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9102发布日期:2019-03-16 00:5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了使得行驶在道路上的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实时快速充电,目前,主要是通过多自由度机械手抓取标准充电枪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卧式充电。因为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应用条件不成熟且机械手结构、电气控制比较复杂,所以成本高,不利于推广普及。迫切需要一种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解决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电气控制复杂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能源汽车卧式充电设备,包括基座(1)、提升装置(2)、侧移装置(3)、接插装置(4),所述基座(1)与场地连接,所述提升装置(2)与基座(1)连接,所述侧移装置(3)与所述提升装置(2)连接,所述接插装置(4)与所述侧移装置(3)连接,所述侧移装置(3)驱动所述接插装置(4)做伸缩运动以使所述的接插装置(4)运动至原始位置或充电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提升装置(2)与所述的基座(1)升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侧移装置(3)与所述的提升装置(2)伸缩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

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1)与场地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1)与场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移装置(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装置(4)与所述的侧移装置(3)滑动连接。

本发明采用以上方案,有效的弥补了现有设备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电气控制复杂等缺点。成熟的接插连接器配合滑动连接的装置,可以至少2个自由度上调整接插连接器的位置,以弥补接插连接器要求接插位置精度高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2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1一种较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1一种较佳的结构侧视图;

图4、5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1示意图;

图6、图7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2一种较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2一种较佳的结构侧视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2示意图;

图10、图11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3一种较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3实施例示意图;

图13、图14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4一种较优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6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3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基座(1)、提升装置(2)、侧移装置(3)、接插装置(4),基座(1)与场地连接,提升装置(2)与基座(1)连接,侧移装置(3)与所述提升装置(2)连接,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连接,提升装置(2)与基座(1)作可升降连接,侧移装置(3)与所述的提升装置(2)作可伸缩连接。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固定连接。

结合图6至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图,当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时,新能源汽车开到充电台(6),电设备与充电台上的电池(5)连接通电。基座(1)与场地滑动调整与新能源汽车的距离,同时提升装置(2)与基座(1)做升降调整,侧移装置(3)做伸缩运动接插装置(4)上的接插连接器(4a)与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连接,并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当不需要充电时,基座(1)与场地滑动调整与新能源汽车的距离,同时提升装置(2)与基座(1)做升降调整使侧移装置(3)做伸缩运动接插装置(4)上的接插连接器(4a)离开新能源汽车,接插装置(4)运动至原始位置。

如图5所示,包括基座(1)、提升装置(2)、侧移装置(3)、接插装置(4),所述基座(1)与场地连接,所述提升装置(2)与基座(1)连接,所述侧移装置(3)与所述提升装置(2)连接,所述接插装置(4)与所述侧移装置(3)连接,提升装置(2)基座(1)作可升降连接,侧移装置(3)提升装置(2)作可伸缩连接,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

结合图6至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图,新能源汽车开到充电台(6),电设备与充电台上的电池(5)连接通电。当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时,基座(1)与场地固定连接,提升装置(2)与基座(1)做升降调整,侧移装置(3)做伸缩运动接插装置(4)上的接插连接器(4a)与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连接,并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当不需要充电时,提升装置(2)与基座(1)做升降调整使侧移装置(3)做伸缩运动接插装置(4)上的接插连接器(4a)离开新能源汽车,接插装置(4)运动至原始位置。

具体实施1:如图1~5所示,基座(1)为与地面相对滑动的单立柱或者双立柱或者四立柱结构,基座(1)下方安装有行走轮或者滑轨,使得整个基座(1)相对于地面左右移动。提升装置(2)与基座(1)通过链条形式或者卷扬形式或者齿轮齿条啮合形式或者丝杠形式作升降连接,较优地选择链条形式连接,基座(1)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槽,保证提升装置(2)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侧移装置(3)与提升装置(2)滑动连接,通过侧移动力源(3a)驱动侧移传动装置(3b)使得侧移装置(3)相对于提升装置(2)滑出或者收回,侧移传动装置(3b)为链轮与链条或者齿轮与齿条或者同步带与带轮或者螺母与丝杠传动中的一种。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固定连接,侧移装置(3)做滑出或者收回动作时,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也做滑出或者收回动作,侧移装置(3)滑出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装置(4)随之滑出为充电状态,侧移装置(3)收回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装置(4)随之收回为待机状态。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连接,更有效地是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用弹簧(4d)连接,接插连接器(4a)四周有弹簧(4d),弹簧(4d)一端与接插连接器(4a)固定连接,弹簧另一端与连接器固定座(4b)固定连接,在自然状态下接插连接器(4a)保持在中心不动,当接插连接器(4a)受力时,接插连接器(4a)会上下左右晃动,起到补偿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误差的作用。

