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吸音构件的车辆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1088发布日期:2019-04-03 04:59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包括吸音构件的车辆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包括吸音构件的车辆内饰部件。



背景技术:

已知在日本特开2009-173132号公报中说明的车辆内饰部件。根据该公开,吸音构件配置于后窗台(packagetray)的背面。后窗台包括窗台主体和刹车灯。吸音构件在与刹车灯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缝部件,并且缝部件形成有通过裁切吸音构件形成的相对的裁切表面。根据这样的构造,缝部件的裁切表面彼此移位使得在裁切表面之间形成孔并且刹车灯通过孔暴露于后窗台的背面侧。

根据车辆型号或车辆规格,在车辆中可以安装或可以不安装各种功能性部件。要求通过对于不同车辆型号或不同车辆规格的车辆使用共用部件来减少在车辆内饰部件中包括的部件的种类数量。



技术实现要素:

在包括作为功能性部件的共用吸音构件的车辆内饰部件的构造中,需要维持功能性部件的功能。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如下车辆内饰部件:利用该车辆内饰部件,减少了与车辆内饰部件相关的部件的种类数量并且维持了功能性部件的功能。

根据本技术,从车辆内侧覆盖车辆板的车辆内饰部件包括:内饰部件主体;以及吸音构件,所述吸音构件是包括纤维的板构件并且沿着所述车辆板布置且位于所述内饰部件主体与所述车辆板之间,并且所述吸音构件包括:孔盖部分,其覆盖所述车辆板的待配置功能性部件的板侧孔;板盖部分,其覆盖所述车辆板的上表面;缝,其布置于所述孔盖部分与所述板盖部分之间,并且所述孔盖部分沿着所述缝与所述板盖部分分离,所述缝包括第一缝和第二缝,所述第一缝和所述第二缝以使得所述第一缝的端部与所述第二缝的端部彼此相对的方式彼此相邻地配置;和连续部,其位于所述缝之间,并且所述孔盖部分在所述连续部处与所述板盖部分连续。所述第一缝包括沿着所述板侧孔的孔边缘延伸的第一周缘延伸部和从所述第一周缘延伸部的端部朝向所述板盖部分延伸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缝包括沿着所述板侧孔的孔边缘延伸的第二周缘延伸部和从所述第二周缘延伸部的端部朝向所述板盖部分延伸的第二突出部,所述连续部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并且能够使所述孔盖部分在所述连续部处从所述吸音构件撕下并且使所述孔盖部分沿着所述缝与所述板盖部分分离,使得所述孔盖部分的位置处形成孔,并且在所述板侧孔中的所述功能性部件通过所述板侧孔和所述吸音构件中的所述孔露出。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一种吸音构件能够被用作具有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一者的吸音构件。该吸音构件公共用作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和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因此,与针对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和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均必须使用不同类型的部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的类型的数量。在将吸音构件的结构从第一结构变成第二结构时,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的连续部处,孔盖部分从吸音构件撕下并与板盖部分分离。从连续部处撕下面延伸的纤维几乎不会位于孔内并且几乎不会位于第一周缘延伸部和第二周缘延伸部的内侧。因而,从撕下面延伸的纤维不会意外地进入板侧孔并且功能性部件的功能几乎不会变差。

在以上构造中,随着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周缘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周缘延伸部的各自端部朝向所述连续部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可以彼此接近。根据这样的构造,当孔盖部分从吸音构件撕下并与板盖部分分离时,反作用应力易于集中于连续部。因而,孔盖部分能够有效地与板盖部分分离。

在以上构造中,所述功能性部件可以是通过所述板侧孔和形成于所述吸音构件的所述孔朝向车辆内侧输出声音的扬声器。根据这样的构造,在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中,从撕下面延伸的纤维几乎不会意外地进入板侧孔并且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几乎不会受到纤维的不利影响。

在以上构造中,各所述缝可以具有细长形状并且多个所述缝可以在缝的伸长方向上排列。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沿着板侧孔的孔边缘配置多个缝。

在以上构造中,所述吸音构件可以具有边缘,并且所述缝可以包括位于所述边缘中的一个边缘且在所述一个边缘处开口的第三缝。根据这样的构造,孔盖部分容易利用简单结构与板盖部分分离。

