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8586发布日期:2018-06-19 21:13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同一辆汽车来说,当新的驾驶员身高与原来的驾驶身高不一样时,需要调节后视镜位置。现有市场上80%以上的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都可以调节后视镜的前、后、左、右位置,但是该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没有折叠后视镜的功能,在后视镜伸开的状态下,不管车停在哪里都很容易被旁边的其他车辆碰到甚至撞断;尤其是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新手司机或者是有急事的司机顾前不顾后就容易撞到旁边汽车的后视镜。当然下车后也可以手动折叠后视镜,但大部分车主没有这个习惯,并且也不太方便,因为折叠完左后视镜,要跑一圈才能去折叠右后视镜。当然现在也有少部分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具有折叠后视镜的功能,即通过电动控制后视镜的位置调整以及折叠后视镜,但是结构非常复杂,零件多,这就意味着模具多,从而使得加工、组装成本大大提高;而且操作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操作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其与汽车的左右后视镜电动控制连接,所述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功能组与壳体, 所述功能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PCBA板,所述PCBA板下端面设置有十字形触点开关,所述功能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A板上侧并可相对所述PCBA板绕Y轴360度旋转以及前后左右移动的旋钮盖、与所述旋钮盖连接的并可随着旋钮盖一起旋转的弹舌壳体、与所述旋钮盖连接并可随着旋钮盖一起前后左右移动而触发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的触发装置;所述旋钮盖上端露出于所述壳体上端外;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PCBA板电性连接的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触点,所述功能组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的弹舌,所述弹舌可随着弹舌壳体一起旋转而触发所述壳体上的三个开关触点。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与外壳,所述内壳包括上壳与底壳,所述PCBA板设置于所述上壳与底壳之间,所述上壳中间形成有上下贯穿的中心孔,所述弹舌壳体包括上连接部与下阻挡部,所述旋钮盖连接于所述上连接部上端,所述下阻挡部位于所述中心孔内,所述下阻挡部的外径大于所述上连接部;所述外壳下端开口,从而形成一顶壁与四周的侧壁,所述顶壁中间设置有上下方向的穿孔,所述穿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旋钮盖的外径,且所述穿孔的直径要小于所述弹舌壳体下阻挡部的外径,所述顶壁位于所述上壳与弹舌壳体下阻挡部的上方,所述侧壁包覆于所述内壳的外侧并与所述底壳连接,所述旋钮盖伸出于所述外壳上端面外。

所述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PCBA板下侧,且所述触发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PCBA板下方并与所述旋钮盖连接的移动壳体、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移动壳体上侧的接触套、设置于所述接触套与移动壳体之间的接触套弹簧,在所述接触套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接触套顶端接触于所述PCBA板下端面。

所述移动壳体包括一板体以及四个分别自所述板体前后左右四端往下延伸的凸柱,每一所述凸柱均自上端面往下凹设有容置槽,对应的,所述接触套设置有四个,所述接触套弹簧也设置有四个,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也设置有四个,四个接触套的下端分别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接触套弹簧下端抵靠于所述容置槽底壁,上端抵靠于所述接触套,从而四个所述接触套的上端时刻与对应位置的十字凹槽接触。

对应所述移动壳体的四个凸柱,所述底壳上设置有井字形移动轨道,且所述底壳还于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的每一个尽头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四个凸柱下端均接触于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

所述弹舌壳体设置于所述旋钮盖与PCBA板之间,且所述弹舌壳体与PCBA板之间设置有壳体弹簧,所述功能组还包括一转轴,所述转轴上端往上依次穿过所述移动壳体、PCBA板、弹舌壳体后与所述旋钮盖固定连接,转轴下端连接有可相对上下移动的转动帽,且所述转动帽与转轴之间设置有转轴弹簧,所述转动帽下端露出于所述移动壳体下端外并抵靠于底壳内壁。

所述PCBA板上中间设置有十字形穿孔供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移动壳体中间设置有圆形通孔供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转轴上形成有一球头,对应的,所述弹舌壳体内部设置有半球形凹槽,所述球头配合于所述半球形凹槽内;且所述转轴自所述球头上往外延伸有左右两插杆,对应所述两插杆,所述弹舌壳体于半球形凹槽的内壁设置有左右两插槽,所述两插杆插入对应的插槽内,且所述插槽的尺寸大于所述插杆。

所述底壳朝向上壳的一侧中间往上凸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端面设置有十字形凹槽,该十字形凹槽包括前后左右四个斜向凹槽,该四个斜向凹槽于支撑座上端面中央位置联通,且所述四个斜向凹槽均自支撑座上端面外侧往中央斜向往下延伸,所述转动帽下端位于所述十字形凹槽内。

