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固定装饰板件的结构构件系统和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6108发布日期:2019-03-22 20:3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用于固定装饰板件的结构构件系统和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装饰板件固定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中的结构构件系统以及一种机动车,尤其是乘用车。



背景技术:

干净且均匀的焊缝图是机动车的内饰板的质量特征。尤其是将可见的缝隙减至最小并且设计成,使得其外观精确、保持一致并且与外部因素如温度或空气湿度无关。这例如在柱装饰板和也称作成型顶棚的顶装饰板之间的过渡部中是很重要的。相关的装饰板件一般由柔性材料制成并因此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车身能以一定限度移动。

为实现均匀的焊缝图或最小化相关部件之间的间隙的可能性是,利用例如可以由泡沫材料制成的间隔件。它们例如可以布置在车身构件和装饰板件之间并且用作止挡元件,以防止装饰板件移动。在此缺点是,需要额外的构件,这些构件一方面导致设计和制造上的更多耗费,另一方面导致安装上的更多耗费。此外,该解决方案不是一直适合将缝隙尺寸如所需的那样减至最小,不适合的情况例如是由设计决定地需要更大的在间隔件和可见的缝隙之间的间距,因此这会出现柔性装饰板件的变形,或者不适合的情况是间隔件的柔性的材料本身允许过大的变形。

在图1和2中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解决方案的单独的方面。图1示出剖切穿过装饰板件20(即成型顶棚)在机动车-车身构件30,31,32,33上的侧向连接区域得到的剖面。该剖面在视线方向逆向于机动车的行驶方向的情况下垂直于c-柱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示出机动车的右侧或副驾驶侧。

机动车-白车身在所示的位置上包括内侧向部件30、背后内侧向部件31、背后连接部件32以及外侧向部件33。它们共同地形成车顶结构的一部分。在外部的左边示出的区域中,在外侧向部件33上邻接有部分地借助外部罩板70饰面的密封型材68。它固持侧窗玻璃66,该侧窗玻璃66借助胶珠(kleberaupe)72固定在外侧向部件33上。

外侧向部件33、背后连接部件32以及内侧向部件30在其下部区域中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终止于一个共同的端侧,在所述端侧下方具有一个厚度约为0.5mm的缝隙。

机动车的装饰板件20即成型顶棚被装饰板支架50固持。成型顶棚是机动车的位于内部的顶装饰板,其向上限定机动车-内部空间60的边界。在向外朝侧窗玻璃66的方向指向的端部上,装饰板件20这样地围绕装饰板支架54的边界部54折弯,使得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位于装饰板支架50的相应的区段52上方并且装饰板件20的第二区域22位于区段52的下方。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在此形成由车身-构件30,32和33向上限定边界的缝隙的下部边界部。

为了将装饰板支架50并进而将装饰板件20固定在一个相对内侧向部件30确定的位置中,在所述内侧向部件30和装饰板支架50之间设有由泡沫材料制成的间隔件64。它的高度为32-36mm、宽度为25mm并且深度为35mm。可以看出,在车辆的每侧上均必须使用至少一个间隔件,以便将装饰板件20的确定的位置在两侧上固定。

在图2中示出在装饰板件20过渡至柱装饰板62,此处为c-柱装饰板的过渡部上的由所述结构获得的图。通过未示出的侧窗玻璃从外部看向具有上述结构的机动车的右侧或驾驶员侧,示出装饰板件20的折弯区域的外部。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位于上方,在第一区域下方具有装饰板件20的第二区域22。在位于上部的第一区域21和机动车-白车身,即,外侧向部件33之间可见所述的缝隙。

在右侧可看出,围绕(未示出的)装饰板支架折弯的装饰板件20插入了柱装饰板62中或被柱装饰板62固持。在柱装饰板62和装饰板件20之间可见空隙,该空隙由未按规定钩入的锁定凸耳造成。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装饰板件20、成型顶棚通过柔性的间隔件(见图1)不够牢固地固持在期望的位置中或不充分地防止向上弹起,并因此布置在过高的位置上。以这种方式在装饰板件20和柱装饰板62之间产生了已示出的空隙并且不能形成锁止连接。