在以上构造中,所述第一缝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周缘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延伸的另一第一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二缝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周缘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延伸的另一第二突出部。根据这样的构造,连续部利用简单结构设置于相邻的缝之间。

在以上构造中,所述缝可以形成于所述孔盖部分和所述板盖部分之间的边界处。根据这样的构造,在吸音构件中形成的孔小并且能够有效地获得吸音构件的功能。

在以上结构中,所述缝在所述板侧孔的外侧。根据这样的构造,在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中,从撕下面延伸的纤维几乎不会意外地进入板侧孔并且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几乎不会受到纤维的不利影响。

在以上结构中,所述吸音构件可以具有边缘,并且所述缝可以包括位于所述边缘中的一个边缘且在所述一个边缘处开口的第三缝,所述孔盖部分可以包括所述一个边缘。根据这样的构造,孔盖部分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与板盖部分容易地分离。

在以上结构中,所述第三缝可以包括第三周缘延伸部和在所述第三周缘延伸部的一端部处的第三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三周缘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可以在所述一个边缘处开口。根据这样的构造,孔盖部分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与板盖部分容易地分离。

根据本技术,提供了包括吸音构件的车辆内饰部件,利用该吸音构件,减少了与车辆内饰部件相关的部件的种类数量并且维持了功能性部件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内饰部件的透视图。

图2是安装于不具有板侧孔的车辆板的车辆内饰部件的截面图。

图3是安装于具有板侧孔的车辆板的车辆内饰部件的截面图。

图4是吸音构件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孔盖部分正在与板盖部分分离的吸音构件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孔盖部分与板盖部分分离的吸音构件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孔盖部分与板盖部分分离的吸音构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部分,将作为示例说明包括吸音构件30的车辆内饰部件20。车辆内饰部件20以从车辆内侧覆盖上背板(车辆板)13的状态包括在车辆10中。

通过对诸如铁或铝的金属板加压而形成上背板13并且上背板13在一对顶侧内板(未示出)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2和图3所示,上背板13将车辆后部空间划分为作为上空间的舱空间10a和作为下空间的行李空间10b。后座11配置于上背板13的车辆前侧。

如图5和图6所示,上背板13具有板侧孔14,在板侧孔14处配置有扬声器(功能性部件)16。来自扬声器16的声音通过板侧孔14输出到车辆内部空间。

如图6和图7所示,板侧孔14具有追随扬声器16的输出表面16a的轮廓的形状,其中声音通过扬声器16的输出表面16a输出。具体地,板侧孔14具有圆形。在板侧孔14的孔边缘处包括安装部并且扬声器16经由固定构件(未示出)安装于上背板13的安装部。如图3所示,扬声器16安装于行李室10b使得输出表面16a通过上背板13的板侧孔14暴露于车辆内侧。

如图1所示,车辆内饰部件20包括后窗台(内饰部件主体)21和配置于后窗台21的上背板13侧的吸音构件30。车辆内饰部件20的后窗台21在其上表面具有设计表面,并且吸音构件30限制由后轮胎(未示出)引起的噪音从行李空间10b传递到车辆内部空间10a中。

后窗台21是由热塑性树脂制成的板构件,并且可以使皮层与后窗台21结合或者如果必要的话使皮层与后窗台21形成为一体。根据是否具有扬声器16的规格,选择性地使用包括第一后窗台21a和第二后窗台21b的两种类型的后窗台21中的一种。第一后窗台21a的覆盖板侧孔14的部分和第一后窗台21a的覆盖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的部分具有相同的构造。

第二后窗台21b在其覆盖板侧孔14的部分具有扬声器格栅安装孔22,并且扬声器格栅23安装于扬声器格栅安装孔22。通过在第一后窗台21a中形成扬声器格栅安装孔22获得第二后窗台21b。因此,一种类型的后窗台21公共用于车辆内饰部件20中包括的第一后窗台21a和第二后窗台21b。

