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6019发布日期:2019-03-22 20:3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汽车后视镜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般汽车都开启远光灯,而前方行驶的汽车后视镜会反射后方车辆的远光灯灯光,导致产生炫目的效果,严重影响驾驶。目前,市面上的防炫目后视镜均为电致变色镜片,其原理和结构类似于液晶显示器。即将电致变色液灌入两片玻璃中间,且在玻璃与电致变色液接触的一面设有导电层和镜面反射层;使用时,通过对电致变色液施加一定的电压使其变色,致使电致变色液的发射率降低,起到防炫目的作用。

就现有技术而言,电致变色的后视镜结构复杂,且工序繁琐,涉及玻璃热压、点胶、灌液、绑定等,且对工艺要求较高,制作难度较大;并且,就电致变色液而言,其资源匮乏,价格较高,不宜于广泛应用。

在实际行车过程中我们发现后车行驶过程中并不整个后视镜都会产生炫目的效果,仅是远光灯照射的光线经过后视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的位置才会导致炫目,如果对该位置进行遮挡其余位置的后视镜仍能正常反射光线,而现有技术中后视镜在通电变色时都是整片变色,导致整片后视镜反射光线变暗,反而会导致驾驶员难以观察暗处的反射光线,导致行车安全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该种防炫目后视镜能够由驾驶员控制后视镜中变暗的区域,仅降低后方远光灯照射后视镜反射入眼处的反射光线,其余位置的光线不变,提升行车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包括支杆和安装座,所述支杆和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后视镜调节组件,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镜面,所述镜面前侧设置有透光板,所述透光板内设置有用于充入有色液体的若干储液通道,若干所述储液通道分别连接有储液囊,所述储液囊内设置有有色液体,每个所述储液囊两侧的所述安装座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铁以及活动挤压杆,所述活动挤压杆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活动挤压杆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每个所述电磁铁均连接控制装置,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液通道一一对应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光导向筒、第二光导向筒、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活动块、固定块以及调节螺杆,所述第一光导向筒、所述第二光导向筒、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互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铰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动块上,所述固定块上转动设置有所述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活动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光导向筒内设置有模拟反射光线的灯,所述第二光导向筒内设置有第一光传感器,所述第一光导向筒和所述镜面所成角度始终与所述第二光导向筒和所述镜面所成角度相同,所述安装座背面设置有第二光传感器,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传感器均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当所述第一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所述电磁铁通电,吸引所述活动挤压杆将所述储液囊中的有色液体挤入对应的所述储液通道。该种后视镜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调节好后视镜的角度,然后开启模拟反射光线的灯,通过调节调节螺杆使得每个检测装置的模拟反射光线的灯的光线都能够射入到驾驶姿势时的驾驶员眼睛,在调整好之后将第二光传感器对准车正前方,在使用时,后侧灯光呈一定的角度射向各个第一光传感器,当某个第一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时,如果不对第一光传感器所对应的储液通道所处位置的镜面的反射光线进行削弱,则会导致炫目效果,使得驾驶危险性增加,此时控制装置控制该检测装置对应的所述电磁铁通电,吸引所述活动挤压杆将所述储液囊中的有色液体挤入对应的所述储液通道,使得对应位置镜面的反射光线削弱,防止产生炫目效果,并且其余位置的光线不变,提升行车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相邻的所述储液通道交错设置且具有部分叠合。采用该结构使得相邻的储液通道之间不会有透光间隙,保证能够完全挡住亮斑。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透光板由弹性透明塑料制成,所述安装座一端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块,所述透光板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螺孔,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输出轴插入所述螺孔与所述滑块配合,通过所述电机的正转或反转拉长或缩短所述透光板。采用该结构能够通过电机的正转或者反转拉长或者缩短透光板,在透光板拉长时储液通道变薄,从而使得有色液体厚度变薄,遮光能力减弱;在透光板缩短时储液通道变厚,从而使得有色液体厚度变厚,遮光能力增强,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因此通过电机正转和反转能够调节遮光位置的透光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后视镜调节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支杆上的球头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座上的球形槽,所述球形槽与所述球头配合转动,所述支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球头中心连通的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内滑动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一导向孔尾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一定位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定位杆穿出所述第一定位座尾部转动连接有凸轮调节件,所述凸轮调节件上设置有转动臂,所述球头上设置有方向对准所述球头中心的与所述第一导向孔连通的若干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内滑动设置有定位针,所述定位针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导向孔靠近球面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二定位环与所述第二定位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球形槽表面设置有方向对准所述球形槽中心的若干插孔。