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及磁浮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1352发布日期:2018-10-16 22:2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及磁浮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低速磁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及磁浮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磁浮技术的日益成熟,中低速磁浮列车以其速度快、噪音低、舒适性高以及安全可靠等优点越来越受欢迎。在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牵引系统中主要由牵引逆变器给直线电机供电以驱动列车运行。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功率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的牵引系统及磁浮交通系统,提高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功率及列车运行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包括第三轨集电模块、车间库用插座、车体接地模块、高压分线箱1、高压分线箱2、高压电器柜1、高压电器柜2、电抗器1、电抗器2、牵引逆变器1、牵引逆变器2、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其中:

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连接,所述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之间通过跨车线相互连接,所述车间库用插座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连接,所述车体接地模块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设置三位置转换开关。

作为优选方式,三位置转换开关的正常位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轨集电模块输出正端连接,所述三位置转换开关的库用位输入端与所述车间库用插座连接,所述三位置转换开关的接地位与所述车体接地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三位置转换开关为手动转换开关或电动转换开关。

作为优选方式,高压电器柜1和高压电器柜2包括差分电流检测模块、高速断路器及预充电模块,其中:

所述差分电流检测模块包括正端电流传感器和负端传感器,所述正端电流传感器第一端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连接,所述正端电流传感器第二端与所述高速断路器第一端连接,所述负端电流传感器第一端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连接,所述负端电流传感器第二端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和牵引逆变器2输入负端连接。高速断路器第二端与预充电模块第一端连接,预充电模块第二端与电抗器1和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直线电机1和直线电机2为每3台电机串联后2路并联的连接形式。

一种磁浮交通系统,包括第三轨集电模块、车间库用插座、车体接地模块、高压分线箱1、高压分线箱2、高压电器柜1、高压电器柜2、电抗器1、电抗器2、牵引逆变器1、牵引逆变器2、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其中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正端分别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正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正端连接,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正端连接,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连接,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负端分别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之间通过跨车线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的牵引系统配置及磁浮交通系统,提高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功率及列车的速度等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现有技术中,国内中低速磁浮最高运行速度均在100km/h以下,牵引逆变器功率受限,无法满足速度等级更高的磁浮列车需求。而且,现有的直线电机,其长度短,相邻直线电机间隙大,端部效应明显,电机效率较低,磁浮列车提速困难。

如图1所示,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包括第三轨集电模块、车间库用插座、车体接地模块、高压分线箱1、高压分线箱2、高压电器柜1、高压电器柜2、电抗器1、电抗器2、牵引逆变器1、牵引逆变器2、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其中:

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连接,所述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之间通过跨车线相互连接,所述车间库用插座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连接,所述车体接地模块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设置三位置转换开关。

作为优选方式,三位置转换开关的正常位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轨集电模块输出正端连接,所述三位置转换开关的库用位输入端与所述车间库用插座连接,所述三位置转换开关的接地位与所述车体接地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三位置转换开关为手动转换开关或电动转换开关。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2所示,高压电器柜1和高压电器柜2包括差分电流检测模块、高速断路器及预充电模块,其中:

所述差分电流检测模块包括正端电流传感器和负端传感器,所述正端电流传感器第一端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连接,所述正端电流传感器第二端与所述高速断路器第一端连接,所述负端电流传感器第一端与所述高压分线箱1和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连接,所述负端电流传感器第二端与所述牵引逆变器1和牵引逆变器2输入负端连接。高速断路器第二端与预充电模块第一端连接,预充电模块第二端与电抗器1和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2所示,直线电机1和直线电机2为每3台电机串联后2路并联的连接形式。

一种磁浮交通系统,包括第三轨集电模块、车间库用插座、车体接地模块、高压分线箱1、高压分线箱2、高压电器柜1、高压电器柜2、电抗器1、电抗器2、牵引逆变器1、牵引逆变器2、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其中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正端分别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正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正端连接,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正端分别与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入端连接,电抗器1及电抗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正端连接,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直线电机1及直线电机2连接,第三轨集电模块的输出负端分别与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电器柜1及高压电器柜2的输出负端分别与牵引逆变器1及牵引逆变器2的输入负端连接,高压分线箱1及高压分线箱2之间通过跨车线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磁浮列车每节动车设置两套牵引系统,磁浮列车在运行时两套牵引系统同时工作。

2、高压分线箱1b1及高压分线箱2b2中设置了三位置转换开关kf1,磁浮列车在正线运行中三位置转换开关kf1打在正常位2位,此时磁浮列车由第三轨集电模块供电,磁浮列车在库内运行时,如果库内没有设置第三轨集电模块,三位置转换开关kf1打在库用位1位,此时磁浮列车由库内插座供电,磁浮列车需要断电检修作业时,为了保障检修作业人员的安全,三位置转换开关kf1打在接地位3位,此时磁浮列车无电源供电。

3、高压电器柜1c1及高压电器柜2c2中设置差分电流传感器lh1和lh2,差分电流传感器lh1和lh2能检测高压电器柜1c1及高压电器柜2c2的输入正端电流和输入负端电流,当传感器lh1和lh2之间的电流差值达到一个预设值时,牵引逆变器1e1和牵引逆变器2e2中的控制软件会控制高压电器柜1c1及高压电器柜2c2中高速断路器断开。

4、直线电机1f1模块和直线电机2f2模块包括6台直线电机,6台直线电机采用每3台电机串联后再并联的连接形式,磁浮列车每节动车共12台电机,利于磁浮列车速度等级的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