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主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3520发布日期:2018-07-11 00:0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式房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主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房车,也称旅居车,大体可分为自行式与拖挂式两种,自行式房车又可分为自行式A型、B型、C型,拖挂式房车可分为拖挂式A型、B型、C型、D型、移动别墅。其中某些拖挂式房车的转运需要将房车整体抬起后移动至转运车辆上,对于房车整体移动的步骤繁琐,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产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主升降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主升降系统,适用于房车系统,所述房车系统包括运输车辆以及车底盘与所述运输车辆的载物面相适配的折叠式房车,其中,所述折叠式房车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和所述折叠式房车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可开闭的维修舱门,每一所述维修舱门的内部均设有一所述自主升降系统,每一所述自主升降系统均包括:升降支撑腿,所述升降支撑腿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折叠式房车的内部,所述升降支撑腿的一侧与所述折叠式房车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撑腿的另一侧可转动至所述折叠式房车的外部;油缸支架,所述油缸支架与所述升降支撑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支撑腿油缸,所述支撑腿油缸的缸体与所述油缸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油缸的活塞杆向下设置。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还包括:一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四所述支撑腿油缸。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还包括:四驱动机构,四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四所述升降支撑腿旋转,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驱动机构。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所述升降支撑腿为平面桁架结构,所述升降支撑腿包括:内侧立柱,所述内侧立柱与所述折叠式房车可转动连接;外侧立柱,所述外侧立柱与所述内侧立柱平行,所述外侧立柱上固定有所述油缸支架;横梁,若干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侧立柱和所述外侧立柱固定连接;斜撑,每两相邻的所述横梁之间均设有一所述斜撑,每两相邻的所述斜撑的倾斜方向相反。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所述内侧立柱、所述外侧立柱、所述横梁和所述斜撑均采用角钢或矩形管,所述内侧立柱和所述横梁上均开设有减轻孔。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所述油缸支架包括:梯形侧板,两所述梯形侧板的一侧分别与所述外侧立柱固定连接;矩形侧板,所述矩形侧板的两侧分别与两所述梯形侧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矩形侧板、所述梯形侧板和所述外侧立柱的下端平齐;支架底板,所述支架底板的外周分别与所述矩形侧板的下端、两所述梯形侧板的下端和所述外侧立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油缸的缸体与所述支架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底板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支撑腿油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通孔。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其中,所述折叠式房车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底面上的万向调节脚、设置于所述折叠式房车的侧面的防撞条以及可折叠的顶翅板、地面板、屋面板、墙面板。

一种自主升降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任意一项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步骤一:所述运输车辆载着所述折叠式房车驶入指定的营地场地;

步骤二:打开四所述维修舱门,展开四所述升降支撑腿,使四所述支撑腿油缸位于所述折叠式房车的外侧;

步骤三:四所述支撑腿油缸的活塞杆伸出,将所述折叠式房车顶升直至所述车底盘离开所述运输车辆;

步骤四:四所述支撑腿油缸的活塞杆收缩,将所述折叠式房车降低到位,调节并固定所述折叠式房车的支撑装置;

步骤五:放置所述折叠式房车的万向调节脚,打开所述折叠式房车的防撞条,展开所述折叠式房车的顶翅板、地面板、屋面板、墙面板,接通水电,关闭所述维修舱门。

上述的自主升降系统的使用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三中,四所述支撑腿油缸的活塞杆顶升至所述车底盘离开所述运输车辆100mm以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装置使房车能够整体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将房车脱离运输车辆或搭载上运输车辆,通过运输车辆达到转运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展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完全展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支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下降固定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房车展开示意图。

附图中:1、运输车辆;2、折叠式房车;3、维修舱门;4、自主升降系统;5、升降支撑腿;51、内侧立柱;52、外侧立柱;53、横梁;54、斜撑;6、油缸支架;61、梯形侧板;62、矩形侧板;63、支架底板;7、支撑腿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展开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完全展开示意图,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自主升降系统,包括适用于房车系统,房车系统包括运输车辆1以及车底盘与运输车辆1的载物面相适配的折叠式房车2,其中,折叠式房车2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和折叠式房车2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可开闭的维修舱门3,每一维修舱门3的内部均设有一自主升降系统4,每一自主升降系统均包括4:升降支撑腿5,升降支撑腿5的一侧设置在折叠式房车2的内部,升降支撑腿5的一侧与折叠式房车2可转动连接,升降支撑腿5的另一侧可转动至折叠式房车2的外部。

