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外侧把手装置、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8613发布日期:2019-05-03 20:43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车门外侧把手装置、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门外侧把手装置、车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门外侧把手装置,其能够容纳摄像头并监视车辆外部的图像。光轴设定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光学透镜和成像元件布置在门把手上。

在相关技术中,比如门镜等外镜设置在比如汽车等车辆中。外镜在驾驶员从视觉上识别车辆的后方和侧后方时使用,并且设置成在车体的侧面上向外凸出。这种外镜成为车辆行驶期间增加空气阻力的因素,并且此外,存在由于镜的形状和尺寸的限制而生成将成为驾驶员的盲区的区域的情况。

因此,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电子镜装置,其中比如摄像头等成像器件安装在车辆上来代替外镜。在该电子镜装置中,通过成像器件捕捉车辆的后方和侧后方的图像,并且捕捉到的图像显示在车辆客室中的监视器上。

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将摄像头安装在车辆的侧门的外侧把手上以便在车辆行驶期间检测障碍物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5-14673

专利文献2:jp-a-2016-124391

专利文献3:jp-a-2011-105058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相关技术的示例中,由成像装置获得的图像是车辆的侧方图像,并且车辆的侧壁部不能被包括在图像中,因此在捕捉图像中不可能知道相对于自身位置的相对位置。因此,存在不能达成侧镜的作用的问题。

此外,在近年的车辆中,出于设计原因需要齐平表面化,并且采用电子镜装置代替外镜在制造齐平表面时发挥作用。在电子镜装置中,有必要将成像器件布置在确保车辆的后方视野的位置处,并且在没有外镜的车辆中,已研究将成像器件安装在设置于车门的外侧的把手装置上。

然而,制造齐平表面的趋势即使在把手装置中也不例外,因此需要一种在与车体的一体性上优异并且在设计性上丰富的结构。

本公开致力于解决上述缺点,并且其目的是提供能够发挥作为侧镜的功能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以及能同时实现在车辆行驶期间确保后方可视性并且用具有齐平表面的车体改善设计性的车门和车辆。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包括在来自门侧壁的突部中朝向车辆后方开设的通孔。设置在所述通孔中的光学透镜和成像元件捕捉包括车辆侧壁图像的车辆后方图像。

在本公开中,由于能捕捉包括车辆侧壁图像的车辆后方图像,因此能参考车辆侧壁准确地识别自身位置。作为结果,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可以用作侧镜装置,因此可以去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突出的侧镜装置并减少朝向车辆侧方突出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包括连接至把手基座的把手本体。使来自车辆后方的入射光线朝向车辆宽度的内侧反射的镜被固定至所述把手本体。捕捉映射到所述镜上的车辆后方的镜像的光学透镜和成像元件被固定至所述把手基座。

根据本公开,车门包括构成门的外侧设计面的门板,以及设置在门板中的把手装置。所述把手装置包括把手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把手本体上并且捕捉车辆的后方和侧后方的图像的成像单元。所述把手本体构造为容纳在所述门板的内侧,以便处于使所述把手本体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门板的外表面布置为大致平齐的容纳状态。

根据本公开,所述把手本体构造为被切换到处于使所述把手本体从所述门板向外突出并且所述成像单元暴露于所述门板的外侧的非容纳状态。此外,所述非容纳状态包括使所述把手本体突出到所述把手本体能够被操作的状态的突出状态,以及使所述把手本体的一部分部分地突出并且所述成像单元暴露于所述门板的外侧的中间状态。

所述把手装置包括使所述把手本体移位的驱动机构,并且所述把手本体从所述门板向外突出的突出量根据车辆的状态受到改变。

当设置在所述门中的门锁装置处于作为锁定状态的驻车状态时,所述把手本体处于所述容纳状态。当所述门锁装置在车辆的非行驶状态下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把手本体处于所述突出状态。当所述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所述把手本体处于所述中间状态。

当所述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门与位于所述门板的车辆后方的车体板一起构成车体侧面。所述车体侧面包括槽部,所述槽部呈凹状并且至少从所述把手本体到达所述车辆后方。

根据本公开,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捕捉车辆的后方图像,因此可以发挥作为侧镜的功能。此外,可以同时实现在车辆行驶期间确保后方可视性以及用具有齐平表面的车体改善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截面图,其中图2(a)是沿图1中的线2a-2a截取的截面图,图2(b)是图2(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c)是成像模块的正视图。

