驾驶员的需求。左右结构均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拆装。相比传统的焊接的固定方式,本方案不破坏原材料结构,各零部件的可替换性更强,便于维护,拆卸安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在副驾驶一侧的传动杆外圆周固定有轴承,支撑段的上端与轴承的外圈固定在一起,采用轴承,便于传动杆进行转动,减小摩擦。

进一步,轴承两侧的传动杆外圆周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设有限位卡簧对轴承进行限位,可拆卸固定方式,采用卡簧便于维修更换,相比焊接,采用卡簧便于维修更换,本方案不破坏各零部件,拆卸安装更方便,可替换性更好。

进一步,支撑段的上端设有通孔,轴承的外圆周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过通孔将支撑板固定在轴承上,可拆卸固定方式更方便拆装维修。

进一步,支撑板的上端设置成与轴承外圆对应的圆弧段,通孔设置在圆弧段上,支撑板上端的圆弧段与轴承外圆周进行配合,螺钉穿过通孔并与螺纹孔配合,进而将副支架与轴承锁定在一起,采用圆弧段,使副支架与轴承固定的更加紧固。

进一步,传动杆右端的渐开线外花键上花键配合有过渡键环,渐开线外花键的右端螺纹段上也螺纹配合有右固定螺母,有固定螺母将过渡键环锁定在传动件的右端,过渡键环的外圆周设有也设有渐开线外花键,副车刹踏板的固定端设有渐开线内花键孔,过渡键环的渐开线外花键与副车刹踏板固定端的渐开线内花键孔配合,渐开线内花键孔的右端设有轴向定位机构,设置过渡键环,可以增加角度调节的级数,更方便的找到驾驶员所需要的角度,同时过渡花键固定在端部,副车刹踏板可以随时取下,设有轴向定位机构,便于快速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两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副车刹踏板、过渡键环和传动杆之间关系示意图;

图4为副支架正立的立体图;

图5为副支架与轴承的示意图;

图6为副支架倒立的立体图。

其中,1-传动杆,2-轴承,3-刹车摇臂组件,4-过渡键环,5-副车刹踏板,6.1-右固定螺母,6.2-左固定螺母,7-限位卡簧,8-副支架,8.1-条形孔,8.2-凸台,8.3-通孔,9-压板螺栓,9.1-条形底板,9.2-凹槽,9.3-螺纹杆,10-汽车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动杆1、刹车摇臂组件3、主支架、副支架8、副车刹踏板5和汽车底板10上自有的固定孔。汽车地板上自由的固定孔设置在副驾驶的汽车底板10上。

传动杆1左右两端分别位于正驾驶和副驾驶底板上,传动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渐开线外花键,渐开线外花键用于与刹车摇臂组件3和副刹车踏板配合,在渐开线外花键的外端部分别固定有小径螺纹段,在小径螺纹段上配合左固定螺母6.2进行轴向定位。该小径螺纹段的外径小于渐开线外花键的外径,刹车摇臂组件3的固定端花键配合在传动杆1左端的渐开线外花键上,采用渐开线花键的配合方式,更有利于调整刹车摇臂的角度,可以获取更多的调整角度。由于小径螺纹段的外径小于渐开线外花键的外径,因此,刹车摇臂组件3的固定端可以顺利向右配合到渐开线外花键上。

传动杆1左端的小径螺纹段配合有左固定螺母6.2,该左固定螺母6.2将刹车摇臂组件3的固定端锁定在传动杆1的左端。

主驾驶一侧的传动杆1通过主支架进行支撑,主支架的下端固定在主驾驶的底板上,主支架的上端设有通孔8.3,传动杆1转动配合在通孔8.3内。

副驾驶一侧的传动杆1通过副支架8进行支撑,所述副支架8包括轴承2、支撑板和压板螺栓9,支撑板由立着的支撑段和水平的固定段,支撑段和固定段形成L形状,在支撑板的拐角处设有条形固定孔,该条形固定孔从支撑段延伸至固定段。在固定段上条形孔8.1的端部下端面设有凸台8.2,该凸台8.2直径与汽车底板10上的固定孔对应,压板螺栓9包括水平设置的条形底板9.1和竖直设置的螺纹杆9.3,所述条形底板9.1的上端面中部设有与凸台8.2对应的凹槽9.2,螺纹杆9.3竖直固定在凹槽9.2内。

所述凸台8.2向下位于汽车底板10上的固定孔内,压板螺栓9向上穿过条形孔8.1并与条形孔8.1上方的螺母配合,其中汽车底板10位于支撑板固定段与压板螺栓9的条形底板9.1之间。固定副支架8的时候,首先将副支架8的上端与传动杆1固定,然后将压板螺栓9的条形底板9.1放置在固定孔的下端,压板螺栓9的螺纹杆9.3向上延伸至固定孔上方,接着摆动副支架8,副支架8的背面逐渐接触到螺纹杆9.3,由于副支架8的拐角处设有条形孔8.1,并且该条形孔8.1从支撑段延伸至固定段,因此延伸到固定孔上方的螺纹杆9.3依次经过支撑段上的条形孔8.1,然后到达预定的固定段的条形孔8.1,因为空间狭窄,因为提前设计的时候副支架8的尺寸刚好能够进行支撑,安装的时候只有采用跨过支撑段和固定段的条形孔8.1才能够首先顺利将螺纹杆9.3配合进入固定段的条形孔8.1内,然后通过螺母与螺纹杆9.3进行锁定。

支撑板的上端设置成与轴承2外圆对应的圆弧段,在圆弧段上设有通孔8.3。

在副驾驶一侧的传动杆1外圆周配合有轴承2,轴承2两侧的传动杆1外圆周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设有限位卡簧7对轴承2进行限位,螺钉穿过通孔8.3将支撑板固定在轴承2上。轴承2的外圆周设有螺纹孔,支撑板上端的圆弧段与轴承2进行配合,然后通过螺钉穿过通孔8.3然后配合进螺纹孔,进而对副支架8与轴承2进行锁定。

传动杆1右端的渐开线外花键上花键配合有过渡键环4,渐开线外花键的右端螺纹段上也螺纹配合有右固定螺母6.1,有固定螺母将过渡键环4锁定在传动件的右端,过渡键环4的外圆周设有也设有渐开线外花键,副车刹踏板5的固定端设有渐开线内花键孔,所述渐开线内花键孔的右端设有轴向定位机构,即在渐开线内花键孔的右端向内设置凸台。采用过渡键环4,过渡键环4的内孔和外圆周都设有渐开线花键,便于调整副车刹踏板5的角度,提交调整角度的精度,提供更大的调整级数。相比传统的焊接的固定方式,本方案整体采用可拆卸的组装方式,各零部件的可替换性更强,便于维护,拆卸安装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