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2771发布日期:2019-01-16 06:43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装有格栅百叶窗单元的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该格栅百叶窗单元在框状的护罩上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百叶窗。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作为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具备对百叶窗进行开闭驱动的促动器,以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来控制针对散热器的外气的导入。

专利文献1中的包含促动器的开闭驱动机构(36),设置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0)所具备的单元框部(31)的两侧的侧壁部(43、43)之中的一个(右侧)侧壁部(43)侧(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9、图11)。

但是,在将开闭驱动机构(36)像这样设置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0)的侧壁部(43)的构造中,由于安装在相对于该侧壁部(43)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安装突缘(46)(参照专利文献1的同图),所以比侧壁部(43)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开闭驱动机构(36)可能会与侧壁部(43)的周边所存在的传感器或导风部件等辅机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将开闭驱动机构(36)配置在比侧壁部(43)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情况下,该开闭驱动机构(36)将护罩部件(20)的开口封塞,可能会导致开口面积缩小。在这种具备开闭驱动机构(36)的构造中,容易受到布局的制约,所以还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85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在具备对百叶窗进行开闭驱动的促动器的构造中,也能够确保布局性能。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用于将格栅百叶窗单元安装到框状的护罩上,该格栅百叶窗单元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百叶窗,设置有中央支架,该中央支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与护罩上部的宽度中央和护罩下部的宽度中央连结,上述格栅百叶窗单元安装在上述护罩的背面侧,并且,在上述格栅百叶窗单元的、上述中央支架的背面侧的部位配设有上述百叶窗开闭驱动用的促动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中央支架背面侧的死区来配设促动器,提高布局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中央支架,其下方侧相对于上方侧扩宽地形成,在上述中央支架的下方侧的背面侧配设上述促动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上述护罩下部宽度中央与上述中央支架的连结部位(护罩下部)的刚性,降低具备促动器的格栅百叶窗单元的重心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格栅百叶窗单元所具备的中心框体沿着上述中央支架安装到上述中央支架的背面侧,并且将上述中心框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促动器的配设部位形成得比其以外的部位更宽,在上述促动器的配设部位形成有收容上述促动器的促动器收容部。

根据上述构成,与上述中央支架的宽度相应地,将上述中心框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促动器的配设部位扩宽地形成,从而能够在该促动器的配设部位形成可收容促动器的促动器收容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将上述促动器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百叶窗的驱动连杆沿着上述中心框体配设。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上述格栅百叶窗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驱动连杆(所谓的中心配置),能够经由驱动连杆顺畅地驱动百叶窗。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上述格栅百叶窗单元具备侧部单元,该侧部单元相对于上述中心框体分割为左右各侧而配置,并且,在左右各侧的上述侧部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上述中心框体侧的端部具备上述各驱动连杆,左右各侧的上述各驱动连杆在上述中心框体的背面侧相互连结而一体地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驱动连杆的刚性,左右各侧的百叶窗相对于中心框体开闭时不会产生错移,能够顺畅地进行百叶窗的开闭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上述护罩上部的宽度中央,收容机罩的闩锁的闩锁收容部朝向框状的上述护罩的正面观察内侧所具有的开口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相对于上述闩锁收容部在左右两侧配设有不被上述驱动连杆直接驱动的间接揺动百叶窗,与上述驱动连杆不同的第2驱动连杆设置在该间接揺动百叶窗的车宽方向的外方侧,能够对上述间接揺动百叶窗进行驱动。

根据上述构成,伴随着形成闩锁收容部,在其左右两侧配设有不被上述驱动连杆直接驱动的间接揺动百叶窗,在这种构造中,也能够通过第2驱动连杆顺畅地对间接揺动百叶窗进行开闭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中心框体与上述中央支架成为一体,将上述护罩上部的宽度中央和上述护罩下部的宽度中央连结。

根据上述构成,中央支架能够与中心框体一起确保护罩的上下方向的刚性,收容作为重量物的促动器的中心框体下方侧与中央支架一起形成得较宽,所以能够确保高刚性,另一方面,在上方侧,中央支架和中心框体一体化,从而能够缩小宽度,能够尽量确保大的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对百叶窗进行开闭驱动的促动器的构造中,也能够确保布局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将散热器及冷凝器取下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单元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护罩的右侧的上部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单元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的第1框及其周边的要部扩大图(a)、以及表示从(a)图中的箭头a、且纸面近前侧观察的要部的扩大立体图(b)。

图7是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8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9是图2的c-c线截面图。

