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7043发布日期:2018-06-12 21:38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ABS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块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ABS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交通工具,从而对车型和车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以此同时汽车的安全性能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汽车在遇紧急情况采取紧急刹车时,通过ABS模块处理轮速信号并发出执行指令,进而进行系统制动压力调节,使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循环往复地经历保持-减小-增大过程,使车辆的紧急制动在安全系数范围内,从而最大程度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在现有的技术中,ABS模块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液压控制单元(HCU),其中HCU负责系统制动压力调节,主要包括液压泵、泵壳体、泵元件、六个油路管道端口,其中四个油路管道通过油路管道与四个轮胎连接,控制四个轮胎的制动压力,以此达到ABS正常运行的效果。通过进出油路管道连接HCU时,由于HCU油路管道端口数量较多且无明显的特征,导致选择油路管道端口时,特别容易出错,影响装车效率;由于HCU表面油路管道数量较多,油路管道没有固定,从而使HCU表面油路管道杂乱排放,影响了油路管道端口的选择,进而影响装车的效率。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ABS模块,解决选择油路管道端口时容易出错和油路管道杂乱排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BS模块,该ABS模块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包括液压泵、泵壳体、泵元件;该液压泵通过泵元件与泵壳体连接,泵壳体上设有一基板,该基板上设有六个油路管道端口,两个油路管道端口为进油端口,分别为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另外四个油路管道端口为出油端口,分别为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第三出油口、第四出油口,第一出油口、第四出油口、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分别位于基板的四个边角处;该第一出油口旁设有第一固定卡槽,第四出油口旁设有第四固定卡槽,第一进油口旁设有第五固定卡槽,第二进油口旁设有第六固定卡槽;该第一出油口和第四出油口组成的直线与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组成的直线相平行,且第二出油口、第三出油口位于第一出油口和第四出油口之间,第二出油口旁设有第二固定卡槽,第三出油口旁设有第三固定卡槽;该第一出油口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出油口的截面尺寸,第一出油口、第四出油口、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的截面尺寸相等;该第二出油口的截面尺寸与第四出油口的截面尺寸相等。根据上述的ABS模块,在选择不同位置的轮胎油路管道端口时,能根据大小和位置快速、准确的区分进油口和出油口,从而准确的选择与该轮胎对应的油路管道端口,通过固定卡槽可以固定对应的油路管道,保证油路管道简洁有序的排放,从而有效解决了选择连接不同位置的轮胎油路管道端口出错和油路管道杂乱排放的问题,进而加快了装车的效率。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BS模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卡槽包括方形框体,所述方形框体上设有一凹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卡槽、第二固定卡槽、第三固定卡槽、第四固定卡槽、第五固定卡槽、第六固定卡槽的形状和大小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卡槽还包括设于所述凹面上的两个卡槽弹片。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卡槽弹片均呈弧形,且两个所述卡槽弹片向相对的一面弯曲。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三出油口和所述第四出油口排成一条直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至所述第二出油口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出油口至所述第三出油口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出油口至所述第四出油口的距离均相等。进一步地,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上均设有一斜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ABS模块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ABS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ABS模块中第二固定卡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ABS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ABS模块中第二固定卡槽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第一出油口101第六固定卡槽306第二出油口102基板40第三出油口103泵壳体50第四出油口104液压泵60第一进油口201液压控制单元70第二进油口201电子控制单元80第一固定卡槽301ABS模块90第二固定卡槽302斜面100第三固定卡槽303方形框体110第四固定卡槽304凹面120第五固定卡槽305卡槽弹片13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BS模块90,包括电子控制单元70和液压控制单元80,所述液压控制单元80包括液压泵60、泵壳体50、泵元件(图未示)。所述液压泵60通过所述泵元件与所述泵壳体50连接,所述泵壳体50上设有一基板40,所述基板40上设有六个油路管道端口,两个所述油路管道端口为进油端口,分别为第一进油口201、第二进油口202,另外四个所述油路管道端口为出油端口,分别为第一出油口101、第二出油口102、第三出油口103、第四出油口104。所述第一出油口101、所述第四出油口104、所述第一进油口201、所述第二进油口202分别位于所述基板40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第一出油口101旁设有第一固定卡槽301,所述第四出油口104旁设有第四固定卡槽304,所述第一进油口201旁设有第五固定卡槽305,所述第二进油口202旁设有第六固定卡槽306。所述第一出油口101和第四出油口104组成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进油口201和所述第二进油口202组成的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出油口102、所述第三出油口103位于所述第一出油口101和所述第四出油口104之间,所述第二出油口102旁设有第二固定卡槽302,所述第三出油口103旁设有第三固定卡槽303;所述第一固定卡槽301、所述第二固定卡槽302、所述第三固定卡槽303、所述第四固定卡槽304、所述第五固定卡槽305、所述第六固定卡槽306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以第二固定卡槽302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二固定卡槽302为一方形框体1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六个固定卡槽的大小均相同,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六个固定卡槽的大小也可以全部或者部分不相同,但固定卡槽的直径大于油路管道的直径效果更好。所述第一出油口101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出油口102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一出油口101、所述第四出油口104、所述第一进油口201、所述第二进油口202的截面尺寸相等,所述第二出油口102的截面尺寸与所述第四出油口104的截面尺寸相等。具体的,在选择不同位置的油路管道端口时,能根据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的大小和位置快速、准确的选择与该轮胎对应的油路管道端口,进而加快了装车的效率。请参阅图2、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卡槽301、第二固定卡槽302、第三固定卡槽303、第四固定卡槽304、第五固定卡槽305、第六固定卡槽306的形状均相同;以第二固定卡槽302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二固定卡槽302均包括一方形框体100,所述方形框体100上设有一弧形凹面120,所述凹面120用于固定油路管道。具体的,油路管道选择对应的油路管道端口时,通过固定卡槽固定已经连接的油路管道,使油路管道简洁有序的排放,从而避免了由于油路管道多造成杂乱排放的问题,进而加快装车的效率。请参阅图2,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上均设有一斜面100,所述斜面100增大了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的内缘和油路管道的外缘的接触面,从而使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的内缘与油路管道的外缘连接更紧密,进而避免了所述六个油路管道端口的内缘与油路管道的外缘连接不紧密而导致的漏油现象。请参阅图4、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ABS模块,其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卡槽301、第二固定卡槽302、第三固定卡槽303、第四固定卡槽304、第五固定卡槽305、第六固定卡槽306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以第二固定卡槽302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二固定卡槽302上除所述方形框体100上和所述凹面120外,还包括设于所述凹面120上的两个卡槽弹片130,两个所述卡槽弹片130向相对面弯曲呈弧形,两个所述卡槽弹片130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两个进油端口和所述四个出油端口的油路管道,从而使所述固定卡槽更好的固定油路管道。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