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大灯包边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0152发布日期:2019-01-29 18:1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大灯包边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塑料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大灯包边条。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车大灯的灯座与车大灯安装座采用嵌套式安装,两者之间完全刚性接触,由于车辆在长期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摇晃,势必造成两者之间的相互磨损,以及位于车大灯的灯座上的供电导线也会面临断裂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保护车大灯并且确保正常运行的车大灯包边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护车大灯并且确保正常运行的车大灯包边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包括呈环状的包边条本体,所述包边条本体为软质材料,所述包边条本体上设有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相互交错分布在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缘上,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圆形通孔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固定柱相适配,所述条形通孔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围成的轮廓与车大灯的灯座轮廓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与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进一步的,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的,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为3mm-5mm。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条本体上设有接线通孔和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一端与接线通孔连通,所述条形通槽另一端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通孔的孔壁表面设有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为3mm-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将其放置在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以改变现有两者的刚性接触,通过软质材料的包边条本体,起到减震以及有效减缓磨损的作用。在包边条本体设有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固定柱相适配的圆形通孔和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相适配的条形通孔,其中圆形通孔起到固定作用,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偏移,条形通孔在安装车大灯包边条时,起到便于对位的作用,并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根据合理设计间距可确保通孔的结构稳定度,从而进一步确保有效保护车大灯且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大灯包边条的装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大灯包边条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包边条本体;11、圆形通孔;12、条形通孔;13、接线通孔;14、条形通槽;

2、车大灯壳体;21、定位柱;22、供电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车大灯包边条放置在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以改变现有两者的刚性接触,通过软质材料的包边条本体,起到减震以及有效减缓磨损的作用。

请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包括呈环状的包边条本体,所述包边条本体为软质材料,所述包边条本体上设有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相互交错分布在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缘上,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圆形通孔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固定柱相适配,所述条形通孔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围成的轮廓与车大灯的灯座轮廓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与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将其放置在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以改变现有两者的刚性接触,通过软质材料的包边条本体,起到减震以及有效减缓磨损的作用。在包边条本体设有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固定柱相适配的圆形通孔和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相适配的条形通孔,其中圆形通孔起到固定作用,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偏移,条形通孔在安装车大灯包边条时,起到便于对位的作用,并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根据合理设计间距可确保通孔的结构稳定度,从而进一步确保有效保护车大灯且正常运行。

进一步的,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相等。

从上述描述可知,此结构可使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的结构稳定度达到一致,当出现外力变形现象时,保持一致稳定度,结构不易被破坏。

进一步的,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为3mm-5mm。

从上述描述可知,经过多次试验得出,间距设计为3mm-5mm,足以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所需的结构稳定度的需求,优选为5mm,效果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条本体上设有接线通孔和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一端与接线通孔连通,所述条形通槽另一端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连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车大灯壳体(即为灯座)上延伸出来的车灯供电导线穿过接线通孔后再穿过车大灯安装座上预设的通孔与车辆内部的供电电源电连接,实现给车灯供电,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具有上述的条形通槽,使得可先将车大灯包边条安装至车大灯壳体上后,供电导线可从条形通槽另一端移入至与接线通孔连通一端,安装较为方便,否则需要先穿供电导线后再将安装至车大灯包边条安装至车大灯壳体上,此时在对位过程易造成供电导线的折损。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通孔的孔壁表面设有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为3mm-5mm。

从上述描述可知,经过多次试验得出,包边条本体的厚度设计为3mm-5mm,足以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所需的振动缓冲需求,优选为5mm,效果最佳。

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包括呈环状的包边条本体1,所述包边条本体1为软质材料,具体为泡棉;

所述包边条本体1上设有两个圆形通孔11和两个条形通孔12,两个圆形通孔11和两个条形通孔12相互交错分布在所述包边条本体1的内边缘上,具体为按照一个圆形通孔、一个条形通孔、一个圆形通孔、一个条形通孔的顺序,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设置在内边缘上,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圆形通孔11和两个条形通孔12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相等,此结构可使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的结构稳定度达到一致,当出现外力变形现象时,保持一致稳定度,结构不易被破坏。并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的间距为3mm-5mm。经过多次试验得出,间距设计为3mm-5mm,足以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所需的结构稳定度的需求,优选为5mm,效果最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和内边缘的区别,具体为内边沿表示呈环状的包边条本体的内环边,即为紧靠边线的位置,可认为就是边线,而内边缘表示靠近内边沿的位置,其与内边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另外,所述圆形通孔11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2上的固定柱相适配,所述条形通孔12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21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围成的轮廓与车大灯的灯座轮廓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与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厚度为3mm-5mm。经过多次试验得出,包边条本体的厚度设计为3mm-5mm,足以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所需的振动缓冲需求,优选为5mm,效果最佳。

所述包边条本体1上设有接线通孔13和条形通槽14,所述条形通槽14一端与接线通孔13连通,所述条形通槽14另一端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连通。条形通槽的槽宽与供电导线22的线宽相适配。所述接线通孔的孔壁表面设有绝缘层。车大灯壳体(即为灯座)上延伸出来的车灯供电导线穿过接线通孔后再穿过车大灯安装座上预设的通孔与车辆内部的供电电源电连接,实现给车灯供电,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具有上述的条形通槽,使得可先将车大灯包边条安装至车大灯壳体上后,供电导线可从条形通槽另一端移入至与接线通孔连通一端,安装较为方便,否则需要先穿供电导线后再将安装至车大灯包边条安装至车大灯壳体上,此时在对位过程易造成供电导线的折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大灯包边条,将其放置在车大灯壳体和车大灯安装座之间,以改变现有两者的刚性接触,通过软质材料的包边条本体,起到减震以及有效减缓磨损的作用。在包边条本体设有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固定柱相适配的圆形通孔和两个与设置在车大灯壳体上的定位柱相适配的条形通孔,其中圆形通孔起到固定作用,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偏移,条形通孔在安装车大灯包边条时,起到便于对位的作用,并且两个圆形通孔和两个条形通孔分别与所述包边条本体的内边沿之间具有间距,根据合理设计间距可确保通孔的结构稳定度,从而进一步确保有效保护车大灯且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