用于实现均匀的焊缝图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强化相关装饰板件,其中,通过由其带来的加固而降低了装饰板件的可移动性。这在空间需求以及对应部件的重量方面是不利的。

也可以利用在相关部件或用于连接各部件的防水条型材之间的密封泡沫。但这导致在制造时明显更多的耗费以及较高的附加的成本。

专利文献de102006053990a1描述一种用于将内护板固定在车辆-a-柱上的结构。一空间从a-柱护板的内侧延伸至顶装饰板的内侧,其中,在该空间中设有气囊。在该结构中,设有啮合凸耳,其指向几乎与气囊展开方向相同的方向。它安设在一部分上,该部分位于a-柱护板和顶装饰板的连接部分旁边并且沿车身板的门开口在a-柱护板的内侧上延伸。啮合凸耳安设在从门开口的边缘部分直至车辆空间的内侧的区域内。与之对应的、反向定向的啮合部件位于a-柱护板的门开口侧上的端部边棱部件的背侧。护板固持部防止在a-柱护板和顶装饰板之间产生缝隙。

专利文献de112011100680b4公开一种用于车辆的头部气囊设备,其包括沿车辆车身纵向定向的头部气囊-主体,该头部气囊-主体被柱装饰板和顶装饰板遮盖。头部气囊-主体还在车身的前柱部件或后柱部件和车顶梁(dachseitenholmteil)中折叠,以便在乘客室可以向下展开。此外,头部气囊设备包括固定元件,其将柱装饰板固定在柱部件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构件系统以及带有该结构构件系统的机动车,通过所述结构构件系统能够实现装饰板件以简单、持久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固定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

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固定装饰板件的结构构件系统和一种具有该结构构件系统的机动车,尤其是乘用车解决。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用于将装饰板件固定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中的结构构件系统。该结构构件系统包括:相对于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待固定的装饰板件,尤其是成型顶棚;用于支撑装饰板件的装饰板支架;以及用于将第一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上的反压力装置。为了将与第一作用力反向的第二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上,装饰板支架的至少一个区段布置在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的与反压力装置对置的那侧。装饰板件的第二区域布置在装饰板支架的与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对置的那侧并因此形成装饰板件的可见侧。

装饰板件尤其是机动车的内部顶装饰板,该内部顶装饰板也称作成型顶棚。装饰板件一般由柔性的材料,例如泡沫材料制成。第二区域在此尤其是从具有结构构件系统的机动车的车辆内部空间可见。装饰板支架是用于支撑装饰板件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任意成型的结构构件。该装饰板支架尤其是一方面与装饰板件连接,另一方面直接地或间接地与车辆车身连接。它可以例如由柱装饰板固持。装饰板支架可以由塑料,例如聚氨酯制成。

尤其是,反压力装置、装饰板件和/或装饰板支架为了实现在反压力装置和装饰板件之间的摩擦接合连接和/或形状配合式连接沿至少一个空间方向布置。这样地固定装饰板件的至少一个区域,使得防止它与第一作用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地移动。按本发明的固定尤其是指限制至少一个自由度。

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也称作未加工结构构件,可以是例如板材件,该板材件是车顶结构的一部分或机动车的侧横梁的一部分。

第一和/或第二作用力尤其是持久作用的压力。第一作用力用于将装饰板件固定在相对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确定的位置。

换言之,装饰板支架的至少一个区段布置在装饰板件的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反压力装置位于第一区域的远离装饰板支架的这个区段的那侧。装饰板支架的该区段被设置成将与第一作用力反向的第二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上。在一种结构方案中,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夹紧在装饰板支架的区段和反压力装置之间。装饰板支架的区段可以是装饰板支架的端部。装饰板件例如可以围绕该端部导引。

装饰板支架和布置在装饰板支架上的装饰板件尤其是通过外部装置如柱护板而相对于反压力装置固定在其位置中,使得反压力装置将第一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上或可施加到装饰板件上。外部装置在此可以施加第三作用力,从而实现与之反向作用的第一作用力。因此,反压力装置充当用于至少部分吸收施加到装饰板件或装饰板支架上的第三作用力的支座。作为对第三作用力的反应,产生借助反压力装置作用到装饰板件上的第一作用力。