目标新能源车辆(5),驶至本发明设备前方后停止,本发明设备的可移动基座(1)根据目标车辆电池(5)的位置左右滑动到合适的充电区域,提升装置(2)根据目标车辆的高度调整自身的升降高度至合适的充电区域,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滑出,使得接插装置(4)与目标车辆电池(5)连接,从而进入充电状态。

具体实施2:如图5至9所示,基座(1)为与地面固定连接的单立柱或者双立柱或者四立柱结构。提升装置(2)与基座(1)通过链条形式或者卷扬形式或者齿轮齿条啮合形式或者丝杠形式作升降连接,较优地选择链条形式连接,基座(1)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槽,保证提升装置(2)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侧移装置(3)与提升装置(2)滑动连接,通过侧移动力源(3a)驱动侧移传动装置(3b)使得侧移装置(3)相对于提升装置(2)滑出或者收回,侧移传动装置(3b)为链轮与链条或者齿轮与齿条或者同步带与带轮或者螺母与丝杠传动中的一种。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滑动连接,接插装置(4)相对于侧移装置(3)左右滑动。侧移装置(3)做滑出或者收回动作时,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也做滑出或者收回动作,侧移装置(3)滑出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装置(4)随之滑出为充电状态,侧移装置(3)收回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装置(4)随之收回为待机状态。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连接,更有效地是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用弹簧(4d)连接,接插连接器(4a)四周有弹簧(4d),弹簧(4d)一端与接插连接器(4a)固定连接,弹簧另一端与连接器固定座(4b)固定连接,在自然状态下接插连接器(4a)保持在中心不动,当接插连接器(4a)受力时,接插连接器(4a)会上下左右晃动,起到补偿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误差的作用。

目标新能源车辆(5),驶至本发明设备前方后停止,本发明设备的提升装置(2)根据目标车辆的高度调整自身的升降高度至合适的充电区域,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滑出,接插装置(4)根据目标车辆电池(5)的位置左右滑动到合适的充电区域。

具体实施3:如图10、11、12、16所示,基座(1)为与地面相对滑动的单立柱或者双立柱或者四立柱结构,基座(1)下方安装有行走轮或者滑轨,使得整个基座(1)相对于地面左右移动。提升装置(2)与基座(1)通过链条形式或者卷扬形式或者齿轮齿条啮合形式或者丝杠形式作升降连接,较优地选择链条形式连接,基座(1)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槽,保证提升装置(2)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侧移装置(3)与提升装置(2)滑动连接,通过侧移动力源(3a)驱动侧移传动装置(3b)使得侧移装置(3)相对于提升装置(2)滑出或者收回,侧移装置(3)滑出为充电状态,收回为待机状态,侧移传动装置(3b)为链轮与链条或者齿轮与齿条或者同步带与带轮或者螺母与丝杠传动中的一种。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连接,接插装置(4)包括接插连接器(4a)、连接器固定座(4b),更有效的是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用弹簧(4d)连接,接插连接器(4a)四周有弹簧(4d),弹簧(4d)一端与接插连接器(4a)固定连接,弹簧另一端与连接器固定座(4b)固定连接,在自然状态下接插连接器(4a)保持在中心不动,当接插连接器(4a)受力时,接插连接器(4a)会上下左右晃动,起到补偿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误差的作用。进一步地是连接器固定座(4b)包括有相互独立运动的第一层(4ba)与第二层(4bb),第一层(4ba)相对于第二层(4bb)做转动轴垂直于地面扭摆动作,更有效的是连接器过度装置的第一层(4ba)、第二层(4bb)是齿轮啮合或者蜗轮蜗杆啮合或者链轮啮合链条或者同步带轮与同步带啮合等形式。第一层(4ba)与接插连接器(4a)连接,第二层(4cb)与侧移装置(3)固定连接,驱动第一层(4ba)使得第一层(4ba)相对于第二层(4bb)做扭摆动作,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第二层(4bb)做扭摆动作,进一步的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侧移装置(3)做扭摆动作,以达到能适应目标新能源汽车更多的倾斜停车姿态的目的。

