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以及切换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3110发布日期:2018-07-27 19:3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用于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被广泛使用,汽车安全性日益成为首要关注问题。然而,汽车座椅的安全设计一直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未能获得有效解决。例如,对于车载分体式儿童座椅产品,由于其体积大,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再加上安装操作的可靠性不容易获得保证,因此即使人们已经购置了高端可靠的安全座椅产品,却仍然无法保证正常的使用。此外,由于此类儿童座椅产品具有庞大的体积,因此在使用和存储时将会挤占有限的车载空间,通常会致使车辆的后备箱容积大幅缩小。由于限制了人们的采购和常规使用此类安全座椅的需求。此外,由于现有的各国或各地区对车辆儿童约束系统的相应法规要求也都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尤其不能满足汽车家庭时代对于例如儿童保护的产品质量需求。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包括上述情况在内的现有问题或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用于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以及车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其包括:

乘坐部,其被构造成适于装设在车辆内部;以及

靠背部,其具有相对置的第一靠背部分和第二靠背部分,并且所述靠背部被构造成能围绕着其纵向轴线进行旋转以分别提供第一乘坐模式和第二乘坐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乘坐模式下,所述靠背部被旋转使得所述第一靠背部分暴露而由其与所述乘坐部一起形成供成人乘坐的座椅,在所述第二乘坐模式下,所述靠背部被旋转使得所述第二靠背部分暴露而由其本身、或者由其与所述乘坐部一起形成供儿童乘坐的座椅。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靠背部分包括:

固定部,其被固装于所述靠背部;以及

折叠部,其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相连并且与所述固定部相配合以提供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其中在所述第一构型下,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相接合以形成折叠状态,在所述第二构型下,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脱离接合以形成展开状态来提供所述第二乘坐模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靠背部分还包括:

角度调整部,其被设置成用于将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折叠部之间的夹角调整并保持为设定角度用以适应不同儿童的坐姿或睡姿要求;

头枕部,其被装设于所述固定部上,并且被设置成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用以适应不同儿童的头枕位置要求;

护盖部,其被装设于所述固定部上,并且被设置成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用以适应保护不同儿童的头顶位置要求;和/或

三点式安全带,其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的两侧,第三端固定于所述折叠部上,用以在所述第二乘坐模式下将儿童约束在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夹角的范围是0度至170度。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固定部的内侧和/或所述折叠部的内侧设置有缓冲部,其被布置成用于在所述第二乘坐模式下至少部分地包裹并支撑处于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儿童身体部位。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构型下,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的总体厚度基本上为所述靠背部的总体厚度的三分之一。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靠背部被构造成适于装设在车辆内部最后一排座位处,并使得在所述第一乘坐模式下未被暴露的所述第二靠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在所述第二乘坐模式下未被暴露的所述第一靠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车辆的后备箱内。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可选地,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还包括旋转切换系统,所述旋转切换系统包括:

定位装置,其被设置成用于使得所述靠背部沿着其纵向轴线被定位安装在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以及

旋转叉臂装置,其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靠背部上的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用于在所述靠背部进行旋转就位之后使所述靠背部固定就位以提供所述第一乘坐模式或所述第二乘坐模式。

其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也提供了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其被构造成如以上任一项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一部分用以提供所述第二乘坐模式。

再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如以上任一项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其被设置成用于使得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靠背部能围绕着其纵向轴线进行旋转,并将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保持在所述第一乘坐模式或所述第二乘坐模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中,可选地,所述旋转切换系统包括:

定位装置,其被设置成用于使得所述靠背部沿着其纵向轴线被定位安装在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以及