反压力装置可以是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一部分或机械地与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这一部分连接。该反压力装置可以实施为刚性的结构构件。第一作用力可以是由于通过装饰板支架施加的第二作用力实现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具有与第二作用力相同的大小并且与第二作用力反向地定向。

所述的解决方案能够以简单的、持久的并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实现装饰板件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中的固定。通过反压力装置,装饰板件的移动是不可能的,由此有效地防止形成缝隙。此外,按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提供的优点是,装饰板件通过两侧作用的第一和第二作用力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固定在装饰板支架上。附加的构件例如间隔件是不需要的。

在结构构件系统的一种结构方案中,装饰板件u-形地围绕装饰板支架的边界部布置。

装饰板件尤其是围绕装饰板支架的边界部导引或折弯。在此,装饰板件的两个位于装饰板支架不同侧的第一和第二区域可以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地布置。

装饰板支架的边界部沿至少一个空间方向限定装饰板支架的边界。边界部一般指装饰板支架的端部,但边界部也可以实施为在装饰板支架中的开口。

该结构方案带来安装特别简单的优点,因为分配部件,例如泡沫护板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围绕装饰板支架的边界部折弯并且以这种方式固定。

在结构构件系统的另一种结构方案中,结构构件系统包括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装饰板件待固定在一个相对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确定的位置中。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至少一个区段形成反压力装置。

换句话说,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需要使缝隙相对于其最小化)本身用作反压力装置。在该结构方案中,至少一个本来就存在的未加工构件,也称作法兰,相比迄今已知的解决方案为了接触分配部件而通过施加第一作用力被延长。在此,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接触装饰板件的区域或被延长的区域朝装饰板支架的方向指向。

该结构方案带来的优点是,能够特别简单地使缝隙最小化,其中,为了施加作用力不需要其他的构件。

多个机动车-车身构件可以相互固定,尤其是至少局部区段基本上平行地延伸。至少一个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至少一个区段可以形成反压力装置。它可以尤其是当结构构件系统在机动车中按规定布置时面朝机动车的内部空间的那个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

在该结构方案中,至少一个形成车顶结构的机动车-车身构件用作反压力装置,该机动车-车身构件通过已知的方式为提高强度而相互固定并且尤其是局部区段平行地延伸。相关的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一般也在其用作反压力装置的区段中基本上平行于其他的机动车-车身构件延伸。第一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其他的机动车-车身构件定向。接触压力面可以基本上垂直于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的平行延伸的区段定向。

换言之,至少一个车辆-车身构件这样地接触装饰板件的u-形区段的区域,使得它实现与装饰板件的摩擦接合连接和/或形状配合连接。

该结构方案带来的优点是,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可以提供非常稳定的反压力装置。

在结构构件系统的另一个结构方案中,装饰板件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区域中具有比在装饰板件的至少一个与作用区域相邻的区域更小的厚度。尤其是,更小的厚度由于通过施加第一作用力引起的变形实现。

例如可以如所述的那样,将装饰板件实施为柔性泡沫材料件。该柔性泡沫材料件可以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区域中,也就是说在装饰板支架和反压力装置之间被挤压。

装饰板件一般具有这样的厚度,该厚度例如由于第一和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相对在与作用区域相邻的区域中的厚度减少至少50%。

第一作用力的作用区域以及与作用区域相邻的区域尤其是位于装饰板件的第一区域中。

在该结构方案中获得的优点是,除了最小化缝隙外还确保了装饰板件在装饰板支架上牢固的布置。实现了在反压力装置和装饰板件之间的形状配合。

在结构构件系统的另一种结构方案中,反压力装置和装饰板支架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区域中彼此间隔布置的距离a小于1mm,尤其是小于0.5mm。