图10是图2的d-d线截面图。

图11是图2的e-e线要部截面图。

图12是图3的f-f线(a)及g-g线(b)的各要部截面图。

图13是百叶窗开时(a)及闭时(b)的图2的h-h线的要部截面图。

图14是百叶窗开时(a)及闭时(b)的图2的i-i线的要部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汽车的栅百叶窗安装构造;2护罩;3格栅百叶窗单元;3a、3b、3c分割单元(侧部单元);8开口部;9闩锁收容部;21护罩上部;22护罩下部;24中央支架;30百叶窗;30a1上段第1百叶窗(间接揺动百叶窗);30a2上段第2百叶窗(间接揺动百叶窗);31促动器;63第1中心框体(中心框体);65促动器收容部;71第1揺动连杆(驱动连杆);72第2揺动连杆(第2驱动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侧),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1具备:矩形框状的护罩2、以及固定于该护罩2的格栅百叶窗单元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护罩2及格栅百叶窗单元3是左右大致对称形状,所以基于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1的车辆右侧的构成来进行说明。

护罩2保持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4(参照图8~图11)及冷凝器45(参照同图),并且为了引导从前方流向散热器4的行驶风而形成为矩形框状。

如图4~图9、特别是图4、图7所示,护罩2在其左右两侧安装有保险梁安装托架6(以下称作“托架6”),经由这左右一对托架6、6与保险梁7连结。

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托架6及保险梁7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保险梁7的图示。

如图7~图10所示,该保险梁7具有截面帽状的基板7a和板状的封板7b,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虽然省略了图示,将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经由未图示的安装板及溃缩盒安装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前侧框的前端。护罩2在保险梁7的后侧且左右一对溃缩盒(图示省略)之间以大致铅垂姿态配置。

如图1、图2所示,护罩2具有:护罩上部21,沿车宽方向延伸,构成矩形框状的上边;护罩下部22,构成矩形框状的下边;以及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3、23,构成矩形框状的侧边,并且将护罩上部21及护罩下部22的左右两端在上下方向上连结,护罩2在正面观察(从车辆前方向后方观察)时,在内侧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矩形状的开口部8(8a、8b、8c)。

如图1、图8所示,在护罩2上一体地形成有中央支架24,该中央支架24沿上下方向延伸,将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方侧和护罩下部2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方侧连结。

进而,在护罩2上一体地形成有水平支架25a、25b(上侧水平支架25a和下侧水平支架25b),该水平支架25a、25b沿车宽方向延伸,将隔着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3、2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下各部位的前方侧相互连结。

如图1、图2所示,开口部8被中央支架24区分为左右各侧,并且由上下各水平支架25a、25b区分为上段、中段、下段,共区分为6个区域。具体地说,开口部8被区分为:比上侧水平支架25a更靠上侧的左右各侧的上段开口部8a、8a、形成在上侧水平支架25a和下侧水平支架25b之间的左右各侧的中段开口部8b、8a、比下侧水平支架25b更靠下侧的左右各侧的下段开口部8c、8c。

如图1、图4所示,中段开口部8b的车宽方向外缘8bo的位置比上段开口部8a及下段开口部8c的各车宽方向外缘8ao、8co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与此相伴,在左右两侧的护罩侧部23、23的上下方向上的、托架6的安装位置26(后述的托架安装面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形成有向中段开口部8b侧伸出的扩宽部29(参照图1、图4)。

如图1所示,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相对于上方侧扩宽地形成。具体地说,中央支架24中,与其上下方向的下段开口部8c相当的部位比与中段开口部8b及上段开口部8a相当的部位更扩宽地形成。

如图1、图4、图7所示,在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3、2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前面,托架6的后面部6r(参照图4、图7)以抵接的状态安装并紧固,作为托架安装面部26。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在托架安装面部26的上下各部形成有螺栓b1插通用的插通孔26a,在托架6的后面部6r的上下各侧的与插通孔26a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贯通孔6a。在上下各侧的插通孔26a、26a中预先嵌装着嵌套螺母n。并且,通过将螺栓b1从前侧插通贯通孔6a和嵌装在插通孔26a中的嵌套螺母n而构成紧固部26c,将托架6紧固到托架安装面部26。

如图1、图4所示,护罩2的前面,上段开口部8a及下段开口部8c的各周缘27a、27c均相对于中段开口部8b的周缘27b向前方隆起而形成。

如图1、图4、图8~图10所示,在护罩2的前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且比左右一对托架安装面部26、26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收容保险梁7的后部的收容凹部28。在该实施例中,收容凹部28具备: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凹部上壁28a、以前低后高状倾斜的凹部下壁28b、以及将这些上下的壁部后端沿上下连结的凹部后壁28c,以车辆前方开放的方式形成为凹状。凹部上壁28a形成于上侧水平支架25a,凹部下壁28b形成于下侧水平支架25b,在凹部后壁28c形成有中段开口部8b。