图3是用于示出图1的变型示例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截面图,其中图4(a)是沿图3中的线4a-4a截取的截面图,图4(b)是图4(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是用于示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其中图5(a)是用于示出摄像头单元的安装的视图,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5b-5b截取的截面图,图5(c)是沿图5(a)中的线5c-5c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示出图5(a)至5(c)中的组装状态的视图,其中图6(a)是用于示出正常操作模式的截面图,图6(b)是用于示出摄像头单元被旋转地驱动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c)是用于示出摄像头单元被旋转地驱动90°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用于示出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8是图7的截面图,其中图8(a)是沿图7中的线8a-8a截取的截面图,图8(b)是图8(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9是用于示出应用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的系统构造的框图。

图11中的图11(a)至11(c)是用于示出外侧把手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示出外侧把手的切换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示出应用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的车体侧面的说明图。

图14中的图14(a)至14(c)是用于说明凹状的槽部的变型示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至2(c)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的外侧把手包括沿着构成车辆侧壁的门板7的后表面固定的把手基座4以及连接至把手基座4的把手本体5。

铰链突部5a设置在把手本体5的前端。在铰链突部5a插入门中之后,把手本体5向前滑动以连接至把手基座4。止动件8安装至把手基座4,以便通过调节如上所述地安装的把手本体5的向后滑动来保持连接状态。

在把手本体5连接至把手基座4的状态下,当把手本体5从图2(a)至2(c)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沿箭头rh方向围绕旋转中心(ch)旋转时,中继杆9的突部9a通过形成在把手本体5的后端处的操作台阶部5b被拉出至表面侧,并且中继杆9围绕旋转中心(cl)旋转,以经由线缆装置10a操作门闩锁装置10。

如图2(a)至2(c)中所示,在止动件8中朝向后侧开设有通孔1,并且包括光学透镜2和成像元件3的成像模块11容纳在通孔的最内部。

成像模块11从前侧向后侧插入即沿图2(b)中的箭头(a11)方向插入形成在通孔1的前端部处的附接凹部8a中,以被固定在预定位置处。此外,通孔1被具有透光性且固定至通孔1的后端部的保护盖12封闭。

优选的是,成像模块11的固定姿势和视角以及通孔1的尺寸或长度被确定为使得车辆的门板7(即,车辆的侧壁面)的图像被包括在屏幕中,从而允许捕捉能够实现确定其自身位置的图像。

此外,如图2(b)中所示,在成像模块11的固定姿势中,光学透镜2的光轴(oa)布置成与车辆的侧壁面大致平行,并且成像模块11的固定姿势还可以被确定为使得成像元件3能沿着车辆的侧壁捕捉后方图像。

因此,当本实施例中的外侧把手的成像模块11的输出经由适当的放大器件和比如接口器件等图像处理单元14连接至监视器装置13时,能够捕捉车辆的侧后方的图像,从而允许构成替换侧镜的侧后方视觉识别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空间原因而不能使光学透镜2的有效孔径变大从而使得图像变暗,则当调整来自成像模块11的输出的亮度以增加亮度时,可视性得到改善。

此外,当把手装置如在四门车辆的情况下那样布置在前后方向上时,仅从后方把手装置捕捉后方图像就足够了。然而,当从前后方把手装置捕捉后方图像时,也能获得来自驾驶席的侧方的图像。

当从前方把手装置捕捉图像时,后方把手装置被映入从前方把手装置捕捉的图像中。然而,当后方把手装置在图像中的面积过大时(这会影响可视性),可通过在前方把手装置所捕捉的图像上执行图像处理来改善可视性。

作为图像处理,可以使用这样的处理,其中后方把手装置被预先成像并且在捕捉图像中的映入范围被存储起来,然后以从后方把手装置捕捉到的图像替换该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施加用于校正因成像位置的差异而引起的图像变化的处理来保持替换图像中的图像连续性。

此外,图像处理时作为用于确定映入范围的方法,可在从前方把手装置捕捉到的图像上执行边缘提取处理等处理来直接确定面积,或者也可在后方把手装置上的适当位置处设定面积确定用标记,以基于图像中的标记来确定映入面积。

图3和图4(a)至4(c)示出了图1的变型示例。该示例示出了成像模块11容纳在把手本体5中的变型示例。把手装置包括把手本体5和连接至把手本体5的背面以围绕旋转中心(c15)可旋转的操作杆15,并且把手本体5直接固定至门板7而不使用把手基座4。