旋转叉臂装置,其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靠背部上的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用于在所述靠背部进行旋转就位之后使所述靠背部固定就位以提供所述第一乘坐模式或所述第二乘坐模式。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装配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创新性的结构设计思想,提供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众多明显优势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其不仅结构精简紧凑,可以大幅度提升现有车载空间的利用率,而且安装布置、日常使用均非常灵活方便,能够相当快捷、高效地在成人和儿童两种乘坐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切换,并且在儿童乘坐模式下尤其能够提供多种安全保护和舒适性手段,从而显著增强了使用车载座椅的安全可靠性以保证儿童乘车安全,并且有效解决了此类现有座椅产品普遍存在的诸如安装复杂、可靠性难以保证、占用空间大等在业界长期存在且一直未能成功克服的这些技术问题。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显著提升车辆的舒适性、集成性和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是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处于第一乘坐模式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处于第一乘坐模式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从第一乘坐模式向第二乘坐模式进行旋转切换操作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已被旋转切换处于第二乘坐模式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已被旋转切换处于第二乘坐模式下且第二靠背部分处于第一构型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已被旋转切换处于第二乘坐模式下且第二靠背部分处于第二构型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儿童在图6所示的第二构型下乘坐于其中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将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中的头枕部和护盖部进行高度调整以适应具有不同身高的儿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件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用于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以及车辆的具体结构、组成、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形成任何限制。此外,除非在文中特别指出,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各部分、部件、特征或装置等是被允许再进行任意组合,以便形成可能未在本文中明确描述的更多实施方式。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零部件和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或若干处进行标示。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8,通过这些附图仅以示意方式大致显示出了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或构型下的情形,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这个给出的实施例中,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是以居中布置方式与两个普通的车载座椅被一起集成装设在车辆内部。例如,可将这些座椅优选地布置成车内最后一排座位,从而使其能够邻近并且充分利用车辆后备箱的空间,随后将对此进行描述。

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包括乘坐部3和靠背部4,前者是适于被装设在车辆内部用来提供乘坐者进行乘坐,而后者则设置有两个靠背部分,即第一靠背部分5和第二靠背部分6,它们被设置彼此相互对置。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靠背部4是被创新性地构造成能够围绕着它的纵向轴线X(图3)进行最大可以达到360°的全方向旋转,以此方式即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切换以便提供两种完全不同的乘坐模式,即用于供成人乘坐的第一乘坐模式(如图1和图2所示)、以及用于供儿童乘坐的的第二乘坐模式(如图4和图5所示)。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术语“儿童”应具有广泛的含义,其需要充分考虑到例如个体生长发育滞后等情况,而不应当将其简单理解为受到特定年龄范围的限制。

具体来讲,在本实施例中,图1和图2分别示意性地图示出了当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处于第一乘坐模式下的正面结构和背面结构。此时,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的靠背部4是被进行旋转操作,以便将其第一靠背部分5暴露,从而使得该第一靠背部分5与乘坐部3二者一起构成了供成人乘坐的座椅,即车内通常配置的标准座位,此时的座椅符合一般成人的常规坐姿姿态使用标准,该座椅可与其他的常规座椅2一起满足例如普通成人等乘客的日常乘坐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第一乘坐模式下,本实用新型中的与第一靠背部分5相对置的第二靠背部分6实际上是被特意置于未暴露状态,即该第二靠背部分6此时是位于上述这些座椅的背面所处空间内,这样的空间可以是车辆后备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可使得该第二靠背部分6的一部分或者其全部容纳在车辆的后备箱内,由此能够相当显著地提升车内空间和后备箱空间的利用率。

