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格栅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9198发布日期:2018-12-08 05:3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前格栅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前部对格栅进行支承的前格栅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的前部具有作为分隔框架的车身前框架,在该车身前框架上通常安装有散热器等装置。在该车身前框架的前方安装有散热格栅、保险杠等。

作为将散热格栅、保险杠等安装在车身前框架上的安装构造,有各种安装方式。例如,可以将散热格栅通过托架或支架等构件安装于车身前框架的上部构件。

对于这种通过托架或支架进行安装的结构,存在散热格栅因重力下降或是以托架或支架的安装点为支点旋转的倾向。因此,希望能够克服这样的问题,设计出格栅相对于车身前框架的安装作业简单、且安装后的格栅被稳定保持的安装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和简便的作业就能够将格栅安装于车身侧且能够确保安装后的格栅被稳定保持的前格栅支承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前格栅支承构造,其用于支承车辆的前格栅,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身前框架并在车辆的前部支承所述前格栅的前格栅支架;从前方安装于所述车身前框架,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和安装在所述横梁上,并从下方支承所述前格栅支架的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优选的是,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前格栅在至少两个紧固点处被紧固于所述前格栅支架上,所述前格栅支架在至少一个支承点处被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支承,所述至少两个紧固点与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点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或者与将所述至少两个紧固点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点配置在前方。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优选的是,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所述前格栅支架上,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下端部安装在所述横梁上,并且,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被配置成以使得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上端部比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下端部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优选的是,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前格栅支架配置在所述车身前框架的上部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优选的是,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支承着所述前格栅支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前格栅支架安装在车身前框架上,所以,在车辆的前部被支承在该前格栅支架上的前格栅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车身侧进行对位。且由于车身前框架是用于支承散热器的部件,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所以,前格栅能够被可靠地支承。

另外,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从下方支承前格栅支架,所以能够抵抗格栅因重力而作用于前格栅支架上的向下的转矩,因此能够通过支承前格栅支架而可靠地支承前格栅。

再者,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安装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上,所以,能够由强度大、不易弯曲的横梁来承受格栅的重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分散前格栅支架上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前格栅在至少两个紧固点处被紧固于前格栅支架上,前格栅支架在至少一个支承点处被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支承,至少两个紧固点与至少一个支承点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或者与将至少两个紧固点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至少一个支承点配置在前方,所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以及横梁能够以小的支承力有效地支承前格栅支架,进而支承前格栅。

特别是,在与两个紧固点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支承点配置在前方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前格栅支架在车身前框架上的安装部位而言,支承点这一方的力臂更长,所以能够以更小的力支承前格栅支架及安装于其上的前格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被配置成以使得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上端部比其下端部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支承前格栅因重力而作用于前格栅支架上的、向下方且向车辆后方的旋转力矩。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前格栅支架配置在车身前框架的上部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所以能够平衡地保持前格栅,且只需在中央部一处设置前格栅支架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支承着前格栅支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所以能够平衡且有效率地支承前格栅。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和简便的作业就能够将格栅安装于车身侧且能够确保安装后的格栅被稳定保持的前格栅支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拆下了前格栅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从车辆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主示意图。

图3是从车辆侧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从车辆下方仰视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身前框架

2横梁

3前格栅支架

4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

5上部横构件

6纵构件

p1、p2格栅安装用的通孔(紧固点)

p3支承构件安装用的通孔(支承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格栅支承构造。

图1是拆下了前格栅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从车辆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主示意图;图3是从车辆侧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从车辆上方俯视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俯视示意图。

图1至图4仅示出了车辆中的与前格栅支承构造有关的局部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若无特别限定,则所谓的“前方”、“后方”是指相对于车辆而言的车辆前方、车辆后方;所谓的“上”“下”是指相对于车辆而言的上下;所谓的“左右方向”即为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车身前框架1是配置在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的、用于安装保持散热器(未图示)的框架部件。关于该车身前框架1向车身侧的安装,可以采用已有的技术。该车身前框架1由上部横构件5、下部横构件、左右的纵构件6大致围成四边形而构成。

在该车身前框架1的前方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2。该横梁2的左右两端固定在车身前框架1中的左右两个纵构件6上。该横梁2与车身前框架的上部横构件5相比位于下方。

在车身前框架1的上部横构件5的大致中央部安装有前格栅支架3。该前格栅支架3以从车身前框架1向前方以悬臂梁状伸出的方式安装在上部横构件5上。例如,通过螺栓紧固等将从前格栅支架3延伸出的安装臂3a安装在上部横构件5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该前格栅支架3例如被成形为中央部分平坦而左右两端部向上方隆起的形状。左右的隆起部3b、3b与左右的安装臂3a连续地延伸,且彼此平行。另外,虽然没有在图中示出,但是可以在平坦的中央部分设置用于减重的孔等。

在前格栅支架3,在左右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格栅紧固用的通孔p1、p2,在平坦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支承构件安装用的通孔p3。通过螺栓(未图示)与格栅紧固用的通孔p1、p2的配合,将前格栅紧固在前格栅支架3上。在紧固了的状态下,前格栅从上方及前方覆盖该前格栅支架3及横梁2等。关于p1、p2,有时也称为“紧固点”,关于p3,有时也称为“支承点”。