在以下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大致相同的构成元件在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描述将被省略。

当通过抓握把手本体5的抓手部5c来旋转操作杆时,第二中继杆16围绕旋转中心(c16)在图4(a)中顺时针旋转,因此,连接至门闩锁装置(未示出)的中继杆9旋转。

成像模块11设置在把手本体5的后端部,并且从朝向把手本体5的后方开设的通孔1捕捉后方图像。成像模块11通过从里面侧装配到形成在把手本体5的顶棚面上的附接凹部5d中而得到安装。由于把手本体5形成为向里面侧开放,因此优选的是用封装树脂等围绕成像模块11封装。

(第二实施例)

图5(a)至5(c)和6(a)至6(c)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成像模块11构造为可旋转,并且成像模块11被固定至具有圆柱形状并向后开放的模块壳体17。如图5(b)中所示,在模块壳体17中形成向后开放的模块容纳凹部17a,并且通过从图5(b)中的左侧装配到模块容纳凹部17a中来安装成像模块11。

在其中嵌入有成像模块11的模块壳体17连接至单元基座18,以构成摄像头单元19。在单元基座18中,一对铰链翼片18b从基座板18a竖立。通过将两侧壁上突出的轴部17b装配到铰链翼片18b的轴承凹部18c中,上述模块壳体17可自由转动地连接至单元基座18。

另外,马达20作为致动器固定至基座板18a的上侧,并且固定至马达20的驱动轴20a的第一齿轮21与第二齿轮22啮合,所述第二齿轮22连接至从模块壳体17突出的轴部17b,从而不能自由地可转动。

在止动件8中,形成有单元容纳凹部8b,该单元容纳凹部8b朝向里面侧打开,并且上述摄像头单元19可从里面侧插入到该单元容纳凹部8b中。单元容纳凹部8b的顶棚壁形成有与模块壳体17的外周缘曲率大致匹配的弯曲表面,并且在单元容纳凹部8b的侧壁上形成有滑动凹部23,其能够装配摄像头单元19的铰链翼片18b和从铰链翼片18b突出的轴部17b的末端部。摄像头单元19可通过从通向止动件8的单元容纳凹部8b的里面侧的开口插入而得以固定在预定位置处。

更进一步,在上述止动件8中,以成像模块11的光轴(oa)作为中心,形成朝向后侧和表面侧打开的通孔1。如图5(c)中所示,在面向后方的通孔1中,表面侧的壁面相对于水平方向以适当的角度(θ)向表面侧转动。

在上述构造之后,在正常操作期间,成像模块11被保持在如图6(a)中所示的光轴(oa)变为水平的第一旋转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包括门板7的后方图像显示在监视器装置13上。此外,在图6(a)中所示的状态下,向表面侧打开的通孔1被模块壳体17的外周缘的曲率面封闭,从而防止外部光线的进入。

从该状态,通过驱动马达可使成像模块11在已转动达通孔1的角度(θ)的图6(b)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与从第一旋转角度开始旋转90度的第三旋转位置之间旋转。可例如通过操作设定在驾驶席中的视角调整单元来执行旋转位置的控制,并且当获取略微转向车辆的侧方的图像时,可以选择第二旋转位置。

在那些第二和第三旋转位置中,不引入光线的通孔1被模块壳体17的外周缘的曲率面封闭,从而防止外部光线的进入。

更进一步,当例如车载计算机检测到客室内不存在电子钥匙时,成像模块11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使得捕捉图像可用作认证图像,或者使得通过记录捕捉图像,成像模块11可用作监控摄像头。当成像模块11在第三旋转位置中被用作监控摄像头时,可以附接鱼眼透镜而不是保护盖12以扩展成像范围。

(第三实施例)

图7、8(a)和8(b)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与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外侧把手装置通过将把手本体5连接至固定到门板7的背面的把手基座4而形成。当把手本体5围绕旋转中心(ch)旋转时,通过操作台阶部5b将中继杆9的突部拉出到表面侧,以使中继杆9旋转,然后,经由线缆装置10a操作门闩锁装置10。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相对较小安装体积的镜6布置在把手本体5中,并且需要大体积的成像模块11布置在把手基座4侧。

在该示例中,棱镜被用作镜6并且固定到形成在通孔1的最内部的镜座置面5e。为了防止灰尘进入通孔1,朝向把手本体5的背面的开口被封闭板24封闭。封闭板24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以防止从通孔1直接入射到成像模块11中,并且只有与棱镜6接触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形成。