进而,如图11所示,在散热器4的车宽方向外部一体地设置有副油箱41,并且形成有从该副油箱41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棒状的突出部42。突出部42形成为从散热器4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棒状,突出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四边形(参照图7)。

如图11所示,在散热器4的副油箱41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冷凝器45的支承片43。在冷凝器45的车宽方向外侧也一体地设置有副油箱46,通过托架44将该副油箱46的车宽方向外部和上述的支承片43连结。

如图7、图11所示,散热器4被配设于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3、23的上端附近位置的装配装置5、5支承。装配装置5、5支承左右各侧的突出部42,各装配装置5具备:由橡胶部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装配胶套51、保持装配胶套51并安装支承于护罩侧部23的支承托架52。在装配胶套51的中心部形成有供突出部42插入嵌合的截面四边形的孔部52a。

如图11所示,支承托架52由筒状的保持部53和安装片55一体地形成,上述保持部53经由该装配胶套51保持突出部42,上述安装片从该保持部53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通过使用螺栓b2等的紧固,从后方安装到从护罩侧部23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端延伸的后端突缘部54。

在左右各护罩侧部23的装配装置5,保持着分别左右对应的突出部42,由此,散热器4及冷凝器45经由2个装配装置5、5而从左右两侧被护罩2支承。

如图7、图11所示,在护罩侧部23的上下方向上的与装配装置5对应的部位,一体地形成有从护罩侧部23的前面以盒状(方筒状)突出的盒形状部10。

如图4、图7、图11所示,盒形状部10由上壁部11、下壁部12、车宽方向两侧的侧壁部13o、13i形成为方筒状,进而具有在前端覆盖上壁部11、下壁部12、侧壁部13o、13i的内侧的空间的前壁部14而一体地形成。

在前壁部14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气囊传感器的护套的安装孔14a(参照图4、图11)。

如图4、图7、图11所示,上壁部11及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壁部13o比护罩侧部23的托架安装面部26(参照图4)更向后方延伸,进而在比下壁部12的后端稍靠下方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比托架安装面部26更向后方延伸的肋15(参照图7)。

上壁部11及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壁部13o的各后方延伸部分11a、13oa和肋15作为上述的盒形状部10的基部形成(参照图4、图7、图11)。

支承托架52的筒状的保持部53以嵌入到盒形状部10的基部侧的空间的方式配置(参照图7),由此,盒形状部10还作为加强部形成,用于加强装配装置5对散热器4及冷凝器45的支承刚性。

如图1所示,护罩2包括:安装于护罩上部21的上面的护罩上部部件17、设置在护罩上部部件17的左右两外侧的护罩侧部部件18、18。另外,在图4中,护罩上部部件17及护罩侧部部件18的图示省略。

护罩上部部件17在左右各侧经由护罩侧部部件18、18与未图示的围板梁的前端部连结。护罩2中的、形成为矩形框状的主体部(护罩上部21、护罩下部22及两侧的护罩侧部23、23)由硬质刚性树脂材料形成,而上述的护罩上部部件17及护罩侧部部件18由钢板形成。

左右各侧的护罩侧部部件18、18的上面的车宽方向内侧、更详细地说是车宽方向上的与护罩侧部23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设置未图示的缓冲橡胶的台座部18a,该缓冲橡胶作为吸收未图示的机罩关闭时的冲击的冲击缓冲部件(参照图1)。

此外,在护罩上部部件17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7a,该贯通孔17a允许设置于机罩的未图示的锁扣插通。

如图1所示,在位于护罩上部部件17的贯通孔17a的下方的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方侧,具备一体地形成的下方延伸部21a,该下方延伸部21a从该护罩上部21的下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向左右各侧的上段开口部8a、8a一侧(车宽方向两外侧)伸出。

在包含这样的下方延伸部21a的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方侧,设置有用于收容未图示的闩锁的闩锁收容部9(兜部)。该闩锁收容部9如图1、图8所示,具有下壁部9a、左右两侧的侧壁部9b、9b及后壁部9c,形成为前方及上方开口的凹状(兜状)。