通过将前格栅支架3构成为中间平坦而左右两端隆起的形状,能够提高对前格栅的支承刚性,该前格栅支架3本身不容易在前格栅的重力之下变形。

该前格栅支架3可以由铝合金等金属、或是树脂制成。

针对该前格栅支架3设置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是由金属或树脂制成的刚性部件。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具体地说是其上端部通过螺栓等从前格栅支架的下方紧固在前格栅支架3上,从而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从下方支承该前格栅支架3。由此能够避免前格栅支架3在前格栅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变形而使得前格栅也向下移动的情况,因此不会在前格栅与发动机罩、前车灯之间产生接缝变大的情况,从而能够确保车身外观的美观性。

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下端部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横梁2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如图1所示,是固定在横梁2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处。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具有将三角形的板状构件以大致90度弯折而成的形状,并且越是下部,其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越大。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支承稳定性,并且能够使作用于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上的载荷均匀地分散到横梁2上,减少横梁2上的应力集中。

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包括立起壁4a和横梁接合壁4b。在该立起壁4a上,从上到下地形成有加强肋4c。通过该加强肋4c能够提高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上下方向上的强度,因此,即使是重量大的前格栅等,也能够可靠地支承。

如图3所示,该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特别是其立起壁4a被形成为以上端部比下端部靠前方的方式前倾地倾斜。由此,当前格栅因重力下降而对前格栅支架作用向后下方的旋转力矩的情况下,该前倾的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恰好相对于该旋转力矩的方向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支承,由此能够提高支承效率。

为了进一步谋求以小的支承力进行支承,还可以如图4所示,将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对前格栅支架的支承点p3配置在与左右的前格栅安装用通孔(也称为紧固点)p1、p2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即,与连接紧固点p1、p2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相比,支承点p3位于前方。通过这样设置前格栅的紧固点p1、p2和对前格栅支架的支承点p3,若以前格栅支架3在上部横构件5上的安装位置为支点,则能够使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从下向上的支承力的力臂比前格栅的重力的力臂长,由此能够以更小的支承力与前格栅的重力的力矩实现平衡。当然,将紧固点p1、p2和支承点p3配置在延车宽方向延伸的同一条假想线上也可以。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总结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支承车辆的前格栅的前格栅支承构造,其至少包括:安装于车身前框架1并在车辆的前部支承前格栅(未图示)的前格栅支架3;从前方安装于车身前框架1(具体地说是其中的上部横构件5),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2;和安装在横梁2上,并从下方支承前格栅支架3的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

由于前格栅支架3安装在车身前框架1上,所以,在车辆的前部被支承在该前格栅支架3上的前格栅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车身侧进行对位。且由于车身前框架1是用于支承散热器的部件,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所以,前格栅能够被可靠地支承。

另外,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从下方支承前格栅支架3,所以能够抵抗格栅因重力而作用于前格栅支架3上的向下转矩,因此能够通过支承前格栅支架3而可靠地支承前格栅。

再者,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安装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2上,所以,能够由强度大、不易弯曲的横梁2来承受格栅的重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分散前格栅支架3上的负荷。

在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中,优选的是,前格栅在至少两个紧固点p1、p2处被紧固于前格栅支架3上,前格栅支架3在至少一个支承点p3处被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支承,至少两个紧固点p1、p2与至少一个支承点p3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或者与将至少两个紧固点p1、p2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至少一个支承点p3配置在前方。

由此,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以及横梁2能够以小的支承力有效地支承前格栅支架3,进而支承前格栅。特别是,在与两个紧固点p1、p2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支承点p3配置在前方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前格栅支架3在车身前框架1上的安装部位(相当于悬臂梁的支点)而言,支承点p3这一方的力臂更长,所以能够以更小的力支承前格栅支架3及安装于其上的前格栅。

在本发明前格栅支承构造中,优选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上端部安装在前格栅支架3上,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下端部安装在横梁2上,并且,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被配置成以使得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的下端部比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上端部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

由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被配置成以使得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的下端部比其上端部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支承前格栅因重力而作用于前格栅支架3上的、向下方且向车辆后方的旋转力矩。

在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前格栅支架3配置在车身前框架1的上部横构件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由此,能够平衡地保持前格栅,且只需在中央部一处设置前格栅支架即可。

在本发明的前格栅支承构造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支承着前格栅支架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由此,能够平衡且有效率地支承前格栅。

以上,对前格栅支承构造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说明中,前格栅支架3与车身前框架1、前格栅与前格栅支架3、前格栅支架3与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与横梁2均是通过螺纹结构进行的连接,但是,这些连接部位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焊接等。

另外,上述说明中,前格栅支架支承构件4整体呈三角形,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支承前格栅支架并将来自前格栅支架的力传递到横梁2即可。

再者,在上述说明中,以具有两个紧固点p1、p2和一个支承点p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紧固点和支承点的数量不限于此,可以根据情况任意地追加。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格栅支承构造适用于具有框架构件和横梁构件的各种车身构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