成像模块11被由不透明材料形成的筒体25覆盖,并通过适当的手段固定到把手基座4。为了防止灰尘进入筒体25,筒体25的开口端被具有透明性的保护盖12封闭。

因此,在该示例中,从车辆的后方引入到通孔1中的光线被棱镜6反射并被引导到成像模块11,从而获得车辆后方的图像。

(注释)

(注释1)

一种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能够通过使用嵌入的光学透镜2和成像元件3来捕捉包括车辆的侧壁的车辆后方图像。

(注释2)

一种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嵌入有光轴(oa)沿着车辆的侧壁面布置的光学透镜2和获取通过光学透镜2形成的车辆后方图像的成像元件3。

(注释3)

根据注释2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成像模块11可旋转直到光学透镜2的光轴(oa)调准为与车辆宽度方向平行。

(注释4)

根据注释1、2或3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成像模块11可移动到不使用位置。

(注释5)

根据注释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光学透镜2和成像元件3容纳在把手本体5中,所述把手本体5在门打开操作期间提供抓手。

(注释6)

根据注释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包括:

把手本体5,其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至在前端处固定在门中的把手基座4,并且在门打开操作时提供抓手;以及

止动件8,其固定至门表面并限制把手本体5的向后移动,其中,

光学透镜2和成像元件3容纳在止动件8中。

(注释7)

一种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包括:

把手本体5,其连接至把手基座4,其中,

用于将来自车辆后方的入射光线朝向车辆宽度上的内侧反射的镜6被固定至把手本体5;并且

用于使映射在镜6上的车辆后方的镜像成像的光学透镜和成像元件被固定至把手基座4。

(注释8)

根据注释7所述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镜6可以被可旋转地驱动。

(注释9)

一种车辆侧后方视觉识别装置,包括: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设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其中嵌入有光学透镜2和获取由光学透镜2形成的车辆后方图像的成像元件3;以及

图像补充单元,用于以后方把手所捕捉的图像补充后方把手在前方把手所捕捉的图像中的映入面积。

(第四实施例)

以下,将描述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c。这里,图9是用于示出应用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c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c的系统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c例如是具有左右一对前侧门101和左右一对后侧门102的类型的汽车。以下,将通过示例描述后侧门102。

后侧门102包括门外板103和门内板(未示出)。门外板103是构成后侧门102的外侧设计面的金属门板。另一方面,门内板是构成车辆客室的壁面板的一部分的金属门板,并且作为内部构件的门饰安装在门内板的客室侧。当后侧门102关闭时,后侧门102与连接至门外板103的车辆后方的车体板107一起形成车体侧面。

后侧门102设置有门锁装置130。后侧门102通过将设置在门锁装置130中的闩锁131锁定到车体而保持关闭状态。设置在门锁装置130中的闩锁131可通过下述把手装置110执行释放操作。具体而言,当门锁装置130处于解锁状态时,通过把手装置110对闩锁131的释放操作得到允许。另一方面,当门锁装置130处于锁定状态时,通过把手装置110对闩锁131的释放操作被禁止。

可通过设置在后侧门102的客室侧的锁定旋钮的枢转操作,或通过遥控钥匙等的锁定信号(用于将门锁装置130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指令信号)或解锁信号(用于将门锁装置13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的指令信号)等,来执行门锁装置130在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后侧门102设置有把手装置110,用于通过闩锁131的释放操作来打开或关闭后侧门102。把手装置110经由线缆装置(未示出)连接至门锁装置130。

把手装置110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后侧门102的外侧把手(把手本体)111。外侧把手111设置在门外板103上,并且在后侧门102的打开或关闭操作期间用作抓手(握把)。外侧把手111例如具有长条形状,并且以其纵向方向与车辆c的前后方向匹配的姿势设置在门外板103上。伴随外侧把手111的操作,当其操作力经由线缆装置传递到门锁装置130时,门锁装置130的闩锁131被释放。由此,能够打开后侧门102。

车辆c配备有电子镜装置120。电子镜装置120是使用成像器件而不是比如门镜等外镜来识别后方视野的装置。电子镜装置120主要由安装在车辆c上的左右一对摄像头105、电子镜控制单元121和与左右摄像头105对应的一对显示单元122构成。

