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轮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0563发布日期:2018-12-22 08:4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轮毂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轮毂。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减小轮胎空气室内由气柱共鸣引起的路面噪声的轮毂,提出了设置有具有经由连通孔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副气室的亥姆霍兹共振器(副气室部件)的多种技术方案。

副气室部件设置有在内侧具有副气室且沿轮毂的周向形成得较长的主体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主体部由上板、底板和一对侧板构成,该一对侧板分别从底板的轮毂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轮毂径向的外侧立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45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为了使副气室部件充分地发挥消音功能,希望确保副气室的容积较大。若副气室的容积减小,则轮胎空气室针对气柱共鸣音的消音效果降低,无法充分地减小由轮胎空气室的气柱共鸣音引起的路面噪声。

专利文献1公开的副气室部件配置为使截面主轴的强轴与轮毂宽度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在为了使副气室的容积增大而使副气室部件的底板向轮毂径向内侧下降的情况下,可能会与轮辋线干涉。另外,需要考虑不降低将轮胎向轮毂安装的轮胎组装性。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轮毂,其能够确保将轮胎向轮毂安装的空间部,不会减小副气室的容积,能够恰当地沿弯曲的轮辋线配置副气室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轮毂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于凹下部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配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的下面部;与所述下面部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的上面部;在所述上面部和所述下面部之间形成的副气室;以及第1缘部和第2缘部,其分别在宽度两侧将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上面部连结并与所述凹下部卡合,由所述上面部的一部分和所述凹下部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部位于所述上面部的上方,所述副气室部件的在轴垂直截面上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以第1规定角度(θ1)倾斜。

根据本发明,使副气室部件在轴垂直截面上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以第1规定角度(θ1)倾斜,从而能够使在上面部的上侧位置确保空间部和确保副气室的足够的容积这二者调和。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副气室部件倾斜配置,能够沿朝向轮毂径向的内侧弯曲的轮辋的外周面(轮辋线),容易地安装副气室部件。其结果,在本发明中,能够确保将轮胎安装于轮毂的空间部,并能够在不减小副气室的容积的条件下,恰当地沿弯曲的轮辋线配置副气室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通过所述第1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的虚拟直线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第2规定角度(θ2)的情况下,所述第1规定角度(θ1)为所述第2规定角度(θ2)以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1规定角度(θ1)设为第2规定角度(θ2)以下,能够同时实现针对从外侧朝向内侧地向车辆用轮毂传递的力的刚性、和针对朝向轮毂径向外侧的离心力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规定角度(θ1)为大约5°以上10°以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1规定角度(θ1)设为大约5°以上10°以下,能够同时实现针对从外侧朝向内侧地向车辆用轮毂传递的力的刚性、针对朝向轮毂径向的外侧的离心力的刚性。此外,优选第1规定角度(θ1)为大约8°。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一种车辆用轮毂,其能够确保用于将轮胎安装于轮毂的空间部,且能够在不减小副气室的容积的条件下,恰当地沿弯曲的轮辋线配置副气室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副气室部件与空间部的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a)~(c)表示对比例1~3,(d)表示本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组装到车辆轮毂上的副气室部件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的立体图。并且,在各图中,“x”表示轮毂周向,“y”表示轮毂宽度方向,“z”表示轮毂径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1在轮毂周向x上等间隔分离地具有多个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1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沿车辆用轮毂1的轮毂周向x配置有四个副气室部件10。

车辆用轮毂1包括轮辋11和用于将该轮辋11与未图示的轴毂连结的盘部12。副气室部件10嵌入安装于轮辋11的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上。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轮辋11在轮毂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的加强板11a、11b之间,具有朝向轮毂径向z的内侧(旋转中心侧)弯曲凹陷的凹下部11c。

在加强板11a、11b的沿轮毂宽度方向y的内侧,朝向轮毂径向z外侧鼓出的一对隆起部15a、15b对置配置。在隆起部15a的轮毂宽度方向y的内侧形成有从隆起部15a朝向副气室部件10侧倾斜(下降)的内壁面17。

凹下部11c设置为,在将轮胎20向轮辋11组装时,使轮胎20的加强筋部21a、21b落入该凹下部11c中。

如图2所示,该副气室部件10为一方向较长的部件(参照图1),包括一对缘部(第1缘部、第2缘部)14a、14b和在内侧具有后述的副气室sc的中空的主体部13。一对缘部14a、14b将副气室部件10卡定于凹下部11c。在图2、图3的轴垂直截面上,一对缘部14a、14b中的轮毂宽度方向y外侧的缘部14a与轮毂宽度方向y内侧的缘部14b相比位于下方(轮毂径向z的内侧、旋转中心侧)。