所述弹舌壳体与弹舌之间设置有弹舌弹簧,所述弹舌可相对水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所述上壳中心孔的内壁上设置有波浪形轨道,在所述弹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弹舌的外端抵靠于所述波浪形轨道,所述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触点设置于所述波浪形轨道内;或,所述弹舌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所述外壳顶壁下端设置有波浪形轨道,在所述弹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弹舌顶端时刻抵靠于所述波浪形轨道内,所述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触点设置于所述外壳顶壁下端的波浪形轨道内。

所述波浪形轨道设置有三个波谷,所述三个开关触点分别设置于三个波谷内,所述壳体上端面于与所述三个开关触点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指示标R、L以及折叠标识B。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只有相连接的功能组与壳体,所以零件相对较少,从而加工、组装成本较低;此外,只需旋转旋钮盖至对应位置,然后往前后左右不同的方向推旋钮盖,使得触发装置去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的不同侧部分,即可实现左右两后视镜的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调整以及折叠,从而操作特别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除外壳之外的部分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功能组与底壳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功能组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功能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底壳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的功能组的部分平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与汽车的左右后视镜电动控制连接,所述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功能组A与壳体, 所述功能组A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PCBA板1,所述PCBA板1下端面设置有十字形触点开关10,所述功能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A板1上侧并可相对所述PCBA板1绕Y轴360度旋转以及前后左右移动的旋钮盖2、与所述旋钮盖2连接的并可随着旋钮盖2一起旋转的弹舌壳体3、与所述旋钮盖2连接并可随着旋钮盖2一起前后左右移动而触发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触发装置4;所述旋钮盖2上端露出于所述壳体上端外;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PCBA板1电性连接的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触点,所述功能组A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3的弹舌5,所述弹舌5可随着弹舌壳体3一起旋转而触发所述壳体上的三个开关触点。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6与外壳7,所述内壳6包括上壳61与底壳62,所述PCBA板1设置于所述上壳61与底壳62之间,所述上壳61中间形成有上下贯穿的中心孔610,所述弹舌壳体3包括上连接部31与下阻挡部32,所述旋钮盖2连接于所述上连接部31上端,所述下阻挡部32位于所述中心孔610内,所述下阻挡部32的外径大于所述上连接部31;所述外壳7下端开口,从而形成一顶壁71与四周的侧壁72,所述顶壁71中间设置有上下方向的穿孔711,所述穿孔7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旋钮盖2的外径,且所述穿孔711的直径要小于所述弹舌壳体下阻挡部32的外径,所述顶壁71位于所述上壳61与弹舌壳体下阻挡部32的上方,所述侧壁72包覆于所述内壳6的外侧并与所述底壳62连接,所述旋钮盖2伸出于所述外壳7上端面外。如此设置,使得外壳7与底壳62连接后,所述上壳61、底壳62与PCBA板1相对固定,并使得弹舌壳体3不能自所述壳体内掉落出去,即只要连接所述外壳7与底壳62,所述壳体即与功能组A完全组装好。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PCBA板1一侧设置有相互间隔的两缺口11,对应的,所述底壳62上端面于对应位置处往上延伸设置有两凸块621,所述两凸块621分别配合于所述两缺口11内,从而方便PCBA板1与底壳62的相对定位。所述PCBA板1上端面还设置有多个突起12,对应的,所述上壳61下端设置有多个容纳槽611,所述突起12配合于对应位置的容纳槽611内,如此,方便上壳61与PCBA板1的相对定位。

所述外壳侧壁72于不同方向设置有多个卡孔721,对应的,所述底壳62于外侧不同方向设置有多个卡扣622,所述多个卡扣622卡入对应方向的卡孔721内,从而连接所述外壳7与底壳6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7与底壳62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触发装置4设置于所述PCBA板1下侧,且所述触发装置4包括设置于所述PCBA板1下方并与所述旋钮盖2连接的移动壳体41、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移动壳体41上侧的接触套42、设置于所述接触套42与移动壳体41之间的接触套弹簧43,在所述接触套弹簧43的作用下,所述接触套42顶端接触于所述PCBA板1下端面。即是说,触发装置4是通过所述接触套42去触发所述PCBA板1下端面的十字形触点开关10。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PCBA板1下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10位置对应的十字凹槽13,所述接触套42顶端位于所述十字凹槽13内。如此,当触发装置4随着旋钮盖2一起移动,所述接触套42的顶端沿着所述十字凹槽13限定的轨道移动时会触发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10,且越往十字凹槽13的边缘移动,后视镜调整的角度越大,当移动到十字凹槽13的最外侧时,即接触套42的顶端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最外触点时,后视镜被调整到一个极限角度。十字凹槽13的设置使得所述触发装置4的移动更顺畅,而且有轨迹可循,不会错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壳体41包括一板体411以及四个分别自所述板体411前后左右四端往下延伸的凸柱412,每一所述凸柱412均自上端面往下凹设有容置槽410,对应的,所述接触套42设置有四个,所述接触套弹簧43也设置有四个,所述十字形触点开关10与十字凹槽13也设置有四个,四个接触套42的下端分别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410内,所述接触套弹簧43下端抵靠于所述容置槽410底壁,上端抵靠于所述接触套42,从而四个所述接触套42的上端时刻与对应位置的十字凹槽13接触。