摄像头105设置在左右车体侧面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摄像头安装在后侧门102的外侧把手111上。每个摄像头105设置在外侧把手111的后端部处,以面向车辆c的后方并且捕捉车辆c的后方视野即车辆c的后方和侧后方(成像单元)。具体而言,右后侧门102的摄像头105捕捉车辆c的后方和右侧后方的图像,并且左后侧门102的摄像头105捕捉车辆c的后方和左侧后方的图像。使用比如cmos和ccd等成像元件和广角透镜的数码摄像头作为摄像头105是优选的。

电子镜控制单元121控制电子镜装置120,并且当电子镜控制单元121在功能上被掌握时,电子镜控制单元121由图像获取单元121a、图像处理单元121b和图像显示单元121c构成。主要由cpu、rom、ram和i/o接口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可用作电子镜控制单元121。

图像获取单元121a连接至左右摄像头105,并且以一定间隔从左右摄像头105捕捉车辆c的后方和侧后方的捕捉图像。图像处理单元121b根据预定的剪切范围剪切由图像获取单元121a捕捉的捕捉图像,并且生成显示图像。图像处理单元121b生成分别对应于左右摄像头105的左右显示图像。当图像显示单元121c从图像处理单元121b接收显示图像时,图像显示单元121c在一对显示单元122上显示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处理单元121b在对应于右侧的摄像头105的显示单元122上显示从右侧的摄像头105处理的显示图像,并且图像处理单元121b在对应于左侧的摄像头105的显示单元122上显示从左侧的摄像头105处理的显示图像。

该对显示单元122例如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每个显示单元122都连接至电子镜控制单元121。该对显示单元122例如在车辆客室中分别设置在位于风挡的两侧的前柱的基端部处。对应于右侧的摄像头105的显示单元122布置在右侧前柱的基端部处,并且对应于左侧的摄像头105的显示单元122布置在左侧前柱的基端部处。然而,该对显示单元122可以设置在车辆内部的其它部位,例如在仪表板上。该对显示单元122并不一定由两个物理上分开的显示器构成,也可以通过将单个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划分为两个来构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把手装置110的外侧把手111构造为可在门外板103的内外方向上移动。外侧把手111可通过内外方向上的位移来调整从门外板103向外突出的突出量。外侧把手111的移动通过众所周知的驱动机构(例如,比如电动马达等致动器112)得以实现。

把手装置110包括用于控制致动器112的操作量(即,外侧把手111的突出量)的把手控制单元113,并且把手控制单元113根据车辆c的状态控制突出量的切换。

为了检测车辆c的状态,把手控制单元113可通过can等捕捉各种信号。由把手控制单元113检测到的车辆c的状态指示例如车辆c是否处于驻车状态、车辆c是否处于行驶状态、或者车辆c的门锁装置130是否处于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把手控制单元113通过指示档位的档位信号、指示车速的车速信号和指示门锁装置130的操作状态的状态信号来确定车辆c的状态。

图11(a)至11(c)是用于示出外侧把手111的状态的说明图。外侧把手111可取得容纳状态或非容纳状态。

如图11(a)中所示,容纳状态是外侧把手111的整个区域容纳在门外板103的内侧的状态,使得外侧把手111的外表面111a布置为相对于门外板103的外表面103a大致平齐。

另一方面,非容纳状态是外侧把手111从门外板103向外突出并且摄像头105暴露于门外板103的外侧的状态。非容纳状态包括由突出状态和中间状态组成的两种状态。

突出状态是外侧把手111从门外板103完全突出的状态,如图11(b)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突出状态意味着乘客可通过抓握外侧把手111来操作外侧把手111的状态。在该突出状态下,外侧把手111与下述中间状态相比进一步突出,因此,安装在外侧把手111上的摄像头105也暴露于门外板103的外侧。

如图11(c)中所示,中间状态是处于容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的中间的状态。具体而言,中间状态是指外侧把手111的一部分部分地突出并且安装在外侧把手111上的摄像头105暴露于门外板103的外侧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摄像头105安装在外侧把手111的后端部111c上,因此中间状态是后端部111c侧部分地突出同时外侧把手111的前端部111b被容纳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外侧把手111可在大致划分为容纳状态和非容纳状态的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当状态被更精细地划分时,外侧把手111可在包括容纳状态、突出状态和中间状态的三种状态之间切换。