副气室部件10构成为沿其长度方向弯曲,在安装于凹下部11c(参照图1)的外周面11d时沿着轮毂周向x。主体部13在其长度方向(轮毂周向x)的端部具有未图示的管体,在其内侧形成有与副气室sc连通的连通孔(未图示)。

副气室部件10在俯视观察时呈较长的矩形体。如图2及图3所示,该副气室部件10的主体部13由沿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侧(参照图1)配置的底板构成,具有由在轮毂宽度方向y剖视观察时朝向轮毂径向z的内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的下面部25b。并且,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如图2所示,由与下面部25b对应而在轮毂宽度方向y剖视观察时朝向轮毂径向z的内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在图3中,粗单点划线a表示由与下面部25b的弯曲面的曲线平行的曲线形成的弯曲的轮辋线。

此外,主体部13包括:作为上板的上面部25a,其与下面部25b对置,与该下面部25b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以及副气室sc,其形成在上面部25a与下面部25b之间。

由上面部25a的轮毂宽度方向外侧的一部分和凹下部11c的内壁面17形成的空间部19(参照图2中的虚线)位于上面部25a的上方。该空间部19如后所述,是用于容易将轮胎20安装于车辆用轮毂1的安装空间(轮胎组装时的退避空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上面部25a及下面部25b的树脂材料的厚度相同,但二者的厚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此外,副气室部件10的主体部13包括一方的缘部14a、另一方的缘部14b和多个结合部33。一方的缘部14a及另一方的缘部14b在宽度方向两侧使下面部25b和上面部25a连结,并且与凹下部11c卡合。多个结合部33分别从上面部25a及下面部25b向副气室sc的内部凹陷,从而将上面部25a和下面部25b局部结合。

上面部25位于以沿着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侧的方式配置的下面部25b的上方,以具有鼓出部的方式弯曲形成副气室sc。并且,配置在主体部13的轮毂周向x的端部的未图示的管体的连通孔,在轮毂周向x的一端侧与副气室sc连通,在另一端侧在外部开口。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面部25a的构成主体部13的部分沿着轮毂宽度方向y形成有一对上侧结合部33a、33b。一对上侧结合部33a、33b由沿轮毂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上侧结合部33a、和沿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上侧结合部33b构成。该一对上侧结合部33a、33b以上面部25a朝向下面部25b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状。一对上侧结合部33a、33b沿副气室部件10的长度方向(轮毂周向x)在主体部13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两列。

在下面部25b的与一对上侧结合部33a、33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一对下侧结合部(未图示)。使上侧结合部33a、33b与下侧结合部双方结合而构成结合部33。这些下侧结合部以下面部25b朝向上面部25a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仰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状。这些下侧结合部的顶端部与上面部25a的上侧结合部33a、33b的顶端部成为一体,将上面部25a及下面部25b局部结合。

并且,在副气室sc内相互结合的上侧结合部33a、33b和下侧结合部,是提高副气室部件10的机械强度并抑制副气室sc的容积变化而发挥消音功能的构造。

在主体部13的下面部侧(轮毂径向z的内侧),以下面部25b朝向上面部25a侧局部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沿轮毂宽度方向y延伸的未图示的加强筋(所谓的横加强筋)。该加强筋在将内侧的下侧结合部33b与外侧的下侧结合部34b连接的方向上形成多个,提高下面部25b的面刚性。

副气室部件10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y(参照图2、图3的双点划线)以第1规定角度θ1倾斜。该截面主轴的强轴pa1以从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朝向内侧立起的方式倾斜。换言之,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由随着从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朝向内侧而从轮毂径向z的内侧朝向外侧立起倾斜的斜线形成。

并且,“截面主轴”是指经过截面图心g的正交的两个轴中相对于该轴的截面二次矩最大/最小的一组轴。这一组轴由与图心g正交的截面(轴正交截面)上的截面二次矩为最大的强轴pa1、和截面二次矩最小的弱轴pa2构成。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1基本按照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副气室部件与空间部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4的(a)~图4的(d)是表示副气室部件与空间部的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的(a)~图4的(c)表示对比例1~3,图4的(d)表示本实施方式。并且,在图4的(a)~图4的(d)中,以虚线表示初始状态,以实线表示位移以及变形的状态。

图4的(a)所示的对比例1表示使副气室部件10朝向轮毂径向z的外侧(参照粗箭头)平行位移的状态。在对比例1中,副气室部件10的上面部25a的沿着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一部分进入空间部19内,轮胎20向车辆用轮毂1的组装性低下。