所述弹舌壳体3设置于所述旋钮盖2与PCBA板1之间,且所述弹舌壳体3与PCBA板1之间设置有壳体弹簧30,所述功能组A还包括一转轴8,所述转轴8上端往上依次穿过所述移动壳体41、PCBA板1、弹舌壳体3后与所述旋钮盖2固定连接,转轴8下端连接有可相对上下移动的转动帽9,且所述转动帽9与转轴8之间设置有转轴弹簧81,所述转动帽9下端露出于所述移动壳体41下端外并抵靠于底壳62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8上端与旋钮盖2通过对应的卡勾与卡扣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轴8上端与旋钮盖2也可通过其他公知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PCBA板1上中间设置有十字形穿孔14供所述转轴8穿过,所述移动壳体41中间设置有圆形通孔411供所述转轴8通过,所述转轴8上形成有一球头82,对应的,所述弹舌壳体3内部设置有半球形凹槽33,所述球头82配合于所述半球形凹槽33内;且所述转轴8自所述球头82上往外延伸有左右两插杆83,对应所述两插杆83,所述弹舌壳体3于半球形凹槽33的内壁设置有左右两插槽34,所述两插杆83插入对应的插槽34内,且所述插槽34的尺寸大于所述插杆83。如此设置连接,使得所述转轴8会随着旋钮盖2一起旋转、移动,而转轴8转动时,所述弹舌壳体3会随着一起旋转,所述移动壳体41、PCBA板1不动;当转轴8移动时,所述弹舌壳体3、PCBA板1不动,所述移动壳体41会随之一起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底壳62朝向上壳61的一侧中间往上凸设有支撑座624,所述支撑座624上端面设置有十字形凹槽625,该十字形凹槽625包括前后左右四个斜向凹槽,该四个斜向凹槽于支撑座624上端面中央位置联通,且所述四个斜向凹槽均自支撑座624上端面外侧往中央斜向往下延伸,所述转动帽9下端位于所述十字形凹槽625内。当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处于不动作的状态下,所述转动帽9下端位于该十字形凹槽625的中央位置,当转轴8前后左右移动时,所述转动帽9沿着四个斜向凹槽的延伸方向由中央往外侧移动,即是说,所述十字形凹槽625相当于给转轴8提供了移动的轨道,从而能保证转轴8移动时不会错位,而且移动更顺畅。

对应所述移动壳体41的四个凸柱412,所述底壳62上设置有井字形移动轨道626,且所述底壳62还于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626的每一个尽头设置有限位块627,所述四个凸柱412下端均接触于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626。当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处于不动作的状态下,所述四个凸柱412下端分别位于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626的四个交点处(如图7中四个圆圈所示位置),当移动壳体41随着旋钮盖2往一侧移动时,当移动到一定的距离时,该侧的限位块627挡住所述凸柱412使其不能再往该方向移动,此时,也表示所述接触套42移动到十字凹槽13该侧的最外边缘处,如此,操作者能很直观地知道后视镜的角度已经被旋转调整到一个极限位置了。较佳的,所述井字形移动轨道626的每一条轨道都设置为中间往下倾斜的弧形面,从而凸柱412下端不会全部与井字形移动轨道626,从而能减少摩擦。