作为通过致动器112使外侧把手111移位的一个方面,可以使包括外侧把手111的整个把手装置110移位,或仅使作为单体的外侧把手111移动。然而,在后一种方法中,把手装置110有必要被构造为使得即使在仅使外侧把手111移动时也不会妨碍闩锁131的释放操作。

以下,将描述外侧把手111的切换控制。图12是用于示出外侧把手111的切换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这里,在以下描述中,假设车辆c为驻车并且门锁装置130处于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外侧把手111被设定为容纳状态。

本流程图中所示的过程是以门锁装置130的解锁信号作为触发器通过把手控制单元113来实现的。

首先,在步骤1(s1)中,把手控制单元113将外侧把手111的状态切换到突出状态。

在步骤2(s2)中,把手控制单元113确定车辆c是否处于行驶状态。这里,车辆c的行驶状态意味着车辆c正在行驶的状态或车辆c能够行驶的状态。具体而言,当档位信号指示驻车(p)的状态时,把手控制单元113确定车辆c处于驻车状态,并且当档位信号指示除驻车之外的状态时,把手控制单元113确定车辆c处于行驶状态。当车辆c处于行驶状态时,在步骤2中作出肯定判定,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3(s3)。另一方面,当车辆c不处于行驶状态时,在步骤2中作出否定判定,并且过程前进到下述步骤6(s6)。

在步骤3中,把手控制单元113将外侧把手111的状态切换到中间状态。

在步骤4(s4)中,把手控制单元113确定行驶状态是否结束。当车辆c仍处于行驶状态时,在步骤4中做出否定判定,并且过程返回到步骤4。另一方面,当行驶状态结束时,在步骤4中作出肯定判定,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5(s5)。

在步骤5中,把手控制单元113将外侧把手111的状态切换到突出状态。

在步骤6中,把手控制单元113确定相对于门锁装置130是否存在锁定信号。当存在锁定信号时,在步骤6中作出肯定判定,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7(s7)。另一方面,当不存在锁定信号时,在步骤6中做出否定判定,并且过程返回到步骤2。

在步骤7中,把手控制单元113将外侧把手111的状态切换到容纳状态,并且结束该例程(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后侧门102包括构成其外侧设计面的门外板103和设置在门外板103中的把手装置110。这里,把手装置110包括作为把手本体的外侧把手111、安装在外侧把手111上的用于捕捉车辆c的后方和侧后方的图像的摄像头105、以及用于使外侧把手111移位的致动器112。在外侧把手111中,根据车辆c的状态切换从门外板103向外突出的突出量。

根据该构造,由于可以根据车辆c的状态切换外侧把手111的突出量,因此可以实现车体的齐平表面或者在车辆行驶时确保后方可视性。作为结果,可以同时实现在车辆行驶期间确保后方可视性并且以具有齐平表面的车体来改善设计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侧把手111在容纳状态和非容纳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该构造,可以在容纳状态下实现齐平表面化。另一方面,在非容纳状态下,可通过摄像头105获得后方可视性。通过根据车辆c的状态切换这些状态,可以同时实现在车辆c的行驶期间确保后方可视性并且以具有齐平表面的车体来改善设计性。

此外,非容纳状态包括突出状态和中间状态。在突出状态下,可以执行后侧门10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并且在中间状态下,至少可通过摄像头105获得后方可视性。通过根据车辆c的状态切换这些状态,可保证打开或关闭门的可操作性,并且进一步,通过在车辆行驶期间确保后方可视性的同时确保有限的突出状态,可以有助于车体的齐平表面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门锁装置130处于作为锁定状态的驻车状态时,外侧把手111变为处于容纳状态,并且当门锁装置130在车辆c的非行驶状态中处于解锁状态时,外侧把手111变为处于突出状态。另外,当车辆c处于行驶状态时,外侧把手111变为处于中间状态。

根据该构造,在驻车状态下,可以实现齐平表面化。由此,可以在驻车期间改善车辆c的设计性。更进一步,由于外侧把手111被容纳,因此安装在其上的摄像头105也被容纳在门外板103的内侧。作为结果,可以在车辆c驻车时防止比如摄像头105被损坏或盗窃等事故。

另一方面,当车辆c不处于行驶状态并且门锁装置130处于解锁状态时,预测到外侧把手111的操作。因此,在该状态下,外侧把手111变为处于突出状态,从而可以打开和关闭后侧门102。