目标新能源车辆(5),驶至本发明设备前方后停止,本发明设备的可移动基座(1)根据目标车辆电池(5)的位置左右滑动到合适的充电区域,提升装置(2)根据目标车辆的高度调整自身的升降高度至合适的充电区域,接插装置(4)相对于侧移装置(3)做扭摆动作,使得接插装置(4)与目标车辆电池(5)平行,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滑出,使得接插装置(4)与目标车辆电池(5)连接,从而进入充电状态。

具体实施4:如图13至16所示,基座(1)为与地面固定连接的单立柱或者双立柱或者四立柱结构。提升装置(2)与基座(1)通过链条形式或者卷扬形式或者齿轮齿条啮合形式或者丝杠形式作升降连接,较优地选择链条形式连接,基座(1)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槽,保证提升装置(2)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侧移装置(3)与提升装置(2)滑动连接,通过侧移动力源(3a)驱动侧移传动装置(3b)使得侧移装置(3)相对于提升装置(2)滑出或者收回,侧移装置(3)滑出为充电状态,收回为待机状态,侧移传动装置(3b)为链轮与链条或者齿轮与齿条或者同步带与带轮或者螺母与丝杠传动中的一种。接插装置(4)与侧移装置(3)连接,接插装置包括接插连接器(4b)、连接器固定座(4b),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连接,更有效的是接插连接器(4a)与连接器固定座(4b)用弹簧(4d)连接,接插连接器(4a)四周有弹簧(4d),弹簧(4d)一端与接插连接器(4a)固定连接,弹簧另一端与连接器固定座(4b)固定连接,在自然状态下接插连接器(4a)保持在中心不动,当接插连接器(4a)受力时,接插连接器(4a)会上下左右晃动,起到补偿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误差的作用,进一步地连接器固定座(4b)包括有相互独立运动的第一层(4ba)与第二层(4bb),更有效的是连接器过度装置的第一层(4ba)、第二层(4bb)是齿轮啮合或者蜗轮蜗杆啮合或者链轮啮合链条或者同步带轮与同步带啮合等形式。第一层(4ba)与接插连接器(4a)连接,第二层(4cb)与侧移装置(3)固定连接,驱动第一层(4ba)使得第一层(4ba)相对于第二层(4bb)做扭摆动作,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侧移装置(3)做扭摆动作,从而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提升装置(2)做扭摆动作,进一步地是第一层(4ba)包括有相互独立运动的a层(4baa)与b层(4bab),a层(4baa)相对于b层(4bab)左右滑动,a层(4baa)与接插连接器(4a)固定连接,b层(4bab)与第二层(4bb)固定连接,驱动a层(4baa)相对于b层(4bab)左右滑动,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连接器固定座(4b)的第二层(4bb)左右滑动,进一步地使得接插连接器(4a)相对于侧移装置(3)左右滑动,从而达到能适应目标车辆左右偏差的目的。

目标新能源车辆(5),驶至本发明设备前方后停止,本发明设备的提升装置(2)根据目标车辆的高度调整自身的升降高度至合适的充电区域,接插装置(4)相对于侧移装置(3)做扭摆动作,使得接插装置(4)与目标车辆电池(5)平行,接插装置(4)随着侧移装置(3)滑出,接插装置(4)根据目标车辆电池(5)的位置左右滑动到合适的充电区域。

本发明采用以上方案,可见,有效的弥补了现有设备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电气控制复杂等缺点。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