由此,在机罩关闭时,设置于该机罩的锁扣穿过贯通孔17a而下降,与收容在闩锁收容部9的闩锁卡合,从而将机罩卡合到车体。

此外,如图1、图8所示,中央支架24的上端从下侧一体地连结到闩锁收容部9的下壁部9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闩锁收容部9比中央支架24(的至少上部)更宽地形成(参照图1)。

接下来说明格栅百叶窗单元3。

如图1、图2、图8~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单元3相对于护罩2,在正面观察时,从其背面侧且比散热器4及冷凝器45更靠前方侧不从护罩2伸出。

如图3所示,格栅百叶窗单元3作为多个(本例中是6个)分割单元3a~3c,由上段单元3a、3a、中段单元3b、3b、下段单元3c、3c左右大致对称地构成。

格栅百叶窗单元3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百叶窗30、对百叶窗30进行开闭驱动(揺动)的促动器31(参照图3、图8)、将促动器31的驱动力传递到百叶窗30的揺动连杆70(71、74)(参照图2)、以及安装到护罩2侧并保持百叶窗30及揺动连杆70的框体60(61a、61b、61c、63、64)。在各分割单元3a~3c具备百叶窗30、揺动连杆70及框体60,作为基本的构成要素。

百叶窗30在每个分割单元3a~3c沿上下方向配设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左右各侧,在上段单元3a沿上下方向配设4片,在中段单元3b沿上下方向配设2片,在下段单元3c沿上下方向配设5片,能够将分别对应的上段、中段、下段的各开口部8a、8b、8c开闭。

在此,如图1所示,将上段单元3a所具备的4片各百叶窗30作为上段百叶窗30a,如图3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定为第1~第4上段百叶窗30a1~30a4。同样,将中段单元3b所具备的2片各百叶窗30作为中段百叶窗30b,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定为第1中段百叶窗30b、第2中段百叶窗30b2,将下段单元3c所具备的5片各百叶窗30作为下段百叶窗30c,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定为第1~第5下段百叶窗30c1~30c5。

此外,如上述那样,护罩2的前面的上段开口部8a及下段开口部8c的各周缘27a、27c均相对于中段开口部8b的周缘27b向前方隆起地形成(参照图1),与此对应地,如图1、图10所示,上段百叶窗30a、下段百叶窗30c均比中段百叶窗30b稍稍配置在前方。

护罩2所具有的开口部8如上述那样,其中段开口部8b的车宽方向外缘8bo的位置比上段开口部8a及下段开口部8c的各车宽方向外缘8ao、8co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参照图1、图4),但是与其对应地,百叶窗30如图1~图3所示,中段百叶窗30b的各车宽方向外缘30bo比上段百叶窗30a及下段百叶窗30c的各车宽方向外缘30ao、30co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由此,上段、中段、下段的各单元3a~3c所具备的各百叶窗30a、30b、30c,其车宽方向的长度与上段、中段、下段的各开口部8a、8b、8c的车宽方向的开口长度同等,或者以稍短的长度形成(参照图1、图2)。

如图3所示,百叶窗30具备:从其车宽方向外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百叶窗轴34o、以及从车宽方向内缘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百叶窗轴34i,这些左右一对百叶窗轴34o、34i沿着车宽方向同轴地延伸。

如图2、图3所示,框体60具备:对百叶窗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的外缘框体61a、61b、61c、以及对百叶窗3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的中心框体63、64。进而,如图2、图3、图5所示,中心框体63、64具备:第1中心框体63、以及配设在该第1中心框体63的上方且左右各侧的左右一对第2中心框体64、64。

第1中心框体63是对于全部分割单元3a~3c来说共用的框体,如图1、图2、图8所示,以在护罩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央支架24在车宽方向上一致的方式,安装在中央支架24的背面。

如图2、图3、图5、图6(a)所示,第1中心框体63从中央支架24的上端直到下端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与中央支架24对应地,具有下侧的扩宽部63w和比该扩宽部63w更位于上方的收窄部63s(参照图3)。

如图3、图5、图8所示,在第1中心框体63的下方侧设置有收容促动器31的促动器收容部65。在本例中,由这1个促动器31对格栅百叶窗单元3所具备的全部百叶窗30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开闭驱动。

促动器收容部65配设在第1中心框体63的扩宽部63w的上下方向上的、与护罩2的下段开口部8c对应的部位,促动器31收容在该促动器收容部65中,从而配设在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的背面侧(参照图8)。

详细地说,如图3、图5、图6(a)、图8所示,促动器收容部65具有:在第1中心框体63从前方覆盖促动器31的下部的前壁部65a、覆盖背面侧上部的后壁部65b、以及覆盖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两侧侧壁部65c、65c(参照图5)。

