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踏杠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2835发布日期:2018-12-21 18:5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踏杠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踏杠及汽车。



背景技术:

侧踏杠为安装在汽车侧边的配件。一方面,侧踏杠为使用者创造出一个登车台阶,辅助使用者顺利上下车;另一方面,侧踏杠在日常中可以保护汽车两侧裙边不受直接碰撞,从而保护汽车的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中发现,现有的侧踏杠大多为一条直管作为主体(如图1所示),一方面,侧踏杠的踩踏面偏高,踩踏不舒适;另一方面,侧踏杠的防护力度不足,且管壁较薄,碰撞时容易凹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侧踏杠及汽车,以增加侧踏杠的整体的强度,提高侧踏杠使用的便捷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踏杠,该侧踏杠安装在汽车主体上,该侧踏杠至少包括:踏杠主体,踏杠主体包括拼接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且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均为多段折弯结构;踏板,固定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上,且踏板的踩踏面低于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的上端面;其中,侧踏杠进一步包括多个车码,用于将踏杠主体安装于汽车主体上,且车码通过螺栓固定于踏杠主体上。

其中,踏板由钣金折弯成型。

其中,踏板包括踩踏区及非踩踏区,第一管体包括第一水平段及第一倾斜段,第二管体包括与第一水平段对应设置的第二水平段及与第一倾斜段对应设置的第三水平段;踩踏区与第一水平段及第二水平段对应设置,非踩踏区与第一倾斜段及第三水平段对应设置,且踩踏区低于非踩踏区。

其中,踩踏区设置有多个长条形翻孔。

其中,踩踏区为半封闭结构。

其中,侧踏杠进一步包括照明件,设置于非踩踏区。

其中,第一管体靠近汽车主体设置,且第二管体两端嵌入第一管体。

其中,踏板厚度为3mm。

其中,第一管体的外径和第二管体的外径均为51mm,第一管体的厚度和第二管体的厚度均为2.5m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汽车主体及上述侧踏杠,侧踏杠安装于汽车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侧踏杠,安装在汽车主体上,该侧踏杠至少包括:踏杠主体及踏板,其中,踏杠主体包括拼接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且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均为多段折弯结构;踏板固定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上;且踏板的踩踏面低于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的上端面。本实施例的踏杠主体由折弯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拼接而成,其整体强度大,能够提高侧踏杠的强度;且本实施例的踏板的踩踏面低于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的上端面,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踩踏高度,以提高侧踏杠使用的便捷性,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侧踏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踏杠的3D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仰视图;

图4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俯视图;

图5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正视图;

图6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左视图;

图7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右视图;

图8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一部分结构图;

图9是图2实施例侧踏杠的另一部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侧踏杠,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侧踏杠101安装在汽车主体(图未示)上,侧踏杠101至少包括:踏杠主体102及踏板103,其中,踏杠主体102包括拼接的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且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均为多段折弯结构;踏板103固定在第一管体104和第二管体上105上,且踏板103的踩踏面低于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的上端面。

本实施例的踏杠主体102由多段折弯的第一管体104和第二管体上105折弯、焊接而成,使整个踏杠主体102结构紧凑、强度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拼接方式连接第一管体104和第二管体上105。其中,第一管体104和第二管体上105可采用铁质材质,或者其它材质,如钢材质等。

为提高汽车与踏杠主体102的紧凑性,踏杠主体102的上端面往往需要贴近汽车主体设置,而传统的踏板103的踩踏面设置于踏杠主体102的上端面,踩踏时,使用者的脚往往会触碰到汽车主体,导致使用者踩踏不舒适。而本实施例的踏板103的踩踏面低于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的上端面,使得踏板103较踏杠主体102有所下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为舒适的踩踏高度,防止使用者的脚触碰汽车主体。本实施例可以将踏板103的两侧固定于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的相对侧之间,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具体设置方式。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踏杠主体102整体强度大,防护力度大,且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踩踏高度,提高侧踏杠101使用的便捷性,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本实施例的踏板103由钣金折弯成型。踏板103的大小不受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直径大小的约束,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踩踏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可以采用其它材料代替钣金,例如,碳钢、合金或碳纤材料等。

可选地,本实例的踏板103的厚度可以是3mm,也可以是其它数值,如2.5mm、3.5mm等。

其中,本实施例的踏板103包括踩踏区106及非踩踏区107,第一管体104包括第一水平段108及第一倾斜段109,第二管体105包括与第一水平段108对应设置的第二水平段110及与第一倾斜段109对应设置的第三水平段111;踩踏区106与第一水平段108及第二水平段110对应设置,非踩踏区107与第一倾斜段109及第三水平段111对应设置,且踩踏区106低于非踩踏区107。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倾斜结构代替本实施例的第三水平段111。

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踩踏区106,两个踩踏区106间设置有一个非踩踏区10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踩踏区106。

其中,本实例的第一管体104的外径和第二管体105的外径均为51mm,第一管体104的厚度和第二管体105的厚度均为2.5mm。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两个其它尺寸大小的管体代替本实施例的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且该两个管体的尺寸可以不同。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踩踏区106为半封闭结构,该半封闭结构是指踩踏区106并未被第一管体104、第二管体105及非踩踏区107完全包围,其间存在间隙(图未标),该间隙可以排泄踏板102上的积水及尘土。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踩踏区106也可以是全封闭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的踩踏区106设置有多个长条形翻孔112,翻孔112不仅可以增加踩踏区106的防滑系数,而且还能排泄踏板103上的积水及尘土。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翻孔代替本实施例的长条形翻孔112,例如,圆形等。

本实施例的踏杠主体102通过第一管体104及第二管体105拼接而成,拼接方式可以按照不同的车型、车门位置、车身两端具体情况而不同,能使踏杠主体102设计更人性化,汽车更美观。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管体104靠近汽车主体设置,且第二管体105两端嵌入第一管体104,这种结构能使踏杠主体102具有流线外形,且保持与汽车主体的连贯性;同时,踏杠主体102在非踩踏区107位置通过折弯管体(即第一管体104的第一倾斜段109)结构实现与汽车主体紧贴,且该结构轻盈、耗材少、占用空间小。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侧踏杠101进一步包括照明件113,如图8所示,照明件113设置于非踩踏区107。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照明件113,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例如,在户外林野或者晚间光线昏暗的情况下,照明件113能够给使用者提供光源,使使用者看清踏板103。本实施例的照明件113可以是LED灯或其它发光器件,照明件113通过控制线连接车门解锁、车门开关,当使用者在解锁车门或开门时,LED灯工作,照亮踏板103,同时,LED灯还可以指引使用者快速找准上车位置及踩踏位置。

本实施例不限定照明件113的数量及具体的设置位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侧踏杠101进一步包括多个车码114,车码114用于将踏杠主体102安装于汽车主体上。具体地,可以先将车码114安装到汽车主体上,然后通过抬起侧踏杠101到车码114的折弯平面901上(如图9所示),最后通过螺栓115锁紧车码114与侧踏杠101即可,具体可以将车码114设置在踏杠主体102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汽车主体及侧踏杠,侧踏杠安装于汽车主体上,侧踏杠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赘述。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侧踏杠强度大,防护力度大,且具有合适的踩踏高度,踩踏面积较大,防滑系数高,能够其使用的便捷性,提高用户体验,同时,本实用新型汽车更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