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0660发布日期:2019-02-22 22:4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车辆的碰撞安全研究的比较多,并制定了各种相关标准。现有的客车中,由于前部空间有限,通常在保险杠的内侧设置碰撞吸能的吸能盒,在发生碰撞时,若吸能盒只受到纵向的撞击力时,吸能盒能正常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但是在实际碰撞过程中,撞击过程复杂,吸能盒除了受到纵向的撞击力外,还受到与之垂直的横向力,此时吸能盒容易向外折弯,不能正常溃缩变形吸收撞击能量,吸能盒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容易造成乘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碰撞吸能装置上设置有传递纵向碰撞力的吸能盒和传递碰撞横向力的横向传力件,保证碰撞中的碰撞力的有效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盒及与所述吸能盒连接的横向传力件,所述横向传力件与车架连接,所述横向传力件具有多个传力斜面,所述吸能盒将车辆前端的纵向碰撞力传递到所述车架,所述横向传力件通过所述传力斜面将车辆前端的横向碰撞力传递到所述车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传力杆,所述横向传力件套设在所述传力杆上,所述传力杆一端连接在车辆前保险杠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吸能盒的前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的前端还设置有供所述传力杆穿过的导向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设置为圆管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与所述传力杆间隙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包括相连的第一传力斜面、第二传力斜面、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所述第一传力斜面、第二传力斜面、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相连形成伞状结构,所述第一传力斜面、第二传力斜面、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沿着所述传力杆从前向后径向向外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的后端面的面积大于其前端面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力杆包括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本体前端的扩大端部,所述扩大端部为圆台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设置为波纹管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一种车辆,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碰撞吸能装置的传力杆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侧,所述吸能盒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板和连接柱连接在所述车架纵梁的一侧,所述横向传力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纵梁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碰撞吸能装置,通过设计横向传力件及吸能盒分别传递横向碰撞力和纵向碰撞力,通过横向传力件的传力斜面有效传递横向撞击力,保证吸能盒只传递纵向撞击力,车辆碰撞中,吸能盒可充分的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有效保证乘员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吸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吸能装置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吸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向部与横向传力件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为传力杆,11为扩大端部,12为本体,2为横向传力件,21 为第一传力斜面,22为第二传力斜面,3为吸能盒,4为导向部,5为前保险杠,51为缓冲杆安装座,6为车架,61为纵梁,62为横梁,7为第一连接板, 8为第二连接板,9为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碰撞吸能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如附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盒3及与所述吸能盒3连接的横向传力件2,所述横向传力件2与车架6连接,所述横向传力件2具有多个传力斜面,所述吸能盒3将车辆前端的纵向碰撞力传递到所述车架6,所述横向传力件2通过所述传力斜面将车辆前端的横向碰撞力传递到所述车架6。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的碰撞中,碰撞工况通常比较复杂,碰撞是有角度的,即碰撞力的方向可以是倾斜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碰撞力和所述横向碰撞力可以为单一方向的碰撞力,也可以为某一倾斜方向碰撞力的横向碰撞分力和纵向碰撞分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吸能装置,通过设计横向传力件2及吸能盒3分别传递横向碰撞力和纵向碰撞力,通过横向传力件2的传力斜面,可有效传递横向撞击力,保证吸能盒3只传递纵向撞击力,车辆碰撞中,吸能盒3可充分的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有效保证乘员安全。

如附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传力杆1,所述横向传力件2套设在所述传力杆1上,所述传力杆1一端连接在车辆前保险杠5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吸能盒3的前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2的一端设置在传力杆1的中部,另一端沿着所述传力杆1延伸设置,连接在车架6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前保险杠5和吸能盒3之间设计传力杆1,传递纵向撞击力到吸能盒3,给车辆的前保险杠5预留了溃缩空间的同时,本实施例将传力杆1与横向传力件2巧妙结合,使得传力杆1仅传递纵向撞击力,横向传力件2抵消传力杆1在碰撞时受到的横向撞击力,增强了传力杆1在撞击力下不变形的能力,避免传力杆1折弯,此时传力杆1传递纵向的撞击力到吸能盒3上,保证吸能盒3的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有效保证乘员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2的前端还设置有供所述传力杆1穿过的导向部4,所述导向部4的设计,保证传力杆1在受到撞击力时,所述传力杆 1在导向部4限制的方向上移动,进一步避免传力杆1折弯变形。

其中,导向部4可以采用任意适当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附图4 所示,导向部4设置为圆管状,套设在所述传力杆1上,沿着所述传力杆1 向前延伸设置,所述导向部4的圆管长度根据传力杆1的长度和安装空间进行适应性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4与所述传力杆1间隙配合,传力杆 1在仅受到纵向碰撞力时可以在所述导向部1内向后滑动,将碰撞力传递到吸能盒3,所述传力杆1受到倾斜方向的碰撞力时,传力杆1与所述导向部4抵顶,将撞击力的横向分力通过所述横向传力件2传递到车架,有效避免传力杆 1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传力件2可设置为具有传力斜面的任意结构,如椎体、三角体及梯形体,如附图3-4所示,所述横向传力件2包括相连的第一传力斜面21、第二传力斜面22、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传力斜面21、第二传力斜面22、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相连形成伞状结构,所述第一传力斜面21、第二传力斜面22、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沿着所述传力杆1从前向后径向向外倾斜,所述横向传力件2的后端面的面积大于其前端面的面积。所述横向传力件2套设在所述传力杆1上,所述传力杆1受到的碰撞力的横向分力可传递到横向传力件2,横向传力件2 的端面较大的一端与车辆的车架6连接,伞状结构的四个传力斜面的设计可有效从横向传力件2的端面较小的一端向端面较大的一端传递横向碰撞力到车辆,另一方面,所述横向传力件2的伞状结构可设计为具有较大的厚度,增强横向传力件2的强度,所述横向传力件2的伞状结构材料可选择刚度较大的高强度钢,增强横向传力件2强度的同时,亦可实现轻量化。此外,所述伞状结构的所述第一传力斜面21、第二传力斜面22、第三传力斜面及第四传力斜面 (图中未示出)分别与所述传力杆1呈一定的角度向外倾斜的设计,使得所述横向传力件2传递横向碰撞力及横向碰撞分力的同时,所述的倾斜的传力面还可分散一部分纵向碰撞分力,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分散与吸收,使得传力杆1不易折弯。

进一步地,如附图1-3所示,所述传力杆1包括本体12及设置在所述本体12前端的扩大端部11,所述扩大端部11为圆台结构。所述缓冲杆1的一端设计为扩大端部11的圆台结构,增强了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在本实施例,所述吸能盒3可设置为任意适当的溃缩吸能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能盒3设置为波纹管形状,在受到碰撞力时,容易折叠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

如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 6和前保险杠5,所述车架6包括纵梁61和横梁62,所述前保险杠5后侧固定连接有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碰撞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5和所述车架6之间,所述碰撞吸能装置设置为两个,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碰撞吸能装置可有效传递前保险杠5的碰撞力,保证乘员安全。

如附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碰撞吸能装置的所述传力杆1通过第一连接板7连接在所述前保险杠5的后侧的缓冲杆安装座51,所述吸能盒3 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板8和连接柱9连接在所述车架的纵梁61的一侧,所述横向传力件2连接在所述车架纵梁3的另一侧。所述前保险杠5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车架6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保险杠5的两端与所述车架6连接,在所述前保险杠5的中部左右间隔设置两个碰撞吸能装置,前保险杠5受到的碰撞力可有效的传递分散到车架6的各处,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分散和吸收,保证乘员安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