图4和图5分别示意性地图示出了当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处于第二乘坐模式下的正面结构和背面结构。在该第二乘坐模式下,靠背部4是被旋转操作来使得靠背部4的第二靠背部分6暴露,从而提供了可供儿童乘坐的座椅。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靠背部分6是被设置成通过其本身构造来提供儿童座椅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完全允许在未被示出的其他实施中通过该第二靠背部分6与乘坐部3二者一起来形成可供儿童乘坐的座椅。当然,在第二乘坐模式下,位于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两侧的其他普通座椅2仍然可供例如一般成人等乘客进行正常乘坐。此外,能被理解的是,在该第二乘坐模式下,由于靠背部4的第一靠背部分5与第二靠背部分6二者是进行彼此相对布置的,因此该第一靠背部分5此时是被切换成处于未暴露状态。也就是说,该第一靠背部分5当前已经位于如前所述的这些座椅的背面所处空间内,由此同样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车内空间和/或后备箱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的第一乘坐模式和第二乘坐模式之间的旋转切换操作可以通过手动、自动装置或者半自动装置等任何适宜方式来完成。作为举例说明,图3仅以示意方式给出了通过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实施例中可选设置的旋转切换系统实现从上述的第一乘坐模式朝向第二乘坐模式(反之亦然)进行旋转切换操作。

如该图3所示,这样的旋转切换系统可以包括定位装置17和具有第一叉臂18和第二叉臂19的旋转叉臂装置。其中,该定位装置17是被设置成用于使得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的靠背部4能够沿着它的纵向轴线X被定位安装在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中,并且在优选情形下,该定位装置17是以该靠背部4的纵向方向为基准进行对称居中布置的,以便于进行旋转切换操作。然而,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也允许将上述的定位装置不进行居中布置,而使其偏离于靠背部4的居中纵向轴线,以便满足某些特定情形下的实际应用需求。

对于旋转叉臂装置来讲,它的第一叉臂18和第二叉臂19均被设置在靠背部4上,以此可以在靠背部4进行旋转就位之后,就能将靠背部4与乘坐部3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以便由此提供上述的第一乘坐模式或第二乘坐模式。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考虑在上述旋转叉臂装置中设置3个或者更多个的叉臂。而且,该旋转叉臂装置中的这些叉臂的具体布置位置、使用材料以及形状构造等都是可以按照实际情形来灵活地进行选择调整的。此外,作为举例说明,可以如图3中所示那样地,将该旋转叉臂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叉臂构造成具有可拆装配合的叉臂上部18’、19’和叉臂下部18’’、19’’,以便沿着图3中的箭头A所示先将靠背部4在纵向方向上进行提升来使得叉臂上部18’和叉臂下部18’’、叉臂上部19’和叉臂下部19’’彼此脱离接合,由此使得靠背部4脱离原先的固定位置,然后再沿着图3中的箭头B所示地将靠背部4进行旋转就位,随后即可在该新就位位置处将叉臂上部18’与叉臂下部19’’、叉臂上部19’与叉臂下部18’’分别进行接合,从而能够限制靠背部4与乘坐部3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保证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能够如所期望地处于第一乘坐模式或第二乘坐模式中。

请再参阅图6至图8,以下将基于这些附图来示例性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第二靠背部分的构造组成等情况。

在给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靠背部分6包括固定部7和折叠部8。其中,可以将固定部7直接固装在靠背部4,并且将折叠部8的一端与固定部7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使得它们相互配合来使得第二靠背部分6具体不同的构型,例如至少可提供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在第一构型下,折叠部8是与固定部7进行接合,从而使得第二靠背部分6形成了如图2和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可选地,固定部7和折叠部8二者在第一构型下的总体厚度可以大致是靠背部4的总体厚度的三分之一,即基本相当于1个半独立座椅的厚度,其占用空间相当有限,因此这样的空间节省效果和程度是任何现有的普通儿童约束系统或类似装置都无法比拟的。在第二构型下,折叠部8是与固定部7二者脱离接合,从而使得第二靠背部分6形成了如图6和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即此时构成了前述的可供儿童乘坐的第二乘坐模式。

此外,在可选情形下,还可以在第二靠背部分6上任意选择设置以下这些部件或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尽管基于儿童乘坐的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考虑最好应将它们全部配置。