如图1和图4所示,吸音构件30是包括纤维的板构件。具体地,吸音构件30由无纺布或毡制成且具有柔性,而且吸音构件30是在纤维之间包括空气层的大体积构件。吸音构件30的平面图轮廓稍小于后窗台21的平面图轮廓并且大致遍及后窗台21的整个区域地延伸。

如图2和图4所示,吸音构件30相对于后窗台21配置于上背板13侧,并且吸音构件30以共同覆盖板侧孔14和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的方式沿着上背板13延伸。吸音构件30具有用于除了公共用于各型号的扬声器16的功能性部件(诸如带路径(beltpath))的孔30a,并且根据型号,吸音构件30选择性地具有孔30b,其中扬声器16通过孔30b露出。

如图4所示,吸音构件30包括在其覆盖板侧孔14的部分中的孔盖部分31和在其覆盖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的部分中的板盖部分32。吸音构件30还在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之间的边界处包括缝34。根据这样的构造,孔盖部分31能够从吸音构件30撕下并且与板盖部分32分离。孔盖部分31被缝34围绕并且具有包括吸音构件30的车辆前侧边缘30c的大致圆形区域。具体地,吸音构件30具有六条缝34并且缝34沿着板侧孔14的轮廓从前侧边缘30c连续配置且配置成c字形。沿着板侧孔14的孔边缘配置缝34。

如图4所示,各缝34具有大致细长的形状并且在缝34的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缝34贯通吸音构件30的厚度。在六条缝34之中,将说明彼此相邻的第一缝34a和第二缝34b。以第一缝34a的端部与第二缝34b的端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缝34a和第二缝34b。第一缝34a和第二缝34b是从前侧边缘30c起的第三条缝和第四条缝,并且第一缝34a和第二缝34b配置于车辆后侧。六条缝34中相邻的缝34具有与第一缝34a和第二缝34b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不进行说明。位于吸音构件30的边缘30c的第三缝34c和第四缝34d延伸到边缘30c并且在边缘30c处被切断并开口。

如图4所示,第一缝34a包括沿着板侧孔14的孔边缘延伸的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的各端部朝向板盖部分32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6a。第二缝34b包括沿着板侧孔14的孔边缘延伸的第二周缘延伸部35b和从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的各端部朝向板盖部分32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6b。一个第一突出部36a和一个第二突出部36b相对。因而,能够沿着板侧孔14的孔边缘配置缝34。第一周缘延伸部35a、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贯通吸音构件30的厚度。第三缝34c包括第三周缘延伸部35c和从第三周缘延伸部35c的一个端部延伸的第三突出部36c。第三周缘延伸部35c的另一端部在边缘30c处开口。第四缝34d具有与第三缝34c的构造相似的构造,并且包括第四周缘延伸部35d和第四突出部36d。第三周缘延伸部35c、第四周缘延伸部35d、第三突出部36c和第四突出部36d贯通吸音构件30的厚度。

如图4所示,吸音构件30的孔盖部分31和板盖部分32经由一个第一突出部36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连续部38连续,其中一个第一突出部36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36b彼此相对。孔盖部分31经由五个连续部38与板盖部分32连续,其中五个连续部38沿着孔盖部分31的轮廓分散地存在。

如图7所示,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沿着板侧孔14的轮廓并且靠近板侧孔14的孔边缘延伸。根据这样的构造,板盖部分32能够尽可能大地延伸到板侧孔14的孔边缘并且利用板盖部分32有效地确保吸音特性。

如图4所示,彼此相对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之间具有连接部分39。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连接部分39的宽度随着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的各自端部接近连续部38而减小。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随着它们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的各自端部朝向连续部38延伸而彼此接近。即,彼此相对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形成大致v字形。

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相对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分别形成钝角。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的各自端部朝向板侧孔14的外侧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的延伸的端部之间在连续部38处具有最小的距离。即,孔盖部分31包括向外突出以逐渐变细并且与连续部38连续的连接部分39。

如图4和图7所示,连续部38相对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位于板侧孔14的外侧。连续部38处于连接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的延伸的端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在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的延伸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39的宽度尺寸来调节连续部38的强度,即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朝向板侧孔14的外侧的延伸尺寸(连续部38的位置)以如下方式确定:在从吸音构件30撕下孔盖部分31之后从连续部38的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被放入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空间。