现有的内后视镜一般是通过球头与球形槽配合连接的,这种连接的内后视镜能够各个角度方便的调节,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内后视镜很容易被驾驶员或者副驾驶位置的乘客碰到,在碰到之后内后视镜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需要重新调节位置才可以继续正常使用。采用该种内后视镜的调节组件,通过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在凸轮调节件转动至定位杆伸入球头中心位置时,定位杆推动定位针插入到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内,此时球形槽与球头之间的位置固定,无法转动。在需要调节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时,通过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在凸轮调节件转动至定位杆滑出球头中心位置时,第二弹簧将定位针拔出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定位针进入到球头中心位置的第一导向孔内,此时就可以自由的调节内后视镜的角度,在调节完整之后,再将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定位杆滑入球头中心位置,将定位针顶进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内定位。采用该结构在定位之后能够防止因触碰内后视镜而导致内后视镜的角度发生改变。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支杆上设置有弹性连接部。采用该结构在驾驶员或者乘客与内后视镜发生碰撞时,弹性连接部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防止碰撞内后视镜对人体造成伤害。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光导向筒的光线出口为与所述储液通道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采用该结构使得第一光导向筒射出的光线能够模拟该第一光导向筒对应的储液通道所覆盖的镜面区域的反射光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后视镜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调节好后视镜的角度,然后开启模拟反射光线的灯,通过调节调节螺杆使得每个检测装置的模拟反射光线的灯的光线都能够射入到驾驶姿势时的驾驶员眼睛,在调整好之后将第二光传感器对准车正前方,在使用时,后侧灯光呈一定的角度射向各个第一光传感器,当某个第一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时,如果不对第一光传感器所对应的储液通道所处位置的镜面的反射光线进行削弱,则会导致炫目效果,使得驾驶危险性增加,此时控制装置控制该检测装置对应的所述电磁铁通电,吸引所述活动挤压杆将所述储液囊中的有色液体挤入对应的所述储液通道,使得对应位置镜面的反射光线削弱,防止产生炫目效果,并且其余位置的光线不变,提升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的安装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光导向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6,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炫目后视镜,包括支杆1和安装座2,所述支杆1和安装座2之间设置有后视镜调节组件3,所述安装座2上设有镜面4,所述镜面4前侧设置有透光板5,所述透光板5内设置有用于充入有色液体的若干储液通道6,若干所述储液通道6分别连接有储液囊7,所述储液囊7内设置有有色液体,每个所述储液囊7两侧的所述安装座2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铁8以及活动挤压杆9,所述活动挤压杆9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上,所述活动挤压杆9与所述安装座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每个所述电磁铁8均连接控制装置,所述安装座2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液通道6一一对应的检测装置11,所述检测装置11包括第一光导向筒111、第二光导向筒112、第一连杆113、第二连杆114、活动块115、固定块116以及调节螺杆117,所述第一光导向筒111、所述第二光导向筒112、所述第一连杆113和所述第二连杆114相互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铰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杆113和第二连杆114铰接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动块115上,所述固定块116上转动设置有所述调节螺杆117,所述调节螺杆117与所述活动块115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光导向筒111内设置有模拟反射光线的灯118,所述第二光导向筒112内设置有第一光传感器119,所述第一光导向筒111和所述镜面4所成角度始终与所述第二光导向筒112和所述镜面4所成角度相同,所述安装座2背面设置有第二光传感器12,所述第一光传感器119和所述第二光传感器12均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当所述第一光传感器119的检测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传感器12的检测光强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所述电磁铁8通电,吸引所述活动挤压杆9将所述储液囊7中的有色液体挤入对应的所述储液通道6。该种后视镜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调节好后视镜的角度,然后开启模拟反射光线的灯,通过调节调节螺杆使得每个检测装置的模拟反射光线的灯的光线都能够射入到驾驶姿势时的驾驶员眼睛,在调整好之后将第二光传感器对准车正前方,在使用时,后侧灯光呈一定的角度射向各个第一光传感器,当某个第一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传感器的检测光强度时,如果不对第一光传感器所对应的储液通道所处位置的镜面的反射光线进行削弱,则会导致炫目效果,使得驾驶危险性增加,此时控制装置控制该检测装置对应的所述电磁铁通电,吸引所述活动挤压杆将所述储液囊中的有色液体挤入对应的所述储液通道,使得对应位置镜面的反射光线削弱,防止产生炫目效果,并且其余位置的光线不变,提升行车安全性。