图4的(b)所示的对比例2,表示在与空间部19对置的副气室部件10的上面部25a设置层差40,在以层差40为基点的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部分与内侧部分之间形成不规则截面的状态。在对比例2中,通过在上面部25a形成层差40,从而上面部25a的刚性降低。另外,在对比例2中,在将轮胎20向车辆用轮毂1组装时,轮胎20的加强筋部21与层差40干涉,轮胎组装性低下。

图4的(c)所示的对比例3表示削减副气室部件10的下面部25b的一部分(参照斜线的阴影部分)而弯曲的状态。在对比例3中,通过削减下面部25b的一部分而使副气室sc的容积减小,消音效果低下。

图4的(d)所示的本实施方式表示以在轮毂宽度方向y上位于外侧的缘部14a的顶端为中心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θ,将副气室部件10倾斜配置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确保副气室sc的容积的状态,顺畅且高效地将轮胎20向车辆用轮毂1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副气室部件10的轴垂直截面上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y以第1规定角度(θ1)倾斜,从而能够使在上面部25a的外侧且在上侧的位置确保空间部19和确保副气室sc的足够容积这二者调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副气室部件10倾斜配置,能够沿着朝向轮毂径向z的内侧弯曲的轮辋11的外周面11d(轮辋线a)容易地安装副气室部件10。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确保用于将轮胎20安装于车辆用轮毂1的空间部19,并且能够在不减小副气室sc的容积的条件下恰当地沿弯曲的轮辋线a(参照图2)配置副气室部件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截面主轴的强轴(pa1)以从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朝向内侧立起的方式倾斜。例如,在物体与车辆轮毂1碰撞而碰撞载荷从车辆用轮毂1的内侧朝向外侧传递时,在向副气室部件10输入了该碰撞载荷的情况下,副气室部件10以被向弯曲的轮辋11的外周面11d按压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利用副气室部件10的弯曲的下面部25b使作用于副气室部件10的应力分散,并且,能够抑制副气室部件10与轮辋11的卡合部的力(向一对缘部14a、14b输入的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规定角度(θ1)设为大约5°以上10°以下(5°≤θ1≤10°),能够使针对从外侧向内侧而向车辆用轮毂1传递的力的刚性和针对朝向轮毂径向z的外侧的离心力的刚性这两者调和。并且,优选第1规定角度(θ1)为大约8°(θ1=8°)。

下面对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进行说明。

图5是组装于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轮毂的副气室部件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并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与图2、图3所示的副气室部件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副气室部件10a在副气室部件10a的轴垂直截面上,设定经过外侧的一方缘部14a的顶端和内侧的另一方缘部14b的顶端的虚拟直线l(参照图5中的双点划线)。该虚拟直线l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y以第2规定角度(θ2)倾斜。虚拟直线l从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朝向内侧以立起的方式倾斜。换言之,连结一对缘部14a、14a的顶端间的虚拟直线l由随着从轮毂宽度方向y的外侧朝向内侧而从轮毂径向z的内侧朝向外侧立起倾斜的斜线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的第1规定角度(θ1)为虚拟直线l的第2规定角度(θ2)以下(θ1≤θ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针对从外侧朝向内侧向车辆用轮毂1传递的力的刚性、和针对朝向轮毂径向z的外侧的离心力的刚性这二者调和。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轮毂

10、10a副气室部件(亥姆霍兹共振器)

11c凹下部

11d外周面

14a、14b缘部(第1缘部、第2缘部)

17内壁面

19空间部

25a上面部

25b下面部

sc副气室

pa1截面主轴的强轴

l虚拟直线

θ1第1规定角度

θ2第2规定角度

a轮辋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

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

下面部,其配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

上面部,其与所述下面部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

副气室,其形成在所述上面部与所述下面部之间;以及

第1缘部和第2缘部,其分别在宽度两侧将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上面部连结并与所述凹下部卡合,

由所述上面部的一部分和所述凹下部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部位于所述上面部的上方,

所述副气室部件的在轴垂直截面上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以第1规定角度(θ1)倾斜,

在将通过所述第1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的虚拟直线相对于轮毂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第2规定角度(θ2)的情况下,

所述第1规定角度(θ1)为所述第2规定角度(θ2)以下。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轮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规定角度(θ1)大约为5°以上10°以下。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对于权利要求1,将权利要求2的内容补入该权利要求1。

将权利要求2删除。

对于权利要求3,对应于权利要求2的删除,修改了权利要求3的引用关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