在此,如图8以及作为图3中的g-g线要部截面图的图12(b)所示,在促动器31的上部具备从左右两侧部向车宽外方突出的马达轴31a、31a(也称作驱动轴),促动器31以其左右一对马达轴31a、31a在侧面观察时与下段第2百叶窗30c2的百叶窗轴34i(以下称作“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一致的方式、即同轴的方式(参照图12(b))固定到第1中心框体63(参照图8)。

此外,如图2、图6(a)、图8所示,上述的第1中心框体63与中央支架24成为一体,以护罩2的上侧宽度中央21m和下侧宽度中央22m连结的方式安装到该中央支架24。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第1中心框体63,多个贯通孔63a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图6所示,贯通孔63a至少形成有共8个,即:沿着第1中心框体63的收窄部63s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下各部、相对于扩宽部63w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稍稍向左右各侧偏离的部位(与中段开口部8b对应的部位的上下各部)、扩宽部63w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与下段开口部8c的上端对应的部位)的左右两侧部、扩宽部63w的下部(与下段开口部8c的下部对应的部位)的左右两侧部。

另一方面,如图6(a)、图8所示,在中央支架24的背面的正面视图中与设置于第1中心框体63的各贯通孔63a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4a。

并且,如图2、图6(a)所示,在各个螺栓插通孔24a及贯通孔63a中从背面侧插通自攻螺栓t,从而构成百叶窗支承部66i,第1中心框体63一体地紧固到中央支架24。

第1中心框体63通过这多个(8个)百叶窗支承部66i之中的、位于最上部的百叶窗支承部66ia(参照图6(a)、图8),安装到一体形成于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中央支架24的上部。

即,护罩2的上侧宽度中央21m是与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和包含位于最上部的百叶窗支承部66ia的中央支架24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参照图2、图6(a))。

同样,第1中心框体63通过这多个(8个)百叶窗支承部66i之中的、位于最下部的百叶窗支承部66ib(参照图6(a)),安装到一体形成于护罩下部2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中央支架24的下部。

即,护罩2的下侧宽度中央22m是与护罩下部2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和包含位于最下部的百叶窗支承部66ib的中央支架24的下部相当的部位(参照图2、图6(a))。

如图3、图5所示,在第1中心框体63的左右两侧部的上下方向的各侧设置有轴支部67ia、67ib、67ic,该轴支部67ia、67ib、67ic对上段、中段、下段的各分割单元3a~3c所具备的各百叶窗3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

具体地说,在第1中心框体63的收窄部63s的上下各部设置有轴支部67ia,该轴支部67ia对第3上段百叶窗30a3及第4上段百叶窗30a4的车宽方向内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

进而,在第1中心框体63的扩宽部63w的与上下方向的中段开口部8b对应的部位的上下各部,设置有对中段百叶窗30b1、30b2的车宽方向内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的轴支部67ib。

同样,在第1中心框体63的与扩宽部63w的上下方向的下段开口部8c对应的部位的上下各部,例如如图5、以及作为图3中的f-f线要部截面图的图12(a)所示,设置有轴支部67ic,该轴支部67ic对下段第2百叶窗30c2以外的各下段百叶窗30c1、30c3~30c5的车宽方向内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

但是,如上述那样,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不被第1中心框体63轴支承,而是与从第1中心框体63所具备的促动器31突出的马达轴31a直接连结(参照图12(b)),由此,在左右两侧,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被马达轴31a轴支承。即,如图3、图5所示,在第1中心框体63的左右侧壁部的与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对应的部位,不形成对该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进行轴支承的轴支部67ic,而是设置比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更大径地形成的大径贯通孔63b,从而允许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的插通而能够与马达轴31a连结(参照图3、图5、图12(b))。

如图2、图3、图5所示,第2中心框体64在闩锁收容部9的车宽方向两侧,相对于第1中心框体63独立地(另一部件)作为上段单元3a的一部分配设。第2中心框体64设置有对上段第1百叶窗3a1及上段第2百叶窗3a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各百叶窗轴34i进行轴支承的轴支部67ia。

如图2、图3、图11所示,上述的第2中心框体64也与第1中心框体63同样,从护罩2的背面侧紧固。

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在第2中心框体64形成有贯通孔64a,并且如图11所示,在护罩2中的与形成于第2中心框体64的该贯通孔64a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2a。