接下来,将说明车辆内饰部件20的吸音构件30的结构。根据待安装车辆内饰部件20的车辆型号,吸音构件30可以具有图2中示出的第一结构和图3中示出的第二结构中的任一者。具体地,如果车辆内饰部件20在板侧孔14没有扬声器16的情况下安装于上背板13,则吸音构件30不需要具有用于扬声器16的孔30b。因此,吸音构件30包括覆盖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的板盖部分32和覆盖板侧孔14的孔盖部分31。因而,吸音构件30具有如图2所示的第一结构。

如果车辆内饰部件20安装于在板侧孔14中具有扬声器16的上背板13,则需要吸音构件30具有用于扬声器16的孔30b。因此,吸音构件30包括覆盖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的板盖部分32并且不包括孔盖部分31。通过在连续部38(包括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一个连续部38)处从吸音构件30撕下孔盖部分31并且使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分离来形成孔30b。因此,板侧孔14通过孔30b朝向后窗台21开放。因而,吸音构件30具有如图3所示的第二结构。

在下文中,将说明将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30安装到上背板13的方法以及将吸音构件30安装到上背板13并使吸音构件30的结构变成第二结构的方法。

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30在板侧孔14中没有扬声器16的情况下安装于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因此,孔盖部分31覆盖板侧孔14并且板盖部分32覆盖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吸音构件30的板盖部分32利用夹子(未示出)固定于上背板13。

孔盖部分31经由连续部38与板盖部分32连续,并且经由板盖部分32固定于上背板13。孔盖部分31不与板盖部分32分离并且后窗台21a布置于包括孔盖部分31和板盖部分32的吸音构件30。因此,利用后窗台21a对板盖部分3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上背板13加压并且使板盖部分3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上背板13。因而,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30安装于上背板13。

对于具有扬声器16的车辆型号,吸音构件30如下所述地安装于车辆。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30安装于在板侧孔14中具有扬声器16的上背板13的上表面13a。与将吸音构件30安装于不具有扬声器16的上背板13的方法相似,吸音构件30的板盖部分32利用夹子(未示出)固定于上背板13。如图5所示,由操作者保持孔盖部分31的前侧边缘30c并且相对于孔盖部分31向上和向前拉动孔盖部分31的前侧边缘30c。因为位于边缘30c的缝34c、34d在边缘30c处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提起孔盖部分31。向上和向前拉动孔盖部分31,从车辆前侧的一个连续部38按顺序地撕下连续部38并且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如图6所示地分离。因而,用于扬声器16的孔30b在孔盖部分31的位置处形成于吸音构件30。

连接部分39在连续部38处的撕下面38a与位于连接部分39的两侧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形成凹部40,凹部40从周缘延伸部35a、35b朝向板侧孔14的外侧凹陷。如图7所示,从连续部38的撕下面38a朝向板侧孔14的中央延伸的纤维在凹部40的空间内。于是,后窗台21b布置于具有板盖部分32且不具有孔盖部分31的吸音构件30。于是,利用后窗台21b对板盖部分3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上背板13加压并且板盖部分3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上背板13。因而,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30安装于上背板13。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有利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一种吸音构件30能够被用作具有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一者的吸音构件。吸音构件30公共用作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和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因此,与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和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均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部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类型的数量。

在将吸音构件30的结构从第一结构变成第二结构的过程中,在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连续部38处从吸音构件30撕下孔盖部分31并且使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分离。在连续部38处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存在于凹部40内。因此,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几乎不会在孔30b内并且几乎不会位于第一周缘延伸部35a和第二周缘延伸部35b的内侧。因而,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不会意外地进入板侧孔14并且扬声器16的功能几乎不会变差。