由于该紧密的布置,位于其间的装饰板件,尤其是其第一区域装饰板支架和反压力装置之间挤压并由此牢固地固定。由此还确保,不出现可见的缝隙。另一个优点是,以该方式使装饰板件沿第一作用力的作用方向的相对移动最小化。

在一种结构方案中,反压力装置具有用于施加第一作用力的接触压力面。接触压力面的长度l可介于5mm到30mm之间,尤其是介于10mm到20mm之间。该接触压力面的宽度可以介于0.8mm到2.2mm之间,尤其是介于1.2mm到1.8mm之间。该接触压力面的突出的高度可介于1mm到10mm之间,尤其是2mm到7mm之间。

反压力装置尤其设计成厚度相当于接触压力面宽度的板材结构构件的突出区域。在一种实施形式中,突出的高度介于2.5到5mm之间。

该实施形式带来的优点是,通过在使用最少的附加材料的情况下对结构构件的几何形状非常小的改变可以提供按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在另一种结构方案中,结构构件系统还具有用于固持装饰板件和/或装饰板支架的固持装置。固持装置在此设置并且布置用于将尤其是与第一作用力反向的第三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或装饰板支架上。

换言之,装饰板支架连同布置在其上的装饰板件通过固持装置固持在其位置上。反压力装置在此用作一种支座,装饰板支架和装饰板件尤其是通过装饰板件的局部变形而被压靠在该支座上。在此作用到装饰板件上的第一作用力可以在此是由于通过固持装置施加的第三作用力造成的作用力。

结构方案的优点是,由装饰板支架和装饰板件构成的单元以特别简单的方式牢固地固定在车辆中。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机动车,尤其是乘用车。该机动车具有至少一个按本发明的用于固定装饰板件的结构构件系统。

装饰板件可以例如是机动车的成型顶棚,其相对车顶的至少一个车身结构构件定位,例如定位在c-柱和d-柱之间。

在机动车的结构方案中,该机动车具有用于覆盖车柱,尤其是c-柱的柱装饰板。柱装饰板在此形成用于固持装饰板件和/或装饰板支架的固持装置。固持装置设置并且布置用于将尤其是与第一作用力反向的第三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件或装饰板支架上。

换言之,装饰板支架的一部分布置在机动车车身和柱装饰板之间并且通过柱装饰板相对机动车车身固定在其位置中。在此柱装饰板将第三作用力施加到装饰板支架或装饰板件上,使得分配部件的第一区域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下接触反压力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

图1:剖切穿过根据现有技术的机动车-成型顶棚连接在c-柱的区域内的白车身上的侧向连接区域得到的剖视图,

图2:与图1相似的从外部看的连接区域的立体图,

图3:剖切穿过机动车-成型顶棚连接在c-柱区域内的白车身上的侧向连接区域得到的剖面图,其带有按本发明的结构构件系统,

图4:与图3相似的从外部看的连接区域的立体图,

图5:按本发明的结构构件系统的反压力装置的立体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现有技术已参考了图1和2。

图3示出剖切穿过连接在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即内侧向部件30上的装饰板件20、即成型顶棚的侧向连接区域得到的剖视图。该剖视图与图1相似地在视线方向逆向于机动车行驶方向的情况下垂直于c-柱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示出机动车的右侧或副驾驶侧。

机动车-白车身在所示的位置处除了内侧向部件30之外还包括背后内侧向部件31、背后连接部件32以及外侧向部件33。它们共同地形成车顶结构的一部分。在外部的左侧所示的区域中,在外侧向部件33上邻接有部分地借助外部罩板70饰面的密封型材68。该密封型材68固持侧窗玻璃66,该侧窗玻璃66借助胶珠72固定在外侧向部件33上。

外侧向部件33、背后连接部件32以及内侧向部件30在其下部区域中局部区段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在该区域中相互固定。外侧向部件33和连接部分32在一个共同的端侧中终止,而在旁边布置的内侧向部件30继续向下朝装饰板件20的方向延伸。内侧向部件30是当结构构件系统10所示按规定布置在机动车中时面朝机动车的内部空间60的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