此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一自主升降系统均包括:油缸支架6,油缸支架6与升降支撑腿5的另一侧固定连接。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一自主升降系统均包括:支撑腿油缸7,支撑腿油缸7的缸体与油缸支架6固定连接,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向下设置。通过四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的向下伸出和向上缩进实现折叠式房车2的顶升和下降。

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自主升降系统包括:一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控制机构控制四支撑腿油缸7,通过控制机构分别控制四支撑腿油缸7,使得四支撑腿油缸7能够同时同步伸出或不同步伸出,从而实现对各种地面状况的适应性,保证折叠式房车2在顶升时处于水平状态。

更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自主升降系统包括:四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四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四升降支撑腿5旋转,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使得四升降支撑腿5能够向外侧旋转使支撑腿油缸7暴露在折叠式房车2的车厢外,起到支撑作用;或使四升降支撑腿5向内旋转折叠至折叠式房车2的车厢内,以缩小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支撑腿5为平面桁架结构,升降支撑腿5包括:内侧立柱51,内侧立柱51与折叠式房车2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支撑腿5包括:外侧立柱52,外侧立柱52与内侧立柱51平行,外侧立柱52上固定有油缸支架6。

更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支撑腿5包括:横梁53,若干横梁53的两端分别与内侧立柱51和外侧立柱52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支撑腿5包括:斜撑54,每两相邻的横梁53之间均设有一斜撑54,每两相邻的斜撑54的倾斜方向相反。通过上述桁架结构使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受力较佳地、牢固地传递至折叠式房车的车厢。

还有,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内侧立柱51、外侧立柱52、横梁53和斜撑54均采用角钢或矩形管,内侧立柱51和横梁53上均开设有减轻孔,在确保强度的同时于减轻机构重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油缸支架6包括:梯形侧板61,两梯形侧板61的一侧分别与外侧立柱5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油缸支架6包括:矩形侧板62,矩形侧板62的两侧分别与两梯形侧板6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矩形侧板62、梯形侧板61和外侧立柱52的下端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油缸支架6包括:支架底板63,支架底板63的外周分别与矩形侧板62的下端、两梯形侧板61的下端和外侧立柱52的下端固定连接,支撑腿油缸7的缸体与支架底板63固定连接,支架底板63上开设有一通孔,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贯穿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折叠式房车2包括设置于下底面上的万向调节脚、设置于折叠式房车2的侧面的防撞条以及可折叠的顶翅板、地面板、屋面板、墙面板。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使用方法,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支撑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下降固定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自主升降系统的房车展开示意图,请参见图1、图3、图4、图5、图6所示。

步骤一:运输车辆1载着折叠式房车2驶入指定的营地场地。

步骤二:打开四维修舱门3,展开四升降支撑腿4,使四支撑腿油缸7位于折叠式房车2的外侧。

步骤三:四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伸出,将折叠式房车2顶升直至车底盘离开运输车辆1。

步骤四:四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收缩,将折叠式房车2降低到位,调节并固定折叠式房车2的支撑装置。

步骤五:放置折叠式房车2的万向调节脚,打开折叠式房车2的防撞条,展开折叠式房车2的顶翅板、地面板、屋面板、墙面板,接通水电,关闭维修舱门3。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在步骤三中,四支撑腿油缸7的活塞杆顶升至车底盘离开运输车辆1的距离大于100mm。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当折叠式房车需要移动时,通过四升降支撑腿5将折叠式房车2整体顶升至高于运输车辆1的载物面的位置,运输车辆1倒车至折叠式房车2下,折叠式房车2整体即可以落在运输车辆1的载物面上,通过运输车辆1达到转运目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