并且,在这些螺栓插通孔22a及贯通孔64a中从背面侧插通自攻螺栓t,从而构成百叶窗支承部66i,第2中心框体64一体地紧固到护罩2。

如图2、图3所示,外缘框体61a、61b、61c与上段单元3a、中段单元3b及下段单元3c分别对应地在左右各侧具备上段外缘框体61a、中段外缘框体61b、下段外缘框体61c。

如图3所示,在上段外缘框体61a的上下方向的各侧设置有轴支部67oa,该轴支部67oa对上段百叶窗30a1~30a4的车宽方向外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o进行轴支承。

如同图所示,在中段外缘框体61b的上下方向的各侧设置有轴支部67ob,该轴支部67ob对中段百叶窗30b1、30b2的车宽方向外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o进行轴支承,并且在下段外缘框体61c的上下方向的各侧设置有轴支部67oc,该轴支部67oc对下段百叶窗30a1~30a5的车宽方向外侧所具备的各百叶窗轴34o进行轴支承。

如图2、图3所示,上述的外缘框体61a、61b、61c与第1、第2中心框体63、64同样,从护罩2的背面侧紧固。

具体地说,在上段、下段的各外缘框体61a、61c的上下各部、以及中段外缘框体61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61d(参照图3)、图11所示,在护罩2的与这些贯通孔61d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2b。但是,在图11中,仅图示了多个贯通孔61d之中的与最上位置的贯通孔61d对应的螺栓插通孔22b。

并且,如图2、图11所示,在各个螺栓插通孔22b及贯通孔61d中从背面侧插通自攻螺栓t,从而构成百叶窗支承部66o,并且将上段、中段、下段的各外缘框体61a、61b、61c从其背面侧一体地紧固到护罩2。

由此,如图1、图2、图4、图7所示,上述的托架6(参照图4、图7)在上下方向上跨过上段外缘框体61a(参照图2)和下段外缘框体61c(参照同图)之间而安装到托架安装面部26。

即,托架6向托架安装面部26紧固的上下各侧的紧固部26c、26c之中的上侧的紧固部26c,设置在与上段外缘框体61a在上下方向上一致(重叠)的部位,并且下侧的紧固部26c设置在与下段外缘框体61c在上下方向上一致(重叠)的部位(参照同图)。

此外,如图2、图11所示,这多个百叶窗支承部66o之中的位于最上位的百叶窗支承部66o设置在与盒形状部10及装配装置5在上下方向上大体一致的部位。换言之,该位于最上位的百叶窗支承部66o设置在从盒形状部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部13i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到上段开口部8a的车宽方向外缘8ao的近前侧的部位(参照图11参照)。

接下来说明揺动连杆70。

如图2、图3、图5、图6(a)所示,揺动连杆70由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左右各侧设置的左右一对第1揺动连杆71、71、以及作为上段单元3a的一部分而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车宽方向两外侧且上部设置的左右一对第2揺动连杆74、74(参照图2、图3)构成。

如图3、图5、图12(a)、(b)所示,第1揺动连杆71在左右各侧夹在多个百叶窗30和第1中心框体63的车宽方向之间,并且配设在比百叶窗轴34i、340i更靠背面侧。

左右一对第1揺动连杆71、71,作为中心揺动连杆单元75的一部分,在上下各侧沿着具有收窄部63s和扩宽部63w的第1中心框体63的左右各侧的侧部形状以左右大致对称形状形成为曲柄状(参照图3、图5、图6(a))。

即,如图2、图3、图5、图6(a)、图8、图12所示,中心揺动连杆单元75由左右一对第1揺动连杆71、71和多个背面侧连结部72(参照图6(a))一体地形成,该多个背面侧连结部72将这些71、71在上下方向的各部位在第1中心框体63的背面侧沿车宽方向连结。

如图2、图6(a)、(b)、图12(a)、(b)、图13(a)、(b)所示,在左右一对第1揺动连杆71、71(参照图5)上,枢轴支承着从其车宽方向外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揺动轴73i。这些揺动轴73i在第1揺动连杆71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沿着上下方向配设的各百叶窗30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并且,揺动轴73i轴支承在百叶窗3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的、相对于百叶窗轴34i(也包括340i)偏心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参照图13(a)、(b))。

在此,如图6(a)、(b)、图13(a)、(b)所示,将这左右一对第1揺动连杆71、71的上下方向上具有的多个揺动轴73i之中的、轴支承在下段第2百叶窗30c2上的揺动轴73i设定为下段第2揺动轴73ia。

如上述那样,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与马达轴31a直接连结(参照图12(b)),所以促动器31驱动时,该促动器31的驱动力不经由第1揺动连杆71而直接传递到下段第2百叶窗30c2,该下段第2百叶窗30c2开闭驱动(揺动)。