所述弹舌壳体3与弹舌5之间设置有弹舌弹簧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舌5可相对水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3,所述上壳中心孔610的内壁上设置有波浪形轨道612,在所述弹舌弹簧51的作用下,所述弹舌5的外端抵靠于所述波浪形轨道612,且所述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触点设置于所述波浪形轨道612内。即是说,在所述弹舌5随着弹舌壳体3一起旋转时,所述弹舌5外端在所述波浪形轨道612内移动,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即能触发所述三个开关触点。所述弹舌壳体3设置有水平延伸的容置孔,所述弹舌5一端插入所述容置孔内,在所述弹舌弹簧51的作用下,所述弹舌5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容置孔外与波浪形轨道612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弹舌5设置有两个,且所述两弹舌5分别连接于弹舌壳体3的不同侧,并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对应的,所述波浪形轨道612设置有上下两条;所述弹舌弹簧51设置有一个,且所述弹舌弹簧51的内圈固定设置于弹舌壳体3内,两支脚511分别固定连接两弹舌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两弹舌弹簧51,且弹舌弹簧51为一般的压缩弹簧,该两弹舌弹簧51分别设置于两弹舌5内侧与弹舌壳体3之间。具体的说,所述弹舌壳体3内设置有凸肋30,所述弹舌弹簧51的内圈固定套在所述凸肋30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舌5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弹舌壳体3,对应的,所述外壳顶壁71下端设置有波浪形轨道,在所述弹舌弹簧51的作用下,所述弹舌5顶端时刻抵靠于所述波浪形轨道内,且所述分别表示左后视镜调整、右后视镜调整以及折叠的三个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顶壁71的波浪形轨道内。

较佳的,所述波浪形轨道设置有三个波谷,所述三个开关分别设置于三个波谷内,所述壳体上端面于与所述三个开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指示标R、L以及折叠标识B ,从而弹舌5触发所述三个开关触点时,操作者能明显感知或听到触发的声音。如此,操作者也能很直观知道旋钮盖2是否有旋转到位。所述指示标R、L以及折叠标识B设置于所述外壳7的顶端面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旋钮盖2上设置有位置标,当旋转旋钮盖2并使得其上的位置标对准指示标R、L或折叠标识B时,也表示弹舌5触发了对应的开关。如此,操作更直观。

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可装设于汽车内任何便于司机操作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视镜调节开关装置与左右两后视镜之间的电动控制电路可以采用任何可行的公知技术,PCBA板1上的电路设置也可以采用任意公知可行的技术,因这些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在此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原理为:

当要调整右后视镜的位置时,旋转所述旋钮盖2,两弹舌5的外端随之一起在对应的波浪形轨道612内旋转移动,当两弹舌5触发波浪形轨道612内的代表右后视镜调整的开关时,表示可以调整右后视镜的位置。因为设置的为波浪形轨道612,而且有弹舌弹簧51的作用,所述两弹舌3会定位于该位置不动。具体调整方式为:想往哪一侧调整右后视镜,就往哪一侧推动所述旋钮盖2,比如说,当要往左调整右后视镜时,往左推旋钮盖2,转轴8随之往左移动,转轴8下端的转动帽9也自底壳支撑座624的十字形凹槽625的中间往左侧斜向凹槽的外端移动,同时移动壳体41也被转轴8推着往左移动,移动壳体41往左移动的过程中,移动壳体41的四个凸柱412也沿着井字形移动轨道626往左移动,同时接触套42顶端从PCBA板1的十字凹槽13的中间往左侧凹槽移动,从而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左侧部分,右后视镜即开始往左旋转,接触套42越往左移动,所述右后视镜往左旋转的角度越大,当接触套42顶端移动到十字凹槽13的左侧凹槽的最外侧时,即接触套42顶端触发了十字形触点开关10左侧部分最外侧的触点时,所述右后视镜往左旋转到达极限位置,不能再继续旋转调整;此时,转动帽9下端也移动到十字形凹槽625左侧斜向凹槽的最高点,所述四个凸柱412也被左侧的限位块627挡住;所以,当右后视镜被调整到理想位置时,即可松开旋钮盖2,在转轴弹簧81以及弹舌弹簧51的恢复力同时作用下,旋钮盖2、转轴8、移动壳体41恢复到原始位置;同理,若想往右调整右后视镜,往右推旋钮盖2,使得接触套42顶端去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右侧部分,若想往前调整右后视镜,则往前推旋钮盖2,使得接触套42顶端去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前侧部分,若想往后调整右后视镜,则往后推旋钮盖2,使得接触套42顶端去触发十字形触点开关10的后侧部分,当调整到合适位置,松开旋钮盖2即可。

同理,若要调整左后视镜时,旋转所述旋钮盖2直至两弹舌5触发波浪形轨道612内的代表左后视镜调整的开关,此时,表示可以调整左后视镜的位置了,左后视镜的前后左右调整方式同上述右后视镜的前后左右调整方式。

当要折叠后视镜时,旋转所述旋钮盖2直至两弹舌5触发折叠开关,此时,往设定方向推旋钮盖2,即可折叠左右两后视镜。比如说,设定往左推旋钮盖2是折叠右后视镜,设定往右推旋钮盖2是折叠左后视镜。当然,也可以设定其他方向。

在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图4为参考,以图4是四个十字凹槽13所在定义为前后左右,以旋钮盖2所在为上,以底壳62所在为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