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维修保养车辆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4400发布日期:2018-12-07 22:1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维修保养车辆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维修保养车辆车厢。



背景技术:

公布号CN 106183949 A,公开日2016.12.07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多功能保养维修车,其车辆车厢的两侧是用气撑杆支起车的侧门,但是申请人发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气缸长时间的支撑车厢侧面,气撑杆容易损坏,更换的频率很高,无形中增加了车辆使用的费用。另外,这种侧上开门的方式,在作业过程中容易被其它的路过的车辆不小心撞上,造成双方的车辆损坏,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维修保养车辆车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包括车厢本体,所述的车厢本体包括第一侧车厢板、第二侧车厢板、前侧车厢板、上顶板、下底板和后侧车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侧车厢板上设置有第一立柱,位于所述的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所述的第一立柱和所述的前侧车厢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水平杆,所述的第一立柱和所述的后侧车厢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水平杆,所述的第一水平杆、后侧车厢板、第一立柱与下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开门,所述的第一开门与所述的下底板之间铰轴连接,所述的第一开门与所述的第一水平杆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所述的第二水平杆、前侧车厢板、第一立柱与下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开门,所述的第二开门与所述的下底板之间铰轴连接,所述的第二开门与所述的第二水平杆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在车厢侧面的下部开设开门,且开门后门板下落,这样无需气缸支撑并且开门后下落不占用水平空间,即能够降低成本又能避免安全隐患。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侧车厢板上设置有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依次在设置所述的前侧车厢板和后侧车厢板之间,所述的第四立柱与所述的后侧车厢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水平杆,所述的第二立柱、上顶板、第三立柱与下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开门,所述的第三开门与所述的第二立柱之间铰轴连接,所述的第三开门与所述的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在车厢另一个侧面的局部采用一个立式高开门(第三开门)便于操作人员进出和设备操作。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立柱、第三水平杆、后侧车厢板与下底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开门,所述的第四开门与所述的下底板之间铰轴连接,所述的第四开门预算所述的第三水平杆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

优选的,所述的后侧车厢板上设置有第五立柱和第六立柱,所述的第五立柱、上顶板、第六立柱与下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五开门,所述的第五开门与所述的第五立柱之间铰轴连接,所述的第五开门与所述的第六立柱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

优选的,所述的下底板下方设置有第一副箱体和第二副箱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合理的开门结构和方式,无需气缸支撑并且开门后门板下落不占用水平空间,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避免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门全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侧开门状态的后视图;

其中,1-第一侧车厢板;11-第三开门;12-第四开门;13-第二立柱;14-第三立柱;15-第四立柱;16-第三水平杆;2-第二侧车厢板;21-第一开门;22-第二开门;23-第一立柱;24-第一水平杆;25-第二水平杆;3-前侧车厢板;4-后侧车厢板;41-第五立柱;42-第六立柱;43-第五开门;5-上顶板;6-下底板;7-第一副箱体;8-第二副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维修保养车辆车厢,车厢本体包括第一侧车厢板1、第二侧车厢板2、前侧车厢板3、上顶板5、下底板6和后侧车厢板4,第二侧车厢板2上设置有第一立柱23,竖直设置,位于上顶板5和下底板6的之间,其两端分别连接上顶板5和下底板6的中央;第一立柱23和前侧车厢板3之间设置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水平杆24,第一立柱23和后侧车厢板4之间设置有第二水平杆25,第一水平杆24、后侧车厢板4、第一立柱23与下底板6之间设置有第一开门21,第一开门21与下底板6之间采用合页铰轴连接,第一开门21与第一水平杆24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第二水平杆25、前侧车厢板3、第一立柱23与下底板6之间设置有第二开门22,第二开门22与下底板6之间采用合页铰轴连接,第二开门22与第二水平杆25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第一侧车厢板1上设置有竖直的第二立柱13、第三立柱14和第四立柱15,依次在设置前侧车厢板3和后侧车厢板4之间,第四立柱15与后侧车厢板4之间设置有第三水平杆16,第二立柱13、上顶板5、第三立柱14与下底板6之间设置有第三开门11,第三开门11与第二立柱13之间通过合页铰轴连接,第三开门11与第三立柱14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第三立柱14、第三水平杆16、后侧车厢板4与下底板6之间设置有第四开门12,第四开门12与下底板6之间通过合页铰轴连接,第四开门12与第三水平杆16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下底板下方设置有第一副箱体7和第二副箱体8,分别设置在车厢左右两侧的底部,靠近后侧车厢板4。

如图4所示,后侧车厢板4上设置有第五立柱41和第六立柱42,第五立柱41、上顶板5、第六立柱42与下底板6之间设置有第五开门43,第五开门43与第五立柱41之间通过合页铰轴连接,第五开门43与第六立柱42之间设置有连接卡扣。

从图5所示可知,当侧面的第一开门21、第二开门22和第四开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其门板下落,且因为其高度较小,下落后几乎不占用水平空间,因此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避免安全隐患。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一些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