作为用于限制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意外地进入板侧孔14的另一结构,所有的缝可以形成于位于吸音构件的从板侧孔14的孔边缘靠板盖部分32的位置。即,缝34布置于板侧孔14的外侧,并且由缝34围绕的面积增加且孔盖部分的面积增加。如果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吸音构件被用作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则孔盖部分的与板盖部分分离的面积增加并且用于扬声器的形成于吸音构件的孔较大。因此,覆盖有吸音构件30的面积(板盖部分)减小并且车辆内饰部件的吸音特性可能变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缝34包括沿着板侧孔14的周缘延伸的周缘延伸部35a、35b以及从周缘延伸部35a、35b朝向板盖部分32延伸的突出部36a、36b。根据这样的构造,由缝34围绕的面积能够最小并且孔盖部分31的面积最小。因此,孔31b的面积能够较小且板盖部分32的面积能够最大,并且有效地获得板盖部分32的吸音特性。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能够放置在由突出部36a、36b限定的凹部40内,并且均有效地获得扬声器16的功能和板盖部分32的吸音特性两者。

彼此相对的第一突出部36a和第二突出部36b大致形成为v字形,使得第一突出部36a与第二突出部36b之间的连接部分39的厚度随着接近连续部38而减小。根据这样的构造,当孔盖部分31被从吸音构件30撕下并且与板盖部分32分离时,反作用应力易于集中于连续部38。因而,孔盖部分31能够有效地与板盖部分32分离。

此外,绕着孔盖部分31分散地包括连续部38。根据这样的构造,具有第一结构的吸音构件30能够接收在各连续部38处分散地作用于连续部38的外力,并且孔盖部分31几乎不会与板盖部分32意外地分离。在类似于本实施方式的包括三个以上的连续部38的构造中,孔盖部分31几乎不会在厚度方向和平面方向上相对于板盖部分32移位或变形。因此,这样的包括三个以上的连续部38的构造是优选的。在包括四个以上的连续部38的构造中,即使一个连续部38被意外地撕下,也能够利用其它连续部38适当地保持孔盖部分31。

根据本实施方式,扬声器16是功能性部件的示例并且通过板侧孔14朝向车辆内部空间输出声音。在具有第二结构的吸音构件30中,从撕下面38a延伸的纤维几乎不会意外地进入板侧孔14并且从扬声器16输出的声音几乎不会受到纤维的不利影响。

<其它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限于参照附图的上述说明。例如,本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式。

(1)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圆形输出表面的扬声器作为功能性部件。然而不限于此。功能性部件不限于诸如扬声器的声学部件,而可以是诸如牵引器或带路径的安全部件或者诸如空气滤清器的具有各种功能的部件。在吸音构件中孔的尺寸、形状或位置可以根据功能性部件或上背板的结构改变。

(2)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根据扬声器的存在使用第一后窗台和第二后窗台中的一者。然而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后窗台可以用于不具有扬声器的车辆型号。

(3)不同于以上实施方式,如果需要,可以改变吸音构件的结构以及孔盖部分和板盖部分的尺寸、形状和位置。例如,孔盖部分可以不包括前侧边缘而可以包括后侧边缘或者作为岛的形式包括于吸音构件的内部部件。

(4)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布置于上背板。然而,吸音构件可以布置于后窗台的背面。

(5)除了以上实施方式,如果需要,可以改变吸音构件的安装结构。例如,可以相对于板盖部分朝向车辆前侧拉动孔盖部分。

(6)除了以上实施方式,如果需要,可以改变缝的形状、位置、长度尺寸和数量。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缝具有与第一缝和第二缝相同的构造。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如果相邻的缝布置于板盖部分的远离孔的孔边缘的位置,则缝可以不包括突出部。

(7)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大致形成v字形。然而不限于此。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可以彼此平行或者可以关于拉动孔盖部分的方向形成为非对称形状。

(8)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使用覆盖上背板的车辆内饰部件。然而,车辆内饰部件可以是覆盖柱板的柱装饰物或者覆盖门板的门装饰件。

附图标记说明

13:上背板(车辆板),13a:上表面,14:板侧孔,16:扬声器(功能性部件),20:车辆内饰部件,21:后窗台(内饰部件主体),30:吸音构件,31:孔盖部分,32:板盖部分,34:缝,34a:第一缝,34b:第二缝,35a:第一周缘延伸部,35b:第二周缘延伸部,36a:第一突出部,36b:第二突出部,38:连续部(孔盖部分31与板盖部分32之间的连接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