此外,由于当车辆c处于行驶状态时摄像头105暴露于外侧,因此后方视野可以被摄像头105识别。

作为结果,可以实现齐平表面化,而不会妨碍电子镜装置120在行驶期间的功能,也不会妨碍后侧门10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第五实施例)

以下,将描述应用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c。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将通过示例描述后侧门102。此外,将省略与第四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描述,并且将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图13是用于示出应用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门的车辆c的车体侧面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中,在门外板103和从门外板103延伸到车辆后方的车体板107中设置有凹状的槽部104。凹状的槽部104从外侧把手111特别是其后端部111c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到车辆c的车体后端部c1。凹状的槽部104设置为免于妨碍安装在外侧把手111的后端部111c上的摄像头105的后方视野。

凹状的槽部104允许设置在外侧把手111的后端部111c处的摄像头105即使在外侧把手111处于容纳状态时也暴露于外部。

根据本实施例,设置有凹状的槽部104,因此车辆c的后方的监视范围可被包括在摄像头105的视角中而不受车体的妨碍。作为结果,可以在实现齐平表面化的同时通过摄像头105适当地获得后方可视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如第四实施例中所示那样,外侧把手111可以向外突出。因此,与凹状的槽部104一起,可以通过摄像头105适当地获得后方可视性。

图14(a)至14(c)是用于说明凹状的槽部104的变型示例的视图。在图14(a)中所示的变型示例中,凹状的槽部104的宽度(沿高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大于外侧把手111的宽度(沿高度方向的长度)。根据该构造,由于凹状的槽部104的宽度设定得大,因此可以抑制进入摄像头105的视角的车体的影响。由此,可以通过摄像头105适当地获得后方可视性。

此外,在该相同图中所示的变型示例中,凹状的槽部104从比外侧把手111更靠前的预定位置(例如,车辆c的车体前端部或后侧门102的前端部)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到车辆c的车体后端部c1。如上所述,用作凹状的槽部104的起点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外侧把手111(特别是其后端部111c)。

在图14(b)中所示的变型示例中,凹状的槽部104的宽度(沿高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使得宽度随着凹状的槽部104朝向车辆后方行进而逐渐变宽。根据该构造,由于凹状的槽部104的宽度逐渐变宽,因此可以减小进入摄像头105的视角的车体的影响。由此,可以通过摄像头105适当地获得后方可视性。

图14(c)中所示的变型示例基于外侧把手111设置在门外板103的后端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凹状的槽部104从车体板107的前端部107a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到车辆c的车体后端部c1。在该相同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凹状的槽部104的宽度设定为大于外侧把手111的宽度,但是该宽度可以对应于外侧把手111的宽度。此外,如图14(b)中所示,槽部14可以成形为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行进而变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后侧门102适于形成包括凹状的槽部104(其设置在至少从外侧把手111到达车辆后方的范围中)的车体侧面,以及车体板107。

本实施例是基于设置了如第四实施例中所示那样根据车辆c的状态进行移位的可移动类型的外侧把手111的这样一个假设来描述的。然而,凹状的槽部104也可以应用于固定类型的外侧把手111。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外侧把手111上执行齐平表面化,由于设置了凹状的槽部104,因此车辆c的后方的监视范围能被包括在摄像头105的视角中,而不会被车体妨碍。作为结果,可以在实现齐平表面化的同时通过摄像头105适当地获得后方可视性。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门。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不言而喻,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型。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后侧门被例示为车门,但是也可以应用前侧门。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车门,但是安装在车门上的把手装置本身也用作本公开的一部分。

类似地,配备有车门的车辆也用作本公开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车门;车体板,其在车门关闭时延伸到门板的车辆后方并且与车门一起形成车体侧面;以及凹状的槽部,其设置在车体侧面上并且至少从把手本体延伸到车辆后方。然而,即使在不包括这种凹状的槽部和车体板的情况下,通过仅仅包括上述车门,也可以建立根据本公开的车辆。

尽管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本申请基于2016年8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62631和2017年2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033260,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1:通孔

2:光学透镜

3:成像元件

4:把手基座

5:把手本体

6:镜

c:车辆

c1:车辆后端部

101:前侧门

102:后侧门

103:门外板

104:槽部

107:车体板

110:把手装置

111:外侧把手

111a:外表面

111b:前端部

111c:后端部

112:致动器

113:把手控制单元

120:电子镜装置

121:电子镜控制单元

122:显示单元

121a:图像获取单元

121b:图像处理单元

121c:图像显示单元

130:门锁装置

131:闩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