内侧向部件30即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的下部区段设计成具有接触压力面14的反压力装置12,该接触压力面14用于将第一作用力41施加到装饰板件20的位于接触压力面14下方的第一区域21上。反压力装置12与装饰板件20和装饰板支架50共同地形成按本发明的结构构件系统10,该结构构件系统将装饰板件20固定在一个相对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确定的位置中。作为内侧向部件30的补充或备选,背后连接部件32和/或外侧向部件33也可以相应地延长(或称为加长)并且用作反压力装置12。

与图1相似,装饰板件20即机动车的向上限定机动车-内部空间60边界的成型顶棚,此处也被装饰板支架50固持。装饰板件u-形地围绕左边示出的装饰板支架50的边界部54布置,即,围绕该边界部54折弯。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位于装饰板支架50的相应区段52的上方,装饰板件20的第二区域22布置在装饰板支架50的与第一区域21对置的那侧,也就是说位于区段52下方。

装饰板支架50的区段52为了将与第一作用力41反向的第二作用力42施加到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上而布置在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的与反压力装置12对置的那侧。因此从两侧相互挤压或夹紧装饰板件20,即,从装饰板支架50和从反压力装置12挤压或夹紧装饰板件20。

可以看出,装饰板件20在第一作用力41的作用区域24中具有比在与作用区域24相邻的区域26更小的厚度,在该作用区域24中第二作用力42同样作用到装饰板件20。这样的结果是,通过施加第一作用力41和第二作用力42引起装饰板件20即泡沫材料件的变形。因此可以看出,装饰板件20通过第一作用力一方面压紧并因此固定在装饰板支架50上,另一方面通过反压力装置12有效地防止装饰板支架50和装饰板件20向上移动。

反压力装置12和装饰板支架50在第一作用力41以及第二作用力的作用区域24中相互间隔布置的距离a小于0.5mm。因此装饰板件在该区域内挤压在所述厚度上。

在图4中,与图2相似地示出由按本发明的设计获得的在装饰板件20向柱装饰板62(此处为c-柱装饰板)过渡的过渡部处的图。通过未示出的侧窗玻璃从外部看向具有按本发明的结构构件系统10的机动车的右侧或驾驶员侧,示出装饰板件20的折弯区域的外部。装饰板件20的第一区域21位于上方,装饰板件的第二区域22位于第一区域21的下方。

在装饰板件20的位于上部的第一区域21和机动车-白车身,即外侧向部件33之间可看出缝隙。在该缝隙中可见反压力装置12的一部分,该反压力装置12如描述那样借助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即,内侧向部件30)的一个区段实现。

在右侧可看出,围绕(未示出的)装饰板支架折弯的装饰板件20插入柱装饰板62或被该柱装饰板62固持。在此柱装饰板62用作固持装置以便固持装饰板件20或装饰板支架50。它设置并且布置用于将与第一作用力41反向的第三作用力43施加在装饰板件20或装饰板支架50上并因此将其固持在期望的位置。

反压力装置12用作防止装饰板支架50和装饰板件20向上移动的有效保护。因此,此处可以按规定钩入参照图2阐述的锁定凸耳,从而此处不出现图2中所示的缺口。

图5示出设计成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即,内侧向部件30的区段的反压力装置12。该反压力装置12具有设置用于施加第一作用力41的,基本上平坦的接触压力面14,该接触压力面14的长度l为15mm,接触压力面14的高度h为3.6mm。因此它是指内侧向部件30的由厚度为1.5mm的板材制成的局部区域延长部。

附图标记列表

结构构件系统10

反压力装置12

接触压力面14

装饰板件20

第一区域21

第二区域22

第一作用力的作用区域24

相邻区域26

内侧向部件30

背后内侧向部件31

背后连接部件32

外侧向部件33

机动车-车身结构构件35

第一作用力41

第二作用力42

第三作用力43

装饰板支架50

装饰板支架的区段52

装饰板支架的边界部54

内部空间60

柱装饰板62

间隔件64

侧窗玻璃66

密封型材68

外部罩板70

胶珠72

距离a

接触压力面的长度l

反压力装置的高度h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