伴随着该下段第2百叶窗30c2的驱动,下段第2揺动轴73ia绕着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揺动。伴随着该下段第2揺动轴73ia的揺动,第1揺动连杆71在上下方向上揺动,所以枢轴支承在该第1揺动连杆71上的下段第2揺动轴73ia以外的其他揺动轴73i也揺动。

即,能够使轴支承在第1中心框体63上的下段第2百叶窗3c2以外的其他百叶窗30(30a3、30a4、30b1、30b2、30c1、30c3~30c5)也揺动。

例如,着眼于百叶窗30的下段开口部8c的开闭来说明,下段百叶窗30c在图13(a)所示的开状态下,第1揺动连杆71如图14(a)所示位于下方,从这样的开状态开始,通过促动器31的驱动,该马达轴31a例如如图14(b)所示逆时针转动90度(参照图14(b)中的箭头d2),下段第2百叶窗30c2绕着下段第2揺动轴73ia和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逆时针转动90度(参照图13(b)中的箭头d2)。

由此,如图13(b)所示,下段第2百叶窗30c2成为闭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下段第2揺动轴73ia的上述转动,如图14(b)所示,第1揺动连杆71揺动(参照图14(b)中的箭头du),与此相联动,下段第2百叶窗轴340i以外的下段百叶窗30c1、30c3~30c5各自的揺动轴73i逆时针转动90度(参照图14(b)中的箭头d1、d3~d5),由此,该下段百叶窗30c1、30c3~30c5成为闭状态(参照图13(b)中的箭头d1、d3~d5)。

如图2、图3所示,第2揺动连杆74在左右各侧的上段单元3a夹在上段百叶窗30a和上段外缘框体61a的车宽方向之间,并且配设在比分别设置于这些上段百叶窗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百叶窗轴34o更靠背面侧。

在左右两侧的第2揺动连杆74、74,一体地形成有从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揺动轴73o(参照图2),该揺动轴73o与各上段单元30a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即,揺动轴73o与上述的揺动轴73i同样,以车辆侧面观察时处在相对于百叶窗轴34o(参照图3)偏心的位置(偏离的位置)的方式,枢轴支承在百叶窗30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面。

在此,着眼于上段单元3a,通过促动器31的驱动,如上述那样,伴随着第1揺动连杆71揺动,上段第3百叶窗30a3及上段第4百叶窗30a4直线地揺动,另一方面,上段第1百叶窗30a1及上段第2百叶窗30a2不与第1揺动连杆71直接连结,所以不能直接揺动。

但是,上段第1百叶窗30a1及上段第2百叶窗30a2经由第2揺动连杆74与上段第3百叶窗30a3及上段第4百叶窗30a4连结,所以伴随着上段第3百叶窗30a3及上段第4百叶窗30a4揺动,经由第3、第2揺动连杆74,上段第1百叶窗30a1及上段第2百叶窗30a2也能够揺动。

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1,将格栅百叶窗单元3安装到框状的护罩2上,该格栅百叶窗单元3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百叶窗30,设置有中央支架24,该中央支架24与护罩上部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护罩上部宽度中央)和护罩下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护罩下部宽度中央)连结,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1、图8),格栅百叶窗单元3安装在护罩2的背面侧,并且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中的、中央支架24的背面侧的部位配设有百叶窗30开闭驱动用的促动器31(参照图3、图8)。

根据上述构成,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正面观察时,通过将促动器31配设在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中央支架24,例如能够使左右两侧的百叶窗30相对于该中央支架24平衡良好且顺畅地开闭,并且利用中央支架24的背面侧的死区来配设促动器31,能够提高布局性能。

而且,通过将促动器31配设在位于护罩2的车宽方向的中间的中央支架24,与配设在护罩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或一个护罩侧部23的情况相比,能够如上述那样将左右两侧的百叶窗30平衡良好地开闭,所以促动器31的容量或揺动连杆70不会大型化、复杂化,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提高布局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相对于上方侧扩宽地形成(参照图1),在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的背面侧配设促动器31(参照图3、图5、图8)。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护罩下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和中央支架24的连结部位的刚性,并且降低具备促动器31的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重心位置。

详细地说,根据上述构成,将中央支架24形成为下方侧比上方侧扩宽,所以能够提高护罩下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和中央支架24的连结部位的刚性。

