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9927发布日期:2018-09-18 22:23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特别涉及掀背车门等车辆车门的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先前技术中,日本专利特许第4430044号专利公报(2010年3月10日发行)记载的装置中,公开如下的装置:在圆筒体的两端分别连接车身和门的固定组件,通过使固定组件之间的距离扩展和缩小,固定组件之间距离的增大和缩小,借由容纳在圆柱形本体中马达的旋转,根据需要,经由齿轮单元传递到在其外周上形成有预定螺纹槽的螺杆上,并且与螺杆螺纹主轴螺母成直线运动。然而,在上述先前技术文件中所公开的车门开闭装置中,马达经由减速齿轮的旋转,经由离合器装置传递到螺杆,但是结构复杂且轴心以高精度组装,其价格昂贵且是困难的,并存在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再者,在上述先前技术文件中所公开的车门开闭装置中,在圆筒体内可以设置有以一定间隔包围螺杆轴的导向筒,螺旋压力弹簧以一定间隔包围导向筒,该螺旋压力弹簧同样以一定间隔由一个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的外部管包围,螺旋压力弹簧不仅被引导而且也被径向向内和径向向外地保护,导向筒可以具有一个径向贯穿的轴向缝隙,固定设置在螺杆轴上的滑动触头穿过该轴向缝隙伸向固定设置在导向筒上的滑动触头轨道和/或丝杠螺母的一个径向指向的支承销突入到该轴向缝隙中,以实现了丝杠螺母力矩的支承。惟其组件导向筒的结合构造复杂、形状不规则,难以用金属制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车辆门的开闭装置,该车门开闭装置结实耐用且易于安装,并且能够适应要安装车辆的多样化。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开闭装置,包括有一固定管,该固定管一端连接有第二连结件,固定管内容纳有驱动单元和导向筒,该导向筒内容纳有轴承及固定于轴承内圈的螺杆轴,该螺杆轴与作为驱动单元输出部的齿轮装置的输出轴结合,以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给螺杆轴,另包括有外筒,外筒一端连接有第一连结件,内容纳有进料管,进料管末端固定有进给螺母,且进给螺母与螺杆轴固定,另包括有一压缩弹簧配置在导向筒与外筒之间,前述螺杆轴和与螺杆轴固定的进给螺母,将由驱动单元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将设置在两端的第一连结件和第二连结件中的一个接合到车辆主体,另一个被旋转的组设在预定角度范围启闭的车门,借改变第一连结件与第二连结件之间的距离,以开闭车门;其特征在于:该螺杆轴一端具有小径部,该小径部先锁入第一法兰螺母,在置入轴承后,再锁入第二法兰螺母,借第一法兰螺母及第二法兰螺母将轴承紧固固定在螺杆轴一端的小径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增益在于该车门开闭装置结实耐用且易于安装,并且能够适应要安装车辆的多样化,而且,由于除了固定组件之外的整个装置,外管的厚度范围内具有相同的外径,所以随着门的打开或关闭的操作,相同外径的整体结构给予车辆有限制考虑护理不干预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门开闭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图1车门开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分放大图。

图4是螺杆轴前端部详细图。

图5是第一法兰螺母的立体图。

图6是导向筒端部的立体图。

图7是齿轮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当车门关闭时,本实用新型车门开闭装置在车门关闭时会缩小在车门打开时会扩展。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门开闭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是2图的A部分放大图,其中可伸缩的装置都在缩小的状态。

第一连结件2和第二连结件3中的一个被装设到车辆主体,另一个被可旋转的组装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打开或关闭车门。

圆柱形固定管4借第二端盖8固定在第二连结件3上,固定管4的端部覆盖有第二端盖8,固定管4的前端,设有包括马达9,用于检测马达9旋转状态的探测器11、齿轮装置10等的驱动单元12固定于第二连结件3内的固定管4。

在其一端形成有三个凸缘部13a的圆筒状导向筒13,在凸缘部13a的外周与固定管4的内周接触,除了凸缘部13a以外的筒状部的外径大于外筒5的外径,比小径部5a的内径小于预定量。

第一连结件2是具有预定量大于圆柱形外筒5的小径部5a的内径,其中,固定第一连结件2的外筒5侧设有小径部5a;并具有一个比外筒5小的外圆柱形进料管18,其中通过第一套管20的直径不同有固定的,所述第一端盖7杯形被形成为覆盖外筒5,外筒5的大径部5b的小径部5a的端部被可滑动在固定管4的外周并且其端部被短圆筒状的外筒盖6覆盖。

在导向筒13和设置在外筒5的大径部5b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19,压缩弹簧19的一端与所述小径部5a和外筒5的大径部5b的台阶部分接触,另一端部与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接触,对两端部分离的方向施加推压力。

另外,如后所述,外筒5的小径部5a的轴向长度,从提高向车辆内得自由度的观点出发,要求它尽可能长,另一方面,大径部5b被收容的压缩弹簧19,从压缩弹簧19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理想的是压缩弹簧19是小于时间长度已被最大程度的压缩的一半。

进料管18可滑动地装配在导向筒13的内外围,进给螺母17固定在远离第一连结件2的端部的内径侧。在导向筒13的驱动单元12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3a,该凸缘部13a在凸缘部的内周部与轴承14的外圈14a嵌合。

