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枪上电子锁的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2265发布日期:2018-09-08 00:09阅读:12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枪上电子锁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锁普遍采用两种驱动电路,其中一种是用封装好的驱动IC,如图1所示,此种结构价格很贵。另外一种是用分立器件加上隔离器件,分立器件通过正电压和负电压驱动,然后通过隔离器件隔离正负电压,此种电路需要汽车级的隔离器件,结构复杂并且并且采用汽车级的隔离器件一样价格很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枪上电子锁的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包括与单片机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相连的第一分立模块、与单片机控制电子锁的负信号相连的第二分立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分立模块能够输出使电子锁锁上的+12V电压,所述第二分立模块能够输出使电子锁打开的-12V电压,所述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和负信号的输入电压为0V或5V。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设置在所述电子锁的输入端和第一分立模块及第二分立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稳压模块为TVS管D1701。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分立模块包括三极管Q1705和三极管Q1704,其中,所述三极管Q1705的基极接收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所述三极管Q1705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1713与三极管Q1704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70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704的发射极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4的集电极与电子锁K1501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阻R1706、电阻R1711、电阻R1712及电容C1702,其中,所述电阻R1706设置在三极管Q1705的基极端,所述电阻R1711及电容C1702的一端并接在电阻R1706和三极管Q1705的基极端之间,所述电阻R1711及电容C170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12的两端分别接三极管Q1704的基极和发射极。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分立模块包括三极管Q1703、Q1706、Q1707,其中,所述三极管Q1703基极接收控制电子锁的负信号,所述三极管Q170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706发射极分别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3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706的基极通过电阻R1710接三极管Q170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70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714和三极管Q1707发射极分别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7基极通过电阻R1715接三极管Q170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707的集电极接电子锁K1501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分立模块还包括滤波单元,所述滤波单元设置在所述三极管Q1703基极端。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阻R1706和电容C1701,所述电阻R1706串接在所述三极管1703基极,所述电容C1701一端设置在电阻R1706和三极管1703基极之间,所述电容C1701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阻R1707,所述电阻R1707与电容C1701并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省掉隔离器件,实现用0V和5V的I/O信号实现对-12V负压的控制。不需要I/O口输出直接进行驱动,而是利用低成本的分立器件实现充电枪电子锁的驱动,相比于驱动芯片以及带隔离器件的分立电路,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1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与单片机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相连的第一分立模块、与单片机控制电子锁的负信号相连的第二分立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分立模块能够输出使电子锁锁上的+12V电压,所述第二分立模块能够输出使电子锁打开的-12V电压,所述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和负信号的输入电压为0V或5V。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设置在所述电子锁的输入端和第一分立模块及第二分立模块的输出端之间,本例稳压模块为TVS管D1701。

本例单片机输出的电子锁的正信号为0V低电平信号时,单片机输出的电子锁的负信号则为5V高电平信号,同样,如果单片机输出的电子锁的正信号为5V高电平信号时,单片机输出的电子锁的负信号则为0V低电平信号,两者不能同时输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分立模块包括三极管Q1705和三极管Q1704,其中,所述三极管Q1705的基极接收控制电子锁的正信号,所述三极管Q1705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1713与三极管Q1704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70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704的发射极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4的集电极与电子锁K1501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分立模块还包括作为滤波作用的电阻R1706和电容C1702,还包括电阻R1711、电阻R1712,其中,所述电阻R1706设置在三极管Q1705的基极端,所述电阻R1711及电容C1702的一端并接在电阻R1706和三极管Q1705的基极端之间,所述电阻R1711及电容C170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12的两端分别接三极管Q1704的基极和发射极。

所述第二分立模块包括三极管Q1703、Q1706、Q1707,其中,所述三极管Q1703基极接收控制电子锁的负信号,所述三极管Q170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706发射极分别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3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706的基极通过电阻R1710接三极管Q170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70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714和三极管Q1707发射极分别接-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1707基极通过电阻R1715接三极管Q170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707的集电极接电子锁K1501的输入端。

同样的,所述第二分立模块还包括滤波单元,所述滤波单元设置在所述三极管Q1703基极端。本例滤波单元包括电阻R1706和电容C1701,所述电阻R1706串接在所述三极管1703基极,所述电容C1701一端设置在电阻R1706和三极管1703基极之间,所述电容C1701另一端接地。此外,还包括电阻R1707,所述电阻R1707与电容C1701并联,用于拉低三极管Q1703基极。

本例的工作原理为:

当单片机ON/OFF_LOCK+输出5V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1705导通,进而三极管Q1704导通,电路输出+12V电压,驱动所述电子锁K1501锁上。

当单片机ON/OFF_LOCK-输出5V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1703导通,进而三极管Q1706导通,三极管Q1706导通后,三极管Q1707导通,电路输出-12V电压,驱动所述电子锁K1501打开。

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分立器件布局,并且通过电路实现利用-12V电平对-12V驱动进行开关。实现用0V和5V的I/O信号实现对-12V负压的控制,省掉隔离器件,节省了隔离成本,并且不需要I/O口输出直接进行驱动,而是利用低成本的分立器件实现充电枪电子锁的驱动,相比于驱动芯片以及带隔离器件的分立电路,成本由原来的7元人民币降低到3元人民币以下,大大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