进而,如上述那样,除了将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扩宽地形成,还将促动器31配设在位于中央支架24的下方侧的背面侧的格栅百叶窗单元3侧的部位(即第1中心框体63),所以能够降低该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重心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上设置的中心框体63、64之中的第1中心框体63沿着中央支架24安装在其背面侧(参照图2、图6(a)、图8),将第1中心框体63的上下方向上的促动器31的配设部位比其以外的部位扩宽地形成(参照图2、图3、图5、图8),在促动器31的配设部位形成收容促动器31的促动器收容部65(参照图3、图5、图8)。

根据上述构成,与中央支架24的宽度相应地,将中心框体63、64的上下方向上的促动器31的配设部位扩宽地形成,从而能够在该促动器31的配设部位形成可收容促动器31的促动器收容部65。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将促动器31的驱动力传递到百叶窗30的揺动连杆70(71、74)之中的第1揺动连杆71沿着第1中心框体63配设(参照图3、图5、图6(a))。

根据上述构成,将第1揺动连杆71与促动器31一起配置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所谓的中心配置),由此,第1揺动连杆71不会复杂化或大型化,能够将促动器31的驱动力经由配置在该促动器31附近的第1揺动连杆71高效率地传递到百叶窗30。

根据上述构成,作为相对于中心框体63、64分割为左右各侧地配置的侧部单元,采用了具备右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及左侧的分割单元3a、3b、3c的格栅百叶窗单元3,促动器31通过第1中心框体63(及第2中心框体64)并经由第1揺动连杆71,能够将右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及左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各自具备的百叶窗30从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平衡良好地进行开闭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栅百叶窗单元3上,作为相对于第1中心框体63(及第2中心框体64)分割为左右各侧地配置的侧部单元,具备右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及左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参照图1~图3、图5),在右侧的分割单元3a、3b、3c及左侧的分割单元3a、3b、3c的左右各侧的车宽方向的第1中心框体63侧的端部具备第1揺动连杆71、71(参照图2、图6(a)、(b)),以左右各侧的第1揺动连杆71、71在第1中心框体63的背面侧相互连结的方式,作为中心驱动连杆单元75一体地形成(参照图3、图4、图6(a)、图8)。

如上述那样,将左右各第1揺动连杆71、71在第1中心框体63的背面侧通过背面侧连结部72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提高第1揺动连杆71的刚性,除此之外,左右各侧的第1揺动连杆71、7还能够协动地将促动器31的驱动力传递到左右各侧的分割单元3a、3b、3c所具备的百叶窗30,所以例如可以将揺动连杆在左右各侧独立地构成,与将促动器31的驱动力经由左右独立地设置的揺动连杆传递到左右各侧的分割单元3a、3b、3c所具备的百叶窗30的情况相比,能够顺畅地进行百叶窗30的开闭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护罩上部2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收容机罩的闩锁(图示省略)的闩锁收容部9向上段开口部8a侧(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参照图1、图2),相对于闩锁收容部9在左右两侧,配设有不被第1揺动连杆71直接驱动的作为间接揺动百叶窗的第1上段百叶窗30a1及第2上段百叶窗30a2(参照图1~图3、图5),通过与第1揺动连杆71不同的第2揺动连杆74,设置在这些百叶窗30a1、30a2的车宽方向的外方侧,能够驱动第1上段百叶窗30a1及第2上段百叶窗30a2(参照图2、图3)。

根据上述构成,伴随着形成闩锁收容部9,即使配设在其左右两侧的第1上段百叶窗30a1及第2上段百叶窗30a2不由第1揺动连杆71直接驱动,也能够使这些百叶窗30a1、30a2通过第2揺动连杆74顺畅地开闭驱动。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1,采用了在格栅百叶窗单元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促动器31的构成(所谓的中心配置),所以通过促动器31,在左右两侧都能够使左右各侧的第1上段百叶窗30a1及第2上段百叶窗30a2、以及设置在百叶窗30a1、30a2的车宽方向的外方侧的第2揺动连杆74、74平衡良好地驱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来形成。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百叶窗轴34i、34o设置在百叶窗30侧而通过该百叶窗轴34i、34o来轴支承框体60(61a、61b、61c、63、64)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百叶窗轴34i、34o设置在框体60(61a、61b、61c、63、64)侧并通过该百叶窗轴34i、34o来轴支承百叶窗30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揺动轴73i、73o设置在第1、第2揺动连杆71、74侧并通过该揺动轴73i、73o来轴支承百叶窗30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揺动轴73i、73o设置在百叶窗30侧并通过该揺动轴73i、73o来轴支承第1、第2揺动连杆71、74的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