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盒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9031发布日期:2018-10-23 16:5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高压配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适用于整车中同时带多个高压用电部件的新能源车辆,主要解决对安装要求较高的部件连接。



背景技术:

配电盒用于安装在汽车环境中,汽车环境中对螺钉的锁紧力要求较高,主要防止松动,而目前现有技术多为采用垫片类的零件,该垫片类的零件上的螺纹主要是利用冲裁的加工工艺,在板材上冲出翻边,在翻边上加工螺纹,这样的加工工艺在扭矩破坏要求较高的环境下,会遇到翻边变形导致螺纹损坏失去连接固定功能,因而造成了现有技术的配电盒连接结构安装困难、制作成本较高、无法抗较高要求的拧紧力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能够提供抗较高要求的拧紧力,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包括固定端子、底座、电器元件和锁接件;所述固定端子包括主体和由主体上端面的中间向上凸出的凸伸部;所述底座设有用于放置电器元件的平台,平台的上端设有槽口朝上的第一凹槽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从上向下放入,平台下设有槽口朝向第一凹槽的第二凹槽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从水平方向推入,平台中设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开口,该开口还连通于第一凹槽以用来与固定端子的凸伸部相配合;所述固定端子还设有上下贯通的锁接孔,所述锁接件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器元件、固定端子并与底座的第二凹槽的底面相配合,使固定端子无法从底座的第二凹槽中退出。

所述固定端子的主体的周边为多边形形状,所述底座的第二凹槽设为与固定端子的主体的周边的形状相适配,当固定端子的主体配合于所述底座的第二凹槽时,主体的周边与底座的第二凹槽的配合限制了固定端子转动。

所述固定端子的主体的周边为四边形形状。

所述固定端子的主体与底座的第二凹槽之间在上下方向呈过盈配合。

所述固定端子的凸伸部的周边为圆形形状,所述底座的平台的开口设为相适配的圆弧形。

所述固定端子的锁接孔为螺纹结构,所述锁接件包括螺钉,所述螺钉穿过电器元件与固定端子的螺纹孔旋接相配合并将所述电器元件压在底座的平台上。

所述底座的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卡孔,所述螺钉的前端适配在所述卡孔中。

所述底座的第二凹槽的底面与底座的第一凹槽的槽底为同一平面。

所述锁接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处在螺钉的头部和电器元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固定端子设计成包括主体和由主体上端面的中间向上凸出的凸伸部,在底座则设有用于放置电器元件的平台,平台的上端设有槽口朝上的第一凹槽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从上向下放入,平台下设有槽口朝向第一凹槽的第二凹槽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从水平方向推入,平台中设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开口,该开口还连通于第一凹槽以用来与固定端子的凸伸部相配合;固定端子设有上下贯通的锁接孔,通过锁接件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器元件、固定端子并与底座的第二凹槽的底面相配合,使固定端子无法从底座的第二凹槽中退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固定端子可以使用机加工艺,在整块零件基础上使用铣、车、磨等工艺加工,因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端子形状简单加工成本较低,该工艺加工可以使固定端子的主体和凸伸部不用受限类似板材厚度的原因导致凸伸部的强度变弱,该固定端子设计使凸伸部足够强壮,确保使用较高的扭矩破坏时螺纹不会变形。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抗较高要求的拧紧力,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端子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端子与底座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包括固定端子1、底座2、电器元件3和锁接件4;所述固定端子1包括主体11和由主体上端面的中间向上凸出的凸伸部12;所述底座2设有用于放置电器元件的平台21,平台21的上端设有槽口朝上的第一凹槽22以供固定端子1的主体11从上向下放入,平台21下设有槽口朝向第一凹槽的第二凹槽23以供固定端子1的主体11从水平方向推入,平台21中设有与第二凹槽23相连通的开口24,该开口24还连通于第一凹槽22以用来与固定端子1的凸伸部12相配合;所述固定端子1还设有上下贯通的锁接孔13,所述锁接件4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器元件3、固定端子1并与底座2的第二凹槽23的底面相配合,使固定端子1无法从底座的第二凹槽23中退出。

所述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为多边形形状,所述底座2的第二凹槽23设为与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的形状相适配,当固定端子1的主体11配合于所述底座2的第二凹槽23时,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与底座2的第二凹槽23的配合限制了固定端子1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为四边形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的主体11与底座的第二凹槽23之间在上下方向呈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的凸伸部12的周边为圆形形状,所述底座2的平台的开口24设为相适配的圆弧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的锁接孔13为螺纹结构,所述锁接件4包括螺钉41,所述螺钉41穿过电器元件3与固定端子的螺纹孔13旋接相配合并将所述电器元件3压在底座2的平台21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的第二凹槽23的底面231设有卡孔25,所述螺钉41的前端适配在所述卡孔25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第二凹槽的底面231与底座的第一凹槽22的槽底221为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接件4还包括垫片42,所述垫片42处在螺钉41的头部和电器元件3之间。

装配时,先将固定端子的主体11放入第一凹槽22中,由于本实施例的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设为四边形形状,因此,第一凹槽22的形状也为四边形。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槽22槽口朝上,第二凹槽23槽口朝向第一凹槽22,因此,第一凹槽22和第二凹槽23之间是相连通的,且第一凹槽22的槽底221和第二凹槽23的底面231为同一平面;然后,将固定端子的主体11沿水平方向推入第二凹槽23中,由于固定端子1的主体11与底座的第二凹槽23之间在上下方向呈过盈配合,因此,在高度方向,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厚度恰好能够进入底座的第二凹槽23中,而固定端子1的凸伸部12不能进入底座的第二凹槽23中,此时,利用平台21中的开口24,一方面对固定端子1的凸伸部12形成让位,另一方面在配合到位(即,固定端子的螺纹孔13与底座的卡孔25相对齐)时,开口24与固定端子1的凸伸部12相配合形成限位(即,限制固定端子进一步推入);接着,将电器元件3放在底座的平台21上,使电器元件3的安装孔也与固定端子的螺纹孔13、底座的卡孔25相对齐;最后,将螺钉41穿过电器元件3的安装孔旋接在固定端子的螺纹孔13处,使电器元件3被压在螺钉41的头部与底座的平台21上,由于固定端子1的主体11的周边为四边形形状,第二凹槽23也设计成与之相配合的形状,利用多边形面的配合,使固定端子1不能转动,实现了螺钉41的旋接,而螺钉41的前端插到底座的卡孔25中,这样,固定端子1就不能从第二凹槽23退到第一凹槽22处,实现了电器元件3、固定端子1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盒连接结构,采用了将固定端子1设计成包括主体11和由主体上端面的中间向上凸出的凸伸部12,在底座2则设有用于放置电器元件的平台21,平台21的上端设有槽口朝上的第一凹槽22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11从上向下放入,平台21下设有槽口朝向第一凹槽22的第二凹槽23以供固定端子的主体11从水平方向推入,平台21中设有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的开口24,该开口24还连通于第一凹槽22以用来与固定端子的凸伸部12相配合;固定端子1设有上下贯通的锁接孔13,通过锁接件4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器元件、固定端子并与底座的第二凹槽23的底面相配合,使固定端子1无法从底座的第二凹槽23中退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固定端子1可以使用机加工艺,在整块零件基础上使用铣、车、磨等工艺加工,因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端子形状简单加工成本较低,该工艺加工可以使固定端子的主体和凸伸部不用受限类似板材厚度的原因导致凸伸部的强度变弱,该固定端子设计使凸伸部足够强壮,确保使用较高的扭矩破坏时螺纹不会变形。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抗较高要求的拧紧力,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