在车门开闭装置1的径向中心处设置螺杆轴15,并且在螺杆轴15的第一连结件2侧的端部上固定有导板16,且导板16固定于进料管18的内周,在螺杆轴15的另一端部形成小径部15a,通过后述的方法组装轴承14,将其前端插入齿轮装置10的输出轴10a。

在螺杆轴15的外周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杆,固定在进料管18的端部的进给螺母17卡合。

接下来,图3是如上所述图2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螺杆轴前端部详细图,图5是第一法兰螺母22的立体图,图6是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侧的端部附近的立体图,图7是将来自驱动单元12的旋转力传递到螺杆轴15的齿轮装置10的立体图。将详细描述从驱动单元12传递到螺杆轴15的部分的结构图。

这里,第一法兰螺母22和第二法兰螺母23是完全相同的部件,仅使用的部分不同。

如图4所示,在螺杆轴15的端部形成有小径部15a。螺杆轴15的外周部形成有螺纹,在该前端部上以规定的长度形成D切口部15b。

图5所示的第一法兰螺母22具有凸缘部22a和从该凸缘部22a突出的圆柱部22b,所述凸缘部22a具有一组或多组径向平行的螺旋闭合面,在图5中未示出,中央形成有螺纹孔22c,圆柱部22b的直径以外径与轴承14的内圈14b的内径隔开规定的间隙,其长度略小于轴承内圈轴向长度的一半。对于图未示出的第二法兰螺母23,也假定形成有凸缘部23a,圆柱形部23b以及螺纹孔23c。

为了将轴承14组装到螺杆轴15上,首先将第一法兰螺母22从凸缘部22a侧拧入螺杆轴15的小径部15a,然后将轴承14的内圈14b插入第一法兰螺母22,然后将第二法兰螺母23从圆柱部23b侧拧入螺杆轴15的小径部15a,同时将圆柱部23b插入轴承14的内圈14b的内径,通过将第一法兰螺母22及第二法兰螺母23彼此紧固,能够将轴承14的内圈14b牢固地固定在螺杆轴15上,并将第一法兰螺母22及第二法兰螺母23的紧固位置固定在螺杆轴15的小径部15a的范围内,也可以改变轴向的位置并固定。

在将轴承14组装到导向筒13时,将轴承14的外圈14a插入形成在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的内侧的轴承孔13c中,并且按压环24被插入,从而按压插入的外圈14a。

如图6所示,在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的端部的外周形成有凹部13b。如图7所示,在作为驱动单元12的一部分的齿轮装置10中,形成有与螺杆轴15的D切口部15b相对应的D形孔的输出轴10a,和装配在形成在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的外周上的凹部13b中的外凸耳10b形成在外周部分。

如上所述,导向筒13的形状不规则,难以用金属制造,例如优选用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硫醚树脂来制造。

在从第二法兰螺母23突出的螺杆轴15的D切口部15b插入形成在齿轮装置10的输出轴10a上的D形孔中的同时,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的端部,通过将形成在该部分的外周上的凹部13b和形成在齿轮装置10上的外凸耳10b相互接合,从驱动单元12向螺杆轴15传递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驱动单元12的旋转作为齿轮装置10的输出轴10a的旋转而输出,使螺杆轴15旋转,进给螺母17沿螺杆轴15的轴向移动,进给螺母17连接到进料管18和进料管18彼此连接的外筒5和第一连结件2连接到包含驱动单元12和第二连结件3的固定管4,并且压缩弹簧19抵消由于车门的重量,而在缩短第一连结件2与第二连结件3之间的距离的方向上产生的力的部分或全部,能够减小伸长动作所需要的驱动力与伸缩动作之间的差,能以较小的驱动力进行伸缩,能够减轻轴承14以及螺杆轴15等的机械部件和进给螺母17的滑动部的负荷。

通过齿轮装置10可旋转地保持与马达9连接的螺杆轴15的轴承14是滚珠轴承,其内圈通过第一法兰螺母22及第二法兰螺母23紧固固定在螺杆轴一端的小径部15a,而且,通过将外圈固定在导向筒13的凸缘部13a上,组装变得容易,并且螺杆轴15经由轴承14高精度地定位在导向筒13内,螺杆轴15根据车门的质量,在轴向受到的载荷被轴承14承受,能够提高传递效率,并且能够在不影响包括齿轮装置10的驱动单元12的情况下防止产生振动噪音。

而且,通过在外筒5的第一连结件2侧形成预定长度的小径部5a,已经实现增加待并入的车辆中的布置的自由度,有效改善前案相同外径的整体结构给予车辆有限制考虑护理不干预的缺点。

本新型导向筒13具有凸缘部13a,该凸缘部13a具有凹部13b,该凹部13b与形成在齿轮装置10的输出端部处的外凸耳10b接合,从而使其不可旋转,且导向筒13为树脂模制产品,这使得它更容易制造,并可以降低价格。

综上所述,本新型所揭露的一种车门开闭装置为昔所无,亦未曾见于国内外公开的刊物上,理已具新颖性的专利要件,依法提出申请;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新型的一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拘限本新型的范围,举凡熟悉此项技艺人士,运用本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