相邻的所述储液通道6交错设置且具有部分叠合。采用该结构使得相邻的储液通道之间不会有透光间隙,保证能够完全挡住亮斑。

所述透光板5由弹性透明塑料制成,所述安装座2一端设置有滑轨13,所述滑轨13上设置有滑块14,所述透光板5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座2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块14上,所述滑块14上设置有螺孔,所述安装座2上设置有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输出轴插入所述螺孔与所述滑块14配合,通过所述电机15的正转或反转拉长或缩短所述透光板5,所述电机15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采用该结构能够通过电机的正转或者反转拉长或者缩短透光板,在透光板拉长时储液通道变薄,从而使得有色液体厚度变薄,遮光能力减弱;在透光板缩短时储液通道变厚,从而使得有色液体厚度变厚,遮光能力增强。因此通过电机正转和反转能够调节遮光位置的透光能力。

所述后视镜调节组件3包括位于所述支杆1上的球头16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座2上的球形槽17,所述球形槽17与所述球头16配合转动,所述支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球头16中心连通的第一导向孔18,所述第一导向孔18内滑动设置有定位杆19,所述定位杆19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环20,所述第一导向孔18尾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座21,所述第一定位环20与所述第一定位座2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2,所述定位杆19穿出所述第一定位座21尾部转动连接有凸轮调节件23,所述凸轮调节件23上设置有转动臂24,所述球头16上设置有方向对准所述球头16中心的与所述第一导向孔18连通的若干第二导向孔25,所述第二导向孔25内滑动设置有定位针26,所述定位针26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环27,所述第二导向孔25靠近球面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座28,所述第二定位环27与所述第二定位座28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9,所述球形槽17表面设置有方向对准所述球形槽17中心的若干插孔30。现有的内后视镜一般是通过球头与球形槽配合连接的,这种连接的内后视镜能够各个角度方便的调节,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内后视镜很容易被驾驶员或者副驾驶位置的乘客碰到,在碰到之后内后视镜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需要重新调节位置才可以继续正常使用。采用该种内后视镜的调节组件,通过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在凸轮调节件转动至定位杆伸入球头中心位置时,定位杆推动定位针插入到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内,此时球形槽与球头之间的位置固定,无法转动。在需要调节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时,通过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在凸轮调节件转动至定位杆滑出球头中心位置时,第二弹簧将定位针拔出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定位针进入到球头中心位置的第一导向孔内,此时就可以自由的调节内后视镜的角度,在调节完整之后,再将扳动转动臂使得凸轮调节件转动,定位杆滑入球头中心位置,将定位针顶进球形槽表面的插孔内定位。采用该结构在定位之后能够防止因触碰内后视镜而导致内后视镜的角度发生改变。

所述支杆1上设置有弹性连接部31。采用该结构在驾驶员或者乘客与内后视镜发生碰撞时,弹性连接部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防止碰撞内后视镜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述第一光导向筒111的光线出口为与所述储液通道6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采用该结构使得第一光导向筒射出的光线能够模拟该第一光导向筒对应的储液通道所覆盖的镜面区域的反射光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