例如,可以设置角度调整部9,以便可以如图4中的箭头C和箭头D所示那样地针对固定部7和折叠部8二者之间的夹角进行选择性调整操作,并且在座位使用过程中保持在所期望的设定角度以适应不同儿童的坐姿或睡姿要求。可选地,这样的夹角可以考虑是在0度至170度的范围内,以便可以例如在90度至170度之间根据不同的儿童情况来进行适宜性调整以保证他们的各种休息以及睡姿的使用要求,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对于儿童座椅空间的要求,这是现有技术中的众多大童座椅根本无法可及的;或者,可以例如在0度到45度之间使得该第二靠背部分6处于折叠状态的第一构型中,从而在无儿童使用座椅的情况下能够极大地节省其占用空间。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角度调整部9是可以基于手动、自动或者半自动等任何适宜的方式来进行配置的。

比如,可以将头枕部10装设在第二靠背部分6的固定部7上,以便能够根据不同儿童的头枕位置要求来进行适应性的高度调节,从而不仅更为安全可靠地保护儿童,而且也使得他们乘坐更为舒适、健康,与图7所述位置相对比,在图8中示意性地图示出了沿着图中箭头E方向已经将头枕部10的位置高度进行了选择性上调。可以理解的是,该头枕部10也是被允许基于手动、自动或者半自动等任何适宜的方式来进行配置的。

又如,可以将护盖部11装设在第二靠背部分6的固定部7上,并且可以对该护盖部11进行高度调节,以便适应保护不同儿童的头顶位置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安全保护功能。如图8所示,在该图中也显示出沿着图中箭头E方向已将护盖部11的位置高度进行了选择性上调。同样,该护盖部11可以相应地配置成手动、自动或者半自动等任何可能方式。

再如,可以配置三点式安全带12,将它的第一端13和第二端14分别固定在固定部7上的两侧,并且将它的第三端15固定在折叠部8上,从而在第二乘坐模式下能够将儿童非常安全、可靠地约束在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中。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集成的三点式安全带12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性能也是现有的普通的大童集成式安全座椅系统无法可比的。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优先考虑在固定部7的内侧和/或折叠部8的内侧设置缓冲部16,以此能够部分地或者在整体上完全包裹并且支撑住乘坐于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1中的儿童身体部位来提供优化的安全乘坐保证,这些身体部位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儿童的头部、肩部、臂部、腿部等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儿童安全座椅,这样的儿童安全座椅是被构造成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一部分,以便由此来提供可供儿童乘坐使用的第二乘坐模式。由此,能够非常显著地现有技术中的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安全约束系统或类似装置的安装繁琐、占用空间大、使用可靠性无法保证等诸多弊端和问题,并且尤其能够极大地节省车载使用空间,改进儿童座椅乘坐的舒适性、集成性和安全性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进一步技术方案,也提供了一种用于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该切换系统是被设置成用于使得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靠背部4能够围绕着它的纵向轴线X进行旋转操作,并将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保持在如上所述的第一乘坐模式或第二乘坐模式。对于这样的旋转切换系统,由于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举例性说明,因此可以参阅这些前述内容,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进一步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在该车辆上的任何适宜位置处装配了一个或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这些众多特点和优势,显著提高车辆的舒适性、集成性和安全性,更好地保护尤其儿童等各类车辆乘坐者。

以上仅以举例方式来详细阐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用于该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的旋转切换系统以及车辆,这些个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施方式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改进。例如,本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中的前述乘坐部、靠背部、固定部、折叠部等均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使用诸如塑料、金属或者混合材料等任何适宜的材料来制成。又如,尽管在给出的示例中,折叠部被显示为具有圆弧形的外形轮廓,但是本实用新型完全可能将其构造成任意合适的形状。再如,本实用新型还允许直接由第二靠背部分和可切换提供适于儿童乘坐的乘坐部来提供第二乘坐模式,从而不必将该第二靠背部分构成成具有固定部和折叠部。此外,在本文中各处提及到的接合可以采用机械方式、物理方式(包括磁力)或者其他适合方式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加以实现。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并为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权利要求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