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7831发布日期:2018-08-24 19:23阅读:19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前保险杠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部的安全装置。 汽车或驾驶员在冲撞受力的时候,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保护车内的乘客及车身本身。

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行车过程中的碰撞事故也越来越多;汽车前保险杠刮蹭及碰撞是难免的,一块区域损坏一般需要整体拆除、更换或整体喷漆,这样会提高维修成本,前保险杠整体拆装也比较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通过两个相对称的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将前保险杠安装于汽车头部解决了汽车前保险杠一块区域损坏需要整体拆除及拆装耗费时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包括第一支部,第一支部设有两个规避孔;位于第一支部下方的第二支部,第二支部设有三个规避孔;连接第一支部一端与第二支部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一支部与第二支部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有三个规避孔;其中,第一支部、第二支部设有定位支架组件,且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背面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其中上述定位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定位支架,第二定位支架及第三定位支架。

进一步地,其中上述第一定位支架设置于第一支部,第一定位支架中央设有第一挡块,且挡块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固定孔。

进一步地,其中上述第二定位支架设置于第一支部与第二支部,且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孔。

进一步地,其中上述第三定位支架设置于第一支部与第二支部,第三定位支架设有第三固定孔,第三固定孔两侧设有第三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1)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位于前保险杠保护罩壳后部对称设置,作为前保险杠与汽车车头连接的重要部件;拆装前保险杠保护罩壳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2)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作为前保险杠部件之一,增加了前保险杠的碰撞强度提高了驾驶者的安全系数。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背面的示意图。

附图标识

第一支部1,第二支部2,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规避孔5,第一定位支架6,第二定位支架7,第三定位支架8,加强筋9,定位支架组件10,第一挡块61,第一固定孔62,第二固定孔71,第三挡块81,第三固定孔8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的示意图。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包括第一支部1,第一支部1设有两个规避孔5;位于第一支部1下方的第二支部2,第二支部2设有三个规避孔5;连接第一支部1一端与第二支部2一端的第一连接部3;以及连接第一支部1与第二支部2的第二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4设有三个规避孔5;其中,第一支部1、第二支部2设有定位支架组件10,且第一支部1、第二支部2、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背面设有加强筋9。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对称安装于前保险杠左右保护罩壳后部,规避孔5规避掉了汽车车头里的部件与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的干涉便于安装;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背面的加强筋9增加了固定支架整体的刚性及强度。

请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固定支架背面的示意图。其中上述定位支架组件10包括第一定位支架6,第二定位支架7及第三定位支架8;第一定位支架6设置于第一支部1,第一定位支架6中央设有第一挡块61,且第一挡块61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固定孔62;第二定位支架7设置于第一支部1与第二支部2,且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孔71;第三定位支架8设置于第一支部1与第二支部2,第三定位支架8设有第三固定孔82,第三固定孔82两侧设有第三挡块81;其第一定位支架6,第二定位支架7及第三定位支架8与汽车车头部连接,第一挡块61、第三挡块81起到限位的作用,定位后通过第一定位支架6、第二定位支架7、第三定位支架8上的第一固定孔62、第二固定孔71、第三固定孔82进行固定,提高了安装的精准度也使拆装更为方便。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